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书/第三章
外观
< 漫书
鉴于奇怪的名称频繁出现、一些非平凡的语法结构缺乏上下文以及地理位置跳转的程度,这部分相对难以翻译。我正在尽力而为,但您应该将以下内容视为大多可疑的。
原文 | 翻译 |
---|---|
六诏並烏蠻,又稱八詔,蓋白巖城時傍及劍川矣羅識二詔之後。 | 六诏 (六詔) 与乌蛮 (烏蠻) 合称八诏 (八詔)。最初,[1] 从白岩城 (白巖城; 白巖城; 意思是' [白色/空白/雪白] 悬崖城'[3][4]) 的藏身处[2],时傍 (時傍) [部落][5] 靠近剑川 (劍川; 意思是' [剑/匕首] 河流平原'[6]),矣罗识 (矣羅識) ... 二诏 (二詔)? |
開元元年中,蒙歸義攻石橋城,閣羅鳳攻石和,亦八詔之數也。 | 然后,[7] 在开元元年(即 713-714 年),蒙归义 (蒙歸義) 攻击石桥城 (石橋城; 意思是 '石头桥的城镇'),阁罗凤 (閣羅鳳) 攻击石和 (石和; 意思是 ' [和平/和谐/组合] 石头'),从而使王国数量达到八个。 |
時傍母,蒙歸義之女,妻閣羅鳳(案:《新唐書·南詔傳》雲,時傍母,歸義女,其女復妻閣羅鳳。據其文,則此妻字上應有「其女復」三字,蓋原本脫誤)。 | 时傍女王 (時傍母),[8] 蒙归义 (蒙歸義) 的女儿,嫁给了阁罗凤 (閣羅鳳)。(以前的翻译者注:在《新唐书·南诏传》中,它指出时傍的女王...) |
初,咩羅皮既敗,時傍入居邆州,招誘上浪,得數千戶。 | 最初——咩罗皮 (咩羅皮) 战败后——时傍 (時傍) 迁居邆州[9] (邆州),以招募[10] 在冲突中战败或流离失所的人,[11] 收集了一千户人家。[12] |
後為閣羅鳳所猜,遂遷居白崖城。 | 后来据怀疑[13] 阁罗凤 (閣羅鳳) 将他的住所迁至白岩城 (白巖城)。 |
及劍川羅識與神川都督言語交通(案:原本「川都督」上脫「神」字,今據《新唐書》增入),時傍與其謀,俱求立為詔。 | 他前往剑川 (劍川) 收集情报,与神川都督 (神川都督; 意思是 '神川河流平原的指挥官') 交谈,(以前的翻译者注:原文中错误地省略了神字,现在根据《新唐书》版本进行了补充) 时傍 (時傍) 并没有抵抗,[14] 立即成为一个额外的王国。 [15] |
謀泄,時傍被殺害。 | 然后,时傍 (時傍) 被屠杀。 |
羅識北走神川,神川都督送羅些二城(案:此條雖不標詔名,據上文,則時傍及羅識亦在詔數也)。 | 侦察到北方神川 (神川; 意思是 '[天堂或不寻常的] 河流平原'; 即第一个弯曲处以上的上游长江谷地[16]),神川都督 (神川都督; 意思是 '神川 [即上游长江] 河流平原的指挥官') 提供了两个城镇。 [17] (以前的翻译者注:即使这句话没有命名定居点,根据之前的文本,时傍侦察到的是一个被计算在内的王国) |
原文 | 翻译 |
---|---|
蒙巂,一詔最大。 | 蒙巂 (蒙巂; 即现代巍山/漾濞州的边界,洱海高原西南[18]) 是所有王国中最大的。 |
初,巂輔首卒(案:「輔」原本作「轉」,今從《新唐書·南詔傳》改正),無子。 | 最初,蒙巂 (蒙巂) 是由[19] (以前的翻译者注:原文中輔字为轉 (与现代的从意思相同),但在《新唐书·南诏传》中得到了更正) 一位没有孩子的军事领袖[20] 建立的。 |
源羅子年弱,及照源在南詔。 | 源罗 (源羅) 有一个年幼的儿子,他和照源 (照源) 一起加入了南诏 (南詔)。 |
蒙歸義密有兼吞之意,推恩啗利,源眾歸焉。 | 蒙归义 (蒙歸義) 希望征服他们两人,试图用恩惠引诱他们,但他们没有上当。 |
居數月,俘照源及源羅子遂,並其地。 | 几个月后,源罗 (源羅) 最终将照源 (照源) 和自己的儿子都俘虏了。 |
原文 | 翻译 |
---|---|
越析,一诏也,亦谓之磨些诏。 | 越析 (Yuèxī) 是六个王国之一,也被称为磨些诏 (Móxiēzhào)。 |
部落在宾居,旧越析州也。 | 该部落居住在旧的越析 (Yuèxī) 河流平原。 |
去囊蔥由一日程。 | 到囊蔥由 (Nángcōngyóu) 需要一天的路程。 |
有豪族张寻求(案:「张」原本作「帳」,今从《新唐书·南诏传》改正),白蛮也。 | 有一个名为张寻求 (Zhāngxúnqiú) 的英雄部落,(以前译者的注释:字符张最初记录为帳,根据《新唐书·南诏传》中发布的版本进行更正) 他们是完全没有文明的[21] 野蛮人。 |
贞元中,通诏主波沖之妻,遂阴害波沖。 | 在贞元年间(即 785-805 年),[22] 越析王国统治者波沖 (Bōchōng) 的妻子对他的统治造成了伤害。 |
劍南節度巡邊至姚州,使召尋求笞殺之。 | 剑南节度 (Jiànnán Jiédù) 巡逻队[23] 在[24] 姚州 (Yáozhōu[25]) 的边缘,以便找到和惩罚凶手。[26] |
遂移其諸部落,以地並於南詔。 | 然后[27] 所有[28] 部落[29] 迁移,[30] 以便合并到南诏 (Nánzhào)。 |
波沖兄子於贈提攜家眾,走,降鐸鞘(案:「鐸鞘」乃兵器,據後《物產篇》內有越析詔於贈「天降鐸鞘」雲雲,疑此「走」字上當有「出」字,「降」字上當有「天」字)。 | 波沖的哥哥的儿子 (Bōchōng de Gēge de Érzi) 亲自带来了许多家庭,然后离开,一个铎鞘[武器] 奇迹般地从[天堂] 降临。 (以前译者的注释:铎鞘「Duóqiào」是一种武器。根据第七章:云南管内物产 (Yúnnán Guǎnnèi Wùchǎn),越析王国 (Yuèxī Zhào) 收到了一个天降铎鞘 (Tiānjiàng Duóqiào;意思是“天降铎鞘”) 等等。人们怀疑[31] 字符「走」('go') 前面应该有「出」('outward' 或 'depart'),而字符「降」('descended') 前面应该有「天」('heaven').) |
東北渡瀘,邑龍佉沙,方一百二十裏,周迥石岸,其地總謂之雙舍。 | 向东北穿越[上游长江?[32]] 河,村庄[33] 龙佉沙 (Lóngqūshā;意思是“龙[驱赶或驱散][34] 沙子”) 距离 120 里 [即 ~60 公里[35]]。周围环绕着遥远的石岸,[36] 所有土地被称为双舍 (Shuāngshè;意思是“两个住所”)。 |
於贈部落亦名楊墮,居河之東北。 | 於贈部落 (Yuzèng Bùluò;可能是音译,没有意义[37]) 也被称为杨堕 (Yángduò;意思是“倒下的白杨树[树]”[38]),他们居住在河的东北方向。[39] |
後蒙歸義隔瀘城,臨逼於贈,再戰皆敗。 | 后来,这是蒙归义 (Méngguīyì) 的隔泸城 (Gélúchéng [City])。它面对於贈 (Yuzèng),每次与他们交战都以失败告终。 |
長男閣羅鳳自請將兵,乃擊破楊墮,於贈投瀘水死。 | 长子閣羅鳳 (Géluófèng) 亲自率领军队攻击杨堕 (Yángduò),于是於贈 (Yuzèng) 投身瀘水 (Lúshuǐ [River])[40] 自尽。 |
數日始獲其屍,並得鐸鞘。 | 整整花了一天才收集到他们的尸体,这就是[天降] 铎鞘 (Duóqiào) 的获得方式。 |
原文 | 翻译 |
---|---|
浪穹,一诏也。 | 浪穹 (Làngqióng) 是另一个王国。 |
诏主豐時、豐咩兄弟俱在浪穹。 | 它的统治者[41] 是兄弟豐時 (Fēngshí) 和豐咩 (Fēngmiē),他们[也]居住在浪穹 (Làngqióng)。 |
後豐咩襲邆賧居之,由是各為一詔。 | 豐咩 (Fēngmiē) 攻击邆賧 (Téngdǎn)[42] 的首都,以便将其[43] 吸收到王国中。 |
豐時卒,子羅鐸立。 | 当豐時 (Fēngshí) 逝世后,他的儿子羅鐸 (Luóduó[44]) 继位。[45] |
羅鐸卒,子鐸邏望立,為浪穹州刺史。 | 当羅鐸 (Luóduó) 逝世后,他的儿子鐸邏望 (Luóduówàng[46]) 继位,并成为浪穹州 (Làngqióng Zhōu[47]) 的州刺史。 |
與南詔戰敗,以部落退保劍川,故盛稱劍浪。 | 浪穹 (Làngqióng) 在与南诏 (Nánzhào) 的战争中战败[48],因为在剑川 (Jiànchuān) 失去了[部落的效忠或军事职位或军事单位],因此该事件被称为剑浪[49] (Jiànlàng)。[注意:因为浪是浪穹中的第一个字] |
卒,子望偏立。 | 鐸邏望 (Luóduówàng) 逝世后,他的儿子望偏 (Wàngpiān) 继位。 |
望偏卒,羅矣羅君立(案:《新唐书·南诏传》,望偏死,子偏羅矣立。偏羅矣死,子羅君立。與此不同,疑此文有脫誤)。 | 望偏 (Wàngpiān) 逝世后,羅矣羅君 (Luóyǐluójūn) 继位。 (以前译者的注释:《新唐书·南诏传》中,当望偏 (Wàngpiān) 逝世后,他的儿子偏羅矣 (Piānluóyǐ) 继位。当偏羅矣 (Piānluóyǐ) 逝世后,他的儿子羅君 (Luójūn) 继位。由于来源不同,人们怀疑此副本中缺少一些文本。) |
貞元十年,南詔擊破劍川,俘矣羅君,徙永昌。 | 在贞元十年的统治[51](即 795-796 年),南诏 (Nánzhào) 攻击并占领了剑川 (Jiànchuān),俘获了羅君 (Luójūn) 并将他迁移到永昌 (Yǒngchāng;即现在的保山 (Bǎoshān) 市)。 |
凡浪穹、邆賧、施浪,總謂之浪人,故雲三浪詔也。 | 浪穹 (Làngqióng)、邆賧 (Téngdǎn) 和施浪 (Shīlàng) [注意:尚未提及,但很快就会提到] — 全部被认为是野蛮人 — 被称为古代云南的三浪诏。 |
原文 | 翻译 |
---|---|
邆賧,一詔也。 | 邆賧 (Téngdǎn) 是另一个王国。 |
主豐咩,初襲邆賧,禦史李知古(案:「李」原本作「為」,今據《新唐書》改正)領詔出問罪,即日伏辜。 | 当领主豐咩 (Fēngmiē) 开始攻击邆賧 (Téngdǎn) 时,防御指挥官李知古 (Lǐzhīgǔ) (以前译者的注释:姓氏李「Lǐ」最初记录为為「Wei」——根据《新唐书·南诏传》中提供的文本进行更正。) 收到命令“出来接受对他的罪行的谴责”,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为这些罪行而受苦。[52] |
其子咩羅皮後為邆賧州刺史,與蒙歸義同伐靜河蠻,遂分據大厘城。 | 此后,他的儿子咩罗皮(咩羅皮)成为邆賧(邆賧)省的州长,[53] 并与蒙归义(蒙歸義)一起发动了对静河蛮(靜河蠻;意为“静流野蛮人”[54])的进攻,然后派出一部分联合部队[55] 占领大厘城(大厘城)。 |
咩羅皮乃歸義之甥也,弱而無謀。 | 咩罗皮(咩羅皮)随后退位,[56] 拥立一位侄子(他姐姐的儿子),[57] 性格软弱,[58] 缺乏计谋/野心。 [59] |
歸義襲其城,奪之,咩羅皮復入邆賧,即與浪穹、施浪兩詔援兵伐歸義。 | 蒙归义(蒙歸義[60])攻打这座城市,占领了它,咩罗皮(咩羅皮)于是返回邆賧(邆賧),并立即向浪穹(浪穹)和施浪(施浪)这两个王国寻求援军,以抵御蒙归义(蒙歸義)。 |
於時既克大厘,葉龍口城,歸義聞三浪兵至,率眾拒戰。 | 在大厘(大厘)和叶龙口(葉龍口;意为“叶龙之口”[61])城,蒙归义(蒙歸義)听到了三个野蛮部落联合军队的消息,于是召集了很多人[62] 进行抵抗。[63] |
三浪大敗,追奔過邆賧,敗卒多陷死於泥沙之中。 | 三个野蛮部落被击败,并被追赶到邆賧(邆賧)。许多人在途中陷入了泥沙中,丧生。 |
咩羅皮從此退居野共川。 | 咩罗皮(咩羅皮)此后退居野共川(野共川;意为“野共河谷”[64])。 |
咩羅皮卒,子皮羅邆立。 | 咩罗皮(咩羅皮)去世后,他的儿子皮罗邆(皮羅邆)继位。 |
皮羅邆卒,子邆羅顛立。 | 皮罗邆(皮羅邆)去世后,他的儿子邆罗颠(邆羅顛)继位。 |
邆羅顛卒,子顛之托立(案:「顛之托」《新唐書》作「顛文托」)。 | 邆罗颠(邆羅顛)去世后,他的儿子颠之托(顛之托)继位。(之前的翻译者注:在《旧唐书》中,颠之托「顛之托」被替换为颠文托「顛文托」) |
南詔既破劍川,收野共,俘顛之托,徙永昌。 | 南诏(南詔)攻占了剑川(劍川)和野共川(野共川[65]),俘虏了颠之托(顛之托),并将他迁移到永昌(永昌;即现在的保山市)。 |
第六部分:施浪(施浪)王国
[edit | edit source]原文 | 翻译 |
---|---|
施浪,一詔也,詔主施望欠。 | 施浪(施浪)是另一个王国,它的统治者是施望欠(施望欠)。 |
初,閣羅鳳據石和城,俘施各皮,而望欠援絕。 | 最初,阁罗凤(閣羅鳳)居住在石和(石和)城,[66] 他在那里俘虏了施各皮(施各皮),而施望欠(施望欠[67])帮助他逃脱。 |
後與豐咩、咩羅皮同伐蒙歸義,又皆敗潰,退保矣苴和城。 | 后来,他与丰咩(豐咩)和咩罗皮(咩羅皮)一起进攻蒙归义(蒙歸義),又一次,他们的军队都被击败,溃散,他们退回苴和(苴和[68])城以保卫。 |
歸義稍從江口進兵,脅其部落。 | 蒙归义(蒙歸義)从江口(江口;意为“江口”[69])推进了一点军队,威胁着这些部落。 |
無幾,施望欠眾潰,僅以家族之半西走永昌。 | 几乎立刻,施望欠(施望欠)的军队溃败,只有他们家族的一半向西逃往永昌(永昌;即现在的保山市)。 |
初聞歸義又軍於瀾滄江東,去必取永昌,不能容。 | 听到这个消息,蒙归义(蒙歸義)将他的军队调回了澜沧江(瀾滄江;即湄公河[70])的东岸,他必须夺取永昌(永昌),[抵抗]这是他无法忽视的。 |
望欠計無所出,有女名遺南,以色稱,卻遣使求致遺南於歸義,許之。 | 施望欠(施望欠)没有计划离开这个地区,[71] 他的军队将他们的妇女留在了南方,[72]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他派了一名使者去蒙归义(蒙歸義)请求[73] 他饶恕他们。 [74] |
望欠遂渡瀾滄江,終於蒙舍。 | 施望欠(施望欠)渡过了澜沧江(瀾滄江;即湄公河[75]),最终抵达蒙舍(蒙舍[76])。 |
第七部分:施望千(施望千),剑川(劍川)和吐蕃(吐蕃,即后藏帝国后的康藏地区)
[edit | edit source]原文 | 翻译 |
---|---|
望欠弟望千,當矣苴和城初敗之時,北走吐蕃。 | 施望欠(施望欠)的弟弟被称为[77] 施望千(施望千),在苴和(苴和)城初次战败时,他向北逃往吐蕃(吐蕃;即西藏)。 |
吐蕃立為詔,歸於劍川,為眾數萬。 | 吐蕃(吐蕃;即西藏)是一个与剑川(劍川)关系良好的建立起来的王国,人口众多。 [79] |
望千生千傍,傍生傍羅顛。 | 施望千(施望千)有一个[学生或儿子],叫[施]千傍([施]千傍),他又有[学生或儿子],叫傍罗颠(傍羅顛)。 |
南詔既破劍川,盡獲施浪部落。 | 南诏(南詔)已经攻占了剑川(劍川),以完成他们对施浪(施浪)部落的统治。 |
傍羅顛脫身走瀘北。 | 傍罗颠(傍羅顛)逃到了泸北(瀘北[80])。 |
今三浪悉平,惟傍羅顛、矣識(案:「矣識」即前所稱「劍川矣羅識」也)子孫在蕃中。(案:望千雖不標詔名,而列於六詔、八詔之間,則以當第七詔也)。 | 现在三个部落都平定了,只有傍罗颠(傍羅顛)还剩下了。剑川(劍川)的矣罗识(矣羅識)(之前的翻译者注:这里原文中的“矣识”指的是剑川(劍川)的矣罗识(矣羅識)。)的后代在吐蕃(吐蕃;即后藏帝国后的康藏地区)。(之前的翻译者注:虽然施望千(施望千)没有遵守命令,但与六个王国相比,他被认为是第七个王国。 [81]) |
第八部分:蒙舍(蒙舍)王国
[edit | edit source]原文 | 翻译 |
---|---|
蒙舍,一詔也。 | 蒙舍(蒙舍)是另一个王国。 [82] |
居蒙舍川,在諸部落之南,故稱南詔也,姓蒙。 | 它位于蒙舍河谷(蒙舍川),在所有部落的南部,因此被称为南诏(南詔;意为“南部王国”)。它由蒙氏家族(蒙)统治。 |
貞元年中,獻書於劍南節度使韋臯,自言本永昌沙壺之源也。 | 在贞元(貞元)年间(即785—805年),一本书被献给了剑南节度使韦皋(劍南節度使韋臯),书中称它起源于永昌(永昌;即现在的保山市)的沙壶(沙壺[84])。 [83] |
南詔八代祖舍龍,生龍獨羅,亦名細奴邏。 | 南诏(南詔)的八代祖先舍龙(舍龍)有一个儿子叫龙独罗(龍獨羅),也称为细奴罗(細奴邏)。 |
當高宗時,遣首領數詣京師朝參,皆得召見,賞錦袍、錦袖紫袍。 | 在高宗统治时期(公元 649 年 7 月 15 日 - 公元 683 年 12 月 27 日),一位官员被派往京城参与朝政,并评估他们的成就。所有使节都被召集,并被赠予绣袍,袖子绣有紫色的锦缎。[85] |
細奴邏生邏盛炎,炎生盛邏皮,盛邏皮生閣羅鳳(案:《唐书》「盛羅皮」下尚有皮邏閣一代,此本蓋有脫丈)。 | 细奴逻 (Xìnúluó) 有一个儿子叫逻盛炎 (Luóshèngyán),逻盛炎有一个儿子叫盛逻皮 (Shèngluópí),盛逻皮是阁罗凤 (Géluófèng) 的父亲。 (译者注:《旧唐书》中盛逻皮之后还有一个儿子叫皮逻阁,此书略去) |
當天後時,邏盛入朝,其妻方娠,行次姚州,生盛邏皮。 | 之后,逻盛炎 (Luóshèngyán) 进入朝廷。他的妻子当时怀孕了,行至姚州 (Yáozhōu[86]) 生下了盛逻皮 (Shèngluópí)。 |
邏盛炎聞而喜曰:「吾且有子承繼,身到漢地,死無憾矣!」既至謁見,大蒙恩獎,敕鴻臚安置,賜錦袍、金帶、繒彩數百匹,歸本國,開元初卒。 | 逻盛炎 (Luóshèngyán) 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他说:“我终于有儿子继承我的事业了,我来到汉地,死也瞑目了!”他抵达京城后觐见皇帝,受到了隆重的接待,皇帝下令鸿胪寺为其安排住处,并赐予锦袍、金带和数百匹绫罗绸缎。他最终在开元初年返回自己的国家,并逝世了。[87][88][89] 并且立即找到了他的孩子,(父亲或叔叔)(受到恩宠)[90],(命令鸿胪寺为他安排住处)或(命令为鸿胪寺安排住处)[91],并赠送了一件绣袍[92],一根金腰带[93]和数百匹彩色丝绸,最后[94] 在开元初年(公元 713-714 年)返回自己的国家。[95] |
其子盛邏皮立,朝廷授特進、臺登郡王,知沙壺州刺史。 | 他的儿子盛逻皮立 (Shèngluópílì) 在学习方面特别出色[96],他协助当地统治者进行记录[span>97],并与[span>98] 沙壶州 (Shāhú Region) 的州牧交往[99]。 |
長男閣羅鳳授特進兼楊瓜州刺史,次男成節度蒙舍州刺史,次男崇江東刺史,次男成進雙祝州刺史。 | 他的长子阁罗凤 (Géluófèng) 成为了杨州 (Yángzhōu; 杨树河川平原)[100] 和瓜州 (Guāzhōu; 瓜类河川平原)[101][span>102] 的州牧,后来又成为了蒙舍州 (Méngshè Region; 蒙(家族或氏族)的住所)[span>103][span>104][span>105] 的节度使,崇江东 (Chóngjiāngdōng; 崇高的[土地]河的东边)[span>106] 的州牧,以及双祝州 (Shuāngzhù Region; 双祝河川平原)[107] 的州牧。 |
初,炎閣未有子(案:《唐書》炎閣為邏盛炎長子,盛邏皮之兄),養閣羅鳳為子,閣羅鳳復歸蒙咩,故名承炎閣,後亦不改。 | 最初,炎阁 (Yángé) 没有孩子,[108] (译者注:《旧唐书》记载,炎阁是逻盛炎的长子,是盛逻皮的哥哥,他收养了阁罗凤为自己的儿子),并将阁罗凤 (Géluófèng) 作为自己的儿子抚养长大。阁罗凤返回了蒙咩 (Méngmiē[109][110]) ,虽然以前被称为承炎阁 (Chéngyángé) ,但他此后不再使用这个名字。 |
天寶四載,閣羅鳳長男鳳伽異入朝宿衛,授鴻臚少卿。 | 四件天宝,阁罗凤 (Géluófèng) 的长子凤伽异 (Fèngjiāyì) 入朝担任宿卫,并被任命为鸿胪寺少卿。[111] |
七載,蒙歸義卒(案:《唐書》蒙歸義即皮羅閣,乃唐所賜名也)。 | 第七条记录,蒙归义 (Méngguīyì) 逝世了。 (译者注:《旧唐书》记载,蒙归义就是皮逻阁,这是唐朝赐给他的名字) |
閣羅鳳立,朝廷冊襲雲南王。 | 阁罗凤 (Géluófèng) 因此立即继承了云南王的位置。 |
矣伽異大卿兼楊瓜州刺史。 | 凤伽异 (Fèngjiāyì) 是杨州 (Yángzhōu) 和瓜州 (Guāzhōu) 地区的最高官员。 |
閣羅鳳攻石橋城,擒施谷皮,討越析,梟於贈,西開尋傳,南通驃國。 | 阁罗凤 (Géluófèng) 攻打石桥城 (Shíqiáochéng[span>112]) ,俘获了施谷皮 (Shīgǔpí; 人) ,镇压了越族[span>113],他被追赠了枭于 (Xiāowū; 哦!勇敢。或 猫头鹰哦) 的荣誉称号,因此西路被打开了。 |
及張乾拖陷姚州,鮮於仲通戰江口,遂與中原隔絕。 | 后来,张乾 (Zhāngqián) 被困在姚州 (Yáozhōu[span>114]) ,只有少数军队能够作战以清理中央河口[115],并与中原地区隔绝了。[span>116] |
閣羅鳳嘗謂後嗣悅歸皇化,俱指大和城碑,及表疏舊本,呈示漢使,足以雪吾前過也。 | 阁罗凤 (Géluófèng) 已经指定了悦归皇 (Yuèguīhuánghuà) 为继承人[span>117],按照大和城 (Dàhéchéng[span>118]) 的汉字碑文,他是一个古老婚姻中的远房亲戚[119]。这是为了澄清他的过去和未来。[120] |
鳳伽異先死。 | 凤伽异 (Fèngjiāyì) 先于阁罗凤逝世。 |
大歷四年,閣羅鳳卒。 | 在大历四年(公元 769-770 年)[121],阁罗凤 (Géluófèng) 逝世了。 |
伽異長男異牟尋繼立,生尋夢湊,一名閤勸。 | 凤伽异 (Fèngjiāyì[122]) 的长子异牟寻 (Yìmóuxún) 立即继位,他自出生就雄心勃勃。[123] |
異牟尋每嘆地卑夷雜,禮儀不通,隔越中華,杜絕聲教,遂獻書檄,寄西川節度使韋臯。 | 异牟寻 (Yìmóuxún) — 由于文化差异 — 在令人敬畏的土地上将各个较小的蛮族部落与中国隔离开来。他结束了口头命令,此后通过书面命令进行指挥,并将它们发送给了韦皋 (Wéigāo) ,西川节度使 (Xichuan [Military] Commandery) [驻扎在四川]的[中国]指挥官。 |
韋臯答牟尋書,申以朝廷之命。 | 韦皋 (Wéigāo) 回复了异牟寻 (Yìmóuxún) 的信件,并解释了[中国]皇帝的命令。 |
牟尋不謀於下,陰決大計。 | 异牟寻 (Yìmóuxún) 没有寻求退位[124],但他暗中制定了伟大的计划。[125] |
遂三路發使,冀有一達。 | 他通过三条路派遣了使者,希望能收到回复。 |
一使出安南,一使出西川,一使出黔中(案:此五字原本脫,據《唐書》補入)。 | 一名使者被派往安南 (Ānnán; 也常称为“安南”),一名使者被派往西川 (Xīchuān; 即四川盆地地区),一名使者被派往黔中 (Qiánzhōng; 即贵州地区)。 (译者注:这最后五个字 — 即 一使出黔中 或 "... 一名使者被派往黔中 (贵州)" — 在原文中缺失,但在《旧唐书》版本中被补充了) |
貞元十年,三使悉至闕下,朝廷納其誠款,許其歸化。 | 在贞元十年[126](公元 795-796 年),三名使者全部抵达京城,朝廷接受了他们的诚意,允许他们归化。 |
節度恭承詔旨,專遣西川判官(案:《唐書》作「巡官」)崔佐時親信數人,越雲南,與牟尋盟於玷蒼山下。 | [中国]军事地区(报道了此事并?)[127] 收到了圣旨 — 西川军事地区的知事(译者注:《旧唐书》写的是巡官 (“巡逻的负责人”),而不是判官 (“知事”) 崔佐时 (Cuīzuǒshí) 带着几位值得信赖的助手进入云南 (Yúnnán) ,与异牟寻 (Yìmóuxún) 在玷苍山 (Diàncāngshān[128]) 下结盟。 |
誓文四本,內一本進獻,一本異牟尋置於玷蒼山下神祠石函內,一本納於祖父等廟,一本置府庫中,以示子孫,不令背逆,不令侵掠。 | 誓言书写了四份 — 一份被送给了崔佐时 (Cuīzuǒshí) 的上级,一份被异牟寻 (Yìmóuxún) 放置在玷苍山 (Diàncāngshān) 下神殿的石棺里,一份被放置在他祖父的墓地上的神殿,最后一份被放置在政府金库里,这样誓言就不会被后代违反,也不会发生侵略。 |
原文 | 翻译 |
---|---|
臣咸通四年正月,奉本使尚书蔡襲意旨,令书吏写蛮王异牟寻《誓文》数本,并书牒系於车弩上,飞入贼营。 | 在咸通[133] 年(即公元 860 年初)正月,高官蔡襲 (蔡襲) 收到了一道圣旨。相应地,他命令一位政府抄写员将蛮王异牟寻 (异牟寻) 的《誓文》抄写多份,并将其捆绑在大型车辆弩或弩炮[134] 上,射入敌营。 |
臣切覽牟寻《誓文》,立盟極切。 | 为了效忠皇帝,蔡襲 (蔡襲) 没有仔细阅读《誓文》,而是立即寻求[135] 重申效忠。 |
今南蛮子孙违负前誓,伏料天道必誅,容臣親於江源訪覓其《誓文》,续俟寫錄真本進上(案:异牟寻《誓文》今附卷末,而此雲待訪覓續寫者,蓋其初作此篇時尚未得《誓文》,故所言如此。其後訪覓附入,而此本未及刊削,遂前後互異其說耳)。 | 现在的南蛮子孙违背了誓言,他们害怕惩罚而隐匿起来。容臣亲於江源訪覓其《誓文》,续俟寫錄真本進上。 (译者注:异牟寻 (异牟寻) 的《誓文》…) |
- ↑ 基于 closing 之後,对语法进行了调整,使其在语义上连接后续句子。事实上,译者自己引入的句子标点符号结构在这里很令人困惑…最后的句号应该是一个逗号,而这里的第二个逗号应该是一个句号。
- ↑ 盖在这里被解释为其隐藏的含义。
- ↑ 巖 — 可以被相当宽松地解释为洞穴或山洞,尽管这将是一个罕见的解读,并且在文本中没有得到支持。
- ↑ 我找不到任何关于这个地方的先前识别的证据。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我有一种直觉,纯粹从相对的地理和地形来看,这可能指的是现代大具 (大具) 附近悬崖峭壁的区域,位于虎跳峡 (虎跳峡) 的东北端,但这不是一个明确的识别,可能指的是该区域内大量相对分散的(即适合用作藏身处)位置,这些位置都有暴露的悬崖面。随着文本解释的确定性越来越高,这个相对随机的猜测可能会得到修改,并且确实已经看起来非常不可能。(1937 年大具附近地形的图片可以在这里找到 这里。)
- ↑ 来自外部参考来源,例如 百度百科 2012 年的这篇文章。
- ↑ 根据最近的考古挖掘,该遗址在云南历史的早期就已定居,其规模和定居农业的强度以及永久性的高架房屋在那个时期是无与伦比的。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很重要,因为它是从长江第一个弯道向南攀登时到达的第一个肥沃的山谷,是通往西藏和南部地区的北部地区的天然贸易路线,而这条路线由于著名的“虎跳峡”的存在而更加重要,在沿着这条河向东走后,这条峡谷会立即出现。
- ↑ 基于 closing 之後,对语法进行了调整,使其在语义上连接前面的句子。
- ↑ 暗示石榜可能是一个母系社会或母权社会,就像该地区记录的其他一些社会一样。
- ↑ 有些字典没有关于邆字的词条。那些有词条的字典将这种发音归因于清代学者吴任臣 (吴任臣; ~1628–~1689) 在 1666 年出版的《字彙補》 (字彙補; 字面意思为“词典补遗”),这是一本补充出版物,用于修订 1615 年的《字彙》 (字彙; 字面意思为“词典”),这是一本著名的明代字典。
- ↑ 招誘
- ↑ 我对于上浪的翻译 — 承认有点宽泛,但考虑到上下文,显然是预期的含义。
- ↑ 文本中的千或 1000 很可能不是字面上的千,而是可能暗示了数百户家庭的数量,为了效果而进行了四舍五入。
- ↑ 猜
- ↑ 对谋的宽泛解释。
- ↑ 这部分由于语法结构不清楚而模棱两可。随着翻译的进行,它可能需要被修改。
- ↑ 从建川向北走,就会到达长江谷地,而这里唯一有规模的河流平原是:① 长江本身,从河流第一个弯道向西北方向流动(从建川沿着古代道路下降的地方,那里曾经也是一条古老的贸易走廊);② “小中甸”河流谷地 (小中甸);③ 丽江以西的“拉市海”谷地;④ 丽江平原本身,包括其北部和南部的相邻平原。根据 百度百科的这篇文章,学者们已经将神川确定为选项一 — 长江上游谷地本身 — 在上下文中,我们可以安全地进一步将该识别限制在虎跳峡 (虎跳峡) 上游的区域。
- ↑ 可以假设这两个城镇很可能位于河流谷地的东部,即更靠近虎跳峡 (虎跳峡) 的地方。这是因为,考虑到地形,当地指挥官可能希望将他的“后背靠在墙上”(即长江和湄公河谷之间的高山),这也代表了更复杂和神秘的地形,入侵者可能拥有来自东南部的更大高原的更先进的武器和人数。在北部只存在一个这样的高原,即中甸(香格里拉)高原,通往中甸的主要通道很可能是与现代 214 国道 (214 国道) 路线沿杨家河 (杨家河) — 即最东部部分相同的路线。因此,指挥官可能完全清楚,来自北部或南部较大邻居的任何骚乱都可能发生在他的领地的那一部分,因此他和平地割让了那部分领地,以避免立即出现问题。
- ↑ 根据之前记录在 外部来源 中的识别。
- ↑ 基于对译者注中辅字的更正为从字,以及将其解释为“来自或起源于”。
- ↑ 首卒 (shǒuzú) — 有疑问,但半自信的解读。
- ↑ 来自白字,意思是白色、未加工的、空白的,并由此引申出未开化的/未汉化的含义。
- ↑ 指的是唐德宗 (唐德宗) 的 21 年统治时期。
- ↑ 巡
- ↑ 邊至...
- ↑ 根据 中文维基百科,这据说是现代下关以东的现代姚安县附近地区。
- ↑ 最后部分有点含糊,但应该大体正确,不会完全误导人。
- ↑ 遂
- ↑ 諸
- ↑ 部落
- ↑ 移
- ↑ 疑此
- ↑ 可以推测,基于之前短语的上下文,这是讨论的主题,因为它是在那个方向上最重要的河流,并且也将是通往长江上游或金沙江(以及更远的地方)的地理决定性的“直线”(或最直接)路线。
- ↑ 邑 — 用奇怪的方式引入了地名,但判断比用这个字作为第一个字的四字地名更可能。
- ↑ 基于记录在 这里 的古义。
- ↑ 基于现代1公里约等于2里的粗略估算。
- ↑ 不是悬崖!要被石头海岸包围,就必须在岛上。因此,描述可能是比喻性的而不是明确的。例如,在河弯处,人们可以说自己被“包围”,但可能只是被真实方向上的180-270度包围。然而,人们也可能更宽松地位于连接河流的任何凸形陆地上。最后,这个词组描述的可能不是急转的河弯,而是两条河流的汇合处。无论如何,该词组的开头暗示了一个在河的北部(即四川)底部的识别点,但可能并不排除在南部识别点。在线搜索发现 一个中文博客 宣称“一些(即没有引号或引用)证据”表明该地点实际上是雅砻江和金沙江(即上游长江)的汇合处,现在位于现代工业时代的城市攀枝花的东边。
- ↑ 几乎可以肯定是从当地语言直接音译到古代汉语,尤其是因为第一个字在这样的语境中基本上没有意义。
- ↑ 这可能是,但不太可能是另一个音译——例如,从不同的当地语言到另一个/之前的名称(鱼曾)。
- ↑ 这种识别似乎与双舍(雙舍)在雅砻江和金沙江(上游长江)交汇处的假定位置相符,并将该部落置于现代荒田(荒田)周围——在现代红格大道(红格大道)侵占的海岸线后面。
- ↑ 如果之前的识别是正确的,指的是上游长江(现在称为金沙江)在其与雅砻江汇合处下游。
- ↑ 诏主——字面意思是“王国首领”。
- ↑ 邆賧居意为“腾丹的都城”;邆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字,没有确定的含义;邆賧的组合是一个地名,可能是从非汉语语言音译而来。
- ↑ 我的翻译试图做到可读性——坦率地说,我认为这里的语法可能暗示着“为了夺取他王国内的所有事物(和所有人)”或“为了合并所有王国”或“为了将其纳入他的王国”。最后一种说法似乎更合适。
- ↑ 几乎可以肯定的音译。
- ↑ 立——自由解读。
- ↑ 另一个音译。
- ↑ 注意,这是第一次使用州来描述浪穹(浪穹)的王国(诏)。
- ↑ 戰敗
- ↑ 实际上,“打击”或“攻击”也可以使用,但不太诗意。
- ↑ 事实上,这里不确定是波浪,但它的读音更诗意,看起来也合适。
- ↑ 指的是唐德宗(唐德宗)的统治时期,持续时间为785-805年。
- ↑ 伏辜——“估计”翻译,可能需要根据后续语境进行修改。
- ↑ 这里我们再次看到王国(诏)后来被称为州。
- ↑ 应该可以通过在线搜索找到该溪流的潜在位置,即使不能确定该部落的先前识别。
- ↑ 所涉及的字符有许多替代读音,但就语境而言,这似乎是最可能的。其他替代方案包括“分兵占领”和“最后分兵[以军事编制]夺取大理[作为一个整体]”。
- ↑ 歸
- ↑ 義之甥
- ↑ 弱——或者“年轻”,也可能。
- ↑ 無謀——在语境中,似乎不可能或不诚实地进行更具体的翻译。
- ↑ 文本只写了歸義,但参考在语境中很清楚,所以我们在这里重新打印了全名。
- ↑ 可能指的是现代下关(下关)——检查互联网来源,看看这里是否有一个已确立的对应关系(特别是因为它被称为其他与龙有关的事物!)——或在洱海(洱海)湖谷的南端,古城大理位于西南方向。
- ↑ 率眾
- ↑ 拒戰
- ↑ 似乎没有具体的字面翻译,而且这可能本来就是音译。在可能性范围内,有许多可能的字面翻译:共同边界?共同平原?野性社区?……真的太多种多样,过于模糊,无法从中解读太多东西。
- ↑ 注意,文本在这一点上没有使用最后的川或河谷部分,但我们从文本中较早部分重新打印了完整的名称,因为参考很清楚,没有歧义。
- ↑ 之前,在本章开头的文本中,石和(石和)并没有被称为城市。在这里,它是。因此,这种参考增加了我们对其规模的认识。
- ↑ 文本中只写了望欠,但参考很清楚。
- ↑ 身份不明。
- ↑ 不确定这里的位置,但它可能指的是一条河流流入一个湖泊(可能是大理(大理)湖谷内的洱海(洱海))或另一条河流或峡谷。
- ↑ 可能是现代大理和保山城市之间的一部分。
- ↑ 計無所出
- ↑ 有女名遺南
- ↑ 遣使求致
- ↑ 許之
- ↑ 可能是现代大理和保山城市之间的一部分。
- ↑ 可能位于澜沧江以西,前往或相当于保山,但不超过保山。
- ↑ 令人困惑的是!
- ↑ 从字面上看,从这一点开始,因为在中国和西藏签署了大约二十年前的条约(这里照片显示,自823年以来,这座碑仍然矗立在拉萨大昭寺外),吐蕃帝国在大约840年解体,并进入所谓的分裂时代,不再是一个连贯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我们的作者没有详细说明这一事实,这一点可能值得注意,因为他应该曾在成都担任官员。
- ↑ 字面上,资料来源说“并且有数万[士兵/公民]”,但这个数字不准确,参考也不清楚,所以我选择翻译了总体意思,以更贴近我对源文本的理解。
- ↑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字面意思,但从精神上来说,可以说是“一条名为泸的河流或水源地的北部”。
- ↑ 有点含糊——可以改进。
- ↑ 注意,待后期调查并可能被驳回:这听起来很像德宏州的现代芒市,位于从保山前往瑞丽的滇缅公路。
- ↑ ...之源
- ↑ 应该确定这个地方。
- ↑ 紫色代表皇权。
- ↑ 定位。
- ↑ 在这里,汉字(han)显然用来表示汉族。考虑到语境,这一点很有趣,可能强调了对汉语和习俗的学习,而不是野蛮人的方式。
- ↑ 土葬可以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讨论区域内并非所有非汉族人都埋葬死者,尽管有些人确实埋葬了他们的贵族,例如四川的先秦蜀国。顺便说一下,可以在河南省的洛阳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获得对历代中国(非少数民族)墓葬的优秀概述。在附近肯定有藏族人实行非埋葬传统,该地区也有一些崖葬(棺材卡在高高的悬崖上)。
- ↑ 吾且有子承繼,身到漢地,死無憾矣——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种中国文化特征,更具体地说,是儒家思想的一种文化特征,它表达了一种态度,即使在今天的中国大陆也依然存在。
- ↑ 可疑的。
- ↑ 存疑。
- ↑ 再次存疑。
- ↑ 锦袍 — 官服的重要身份象征。
- ↑ 金带 — 字面意思是金色的,但可以指黄色、闪亮或光泽。
- ↑ 卒
- ↑ 唐玄宗 (唐玄宗) (713-741) 统治时期。
- ↑ 特进
- ↑ 朝廷授 — 字面意思是王朝或贵族家庭的指示。这里可能暗示了一种宫廷教育,即指汉语或汉字文学成就以及儒家经典的研究,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时间的迷雾中,这种暗示可能过于模糊和遥远,无法得出任何明确和直接的结论。
- ↑ 此处不确定。这个短语基于对台(臺)作为支撑,登(登)作为发布或记录,郡王(郡王)作为地方区域统治者的解释。
- ↑ 选择作为知(知)的模糊翻译,可能是指“认识某人”。
- ↑ 整个部分还有另一种解释,我还没有研究清楚,它似乎基于与下一段的结构重复。本质上,它表明盛罗皮利通过家族继承获得了地方统治者的职位。
- ↑ 应该尝试识别。
- ↑ 应该尝试识别。
- ↑ 我对兼杨瓜州的解释 — 字面意思是(兼)(杨(和))(瓜)(州)。
- ↑ 次男成节度 — 可能有更好的翻译。
- ↑ 孟实际上是太的音译的理论已经被打破,然而,它更普遍地说,是其他语言的音译的理论似乎站得住脚。因此,这里的名字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孟(家族或氏族)的住所”,或者完全忽略其字面意思。
- ↑ 应该尝试识别。
- ↑ 应该尝试识别。
- ↑ 应该尝试识别。
- ↑ 或者可能是,“没有儿子”。
- ↑ 肯定是一个音译的名字。
- ↑ 应该尝试识别。
- ↑ 少卿
- ↑ 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异常的结构突然出现了:翻译置信度极低!
- ↑ 应该识别这个地方。
- ↑ 討越析 — 討也可以指“挑衅”或“邀请”(宽泛地说是“交朋友”)。这里的越显然是指该地区的随机部落,而不是其更传统的东南部的部落名称,介于现代广东和越南之间。
- ↑ 应该识别这个地方。
- ↑ 对一系列特别扭曲的字符的相当快而松散的翻译,但肯定大致如此。
- ↑ 这里可能指的是云南中部平原(通过四川盆地),而不是指中国其他地区:大理/下关附近的洱海谷,昆明/昆阳附近的洱海谷等。
- ↑ 或者可能只是悅歸皇(悅歸皇)。
- ↑ 我已经重新排序了翻译。这部分来自后面的部分 — 呈示漢使 — 但为了现代英语的可读性而放在这里。
- ↑ 应该识别这个地方。
- ↑ 理由:显然表是指女性之间的远房关系,即指通过婚姻,没有通过姓名和儒家传统来主宰目标家庭的后续血统。此外,舊本暗示了这种关系的古老来源。
- ↑ 大概不只是在谱系意义上!这实际上是一种政治声明,可能是为了确保王国的安全和保障,将他置于一个预先存在的血统之中,并表明一个明确的继承关系。
- ↑ 指的是唐代宗 (唐代宗) 统治时期 — 出生名为李豫 (李豫) — 从 766 年到 779 年。
- ↑ 请注意,凤(鳳)在这里没有明确出现,而是隐含的 — 似乎很清楚,我们在音译中添加了它。
- ↑ 似乎是对最后两个短语的最佳具体化且流畅的翻译:生尋夢湊,一名閤勸。
- ↑ 我能对不谋於下做出的最合乎逻辑的解读。
- ↑ 阴决大计 — 字面意思是(秘密)(决定)(大项目或计划)。
- ↑ 唐德宗(德宗)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统治时期,出生名为李适(李适)。
- ↑ 未写明,但假设。
- ↑ 洱海/大理地区。
- ↑ 即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统治时期,从 859 年到 873 年,唐懿宗(懿宗)的统治时期,出生名为李漼 (李漼)
- ↑ 車弩 — 例如,参见清华大学的这个页面了解古代设备的示例,或者维基百科关于中国和东南亚古代弩的页面了解一些背景信息。
- ↑ 这部分不在源文本中,但从下一段可以清楚地看出,所以为了可读性而添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