跳转到内容

大屠杀/受害者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大屠杀中发生的事件造成许多受害者。大多数是犹太人,但也有许多其他人。塞尔维亚人、波兰人、苏联人、共产党员、同性恋者、罗姆人和吉普赛人,仅举几例。还有精神病人、身体残疾人、知识分子、政治活动家、耶和华见证人、罗马天主教和新教神职人员、工会成员、一些非洲人、亚洲人和其他人,他们不属于“雅利安人种”。其他受害者包括敌国国民、普通罪犯以及被贴上“国家敌人”标签的人。这些受害者都在集中营中一起丧生,这有纳粹自己留下的大量文献(书面和摄影)、目击者证词(幸存者、施虐者和旁观者)以及各个被占领国家的统计记录作为佐证。

犹太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反犹太主义在 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的欧洲很常见(尽管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阿道夫·希特勒狂热的种族反犹太主义在他的 1925 年出版的《我的奋斗》一书中阐述,该书在最初印刷时被很大程度上忽略,但在希特勒获得政治权力后,在德国成为畅销书。

1933 年 4 月 1 日,希特勒上台后不久,纳粹党(主要由尤利乌斯·施特莱彻领导)和冲锋队组织了为期一天的抵制所有德国犹太人拥有的企业的活动。随后,一系列越来越严厉的法律接踵而至。根据 1933 年 4 月 7 日由帝国议会通过的“恢复公务员职业的法律”,所有在帝国、州和市一级政府工作的犹太公务员立即被解雇。“恢复公务员职业的法律”标志着自 1871 年德国统一以来,德国首次通过反犹太法律。随后,1935 年的纽伦堡法令禁止任何犹太人与非犹太人结婚,并剥夺了所有犹太人德国公民身份(他们的官方头衔变为“国家臣民”)以及基本公民权利,例如投票权。类似的限制和对 10 万名部分犹太血统的德国人(被称为“混血儿”)的骚扰是纳粹政权狂热反犹太主义狂潮的一部分,尽管大多数“混血儿”并未被纳入大屠杀的灭绝计划。[需要引用]。

1936 年,犹太人被禁止从事所有专业工作,有效地阻止了他们在教育、政治、高等教育和工业领域施加任何影响。1938 年 11 月 15 日,犹太儿童被禁止进入普通学校。到 1939 年 4 月,几乎所有犹太公司要么在财务压力和利润下降的情况下倒闭,要么被迫在 1937 年开始实施的“雅利安化”政策中被强迫出售给纳粹德国政府。

随着战争的爆发,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事件接连发生,到 1941 年 12 月,希特勒决定彻底消灭欧洲犹太人。1942 年 1 月,在万湖会议上,几名纳粹领导人讨论了“犹太人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Endlösung der Judenfrage)的细节。约瑟夫·布赫勒博士敦促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在总督辖区执行最终解决方案。他们开始系统地将犹太人从隔离区和所有被占领地区驱逐到七个指定为 Vernichtungslager 或灭绝营的营地:奥斯维辛、贝尔塞克、切尔姆诺、迈丹奈克、马利·特罗斯特内茨、索比堡和特雷布林卡二世。塞巴斯蒂安·哈夫纳在 1978 年发表的分析文章中指出,希特勒从 1941 年 12 月开始接受了他永远统治欧洲的目标在他对美国的宣战中失败的事实,但他此后的退却和表面上的平静是源于他实现了他第二个目标——灭绝犹太人。[1] 即使纳粹战争机器在战争的最后几年里步履维艰,宝贵的军事资源,例如燃料、运输、弹药、士兵和工业资源,仍然被大量地从战争中转移到死亡集中营。

波兰是战前世界上最大的犹太人社区所在地,其 90% 以上的犹太人口,即约 300 万犹太人,被杀害。德国对藏匿犹太人的处罚是死刑,并且毫不留情地执行。尽管如此,一些波兰人还是冒着自己家庭的危险藏匿了犹太儿童和家庭,并挽救了他们的生命。

希腊、南斯拉夫、匈牙利、立陶宛、波希米亚、荷兰、斯洛伐克和拉脱维亚各自有超过 70% 的犹太人口被消灭。比利时、罗马尼亚、卢森堡、挪威和爱沙尼亚失去了大约一半的犹太人口,苏联失去了超过三分之一的犹太人口,甚至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也分别有大约四分之一的犹太人口被杀害。丹麦能够将该国几乎所有犹太人疏散到邻近的瑞典,瑞典在战争期间保持中立。丹麦人利用从渔船到私人游艇的各种交通工具,将丹麦犹太人带到安全地带。在纳粹占领下,欧洲以外的一些犹太人也受到大屠杀和纳粹待遇的影响。

波兰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波兰人是希特勒最初灭绝的目标之一,正如他在 1939 年入侵波兰之前对国防军指挥官发表的讲话中所概述的那样。知识分子和社会上显赫或有影响力的人是主要目标,尽管也有一些针对普通民众以及其他斯拉夫族群的大规模屠杀事件。

纳粹占领波兰(总督辖区、华沙地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残酷的事件之一,除了 300 万波兰犹太人外,还导致 180-190 万非犹太人死亡。学者们对这些非犹太波兰平民在纳粹征服和占领波兰期间死亡的比例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纳粹最终对波兰人抱有灭绝的意图。至少有 14 万波兰人被送往奥斯维辛,波兰知识分子是 Einsatzgruppen 行动队的首要目标。

苏联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即轴心国入侵苏联,数百万红军战俘被入侵的德国军队(特别是臭名昭著的党卫军)在战场上随意处决,在德国战俘营中或在死亡行军中死于非人道条件下,或者被运送到灭绝营处决。

数千个苏联(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农民村庄被德国军队摧毁,原因大致相同。在占领期间,俄罗斯的列宁格勒、普斯科夫和诺夫哥罗德地区损失了大约四分之一的人口。据估计,纳粹及其盟国对苏联平民的死亡人数中,多达四分之一具有种族动机,即 500 万俄罗斯人死亡、300 万乌克兰人死亡和 150 万白俄罗斯人死亡。

罗姆人(吉普赛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有关更多信息,请参见罗姆人

与人口比例相比,罗姆人(罗姆人、辛提人和马努什人)在大屠杀中的死亡人数是所有受害群体中最严重的。希特勒对欧洲罗姆人进行种族灭绝的运动涉及对纳粹“种族卫生”的怪异应用。尽管存在歧视性措施,但一些罗姆人团体,包括德国的一些辛提人和拉勒里人,幸免于难,而其余罗姆人团体则遭受了与犹太人相似的命运。

罗姆人中四分之一到一半的人被杀害,多达 22 万人。在东欧,罗姆人被驱逐到犹太人隔离区,被党卫军行动队在他们的村庄里枪杀,并被驱逐到奥斯维辛和特雷布林卡进行毒气处决。

塞尔维亚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屠杀的另一个受害群体是克罗地亚独立国的塞尔维亚人。对被杀害的塞尔维亚人数量的估计是一个近期的争议话题。西蒙·维森塔尔中心、二战期间的德国资料、铁托时代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历史学家以及大多数塞尔维亚资料都引用了超过 100 万人的数字,但一些克罗地亚资料给出的估计范围在 33 万到 39 万之间,其中 26170 名塞尔维亚人在亚塞诺瓦茨集中营被杀害。[6] 克罗地亚人对塞尔维亚人的种族灭绝可能是大屠杀中唯一一个德国人(以及意大利人),包括党卫军部队,采取行动保护该群体免受其合作者行动的事件——过分热情的克罗地亚乌斯塔沙,他们在傀儡政权一开始(从 1941 年傀儡政权开始)就开始了大规模屠杀,这使得德国人感到震惊,并迫使他们约束傀儡政府。克罗地亚人对塞尔维亚人进行种族灭绝的主要策划者是米勒·布达克。

塞尔维亚人的种族灭绝事件具有宗教背景。尽管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都是斯拉夫人,说的是几乎相同的语言,但塞尔维亚人是东正教徒,而克罗地亚人是天主教徒。天主教神职人员的参与非常重要,因为强迫改宗天主教有时是避免被杀害的另一种选择,而像天主教十字军这样的组织是种族灭绝中最热衷和臭名昭著的参与者之一。雅塞诺瓦茨集中营的指挥官米罗斯拉夫·菲利波维奇是一位天主教修士。杀人事件发生在集中营,但也通过毁坏村庄、焚烧塞尔维亚人被迫躲进去的东正教堂、用受害者的尸体填满福伊巴坑等方式进行。

残疾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数十万精神和身体残疾人也遭到杀害。纳粹遵循优生学政策,认为残疾人是社会的负担,因为他们需要他人的照顾,但首先,精神和身体残疾人被视为对纳粹对完美、超人雅利安人种群社会观念的侮辱。大约 40 万人因患有精神缺陷或被认为具有遗传性的疾病而被迫接受绝育手术。

残疾人是最早被杀害的人群之一,美国大屠杀纪念馆指出,1939 年建立的 T-4 安乐死计划成为纳粹政权未来灭绝的“榜样”。T-4 计划旨在通过系统性杀害出生时患有身体畸形或患有精神疾病的儿童和成人来维护所谓的雅利安人种的“纯洁性”。关于阿斯伯格综合征(一种轻度的“高功能”自闭症)发现的争议,据说起源于纳粹州立医院对精神病患者的神经行为研究,对大多数专家来说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共济会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我的奋斗》中,阿道夫·希特勒写道,共济会已经“屈服于”犹太人,并已成为“优秀工具”,为他们的目标而战,并利用他们的“线索”将社会上层阶层拉入他们所谓的计划中。他继续说:“共济会开始的民族自我保护本能的普遍和平主义瘫痪”随后被媒体传播给了社会大众。1933 年,德国国会主席兼“Gleichschaltung”(同步)过程中的关键人物赫尔曼·戈林表示,“在国家社会主义的德国,没有共济会的地位。”

授权法(德语:Ermächtigungsgesetz)于 1933 年 3 月 23 日由德国议会(国会)通过。利用该“法令”,德国内政部于 1934 年 1 月 8 日下令解散共济会,并没收所有会所的财产;声明那些在 1933 年 1 月希特勒上台时是会所成员的人,被禁止担任纳粹党或其准军事组织的职务,并且不符合担任公职的资格。在他们的世界观(Weltauffassung)中,共济会始终被认为是纳粹主义的意识形态敌人,因此建立了安全局(SD)的特别部门,后来是帝国安全总局(RSHA)来处理共济会。共济会集中营囚犯被评为“政治”囚犯,并佩戴倒置(尖端向下)的红色三角形。1935 年 8 月 8 日,阿道夫·希特勒以元首和总理的身份,在纳粹党报纸《民族观察家》上宣布最终解散德国所有共济会会所。文章指责共济会和“世界犹太人”合谋试图建立一个“世界共和国”。

估计有 80,000 到 200,000 名共济会成员死亡。由于没有人知道被占领国家被杀害的共济会成员人数,因此不可能得出确切的数字。

德国共产党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3 年 2 月 27 日国会纵火案发生后,袭击事件被归咎于共产党,希特勒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让总统兴登堡签署了国会纵火法令,该法令暂停了整个第三帝国的魏玛宪法。1933 年 3 月,共产国际成员乔治·季米特洛夫、瓦西尔·塔涅夫和布拉戈伊·波波夫被捕,并被错误地指控纵火。因此,德国共产党(KPD)是第一个被禁止的政党,于 1933 年 3 月 1 日被禁止,理由是他们正在准备发动政变。这使得纳粹党能够在 1933 年 3 月 23 日通过授权法,该法令使总理阿道夫·希特勒及其内阁能够在没有国会参与的情况下制定法律。这两项法律标志着“Gleichschaltung”的实施,这就是纳粹建立其极权统治的方式。1933 年 5 月 2 日,在劳动节之后,工会组织 ADGB(Allgemeiner Deutscher Gewerkschaftsbund)被粉碎,当时 SA 和 NSBO(国家社会主义企业细胞组织)的部队占领了工会设施,ADGB 领导人被捕。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其他重要协会被迫与德国劳工阵线(Deutsche Arbeitsfront (DAF))合并。

大约 10 万名共产党人被杀害,他们与残疾人一起是最早被送往集中营的人群之一。早些时候曾尝试使用 X 射线对他们进行绝育。德国共产党人让希特勒感到担忧,因为他们与苏联和犹太人社区有联系,并且威胁到德国法西斯主义。希特勒可能考虑到卡尔·马克思本人就是犹太人。

德国同性恋者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有关更多信息,请参见 同性恋者

同性恋者也是大屠杀的目标,因为同性恋被认为与纳粹主义不相容,因为他们没有繁衍“优等人种”。这与纳粹认为同性恋具有传染性的信念相结合。模板:Cn 最初,同性恋在官方上受到排斥,但暗地里被容忍。到 1936 年,海因里希·希姆莱领导了一项根据现行和新的反同性恋法律迫害同性恋者的行动。

超过一百万德国男性同性恋者成为目标,其中至少 10 万人被捕,5 万人因被判犯有同性恋罪而服刑。还有不确定数量的人被安置在国家运营的精神病院。数百名居住在纳粹占领下的欧洲男性同性恋者被法院命令阉割。集中营中至少有估计的 15,000 名男性同性恋者死亡得到官方记录,但很难确定究竟有多少男性同性恋者死在集中营。一些男性同性恋者也被用于医学实验。据海因茨·赫格尔说,在集中营,男性同性恋者的“死亡率高于其他相对较小的受害者群体,例如耶和华见证人和政治犯。”

女性同性恋者通常没有像男性同性恋者那样受到严厉的对待。她们被贴上“反社会”的标签,但很少因为从事同性恋行为而被送往集中营。

宗教异议人士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纳粹也针对一些宗教团体,尽管犹太人实际上是大屠杀期间主要灭绝的目标。

大约 2,500-5,000 名耶和华见证人死于集中营,他们因政治和意识形态原因被关押在那里。此外,一些天主教神职人员被纳粹杀害,其中许多人要么是犹太人背景(如埃迪特·施泰因),要么是作为纳粹针对波兰知识分子的运动的一部分被杀害。在罗马天主教主教,甚至罗马天主教徒公开抗议和攻击纳粹政策的国家,例如荷兰和波兰,主教和神父抗议驱逐犹太人,神职人员要么受到驱逐威胁,要么被关押(德国主教克莱门斯·冯·加伦的案例),要么直接被驱逐到集中营(如荷兰加尔默罗修士提图斯·布兰兹马和波兰神父马克西米利安·柯尔贝的案例,他后来被封为圣徒)。一些持不同意见的基督教新教神职人员,例如那些创立了反纳粹认罪教会的神职人员,也受到迫害。

纳粹政权宣扬对所有“非雅利安人”种族的仇外心理。德国的黑人和亚洲居民以及黑人战俘也是受害者;他们经常在拘留营中被单独挑出来。日本于 1940 年 9 月 27 日与德国和意大利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因此是轴心国的一部分,没有已知的日本人被故意囚禁或杀害。数千人(主要是外交官)属于与盟国有关联的某些国籍,以及在被占领的法国的西班牙内战难民,也被拘留或处决。此外,在意大利于 1943 年倒戈后,数千名意大利国民,包括许多被德国人解除武装的意大利前陆军士兵,被送往集中营。在 1930 年代后期,纳粹惩罚许多富裕的德国人作为“国家敌人”的计划没收了财产,并将数千人关进了集中营。根据纳粹政策,富裕的精英操纵德国经济并持有煽动性的自由主义观点。“社会偏差者”:妓女、流浪汉、酒鬼、瘾君子和普通罪犯也成为目标,经常被关押在集中营。希特勒不喜欢他认为欺骗或道德败坏国家的人;像妇女权利团体活动家、烟草销售员和占星家这样的人被送往集中营,仅仅因为希特勒不喜欢他们。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