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Lentis/短信社会学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带QWERTY键盘的手机
两个女人发短信

短信,或发短信,是一种使用移动电话交换短文本信息的通信方式。

本章探讨了公众对短信的态度及其社会影响。短信有许多社会方面,包括开车发短信色情短信,但本章将重点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语言和人际关系。我们还将考虑短信如何在不同文化中有所不同。

第一条短信是在1992年通过英国的沃达丰网络发送的。手机制造商和电信公司花了数年时间才使该功能易于使用[1]。然而,从大约1995年开始,短信的使用迅速流行起来。在美国,短信交换数量从1998年的约14亿条增加到2010年的超过1.8万亿条[2]。虽然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拥有具有短信功能的手机,但青少年,尤其是少女,占短信交换人数的比例过高。美国成年人平均每天交换10条短信。14-17岁的男孩每天交换30条短信,而同年龄段的女孩平均每天交换100条短信[3]

短信与识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The abbreviations and slang associated with text messaging is referred to as textese. The development of textese is often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its  history [4] and its parallel development with internet slang as part of  internet linguistics. There have been several cases where textese has been used outside of text messages. These incidents, along with several other factors, have led to debate about the impact of textese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its subsequent implications on the  literacy of youth.

真实现象的证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2003年,苏格兰的一名13岁学生交了一篇完全用短信语言写成的论文[5] 2006年,新西兰资格认证局宣布允许在全国考试中使用短信语言[6]。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拥有手机的青少年比没有手机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将短信语言融入他们的学校写作中[7]。此外,权威的参考指南,如美联社风格指南[8]韦氏词典[9],也包含短信语言。

对短信语言的批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是短信使用者,短信(短消息服务)破坏者无情前进的步伐,他们对我们语言的影响就像八百年前成吉思汗对邻居的影响一样。他们正在摧毁它:掠夺我们的标点符号;破坏我们的句子;强奸我们的词汇。必须阻止他们。

约翰·汉弗莱斯我讨厌短信:短信如何破坏我们的语言

有些人认为,短信语言的使用会导致英语水平下降。《经济学人》指出:“短信破坏所有语言”[10]。包括约翰·汉弗莱斯约翰·萨瑟兰在内的个人也表达了对短信语言影响的沮丧[11][12]

大众文化也将短信语言与糟糕的语言和语法联系在一起,正如在GraphJam网站上所见[13][14],如2007年Cingular的“idk my bff jill” 广告也引起了人们对短信语言对语言的影响的关注,尤其是对父母的困扰[15]

一项研究尤其描述了超过50%的受访学生自己认为,短信语言要么会,要么会负面影响他们记住标准英语的能力[16]

对短信语言的另一个批评是它对识字的影响。发表在《阅读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短信语言的使用与阅读、非词阅读、拼写和形态意识评分呈负相关……不能排除短信语言频繁使用会掩盖甚至导致语言技能下降的担忧”[17]。《英国女王英语协会》主席将这个问题描述为紧急问题[18]

对短信语言的支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短信语言的影响也被描述为一种自然现象[19]。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如威廉·莎士比亚诺亚·韦伯斯特乔治·奥威尔——一直在创新语言[20][21]

但这仅仅是人类语言创造能力的最新体现,以及适应语言以满足各种环境需求的能力。没有灾难即将发生……在短信语言中,我们在小范围内看到的,是语言的演变。

大卫·克里斯托尔是或不是

一项针对 10 至 12 岁儿童的研究发现,使用短信与识字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2]。其他研究则表明,两者之间不存在负相关关系 [23] [24]

即使有了这些研究,一些来源,例如前 国家写作项目 执行主任理查德·斯特林,认为学生们只是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 [25] [26]。学生们自己也同意,他们知道何时在交流中使用短信是合适的 [27]

此外,多项研究表明,人们对当前短信状态的负面看法——充满缩写、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是夸大的。正如克里斯平·瑟洛在他对 544 条短信的研究中所描述的,“缩写实际上只占整个信息内容的不到 20%(18.75%)”。 [28] 大卫·克里斯托尔 提出了类似的数据 [29]。此外,正如瑟洛在另一项研究中提出的,媒体和流行文化通过统计和轶事操纵,制造了一种加剧的负面感知 [30]

短信的未来

[edit | edit source]

尽管存在这种争论,但短信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将短信融入教学计划的课程资源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 [31]。一个特别有趣的计划出现在多个教学网站上,包括 学乐出版社耶鲁教学倡议,建议使用短信来帮助学生理解莎士比亚、学习语言演变以及思考短信礼仪 [32] [33] [34]。英国移动公司 Dot Mobile 提出了将经典文学作品压缩成一系列短信,以及一个提供莎士比亚作品翻译成短信版本的 网站,这些想法并不那么不合理 [35]。未来,将短信融入课堂将如何改变短信的使用量和风格,以及人们对短信对语言和识字能力的影响的看法,这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

短信与人际关系

[edit | edit source]

青少年交流方式的转变

[edit | edit source]

对于许多青少年来说,短信已经取代了电话或在线即时通讯,成为主要的交流方式。大多数人通过短信进行长时间的对话,有些人甚至可能同时参与多达九个对话 [36]。短信也为 随身听效应 提供了支持或反对的依据。青少年可以与更多人建立联系,但代价是这些联系的深度。研究表明,青少年主要出于三个原因发送短信:“聊天、协调和计划”。[37] 最常见的短信发送原因包括:询问或回复问题、询问某人的位置、提出请求、宣布某件事或告知迟到 [38]。短信已经成为许多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些人开始对面对面和电话对话等直接交流方式感到不舒服。在各种情况下,青少年认为,通过短信而不是打电话或面对面交谈是社会上可以接受的行为,这加剧了这一问题。

恋爱关系

[edit | edit source]

正如视频 课堂上的短信 中所言,“情书已经成为过去”,因为短信的出现。此外,短信对邀请他人参加舞会的正式程度产生了重大影响。2010 年 4 月在圣地亚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 的青少年会考虑使用短信邀请他人参加舞会,64% 的青少年表示,如果他们通过短信被邀请,他们会接受约会。虽然 GOGII 社区总监德鲁·奥拉诺夫表示,“短信对他们来说正变得越来越普遍,这没有问题”,但像礼仪专家伊莱恩·斯旺这样的人却表示,“现在的孩子们怎么了?这很不合适。”[39]

基于人际关系的社会障碍

[edit | edit source]

与短信相关的障碍有很多。短信精神病是指认为收到了短信但实际上没有收到,短信焦虑是指没有收到或发送短信时产生的焦虑情绪,短信狂是指青少年发送多条短信来让自己感觉良好并试图吸引回复 [40]。所有这些障碍都与维持人际关系的愿望有关。缺乏这些关系会导致孤独和抑郁。

短信使用方面的国际差异

[edit | edit source]

美国并不是唯一将短信作为交流媒介的国家。事实上,美国是采用短信速度最慢的国家之一。使用最频繁的国家来自亚洲国家,例如菲律宾、韩国和日本 [41]。短信普及率更高的主要原因是,与其他交流方式相比,短信的成本更低。

菲律宾

[edit | edit source]

在菲律宾,被誉为“全球短信之都”,短信的成本远低于打电话或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42]。事实上,移动电话公司最初提供免费短信来吸引客户,而如今的短信价格仍然只是通话费的一小部分。此外,这个发展中国家的电脑和互联网普及率仍然很低。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菲律宾 9000 万人口中,只有约 560 万人能够上网[43]。对于菲律宾人来说,短信已经取代了电话和电子邮件。正如一位菲律宾记者所说,短信“不是一种潮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44]

韩国和日本

[edit | edit source]

在韩国和日本,短信的低廉成本同样存在,因此促使韩国人和日本人选择发短信而不是打电话。此外,这两个国家都对移动电话基础设施进行了巨额投资,使移动电话服务比固定电话更快、更普及。文化差异也促成了韩国和日本对短信的更快采用。这两个国家的人口都是技术精通的。新的移动技术往往比其他国家更早进入韩国和日本市场,并且被更快地采用。这两个国家还发展了不同的规范和对移动电话的依恋。事实上,日语中“移动电话”一词“keitai”的字面意思是“随身携带的东西”[45]。短信在日本变得如此流行,以至于短信语言已经跨越了短消息的界限,进入短篇故事和小说。这些用短信语言创作的故事已经占据了日本畅销书排行榜[46]

短信用于大众传播

[edit | edit source]

由于短信在菲律宾、韩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低廉成本,短信也成为了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就像电子邮件在美国一样。这项技术有效地动员了民众参加政治集会和活动。2006 年,菲律宾总统府前的一次政治抗议活动,超过 1000 名学生参与,完全通过短信组织[47]。所有主要政党和利益集团都拥有支持者电话号码的记录,这使他们能够快速有效地动员其政治基础。短信已经将政治权力下放到任何拥有手机的人都可以组织政治集会的程度。

总结

[edit | edit source]

短信的兴起改变了世界沟通的方式。新的通信技术改变英语和人际关系动态的趋势并非新鲜事物。在评估新技术时,务必记住年轻一代将如何使用它。同时,技术也一直在发展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不同,不同国家对短信的采用方式也不同。

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1. Shannon, V. (2007). 15 Years of Text Messages, a 'Cultural Phenomenon', http://www.nytimes.com/2007/12/05/technology/05iht-sms.4.8603150.html?_r=1&pagewanted=all
  2.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2010). CTIA Semi-Annual Wireless Industry Survey
  3. Mashable(2010). The Rise of Text Messaging, http://mashable.com/2010/08/17/text-messaging-infographic/
  4. Snowden, C. (2007). Casting a powerful spell: The evolution of SMS. In A. Kavooru, & N. Arceneaux (Eds.), The cell phone reader: Essays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
  5. Is txt mightier than the word?(2003, March 4). BBC News, 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2814235.stm.
  6. Officials: Students can use 'text speak' on tests.(2006, November 13). USA Today, http://www.usatoday.com/news/offbeat/2006-11-13-text-speak_x.htm
  7. Lenhart, A., Arafeh, S., Smith, A., & Macgill, A. (2008). Writing, technology and teens. 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 http://www.pewinternet.org/Reports/2008/Writing-Technology-and-Teens.aspx
  8. Jacques, A. (2010, February 1). Inside the world of the AP stylebook. Public Relations Tactics, http://www.prsa.org/Intelligence/Tactics/Articles/view/8510/1007/Inside_the_world_of_the_AP_Stylebook
  9. LOL: Definition from Merriam Webster.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lol
  10. Txt msgng in frnc: Parlez-vous SMS?(2008, May 22). The Economist, http://www.economist.com/node/11412629
  11. Humphrys, J. (2007, September 24). I h8 txt msgs: How texting is wrecking our language. Mail Online,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483511/I-h8-txt-msgs-How-texting-wrecking-language.html
  12. Sutherland, J. (2002, November 11). Cn u txt? The Guardian, http://www.guardian.co.uk/technology/2002/nov/11/mobilephones2
  13. Period use in texting.http://cheezburger.com/TheMilkMan42/lolz/View/2197766912
  14. The ins 'n outs of txt messaging.http://graphjam.memebase.com/2010/01/29/funny-graphs-txt-messaging/
  15. Cingular commercial: Idk my bff jill.http://www.youtube.com/watch?v=4nIUcRJX9-o
  16. Drouin, M. and Davis, C. (2009). 'R u txting? Is the Use of Text Speak Hurting Your Literacy?', Journal of Literacy Research, 41: 1.
  17. Jonge, S. D., & Kemp, N. (2010). Text-message abbreviations and language skills in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18. Henry, J. (2004, November 7). Pupils resort to text language in GSCE ecams. The Telegraph, http://www.telegraph.co.uk/education/educationnews/3346533/Pupils-resort-to-text-language-in-GCSE-exams.html
  19. Linguists mixed on effects of text messaging.(2003). USA Today, http://www.usatoday.com/tech/news/2003-02-14-messaging-linguists_x.htm
  20. Crystal, D. (2008, July 5). 2b or not 2b? The Guardian, http://www.guardian.co.uk/books/2008/jul/05/saturdayreviewsfeatres.guardianreview
  21. The death of english (LOL).(2008, August 1). Newsweek, http://www.newsweek.com/2008/08/01/the-death-of-english-lol.html
  22. Plester, B., Wood, C., & Joshi, P. (2009).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knowledge of text message abbreviations and school literacy outcomes.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1).
  23. Plester, B.; Wood, C. 和 Bell, V. (2008)。“短信与学校识字:发短信和了解短信缩写是否会对儿童的识字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识字,
  24. Drouin, M. 和 Davis, C. (2009)。'R u txting? 使用短信语言是否会损害你的识字能力?', 识字研究期刊,41: 1.
  25. Phillips, S. (2008 年 11 月 9 日)。MySpace 能否打造更好的作家?迈阿密先驱报,http://www.nwp.org/cs/public/print/resource/2739
  26. http://www.technologyreview.com/biztech/17927/
  27. 语言学家对短信的影响意见不一。(2003)。今日美国,http://www.usatoday.com/tech/news/2003-02-14-messaging-linguists_x.htm
  28. Thurlow, C. 一代短信?年轻人短信的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在线,1(1) http://extra.shu.ac.uk/daol/articles/v1/n1/a3/thurlow2002003-paper.html
  29. Crystal, D. (2008 年 7 月 5 日)。2b or not 2b? 卫报,http://www.guardian.co.uk/books/2008/jul/05/saturdayreviewsfeatres.guardianreview
  30. Thurlow, C. (2006)。从统计恐慌到道德恐慌:新媒体语言在印刷媒体中的元话语构建和大众夸大。人机交互期刊,11(3)。
  31. Stephenson, A. 如果你能读懂这个,你就能学会写作,http://www.teachersnetwork.org/ntol/howto/incorptech/texting.htm
  32. Ott, S. (2010 年 4 月 29 日)。利用短信教授莎士比亚。联合内容,https://archive.is/20130628113937/www.associatedcontent.com/article/2946268/use_texting_to_teach_shakespeare.html?cat=4
  33. 教学计划 5:通过短信概括莎士比亚,http://www2.scholastic.com/browse/lessonplan.jsp?id=1402
  34. Ernst, L. 手机上的莎士比亚:短信浪漫。http://teachers.yale.edu/curriculum/search/viewer.php?id=initiative_09.03.05_u
  35. 2B? Nt2b? 莎士比亚短信版:公司声称缩短经典作品将有所帮助?(2005 年 11 月 18 日)。MSNBC,http://www.msnbc.msn.com/id/10084329/
  36. D. Reid 和 F. Reid。 (2004 年 2 月)。短信对社会和心理影响的见解。普利茅斯大学。
  37. R. Grinter 和 M. Eldridge。 (2003)。Wan2tlk?: 日常短信。CHI '03:人机交互系统中人机因素 SIGCHI 会议论文集,第 441-448 页。
  38. Battestini, A., Setlur, V. 和 Sohn, T. (2010 年 9 月 7-10 日)。大规模短信使用研究,http://research.nokia.com/files/fp217-battestini.pdf
  39. Godwin, P. (2010 年 4 月 29 日)。青少年通过短信约舞会伴侣,http://www.fox5sandiego.com/news/kswb-prom-texting,0,289554.story
  40. Fenech, S. (2010 年 6 月 30 日)。青少年正在成为短信成瘾者,面临着精神和身体问题。每日电讯报,http://www.dailytelegraph.com.au/lifestyle/teengers-are-becoming-text-addicts-facing-mental-and-physical-issues/story-e6frf00i-1225885927450
  41. Mashable(2010)。短信的兴起,http://mashable.com/2010/08/17/text-messaging-infographic/
  42. Jordan, M. (2006)。走向移动:短信引导菲律宾抗议者,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6/08/24/AR2006082401379.html
  43. 世界银行 (2010)。世界发展指标,http://data.worldbank.org/data-catalog/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cid=GPD_WDI
  44. Textually(2005)。菲律宾短信解读,http://www.textually.org/textually/archives/2005/06/008823.htm
  45. Ito, M., Okabe, D. & Matsuda, M. (编) (2005)。个人、便携、步行:日本生活中的手机。马萨诸塞州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
  46. Onishi, N.(2008)。日本畅销书纷纷转向手机,拇指竞速。纽约时报,http://www.nytimes.com/2008/01/20/world/asia/20japan.html
  47. Jordan, M. (2006)。走向移动:短信引导菲律宾抗议者,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6/08/24/AR2006082401379.html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