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视觉修辞/视觉修辞的文化理论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开放的世界

视觉修辞的文化理论

社会结构通常对传播方式、影响力和所有修辞的风格有重大影响。视觉修辞在其受到社会和不同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和风格的影响方面也不同。视觉修辞的符号和其他组成部分在不同文化中含义不同,甚至在文化子群体中也可能不同。这反映在符号学的学习中。 符号学和视觉修辞总之,是可以具有不同量词的符号,如颜色、透视、线条等。这些是通过不同的载体,修辞的媒介,传达给一种文化的。

文化修辞是由文化赋予事物的标准或价值观所定义的。这种价值观附着甚至可以在一种文化内部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有所不同。我们在现代美国社会中看到,文化定义了其所有成员的角色,以及这些人在社会中可以接受的位置。性别之间的斗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过去,文化规定男人高于女人,因此男人的修辞力量高于女人的修辞力量。 性别与视觉修辞角色是文化修辞的理想例子,它将两种性别视为美国文化的亚群体。

简而言之,文化修辞是通过一个镜头来构建一个群体的话语或意识形态的方式,该镜头可以过滤或判断另一个群体的修辞力量和价值。文化修辞理论认为,文化可以通过文化修辞实践来决定价值观和标准。通过对视觉修辞文化理论的跨学科理解,以下是社会学家和传播学者对文化的更深入解释。

社会文化理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文化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的文化对事物的感知不同。根据劳拉·德斯福·埃德尔斯的《实践中的文化社会学》,“文化”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定义;(A) 人文和艺术活动,(B) 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生活方式,(C) 共享符号的系统或模式 (1)。我们最关注的是这种定义“文化”的最后一种方法。正是通过这些共享模式和符号系统,个人才能理解他们的环境、他们的现实、他们的生活以及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一切。

文化框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框架,通过它来观察现实。这些框架是通过特定于个人的独特文化经历而创建的。文化框架拒绝客观现实。文化框架塑造了我们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的方式。文化框架是累积的,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而积累,并且不断根据这些经验而改变。我们文化框架的总和被称为我们的文化棱镜。因为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文化框架体验生活,所以可以说没有一个普遍的客观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实。

这与视觉修辞有什么关系?

通常,在学习和教授视觉修辞时,重点是需要对视觉修辞的力量、用途和意义做出某些普遍的主张。然而,如果我们从“文化框架”的角度考虑视觉修辞,那么视觉修辞就没有普遍的应用。每个人的文化框架都决定了他们如何使用和理解视觉修辞。例如,考虑交通标志。交通标志因国家而异,甚至有时因地区而异。根据个人的文化背景,他会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交通标志。

一个日本“颠簸路段”标志 [1] 看起来非常像欧洲的“路面凹陷”标志 [2]。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同一个图像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对这些标志的解释将根据个人观察它们所处的文化棱镜而有所不同。

语言是任意的,并且是文化特异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我们用来描述世界的语言完全是任意的。某些词代表某些事物没有理由。符号(词语/符号)和所指(“世界中的物体”)之间没有明确的联系。但更重要的是,语言的构建极具文化特异性。不同的文化不仅使用不同的词语,而且这些文化对词语的看法也不同。例如,考虑一棵树,从不同的主体位置和文化框架中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看待一棵树。对于环保主义者来说,一棵树是需要保护的东西,是一件文物。对于木材公司来说,一棵树是利润。对于政治家来说,一棵树可以代表一个政治平台。

这与视觉修辞有什么关系?

视觉修辞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语言,一种视觉语言,类似于语言语言,它通常是任意的,而且绝对是文化特异的。考虑一下品牌标识。公司的标识通常被公认为代表特定品牌,但它与品牌的实际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任意的。例如,星巴克标识 ; [3]一个绿色和白色的北欧女神与咖啡产品毫无关系,品牌标识是任意的。除了是任意的,标识通常也是文化特异的,也是任意的。虽然星巴克可能是一个普遍公认的标识,但像公爵犬这样的图像,詹姆斯·麦迪逊大学的吉祥物却不是。公爵犬 [4]是一个文化特异的符号,詹姆斯·麦迪逊大学(JMU)的文化很容易理解和识别它,因为它是他们高贵的吉祥物和精神导师,但对于JMU文化之外的个人来说,它很可能只是一个狗。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统治思想:即,统治社会物质力量的阶级,同时也是其统治思想力量(埃德尔斯33)。” 这种对霸权的描述是埃德尔斯从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引用来的。虽然这种描述听起来有些复杂,但马克思和恩格尔触及了统治阶级与统治思想力量之间联系的重要思想。霸权是一个相当简单的概念,但定义非常复杂。本质上,霸权是一个关于统治阶级如何通过使自己的观点看起来像是被接受的观点来控制社会秩序的理论。下层阶级接受某些观念、行动或结构是自然的,而实际上它们是由统治阶级创造的社会建构。“因此,霸权是统治群体使自己的世界观普遍化以成为统治群体的一系列文化过程的总和(伦博)。”

这与视觉修辞有什么关系?

在调查任何形式的修辞时,解构霸权结构是极其重要的。要理解某些形式的视觉修辞,必须了解任何潜在的霸权。此外,在参与视觉修辞时,应确保不要进一步强化文化中可能存在的任何霸权结构。通常,媒体通过将个人、世界和生活描绘成特定的方式来延续霸权结构。虽然非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人等文化群体继续在美国繁荣发展,但电视、电影和广告继续将美国描绘成以白人为主的社会,多样性很低。通过不断接触到通常“无视肤色”的媒体,我们接受了美国是一个以白人为主的国家的霸权,这是自然的。在解释和创造视觉修辞时,重要的是要记住潜在的霸权。

传播文化理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文化(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主要涉及控制在特定社区内理解、误解、接受、不接受、预期和意外的传播方式的规则。这个社区可以像一小群亲密的朋友一样小,也可以像一个大陆一样大。社区就是文化。信息及其传递方式就是修辞。虽然关于文化修辞的理论通常是在口头交流方面进行解释的,但它们很好地适应了视觉修辞。

当使用口头文字时,它遵循管理机构制定的指南,并被指定为国家语言。视觉识字也受文化特定价值观的约束,但这些价值观是由国家群体制定的,因此可能会有所不同。要完全具备视觉识字能力,就必须理解所有可能影响图像解释的文化方面。这就是符号学知识和理解的重要性。非语言交流在视觉修辞中的作用与符号学以及对视觉论证的理解密切相关。

非语言行为通常在交流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非语言交流本身是基于文化的。一个人所处的文化会影响他们对非语言代码的解释和使用。正如马克·P·奥尔贝和卡罗尔·J·布鲁斯在《人际交往中的当代问题》中所解释的那样,非语言线索可以分为七类,其中四类可以很好地转化为视觉修辞 (138)。

面部和眼神交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面部和眼神交流可以通过表情告诉我们很多关于一个人在图片中表达的信息。脸部的重要性可以追溯到一个简单的事实:当进行口头交流时,人们通常会看着交流者的脸以获得额外的反馈。然而,大部分面部交流是受文化影响的 (奥尔贝 142)。七种常见的面部表情(悲伤、愤怒、厌恶、恐惧、兴趣、惊讶和快乐)是人类在孩提时代就具有的。然而,随着一个人成年后融入社会,这些表情有时会被隐藏或夸大。例如,亚洲文化教导人们隐藏任何强烈的情感想法,例如纯粹的兴奋。在一幅画中,重要的是要注意人物的文化背景,因为他们的面部表情可能会发生扭曲以适应文化。

空间距离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空间距离学研究在交流中空间的使用 (奥尔贝 145)。空间距离学也受文化影响很大。一张母子之间彼此拥抱的照片,在美国人心中会自动地产生亲密感的联想。这是因为亲密距离(接触到 18 英寸之间)在美国文化中主要被认为是不合适的。近年来流行文化中使用这种距离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电影《波拉特》,这部电影中一个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外国人试图通过侵犯美国人的私人空间来向他们介绍自己 [5]。波拉特没有得到美国人的欢迎,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私人空间的侵犯。空间距离学与视觉修辞密切相关,因为叙事表现中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可能会给出关于所传达的关系和论证的线索。

外表和物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外表和物品对交流的影响与面部和眼神交流类似,都受文化影响。这包括服装选择、物品选择、装饰等等。即使是某些颜色在一种文化中也比其他颜色更重要 (奥尔贝 154)。例如,红、白、蓝对于美国人、英国人或法国人来说,会比对于伊拉克人或南非人来说,具有不同的情感联系。对于美国人来说,一张穿着暴露的女性的照片会引发不同的反应,而对于一群来自印度的男性来说,对同一张照片的反应则不同。类似地,在这张日本婚礼仪式的照片中 [6],新娘的头发被遮盖了。了解这一点与西方文化中佩戴婚纱面纱的效果相同,这有助于观众理解图像。

在视觉修辞中,环境可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建筑、房间布置和颜色都属于这一类 (奥尔贝 150)。这与视觉修辞中的时间和空间密切相关。不同的文化对某些环境会有不同的反应。一个在“不夜城”纽约长大的孩子,对阿尔卑斯山脉的绘画的反应,会不同于一个走遍世界各地徒步旅行和登山的人。

文化既会影响读者如何解读视觉修辞,也会影响作者如何创作视觉修辞。理解文化理论如何影响视觉修辞至关重要。虽然本次讨论仅涉及社会学和传播学领域关于文化和视觉修辞的理论,但这些理论可以被视为其他文化理论发展和理解的基础。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埃德尔斯,劳拉·D. 《实践中的文化社会学》。马萨诸塞州马尔登:布莱克韦尔出版公司,2002 年。

马克思,卡尔和恩格斯,弗里德里希。《德意志意识形态》。纽约:国际出版公司,1965 年。

奥尔贝,马克·P. 和卡罗尔·J·布鲁斯。《人际交往中的当代问题》。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 年。

伦博,约瑟夫·D. [讲座]。词汇第 1-8 周。社会学/人类学 368 - 当代美国文化,詹姆斯·麦迪逊大学,2007 年。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