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普通化学/共价键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共价键形成分子,可以用分子式表示。对于像基本糖(C6H12O6)这样的化学物质,原子比率有一个共同的倍数,因此实验式是CH2O。请注意,具有特定实验式的分子不一定是与相同分子式相同的分子。

共价键的形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共价键形成于两个具有不完整八隅体(即其最外层电子层少于八个电子)的原子之间。它们可以通过共价键共享电子。最简单的例子是水(H2O)。氧有六个价电子(需要八个),而氢各有电子(需要两个)。氧与氢共享其两个电子,而氢与氧共享其电子。结果是在氧与每个氢之间形成共价键。氧具有完整的八隅体,而氢具有它们各自需要的两个电子。

当原子相互靠近时,它们的轨道会改变形状,释放能量。但是,原子相互靠近的程度有限——太靠近,原子核就会相互排斥。

可以将这种情况想象成一个球滚入山谷。它将在最低点安定下来。由于这种势能“谷”,每种类型的键都有一个特定的键长。同样,还有一种特定的能量(以千焦耳/摩尔(kJ/mol)衡量)需要用于破坏一摩尔物质中的键。更强的键具有更短的键长和更大的键能。

价键理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共价键合的一个有用模型称为价键模型。它指出,当原子为了完成其价电子层(外层电子层)而互相共享电子时,共价键就形成了。它们主要形成于非金属之间。

共价键物质的一个例子是氢气(H2)。单独的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它需要两个电子来完成其价电子层。当两个氢原子键合时,每个原子都与另一个原子共享其电子,使得电子绕两个原子而不是一个原子运动。现在两个原子都可以利用两个电子:它们通过单共价键连接,成为稳定的H2分子。

Diagram of a covalent bond between hydrogen atoms

双键和三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共价键还可以形成于其他非金属之间,例如氯。一个氯原子在其价电子层中有7个电子——它需要8个电子来完成它。两个氯原子可以共享一个电子,形成一个单共价键。它们成为Cl2分子。

氧也可以形成共价键,但是,它还需要另外两个电子来完成其价电子层(它有6个)。两个氧原子必须共享两个电子,以完成彼此的电子层,总共共享4个电子。因为共享的电子数量是原来的两倍,所以这被称为“双共价键”。双键比单键强得多,所以键长更短,键能更高。

此外,氮有5个价电子(它需要另外3个)。两个氮原子可以共享3个电子,形成一个通过“三共价键”连接的N2分子。三键比双键更强。它们具有最短的键长和最高的键能。

电子共享和轨道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与趋势相反,碳不会共享四个电子形成四重键。原因是,碳中的第四对电子不能物理上足够靠近以被共享。价键模型通过考虑所涉及的轨道来解释这一点。

回想一下,电子在电子密度云(轨道)中绕原子核运动。价键模型基于这样一个原理:不同原子上的轨道必须重叠才能形成键。轨道可以重叠以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形成几种不同的共价键。

第一个也是最简单的重叠类型是两个s轨道结合在一起。它被称为σ键(σ是“s”的希腊语等价物)。σ键也可以形成于两个p轨道之间,它们相互指向。只要看到单共价键,它就以σ键的形式存在。当两个原子通过σ键连接时,它们会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但它们可以像串珠一样自由旋转。

电子密度位于σ键中的两个原子之间。

第二种同样重要的重叠类型是两个平行的p轨道之间。它们不是头对头重叠(如σ键),而是并排连接,在分子之上和之下形成两个电子密度区域。这种重叠被称为π(π,来自“p”的希腊语等价物)键。只要看到双键或三键,它就以一个σ键和一个或两个π键的形式存在。由于π键的并排重叠,原子不能像σ键那样相互扭曲。π键使分子具有刚性结构。

π键比σ键弱,因为π键的重叠程度较低。因此,两个单键比一个双键更强,断裂两个单键所需的能量比断裂一个双键所需的能量更多。

π键中电子密度位于原子核之上和之下。

以甲烷分子为例:一个碳原子连接到四个氢原子。每个原子都满足八隅体规则,每个键都是一个单共价键。

现在看一下碳的电子构型:1s22s22p2。在它的价层电子中,它有两个s电子和两个p电子。这四个电子不可能与四个氢原子形成等效的键(每个氢原子都有一个s电子)。我们知道,通过测量键长和键能,甲烷中的四个键是相等的,但碳的电子在两个不同的轨道中,应该以不同的方式与氢的1s轨道重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生了杂化。 而不是一个s轨道和三个p轨道,这些轨道混合,形成四个轨道,每个轨道具有25%的s特征和75%的p特征。这些杂化轨道被称为sp3轨道,它们是相同的。观察

现在这些轨道可以与氢的1s轨道重叠,形成四个等效的键。杂化可能涉及具有d轨道的原子,允许高达sp3d2杂化。

读者练习

预测乙烯中碳的杂化电子构型。有多少个σ键?有多少个π键?

提示:杂化电子只形成σ键。π键只在p电子之间形成。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