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蛮书/第四章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开放书籍

模板:不完整翻译

蛮书 范绰,编辑者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由 Walter Stanish 从 模板:ISO 639 名称 翻译而来,以及 维基文库
第四章
模板:普通姐妹蛮书 (蠻書),由 范绰 在 9 世纪撰写,是一部关于中国西南地区地缘政治的中国历史文本,尤其是南诏。它是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资料来源。本翻译基于武英殿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编辑的 1774 年活字排印版本数字化版本。
[[Category:最初以 模板:ISO 639 名称 创作的作品]]

译者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一部分似乎很有趣,而且比上一章模板:破折号容易多了,感谢选择的造物主!各部分及其标题由我自己创建。

西爨 (西爨) 和 东爨 (东爨) 或 (爨) 及其历史领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注意:一定要在这里画一张地图)

第四章:第一部分模板:破折号命名法名称和分类 (名类; míng lèi):西爨 (西爨) 和 东爨 (东爨) 或 (爨) 及其历史领地
原文 翻译
西爨,白蠻也。 西爨 (西爨) 是白蛮。
东爨,乌蛮也。 东爨 (东爨) 是黑蛮。
当天宝中,东北自曲靖州,西南至宣城,邑落相望,牛马被野。 在开元盛世时期 (即 742–756 年),从东北部的曲靖州 (曲靖州; 字面意思是‘蜿蜒宁静的地区’),西南方向到宣城 (宣城; 字面意思是‘已被宣布或公告的城市’)[1]),这里有许多密集的定居点[2],牛马在田野里吃草。
在石城、昆川、曲轭、晋宁、喻献、安宁至龙和城,谓之西爨。 石城 (石城),昆川 (昆川),曲轭 (曲轭),晋宁 (晋宁),喻献 (喻献),安宁 (安宁) 和龙和城 (龙和城) 之间,这些是西爨 (西爨) 的土地。
在曲靖州、弥鹿川、升麻川,南至步头,谓之东爨,风俗名爨也。 曲靖州 (曲靖州; 字面意思是‘宁静的旋律’),弥鹿川 (弥鹿川; 字面意思是‘众多鹿的平原’),升麻川 (升麻川; 字面意思是‘升腾的麻的平原’),以及向南到步头 (步头; 字面意思是‘步行的尽头’),这些是东爨 (西爨) 的土地 模板:破折号 习惯上简称为 (爨)。

南诏 (南诏) 的诞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四章:第二部分模板:破折号命名法名称和分类 (名类; míng lèi):南诏 (南诏) 的诞生
原文 翻译
初,爨归王为南宁川都督,理石城,袭杀骋、启父子(案:原本訛作「孟軻」「孟啟」,今據《新唐書》改正),遂有升麻川。 最初,爨归王 (爨归王) 统治着南宁川 (南宁川; 字面意思是‘南方的宁静之河-平原’),理石城[3] (理石城; 字面意思是‘管理 (或理性) 的矿物城市’[4]),他潜行袭击,迅速杀害了孟骋 (孟骋) 和孟启 (孟启) 父子 (以前的翻译者注:原文错误地将「孟启」写成了「孟軻」[5]模板:破折号 我们根据《旧唐书》进行了更正),从而占领了升麻川 (升麻川)。
归王兄摩,生崇道,理曲轭川,为两爨大鬼主。 爨归王 (爨归王; 字面意思是‘爨氏的归王’) 有一个哥哥摩​​(ying?[6]) (摩),他是崇道 (崇道) 的父亲,崇道统治着曲轭川 (曲轭川; 字面意思是‘蜿蜒轭的河-平原’),担任着两支 氏族模板:破折号西爨 (西爨) 和东爨 (东爨) 的伟大统治者。
崇道弟日进、日用在安宁城。 崇道有两个弟弟,日进日用,他们住在安宁城
及章仇兼琼开步头路,方於安寧築城。 他们命令仇兼琼,安宁筑城的当地人,前进。
群蠻騷動,陷殺築城使者。 一群野蛮人随后叛乱,抢劫城市并杀害了其使者。
玄宗遣使敕雲南王蒙歸義討之。 唐玄宗 (唐玄宗[7]; 在位 712Template:Mdash756) 派遣使者向云南王蒙归义传达圣旨,镇压叛乱。
歸義師次波州,而歸王及崇道兄弟、爨彥璋等十余人詣軍門拜謝,請奏雪前事。 蒙归义下令派兵前往波州 (波州; 意为“暴风雨地区”[8]),以便爨归王能够到达崇道兄弟处,派遣十余人向军门拜谢,并献上一个精美的 (古代传统具有声望的玉器) 以示敬意,并请求赦免过去的事。
歸義露章上聞,往返二十五日,詔書下,一切釋罪。 蒙归义回应说他已经收到了命令Template:Mdash 需要25天的往返行程 [为使者] Template:Mdash 并解释了情况。[9]
無何,崇道殺日進,又陰害歸王。 不久,崇道杀害了日进,进一步针对爨归王
歸王妻阿姹,烏蠻女也,走投父母,稱兵相持,諸爨豪亂。 爨归王的妻子阿姹乌蛮人,逃往父母处寻求庇护,军队对峙,所有的地区[10]陷入混乱。
阿姹私遣使詣烏蒙舍川求投,歸義即日抗疏奏聞。 阿姹派遣私人使者前往乌蛮地区的蒙舍川 (蒙舍川; 即上一章所述的蒙舍王国) 请求保护,因为她听说蒙归义战败的消息。
阿姹男守偶(案:「守偶」《新唐書》作「守隅」),遂代歸王為南寧州都督,歸義仍以女妻之。 阿姹的指挥官[11]驻守该地区(以前的翻译者注: 在新唐书中,短语“守偶”(“守护图像”) 被用来表示“守隅”(“守护站点”。),作为南宁州[13] (南宁州) 的代理统帅[12],代表爨归王,而蒙归义仍然与他的妻子 (或妻子们) 在一起。
又以一女妻崇道男輔朝。 也是因为一个女人,指挥官崇道加入了朝廷。
崇道內懷忿惋,外示和平,猶與守偶母子日相攻伐。 崇道心中充满仇恨,表面上却装作平静,即使面对弑母的冲突,也表现出平静。[14]
阿姹又訴於歸義,興師問罪。 阿姹再次恳求蒙归义派遣报复部队。
行次昆川,信宿,而曲軛川潰散,崇道南走黎川。 她下一站是昆川 (昆川),住了两夜,之后她转战曲軛川崇道则南下前往黎川 (黎川)。
歸義盡俘其家族羽黨,並殺輔朝而取其女。 蒙归义俘获了羽黨的家人,以对抗现有的王朝,并夺取了他们的女人。
崇道俄亦被殺,諸爨由是離弱。 崇道很快就被杀害,所有的都分裂并被削弱了权力。
及歸義卒,子閣羅鳳立,守偶並妻歸河賧(案:「河賧」原本作「阿體」,今從《唐書》改正),從此與皇化隔絕。 就这样,对于蒙归义来说,他的儿子閣羅鳳最终能够掌权,负责军事防御,并娶了歸河賧(以前的翻译者注: 以前的文本中“河賧” (hé​dǎn​) 写作“阿體” (ā​​tǐ​); 这里我们根据新唐书的更正进行了修改。) 从此与中国皇帝的教化隔绝。
阿姹自為烏蠻部落王,從京師朝參,大蒙恩賞。 阿姹乌蛮部落的女王,从她的首都统治,这是蒙恩的伟大恩赐。[15]
閣羅鳳遣昆川城使楊牟利以兵團脅西爨,徙二十余萬戶於永昌城,烏蠻以言語不通,多散林谷,故得不徙。 閣羅鳳派遣使楊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前往昆川城,以便侧翼攻击西爨,从永昌 (即现在的保山) 城迁走了20多万户人家,但乌蛮人之间语言不通,[16] 他们分散在森林和山谷中,因此不愿搬迁。
是後自曲靖州、石城、升麻川、昆川南至龍和以來,蕩然兵荒矣。 此后,来自曲靖州 (曲靖州)、石城 (石城; 意为“石头城”)、升麻川 (升麻川; 意为“麻堆河平原”) 和昆川 (昆川) 的人到达龍和 (龍和; 意为“龙之联盟”),军队被彻底摧毁。[17]
日用子孫今立在永昌城。 在此期间,普通市民及其子女仍然居住在永昌城。
界內烏蠻種類稍稍復振,後徙居西爨故地,今與南詔為婚姻之家。 然而,乌蛮人开始慢慢回到西爨统治下的故土,并与南詔人通婚。

南詔攻击安南 (安南; 即中国帝国控制的北部越南)

[edit | edit source]
第4章: 第3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法名称和分类 (名类; míng lèi): 南詔攻击安南 (安南; 即中国帝国控制的北部越南)
原文 翻译
南蠻去安峰州林西原界二十二日程。 南方蛮族[18]前往林西 (林西; 意为“西(部)森林”),位于安峰州 (安峰州; 意为“和平山峰的省份”[19]),即旧的 (中国-南诏) 边界[20],距离约22天行程。
自大中八年,安南都護擅罷林西原防冬戍卒,洞主李由獨等七綰首領被蠻誘引,復為親情,日往月來,漸遭侵軼,罪在都護失招討之職,乖經略之任。 在新的野蛮统治的第八年,[21] 安南 (安南; 即中国帝国控制的北部越南) 的军事政府,为了防止叛乱,以前在那里驻扎了一支常驻的[22] 军队。他们的指挥官主李独自面对七个首领,但被蛮族人以对家庭的责任为由诱使他进攻。随着太阳落下,月亮升起,他们逐渐被击败,而军事总督乖經略错误地没有派遣部队镇压这种情况。
臣於鹹通三年春三月四日,奉本使尚書蔡襲手示,密委臣單騎及健步二十以下人,深入賊帥朱道古營寨。 以吝啬的方式,这位官员在第三年的春季,三月的第四天,恳求尚書蔡襲 (蔡襲),秘密派遣不到20人深入叛军,一直走到指挥官朱之前的营地。
三月八日,入賊重圍之中。 在三月的第八天,他们加入了叛军的包围。
蠻賊將楊秉忠、大羌楊阿觸、楊酋盛悉是烏蠻賊人,同迎,言辭狡詐。 蛮族指挥官楊秉忠 (楊[23]秉忠)、楊阿觸 (杨阿触) 来自伟大的羌族-藏族地区,[24] 以及楊酋盛 (杨酋盛) 都是乌蛮人,具有类似的坚持和狡猾的口才。
臣郤迥一一白於都護王寬。 官员们一个个地失败了...[25] ... 王寬
寬自是不明,都無遠慮,領得臣書牒,全無指揮,擅放軍回,茍求朝獎,致令臣本使蔡襲枉傷矢石,陷失城池。 王寬的身份尚不明确,首都[26]没有把他视为长期的担忧,因此,尽管它收到了官员的信件,但它没有发布任何命令,而是允许叛军毫发无损地离开,并派遣尚書蔡襲 (臣本使蔡襲) 紧急寻求皇室的决定,[27] 因此失去了城镇。
征之其由,莫非王寬之過!(案:此條原本文多訛脫,今據《通鑒考異》所引《蠻書》原文,訂正考異。又雲:蔡襲將兵代寬,寬為已替之人,安能擅放軍回,令襲陷沒,疑《蠻書》「擅放軍回」上少「蔡京」二字,蓋「蔡京」時為嶺南西道節度,貪懦敗事,故《考異》雲然。) 由于这次旅程,王寬能够生存!(以前的翻译者注: 这里有一个片段被错误地从源文本中排除,但我们根据《蛮书》(On the Southern Barbarians) 的版本,与考异部分中的订正考异 (“corrections”) 相符合,该版本来自《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如下: “蔡襲 (Cài​xí​) 检查了王寬 (King Kuān​) 的军队,他停止了他的行动,允许安南控制他的军队,命令它不要进攻”,尽管我们怀疑在擅放軍回这两个字之前缺少了蔡京这两个字,蔡京是岭南西道节度使的首都[28] (岭南)。我们进一步怀疑,它们是由于诚实的学术平庸或腐败的意图而丢失的。因此,它们在《资治通鉴》(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的考异部分进行了更正。)

独锦蛮牟寻弄栋

[edit | edit source]
第4章: 第4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法名称和分类 (名类; míng lèi): 独锦蛮牟寻弄栋
原文 翻译
獨錦蠻,烏蠻苗裔也。 独锦蛮乌蛮的一个分支。
在秦藏南,去安寧兩日程。 秦藏[29] (秦藏) 南部,距离 (城市) 安宁 (安宁) 两天的旅程。
天寶中,為蹄州刺史(案:「蹄州」原本作「巋州」,今據《新唐書》改正) 在天宝年间 (即 742-756),它由蹄州​ (蹄州) 管理。 (以前的翻译者注: 在原文中,字符“蹄州”写成“巋州”,但我们根据新唐书的更正进行了修改。)
其族多姓李。 许多居民[30](李; 字面意思是“李子”)。
異牟尋母,獨錦蠻之女也。 各种牟寻(牟寻)都从母系追溯到独锦蛮(独锦蛮)的女性。
牟寻之姑,亦嫁独锦蛮。 牟寻(牟寻)的姑姑也追溯类似的血统。
独锦蛮之女,为牟寻妻,有子委负监。 独锦蛮(独锦蛮)的女儿嫁给了牟寻(牟寻),而儿子却被觊觎。
贞元十年,为大将军,在勃弄棟川为城。 贞元十年(约795年),在将军的命令下,繁荣的弄棟川(弄棟川)成为了一个城市。
貞元十年,以尚書祠部郎中兼禦吏中丞袁滋、內給事俱文珍、劉幽巖入雲南,持節冊南詔異牟尋為雲南王,為西南之藩屏。 同年,一位担任政府礼部郎中[32]兼御史中丞[31]的官员...incomplete translation... 刘幽岩(刘幽岩)进入云南,与[33] 南诏(南诏)进行事务管理,并任命牟寻(牟寻)为云南(云南)的统治者,从而成为西南的军事屏障。[34]
牟尋男閤勸已後繼為王(案:「貞元十年,以尚書」雲雲,至「後繼為王」五十八字,與獨錦蠻事不相涉,以文義推之,疑為《八詔篇》「蒙舍條」下之文,當在「不令侵掠」句後,錯簡於此) 牟寻(牟寻)的男性继承人随后继位为王。(前译者注:从“同年,一位担任政府礼部郎中…”(贞元十年,以尚书…)到“…随后继位为王”(后继为王)的58个字与独锦蛮(独锦蛮)无关,根据文本,这句话已被删除,而我们怀疑根据《八诏篇》的《蒙舍条》,这句话应该紧接在“不准侵掠”句之后,但由于抄写错误而放在了这里。)
弄棟蠻,則白蠻苗裔也。 弄棟蛮(弄棟蛮)是白蛮(白蛮;即“有一些汉族文化渊源的蛮族”)的后裔。
本姚州弄棟縣部落,其地舊為裒州。 姚州(姚州)的弄棟县(弄棟县)部落(此后)因此被认为是在新的地名裒州(裒州)之下。
嘗有部落首領為刺史,有誤毆殺司戶者,為府城論罪,遂卒家眾(案:《新唐書·南詔傳》雲:「有為刺史者,誤殺其參軍,率族北走。」據其文,則此「卒」字當作「率」字,「家眾」下,當有「北走」字,蓋原本脫誤),後分散在磨些江側,並劍共諸川悉有之,余部落不去。 当部落首领已经被任命为地方长官[35]时,他卷入了一起过失杀人案,在当地府城审理后,他率领许多家庭向北迁移。(前译者注:在《新唐书·南诏传》中,记载着“有为刺史者,误杀其参军,率族北走”。根据这段文字,这里“卒”字应该改为“率”字,“家众”之后应该有“北走”字,因为原本漏掉了这个字。)
當天寶中,姚州刺史張乾拖守城拒戰,陷死殆盡。 天宝(天宝)年间(即742-756年),姚州(姚州)刺史张乾(张乾)持续防御城市抵御攻击,直到几乎空无一人的城市最终失守。
貞元十年,南詔異牟尋破掠吐蕃地邑,收獲弄棟城,遷於永昌之城。 贞元十年(约795年),南诏(南诏)和各种牟寻(牟寻)攻占了吐蕃的土地和村庄,夺取了弄棟城(弄棟城),并将他们的首都迁到了永昌(永昌)城(即现在的保山)。

青蛉蛮(青蛉蛮)

[edit | edit source]
第四章:第五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法名称和分类(名类; míng lèi):青蛉蛮(青蛉蛮)
原文 翻译
青蛉蠻,亦白蠻苗裔也,本青蛉縣部落。 青蛉蛮(青蛉蛮),也是白蛮的后裔,是青蛉县(青蛉县;字面意思是“绿蓝/绿黑沙蝇县”)的部落。
天寶中,巂州初陷,有首領尹氏父兄子弟相率南奔河賧,閣羅鳳厚待之。 在天宝年间(即742-756年),当巂州(巂州)[36]最初被攻占时,酋长及其统治家族向南逃往河賧(河賧;字面意思是“(清水或优良)水道(之地)”)。阁罗凤(阁罗凤)是他的后裔。
貞元年中,南詔清平官尹輔酋、尹寬求(案:《唐書》作「尹仇寬」),皆其人也。 在贞元年间(即785-805年),南诏和平地管理着部落,在整个民众中造成了广泛的敌意[37] (前译者注:在《唐书》中,这三个字被记录为“尹仇宽”。)
衣服言語與蒙舍略同。 他们的服装和语言与蒙舍(蒙舍)相同。
裳人,本漢人也。 他们的裁缝是汉族人。

铁桥(铁桥)北部的部落

[edit | edit source]
第四章:第六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法名称和分类(名类; míng lèi):铁桥(铁桥)北部的部落
原文 翻译
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 铁桥(铁桥)北部的部落不知道迁移或时间的计算。
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余無異。 最初穿着汉服,后来逐渐参与各种军事和社会活动,但至今他们只承认皇帝,在其他方面与蛮族没有区别。
貞元十年,南詔異牟尋領兵攻破吐蕃鐵橋節度城,獲裳人數千戶,即移於雲南東北諸川。 贞元十年(约795年),南诏(南诏)和各种牟寻(牟寻)率领军队攻破了吐蕃(吐蕃)的铁桥(铁桥)节度城,俘获了数千户衣衫褴褛的蛮族,并将他们安置在云南(云南)东北部的各个河流平原。
今鐵橋城為南蠻所據,差大將軍為城使。 现在的铁桥城(铁桥城)被南蛮(南蛮)占领,任命了一名驻城将军。

剑川(剑川)的长裈蛮(长裈蛮)

[edit | edit source]
第四章:第七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法名称和分类(名类; míng lèi):剑川(剑川)的长裈蛮(长裈蛮)
原文 翻译
長裈蠻,本烏蠻之後,部落在劍川,屬浪詔。 长裈蛮(长裈蛮;字面意思是“长裤蛮族”[38])是黑蛮(乌蛮)的后裔。他们的部落位于剑川(剑川),属于浪诏(浪诏)王国。
其本俗皆衣長裈曳地,更無衣服,惟牛羊皮。 他们的习俗是穿着从地上拖着的长衫和长裤(但没有其他衣服),这些衣服是用牲畜的皮革制作的。
南詔既破,劍浪遂遷其部落,與施、順諸蠻居養給之。 南诏战败后,剑川(剑川)的浪诏(浪诏)分支被赋予了更大的独立性和承认,并直接参与了官僚事务,为其他蛮族筹集、储存和提供资源。

河蛮(河蛮)

[edit | edit source]
第四章:第八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法名称和分类(名类; míng lèi):河蛮(河蛮)
原文 翻译
河蠻,本西洱河人,今呼為河蠻。 居住在洱河(洱河)西部的河蛮(河蛮),[39]如今被称为河蛮(河蛮)。
故城當六詔皆在,而河蠻自固洱河城邑。 这座古城曾经是六个王国之一,而河蛮(河蛮)在洱河(洱河)附近拥有自己的定居点。
開元已前,嘗有首領入朝,本州刺史受賞面歸者,及南詔蒙歸義攻拔大城,河蠻遂進遷化,皆羈制於浪詔。 开元年间(713-741年;即713年以前)之前,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位酋长和一个王国,州长收到了礼物,[40]此后,南诏(南诏)的蒙归义(蒙归义)进攻并占领了他们的主要城市,[41]此后,河蛮(河蛮)进军,占领了整个浪诏(浪诏)。
貞元十年,浪詔破敗,復徙於雲南東北柘東以居。 贞元十年(约795年),浪诏(浪诏)战败,退往云南(云南)东北部的柘东(柘东;即现在的昆明)居住。
柘東城去安南城三十九日程。 柘东城(即今昆明)到安南城(即今河内)的路程共计 39 天。
鹹通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蠻賊逼交州池城(案:「逼」原本作「通」,今據《通鑒考異》所引《蠻書》文改正),河蠻在蘇歷舊城置營(案:「蘇歷」原本作「蘇厝」,今從《通鑒考異》改正),及分布賊眾在簰筏,士僅二千余人。 在鹹通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863 年或 876 年底),蛮贼继续进逼交州池城(池城;字面意思是“水库城”[42])。(前译者注:原文将“逼”(逼迫)写作“通”(通过),现根据《通鉴考异》的《蛮书》部分进行了更正。) 河蛮苏历旧城(苏历旧城;字面意思是“苏历旧城”,即“紫苏田旧城”[43])设下营帐。(前译者注:原文将“苏历”写作“苏厝”,现根据《通鉴考异》进行了更正。) 他们及时拦截了在木筏上抢劫的盗贼团伙,仅有 2000 多名士兵。

施蛮

[edit | edit source]
第四章:第九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名称和分类(名类;míng lèi):施蛮
原文 翻译
施蠻,木烏蠻種族也。 施蛮(施蠻)属于黑蛮(烏蠻)种族。
鐵橋西北大施體,施賧、斂尋皆其所居之地(案:《新唐書·南詔傳》作施蠻居大施賧、斂尋賧,此文疑有誤) 铁桥(鐵橋)西北是施体(施體)、施賧(施賧)和敛寻(斂尋)居住的地方。(前译者注:《新唐书·南诏传》中描述了与施有关的类似信息,但本段文字有误。).
男以繒布為縵襠袴;婦人從頂橫分其發;當額並頂後各為一髻。 男人用绑带布做裤子;女人戴横向的头饰;整个头发扎成一个顶部发髻。
男女絡身並跣足,披羊皮。 男女都用布裹身,赤脚,披着羊皮。
部落主承上,皆吐蕃偽封為王。 部落的首领由上一任继承,他们都是由吐蕃假冒的国王。
貞元十年(案:原本祗作「貞元年」,據《新唐書》乃「貞元十年」事,今補入),南詔攻城邑,虜其王尋羅並宗族置於蒙舍城,養給之。 贞元十年(约 795 年),(前译者注:原文中只有“贞元年”,而《新唐书》写的是“贞元十年”,现在我们已经修正了现行版本。) 南诏(南詔)围攻他们的村庄,俘虏了他们的国王寻罗(尋羅)及其家族,并将他们安置在蒙舍城(蒙舍城)。[44]

顺蛮

[edit | edit source]
第四章:第十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名称和分类(名类;míng lèi):顺蛮
原文 翻译
順蠻,本烏蠻種類,初與施蠻部落參居劍、共諸川。 顺蛮(順蠻)属于黑蛮(烏蠻),最初他们与施蛮(施蠻)部落一起居住在剑川(劍川)和共川(共川)河谷。
咩羅皮、鐸羅望既失邆川、浪穹,退而逼奪劍,共,由是遷居鐵橋已上,其地名劍羌,在斂尋賧西北兩百裏,男女風俗與施蠻略同,其部落主吐蕃亦封王。 咩罗皮(咩羅皮)、铎罗望失去邆川(邆川)和浪穹后,退却并夺取了剑川(劍川)和共川(共川),因此迁居到铁桥(鐵橋)之上,这个地方被称为剑羌,位于敛寻賧(斂尋賧)西北两百里。男女习俗与施蛮(施蠻)大致相同,他们的部落首领也由吐蕃封为国王。
貞元十年,南詔異牟尋虜其王傍彌潛宗族,置於雲南白巖,養給之。 贞元十年(约 795 年),南诏(南詔)和各种牟寻(牟尋)俘虏了他们的国王,包括弥潜家族(彌潛宗族),并将他们安置在云南(雲南)的白岩(白巖)。
其施蠻部落百姓,則散隸東北諸川。 普通的施蛮(施蠻)部落人民则分散到东北部各河谷。

磨蛮

[edit | edit source]
第四章:第十一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名称和分类(名类;míng lèi):磨蛮
原文 翻译
磨蠻,亦烏蠻種類也。 磨蛮(磨蠻)也是黑蛮(烏蠻)的一种。
鐵橋上下及大婆、小婆、三探覽、昆池等川,皆其所居之地也。 铁桥(鐵橋)上下,包括大婆、小婆、三探览,以及昆池(昆池[45])等河谷,到处都是他们的居住地。
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 土地肥沃,牛羊众多,家家户户都有羊群。
終身不洗手面,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飲酒歌舞。 他们终生不洗脸洗手,男女都穿着羊皮,喜欢喝酒唱歌跳舞。
此種本姚州部落百姓也。 这个群体起源于姚州(姚州)部落的普通百姓。
南詔既襲破鐵橋及昆池等諸城,凡虜獲萬戶,盡分隸昆川左右及西爨故地。 南诏(南詔)已经攻占了铁桥(鐵橋)和昆池(昆池)等城池,俘虏了超过一万户人家,并将他们分配到昆川(昆川[46])周边以及西爨(西爨)的旧领地。

磨些蛮

[edit | edit source]
第四章:第十二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名称和分类(名类;míng lèi):磨些蛮
原文 翻译
磨些蠻在施蠻外,與南詔為婚姻家,又與越析詔姻婭。 磨些蛮(磨些蠻)与施蛮(施蠻)不同,他们与南诏(南詔)通婚,也与各种(越)王国通婚。

扑子蛮

[edit | edit source]
第四章:第十三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名称和分类(名类;míng lèi):扑子蛮
原文 翻译
撲子蠻,勇悍矯捷。 扑子蛮(撲子蠻)勇敢而敏捷。
以青婆羅緞為通身袴。 即使年轻的女性生气,他们也会感到悲伤。
善用白箕竹,深林間射飛鼠,發無不中。 他们擅长使用白色竹编篮子,在深林中射杀飞鼠,百发百中。
部落首領謂酋為上。 他们有一个部落首领。
無食器,以芭蕉葉藉之。 他们没有餐具,用芭蕉叶作为垫子。
開南、銀生、永昌、尋傳四處皆有,鐵橋西北邊延瀾滄江亦有部落。 开南(開南)、银生(銀生)、永昌(永昌;即今保山)和寻传(尋傳)这四个城镇分布广泛,[47] 他们的部落从铁桥(鐵橋)西北一直延伸到澜沧江(瀾滄江;即湄公河)。
臣本使蔡襲鹹通四年正月三日陣面上生擒得撲子蠻,拷問之,並不語,截其腕亦不聲。 在鹹通四年正月初三(863 年或 876 年底),臣本使蔡襲(臣本使蔡襲)活捉了一些扑子蛮(撲子蠻),但他们抵制酷刑,即使手腕被砍断,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安南子城虞候梁軻雲是「撲子蠻」。 安南子城(安南子城[49])的梁軻(梁軻)[48]称他们为“扑子蛮(撲子蠻;字面意思是‘扑跳的孩子’)”。
今梁軻見在賊中,僣稱朱鳶縣令。 如今,梁軻(梁軻)... (关于县令的事情).
其梁軻始由再賓任使(案:「再賓」二字未詳),前後三度到蠻王處通好,結構禍胎。 ...(前译者注:...) ...

寻传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四章:第十四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法名称和分类 (名类; míng lèi):寻传蛮 (尋傳蠻)
原文 翻译
尋傳蠻,閣羅鳳所討定也。 寻传蛮 (尋傳蠻) 是由阁罗凤 (閣羅鳳) 征服的。
俗无丝绵布帛,披波罗皮。 他们没有织物,而是用兽皮包裹自己。
跣足可以踐履榛棘,持弓挾矢射豪豬(案:「豪」字原本作「蒙」,今據《新唐書·南詔傳》改正) 他们赤脚可以走在榛棘丛中,并用弓箭射杀豪猪。 (译者注:原文中,“豪”字写作“蒙”,现已根据《新唐书·南诏传》改正)
生食其肉,取其兩牙,雙插髻傍為飾,又條豬皮以系腰。 他们生吃肉,把牙齿留下来做头发装饰,用猪皮做腰带。
每戰鬥,即以籠子籠頭,如兜鑒狀。 战斗时,他们用编织的篮子作为盔甲。[50]
臣本使蔡襲鹹通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以小槍鏢得一百余人。 蔡袭 (臣本使蔡襲), 在鹹通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用小枪镖抓获了一百多人。
臣本使蔡襲問梁軻見有竹籠頭,豬皮系腰,遂說尋傳蠻本末。 蔡袭 (臣本使蔡襲) 问梁轲 (梁軻) 是否见过竹编的头盔和猪皮腰带,于是讲述了寻传蛮的来龙去脉。
江西將軍士取此蠻肉為炙。 江西的军队将这些蛮族肉做成烤肉。

裸形蛮 (裸形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四章:第十五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法名称和分类 (名类; míng lèi):裸形蛮 (裸形蠻)
原文 翻译
裸形蠻,在尋傳城西三百裏為窠穴,謂之為野蠻。 裸形蛮 (裸形蠻) 在寻传城 (尋傳城) 西三百里处筑巢。[51]
閣羅鳳既定尋傳,而令野蠻散居山谷。 阁罗凤 (閣羅鳳) 建立了寻传 (尋傳) 并让蛮族散居在山谷之间。
其蠻不戰自調伏,集戰自召之(案:二語文義未明,疑有脫誤) 蛮族没有抵抗就投降了,但他们暗中积蓄力量。 (译者注:第二句话意思不明确,疑似有遗漏)
其男女遍滿山野,亦無君長。 他们的男女遍布山野,但没有首领。
作擖欄舍屋(案:「擖」《說文》、《集韻》並音「劼」音「臈」,刮也,撻也) 他们用树枝建造了围栏和房屋。 (译者注:根据《说文解字》和《集韵》,“擖”的读音为“劼”和“臈”,意为“刮擦,抽打”。)
多女少男,無農田,無衣服,惟取木皮以蔽形。 他们女人多,男人少,没有耕地,没有衣服,只用树皮来遮蔽身体。
或十妻、五妻共一丈夫,盡日持弓,不下擖欄。 十个女人或五个女人共侍一个丈夫,他们整天拿着弓箭,不离开围栏。
有外來侵暴者,則射之。 如果有外来侵略者,他们就会用弓箭射杀他们。
其妻入山林采拾蟲魚菜螺蜆等歸,啖食之。 他们的妻子会进山采摘昆虫、鱼类、蔬菜、蜗牛、贝类等,然后生吃。
去鹹通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亦為群隊,當陣面上。 在鹹通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他们也组成了军队,在战场上战斗。
如有不前沖,前監陣正蠻旋刃其後。 如果他们没有冲锋陷阵,就会被后面的蛮族首领杀死。[52]

望苴子蛮 (望苴子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四章:第十六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法名称和分类 (名类; míng lèi):望苴子蛮 (望苴子蠻)
原文 翻译
望苴子蠻,在瀾滄江以西,是盛羅皮所討定也。 望苴子蛮 (望苴子蠻; 意思是“看麻”,可能是指他们以种植麻为生)位于澜沧江 (瀾滄江; 即澜沧江在云南的部分,是湄公河的源头) 以西,是盛罗皮 (盛羅皮) 所征服的。[53]
矯捷,善於馬上用槍鏟。 他们灵活敏捷,擅长骑马使用枪和铲。[54]
騎馬不用鞍,跣足,衣短甲,才蔽胸腹而已。 他们骑马不带鞍,赤脚,穿着简短的盔甲,只遮住胸部和腹部。
股膝皆露,兜鏊上插犛牛尾,馳突若飛,其婦人亦如此。 他们的腿[55] 总是露在外面,他们的盔甲是用牦牛尾巴做的,他们骑马飞奔,他们的女人也是这样。
南詔及諸城鎮大將出兵,則望苴子為前驅。 南诏 (南詔) 派兵到所有城镇,但望苴子蛮 (望苴子蠻) 却率先逃跑了。
鹹通四年正月二十三日,蔡襲城上以車弩射得望苴子二百人,馬三十余匹。 在鹹通四年正月二十三日,蔡袭 (臣本使蔡襲)... (未完待续)
二月七日城陷,及臣本使蔡襲在左膊中箭,元從已盡。 在二月七日,一个城镇陷落,蔡袭 (臣本使蔡襲) 的左肩中箭,随从全部阵亡。[56]
臣右腕中箭,攜印浮水渡江。 他的右臂中箭,他带着印章浮水渡江。[57]
荊南、江西、鄂、嶽、襄州將健約四百余人(案:此句原脫「荊南」二字,又「嶽」字訛作「兵」字,今從《通鑒》改正),攜陌刀,騎馬突到城東水際。 荆南州 (荊南州; 字面意思是“楚国南部的州”,即现在的湖南省) , 江西州 (江西州; 字面意思是“江河以西的州”,即现在的江西省?) , 鄂州 (鄂州; 字面意思是“惊吓的州”,即现在的湖北省?) , 岳州 (嶽州; 字面意思是“最高峰的州”) 提供了400名士兵。 (译者注:原文中,这句话缺少“荆南”两个字,并且“岳”字误写成“兵”字,现已根据《通鉴》改正。) 他们带着陌刀,骑马冲到城东的水边。
荊南都虞候元惟德、管都頭譚可言、江西軍判官傳門謂將士曰:「諸兒郎等,水次無船,入水必死。與諸兄弟每一個人殺得兩蠻賊,我輩亦得便宜。」 荆南州 (荊南州) 首都等待着,管理着谈判。江西州 (江西州) 的军判官传达命令给士兵说:“士兵们,这里没有船,下水必死。与兄弟们一起,每人杀两个蛮族,我们也会得到好处。”
遂相率入東羅城,擁門裏,一邊排長刀,一邊排長馬,突其蠻賊,從城外水次騎馬入門,悉無備敵。 然后他们进入东城,守住城门,一边排着长刀,一边排着骑兵,袭击了蛮族,从城外水边骑马进城,蛮族毫无准备。
臣見僧無礙說雲(案:此句原本作「臣見僧元得」,今考《通鑒考異》有引樊綽所說「僧無礙」之文,知「得」。「礙」字形相近,而「無」又訛為「元」耳,謹改正),此日午前旋殺賊並馬,僅二三千賊,馬三百來匹。 (可能是蔡袭)看到了僧侣无碍说。 (译者注:原文中,这句话写作“臣见僧元得”。我们参考了《通鉴考异》,其中引用了樊绰的“僧无碍”之文,得知“得”。“碍”字形与“无”字相近,“无”字又误写成“元”字,现已改正。) 当天上午,他们杀死了许多蛮族和马匹,只有两三千名蛮族和三百匹马。
蠻賊楊思縉(案:《唐書》作「思僣」誤)在子城內一更時始知,出救。 蛮族首领杨思缙 (楊思縉) [58] 在子城内第一更的时候才知道,就出来救援。 (译者注: 《唐书》中写作“思僣”,有误。[59] )
翌日,以馬肉分俵十二營賊眾。 第二天,他们把马肉分给了十二个营的士兵。

喻部落 (喻部落)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四章:第十七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法名称和分类 (名类; míng lèi):喻部落 (喻部落)
原文 翻译
望蠻外喻部落,在永昌西北。 望蛮 (望蠻) 之外是喻部落 (喻部落), 位于永昌 (永昌; 即现在的保山) 的西北。
其人長排持稍,前往無敵,又能用木弓短箭,箭鏃傅毒藥,所中人立斃。 他们的首领没有强大的力量,但无人敢挑战他。他们使用木弓和短箭,箭头上涂有毒药,被射中的人会立即死亡。[62]
婦人亦跣足,以青布為衫裳,聯貫珂貝、巴齒、真珠,斜絡其身數十道。 他们的女人也赤脚,用青布做衣服,用玉器、贝壳、牙齿、珍珠串成项链,斜斜地缠绕在身上,多达十条以上。[63]
有夫者豎分兩髻,無夫者頂為一髻。 已婚的妇女把头发分成两个发髻,未婚的妇女则只有一个发髻。
其地宜沙牛,亦大於諸處,牛角長四尺已來。 他们的土地适合养沙牛,而且比其他地方的牛都大,牛角长达四尺(约1.33米)。
婦人惟嗜乳酪,肥白,俗好遨遊。 他们的女人特别喜欢吃乳酪,乳酪肥白,他们习惯在旅行时吃乳酪。[64]

黑金银齿蛮 (黑金銀齒蠻) 和绣脚面蛮 (繡腳面蠻) 在永昌 (州) (永昌; 即现在的保山)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四章:第十八部分 模板:Mdash 命名法名称与分类(名类;míng lèi):黑金銀齒蠻繡腳面蠻
原文 翻译
黑齒蠻、金齒蠻、銀齒蠻、繡腳蠻、繡面蠻,並在永昌、開南(案:「開南」《新唐書》作「關南」與此異),雜類種也。 黑齒蠻(黑齒蠻)、金齒蠻(金齒蠻)、銀齒蠻(銀齒蠻)、繡腳蠻(繡腳蠻)和繡面蠻(繡面蠻)居住在永昌(府)(永昌;即今保山),向南敞开,(原译者注:「開南」这两个字在《新唐書》中写为「關南」,与这里不同。)[65]因此被分类。
黑齒蠻以漆漆其齒,金齒蠻以金鏤片裹其齒。 黑齿蛮(黑齿蛮)用漆涂染牙齿,而金齿蛮(金齿蛮)用薄金片包裹牙齿。
有事由見人,則以此為飾,食則去之。 这些习俗是为了在与他人会面时为了美观,因此被视为装饰,之后便开始吃饭。
皆當頂為一髻,以青布為通身袴,又斜披青布條。(案:此處脫銀齒蠻一條) 他们都梳一个单一的顶髻,穿着未经处理的布料制成的裤子,还斜披一条未经处理的布料带。 (原译者注:文本在此处似乎缺少一段关于银齿蛮(銀齒蠻)的描述。)
繡腳蠻則於踝上排下周匝刻其膚為文彩,衣以緋布,以青色為飾。 绣脚蛮(繡腳蠻)从脚踝向上,在腿部周围刻纹,穿着红色布料,用蓝色装饰。
繡面蠻初生後出月,以針刺面上,以青黛傅之。 绣面蛮(繡面蠻)出生后一个月,用针刺面部,涂抹靛蓝染料。
僧耆(案:「僧耆」亦蠻部之名,此下當有脫文)悉屬西安城,皆為南詔總之,攻戰亦召之。 他们六七十岁的僧侣 (原译者注:...)知道西安城(西安城[67])是由于南诏的攻击和他们征召部队。 [68]

穿鼻蠻長鬃蠻棟峰蠻和其他蛮族都位于柘東城(柘东城;即今昆明)以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四章:第十九部分 模板:Mdash 命名法名称与分类(名类;míng lèi):穿鼻蠻長鬃蠻棟峰蠻和其他蛮族都位于柘東城(柘东城;即今昆明)以南
原文 翻译
穿鼻蠻、長鬃蠻、棟峰蠻,其蠻並在柘東南,生雜類也。 穿鼻蠻(穿鼻蛮)、長鬃蠻(长鬃蛮)、栋峰[69](栋峰蛮)和其他蛮族都位于柘東城(柘东城;即今昆明)以南,属于各种完全未开化的类型。
穿鼻蠻部落以徑尺金環穿鼻中隔,下垂過領。 穿鼻蛮(穿鼻蛮)部落用一尺(即三分之一米)长的金环穿鼻中隔,垂到脖子上。
若是君長,即以絲繩系其環,使人牽起乃行。 如果是部落首领,则用丝绳系住环,让人拉起来行走。
其次者,以花頭金釘兩枚從鼻兩邊穿,令透出鼻孔中。 其次,他们用两枚金钉从鼻子的两侧穿透,让它们穿过鼻孔。
長鬃蠻部落、棟峰蠻部落,髮黑而長,當額前為一長髻,下過臍,每行即以物撐起。 长鬃蛮(長鬃蠻)和栋峰蛮(棟峰蠻)部落的头发又黑又长,在额头前梳成一个长髻,垂到肚脐,每走一步就用东西撑起来。
若是君長,即使兩女人前各持一物,兩邊撐其髻乃行。 如果是部落首领,即使两个女人以前都梳一个髻,她们两边也会保持这种发型。 [70]
今亦為南詔所總,攻戰即點之。 他们现在也是南诏(南詔)的一部分,参与战争。

茫蠻(茫蛮;即骠国?)位于永昌(永昌城;即今保山)以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节可能指的是缅甸上游的骠国城邦。 [71]

本节几乎肯定需要进一步拆分;但是,必须对内部语境变化进行进一步解释才能做到这一点。

第四章:第二十部分 模板:Mdash 命名法名称与分类(名类;míng lèi):茫蠻(茫蛮;即骠国?)位于永昌(永昌城;即今保山)以南
原文 翻译
茫蠻部落,並是開南雜種也。 茫蛮部落(茫蠻部落)的变种也存在于南方。
「茫」是其君之號,蠻呼茫詔。 是他们领导人的正式头衔,他们称之为茫帝国
從永昌城南,先過唐封,以至鳳藍茸,以次茫天連,以次茫吐薅。 永昌城(永昌城;即今保山)往南,首先经过唐朝(中国)帝国 [72] 的领土,到达凤凰蓝色的丛林,然后到达茫[73] 的广阔天空,然后到达茫[74] 的空地。
又有大賧、茫昌、茫盛、恐茫、蘚茫(案:「蘚」《新唐書》作「鲊」)、施茫,皆其類也。 还有巨大的河流[75] 和(?的定居点?)茫昌(茫昌)、茫盛[76](茫盛)、恐茫(恐茫)、蘚茫(蘚茫),(原译者注:在《新唐書》中,「鲊」这个字 ("咸鱼";zhǎ) 在「蘚」 ("苔藓或地衣" (或据说通常错误地用于「蘇」 或 "野罗勒";xiǎn) ) 的地方被记录。)施茫(施茫)等等。
樓居,無城郭,或漆齒,皆衣青布袴,藤篾纏腰,紅繒布纏髻,出其余垂後為飾。 他们住在多层楼房里,没有城墙,有时会染牙齿,总是穿着未经处理的布料制成的裤子,用藤条缠绕腰部,用红丝绸[77] 布料包裹顶髻,其他头发则垂在后面作为装饰。
婦人披五色娑羅籠。 已婚妇女还另外穿着五色的沙笼[78] 式的"便携式轻质布料罩衫"。
孔雀巢人家樹上,象大如水牛。 孔雀在附近的树上筑巢,大象像水牛一样大。 [79]
土俗養象以耕田,仍燒其糞。 当地人习惯上养大象来耕地,并用大象的粪便作为燃料。
貞元十年,南詔異牟尋攻其族類。 贞元十年[80](即公元 795 年左右),南诏(南詔)寻找并攻击了他们。
鹹通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亦有此茫蠻,於安南蘇歷江岸聚二三千人隊。 咸通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81](即公元 864 年左右),除了(茫蠻)外,在安南(安南;即中国帝国控制的北越)的蘇歷江(蘇歷江)[82] 岸边,大约 2000-3000 人的军队集结。
粟栗兩姓蠻、雷蠻、夢蠻,皆在茫部臺登城東西散居,皆烏蠻、白蠻之種族。 粟蛮(粟蠻;字面意思是"谷物蛮"[83])和栗蛮(栗蠻;字面意思是"板栗蛮"[84])以及雷蛮(雷蠻;字面意思是"雷电蛮"[85])和梦蛮(夢蠻;字面意思是"梦蛮"[86])都散居在(茫蠻)的臺登城(臺登城;字面意思是"高原上升城")的东边和西边,模板:Mdash 他们都是黑蛮(烏蠻)和白蛮(白蠻)的种族。
丈夫婦人以黑繒為衣,其長曳地。 男人和女人都穿着黑色的细布[88] 制成的衣服,衣服很长,拖到地上。 [87]
又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 再往东是白蛮(白蠻),他们的男人和女人都穿着白色的细布[89] 制成的衣服,但是衣服不会垂到膝盖以下。
夢蠻主苴夢沖(案:「苴」原本作「首」,今從《唐書》改正),開元末,嘗受恩賜於國,而暮年又私於吐蕃。 梦蛮(夢蠻)的首领是苴梦冲(苴夢沖[90](原译者注:在原文中,「首」这个字被记录在「苴」的位置,模板:Mdash 在这里我们根据《唐书》进行了更正。);开元末年(即公元 739-741 年左右),他们的国家已经获得了(中国帝国的)恩典,[91] 但在晚年又私自与吐蕃王朝结盟。
貞元七年,西川節度使韋臯遣巂州刺史蘇隗(案:《唐書》作「蘇峞」)就殺夢沖,因別立鬼主,以總其部落,共推為蠻長。 贞元七年(约781-782年),**韦皋**(韋臯)作为**西川地区**(西川; 即四川及其周边山区)的节度使,派遣使者前往**苏隗**(蘇隗[92](前译者注:《唐书》记载为“苏峞”(Sū​wéi​[93])),**巂州**(西州)的刺史,杀死**梦冲**(夢沖),以防止他成为地方蛮族首领,并统一各部落。
贞元中,船持为都大鬼主,其时梦冲及骠傍皆卑事之,亦呼为东蛮。 贞元中(约793-797年),**船持**(船持)成为蛮族首领,**梦冲**(夢沖)则在**骠傍**(驃傍)处理各种事务,并召集**东蛮**(東蠻)。[94]

丰琶蛮(豐琶蠻)

[edit | edit source]
第四章:第二十二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或名称分类(名类; míng lèi):丰琶蛮(豐琶蠻)
原文 翻译
丰巴蛮(案:「豐巴」《唐書》作「豐琶」),本出巂州百姓,两林南二百里而居焉。 **丰琶蛮**(豐琶蠻; 意思是“(大或充足) (附着/粘住)”[95](前译者注:《唐书》中,“丰巴”(Fēng​bā​)被记录为“丰琶”(Fēng​pá​)。[96]),虽然起源于**巂州**(巂州)的普通百姓,(现在)居住在**两林**(兩林)以南200里处。
丰巴部落,贞元中,大鬼主骠傍、阿诺两姓乃诺蛮部落,皆为丰巴部落。 贞元中(约793-797年),**丰琶蛮**(豐琶蠻)有两个伟大的首领,**骠傍**(驃傍)和**阿诺**(阿諾),来自**丰琶蛮**(豐琶蠻)的一个分支,称为**诺蛮部落**(諾蠻部落)。
心长向国。(案:此一段文有脱误) 他们有伟大的国家抱负。(前译者注:这部分...)

崇魔蛮(崇魔蠻; 意思是“崇拜恶魔的蛮族”)

[edit | edit source]
第四章:第二十三部分 Template:Mdash 命名或名称分类(名类; míng lèi):崇魔蛮(崇魔蠻; 意思是“崇拜恶魔的蛮族”)
原文 翻译
崇魔蛮,去安南管內林西原十二日程。 **崇魔蛮**(崇魔蠻; 意思是“崇拜恶魔的蛮族”)来自一个地方,距离**林西原**(林西原; 意思是“森林西面的高原”)有十二天的路程,林西原本身受**安南**(安南; 即中国统治的北越)管辖。
溪洞而居,俗養牛馬。 他们住在溪流洞穴中[97],并饲养牛马。
比年與漢博易,自大中八年經略使苛暴,令人將鹽往林西原博牛馬,每一頭匹只許鹽一鬥,因此隔絕,不將牛馬來。 每年…
桃花人,本屬安南林西原七綰洞主大首領李由獨管轄,亦為境上戍卒,每年亦納賦稅。
自大中八年被峰州知州官申文狀與李涿,請罷防冬將健六千人,(案:「與李涿」三字,原本作「與緣」,今據《通鑒考異》所引《蠻書》文改正)不要味、真、登州境上防遏。(案:「味」原本作「來」,今據《通鑒考異》所引《蠻書》文改正) ...(前译者注:...) ...
其由獨兄弟所不禁,被蠻柘東節使與書信(案:「書信」原本作「善信」,今據《通鑒考異》所引《蠻書》文改正),將外甥嫁與李由獨小男,補柘東押衙。 ...(前译者注:...) ...
自此之後,七綰洞悉為蠻收管。
臣於鹹通三年三月八日入賊重圍,因見柘東蠻判官楊忠義背後領八個蠻持弓槍,臣因問賊帥朱道古根源。
切以桃花人今亦呼桃花蠻也,本安南林西原七綰洞左右側居人,披羊皮,或披氈,前梳髻。
雖拘於蠻,心皆向唐化。鹹通三年三月二十一日,僅五六千人,安南城西角下營。蠻賊楊思縉委羅伏州扶邪縣令麻光高部領之(案:「光高」原本作「先高」,今據《通鑒考異》有引《蠻書》思縉、光高部領之文,知「先」字常作「光」字,謹改正) ...(前译者注:...) ...
  1. 可能指的是通过法令建立,也可能指的是该城市知名度。
  2. 字面意思是“互相面对”,这似乎是唯一合理的解释。
  3. 第二个字石被读作dàn,这是一个罕见的读音,因为这被认为可能更符合以前的说话方式。例如,在粤语中(众所周知,粤语比普通话更接近古汉语发音),它可以读作daam3。然而,它也可以音译为更常见的Lǐshí​chéng​(粤语sek6)。
  4. 可能暗示某种已建成的采石场或当地矿脉的开采。
  5. 看来我们的数字来源在这里又失败了,给了我们一个错误的字“盖”而不是“孟”... 这里已经修正了,但应该用另一个来源进行核实
  6. 这里的字“”特别罕见。它由左边的“糸”字旁和右边的“縈”字旁组成,可能发音与“萦”类似。由于这个名字似乎是从非汉语语言音译过来的,猜测其含义似乎毫无意义。
  7. 也称为唐明皇,名李隆基,也称为武隆基。
  8. 或者可能是“起伏地区”。
  9. 这个翻译感觉有点不靠谱,应该修改。
  10. 显然是指西爨和东爨。
  11. 根据我的词典,该词的可能翻译是男爵,但在那个时代的民族社会中,如此久远的等级制度甚至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无法准确地翻译成汉语。
  12. 都督。
  13. 之前被称为南宁川。如果指的是广西的现代地区,我们的地理范围就大大扩展了... 但这被认为极不可能是正确的解释方向。
  14. 翻译有点间接,但似乎意图是准确的。记住,在那个时代的儒家法庭道德中,家庭冲突是禁忌。
  15. 需要一些确认。具体来说,要确认蒙恩是否是一个人的身份。
  16. 猜测这个词可能指的是现代藏缅语系语言的早期形式。
  17. 这部分迫切需要一些地图
  18. 几乎可以肯定指的是南诏人,现在随着黑蛮户口的人口增长和通婚,他们的势力也得到了加强。
  19. 根据报告的距离和随后的段落,这很可能是现代云南红河谷下游的部分地区,或直接相邻的地区,即现代文山或金平地区。
  20. 也许暗示他们在东南方向失去或重新获得了一些领土,我猜想。
  21. 我想这是“自大中八年”的正确解释,字面意思是(自大(指初出茅庐))+(中)+(八(年))
  22. 作者写了“冬天”,但这在热带地区不适用,因此“雨季”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降水参考,该地区的雨季大约从四月到十月。然而,似乎真正的意思是“永久的”。有趣的是,这可以被解释为作者从未前往红河上游云南,因此第一章中关于红河路线的描述(河内到丽江)是来自二手来源的证据。进一步佐证这种观点的是,据网上中文语言的简要传记报道(我不知道来源,但我并不怀疑它们存在于某个地方),他之前住在四川,可能认为通往洱海盆地的路上也有雪山(事实并非如此)。
  23. 这里“杨”似乎是一种头衔或敬语,因为它被用于这三个人身上。如果这个假设是正确的,那么确定这种语言和/或潜在的音素可能是什么,对于历史区域语音学家来说将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24. 我理解“大羌”-- 可以进一步验证。理由如下:在历史上,羌字并非用来表示现代民族认同,而是“羌”这个词只表示生活在上游岷江谷地和北川地区的非汉人,即现在现代羌族居住的地区。(维基百科维基百科)。“大”这个前缀(意思是“大”)通常用于规模合理的帝国或政治联盟。在本文中,将“大羌”这两个字包含在个人姓名中,感觉会是一种更牵强的解释,尤其是考虑到已经普遍存在的类似头衔的前缀“杨”。(参见上一个注释)
  25. 肯定错了,不知道正确的读音是什么。
  26. 指的是河内。
  27. “枉傷矢石”的含义我不清楚,因此在翻译中省略了。
  28. 即当时更大的官僚/地缘政治区域。
  29. 注意,这也可以是秦藏,虽然语义上没什么区别,但它可能有助于了解从重建时期的语言中导入的潜在语音。
  30. 选择“族”来描述居民,也许可以理解为暗示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不是汉人后裔,但这纯粹是假设。
  31. 尚书 / 吏中
  32. 祠部
  33. 持节冊
  34. 即对抗南诏。
  35. 注意,这一部分是根据译者注释翻译的,译者注释有一定的道理,而不是根据原文翻译的,原文比较生硬,翻译起来似乎也不太可能。
  36. 四川的一个汉郡。
  37. 根据转写者的说明翻译,并非根据原文。
  38. 可以理解,因为他们的居住地自史前时代以来一直是与西藏和邻近高海拔地区的主要交界处,因此得体的服装可以被视为必要,或者可能是从这些气候地区进口的。
  39. 可能是洱海北部的一个主要的支流,理由是:名称相似,位于南诏统治的中心,再加上文本中提到的“西边”。维基百科报道了两个主要的北部支流是弥苴河和弥茨河。在这两个候选者中,较大的,南北走向的河流似乎是弥苴河。西边的土地似乎是山区(阴山),无法在这一历史时期为民族识别提供足够大的人口,但文本中提到的“西边”可能包括西边重要的洼地(现代凤玉、南冲、屯湖、马家、曹家、江登村、白米村、凤河村、正盛村等)和西北(现代洱源、永丰等)。
  40. 我发现这个条款很难理解,所以请谨慎对待。
  41. 文本实际上说的是“大城”,可以解释为一个字面上的地名,然而,这似乎不太可能是字面上的,更可能是一种比喻。
  42. 几乎可以肯定是指河内。
  43. 罗勒在今天的越南北部菜肴中仍然很受欢迎。
  44. 最后一段说了一些类似“并让他们长大”的话,但我发现很难说出确切的意思,而且它似乎没有添加多少内容,因此被删除了。
  45. 可能是指昆明地区,即以滇池北部为主,还有东部和南部的平原。
  46. 同样,我猜想可能指的是滇池盆地周围的土地。
  47. 我对“A、B、C、D [所有方向] [每个] [有]”的最佳解释。
  48. 似乎是一个人物。
  49. 可能是河内。
  50. 这不是一个完全自信的翻译,应该重新审视。
  51. 有点字面意义,但也许传达了原文的意图。
  52. 翻译不清楚,应该重新审视。
  53. 翻译不清楚,应该重新审视。
  54. 用来描述武器的词语是“枪铲”,更像是“矛铲”,但毫无疑问是类似标枪的东西,而不是弩或弓。
  55. 实际上它说的是“膝盖部分”或类似的东西,但在这种情况下这是一个合理的翻译。
  56. 似乎是正确的意义。
  57. 暗含的意思。
  58. 将这三个字解释为一个人的名字似乎很牵强。然而,其他的可能性似乎更不可能。
  59. 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如果这确实是一个人的名字,我们会想知道这个更正的来源是什么。
  60. 使用“子”作为“北”的时代错误的解释。
  61. 一更时
  62. 从一种解释范式来看,这可能强烈地表明弩是纯木制的。弩在今天该地区仍然很受欢迎。然而,关于仅用木头制造的弩(古代中国的弩往往有金属机制),特别是在该地区如此早期的时期,证据可能非常薄弱,因此目前的翻译。
  63. 原文没有说“或更多”,而是通过使用一个整数暗示了对总数量的惊讶,通过对一个假设的预期值的取整来强调总数量,因此目前的翻译保留了这个意义。
  64. 现代云南在中国的“乳饼”(山羊奶酪)消费方面仍然相当独特。
  65. 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被描述的蛮族几乎可以肯定是指怒江上游或怒江以及周边地区,如独龙江,后者直到近代仍然保持着面部纹身的传统。当地的地形绝大多数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南端控制着通往其他地区的便捷通道,北端通往西藏。(只有非常高的山隘,这些山隘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用于贸易,而且一年四季都不通,才能通往东部和西部。东边是澜沧江上游谷地(在云南被称为“澜沧江”),本身不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地区,在贸易中可能用途有限。西边则更加不发达,山更多,穿过丛林到达现在仍然是极其原始的地区,即缅甸的克钦邦。)
  66. 字典上说的是60-70,但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这个数字似乎更接近范围的末端。
  67. 我对这里的解释持保留意见,因为这个地区与中国西安(即唐朝首都)之间存在着地形和文化障碍……如果不是因为明显的中国作者身份,我会认为这句话可能指的是印度东北部的非中国城市。
  68. 这里有些疑问,但似乎这是正确的解读。
  69. 仅仅根据昆明以南的主导地形,这很可能指的是居住在红河谷北部或南部的边缘的部落。
  70. 没有完全讲通。
  71. 蒲甘城邦(缅甸语:ပျူ မြို့ပြ နိုင်ငံများ)是公元前 2 世纪至公元 11 世纪中叶存在于现今缅甸上缅甸的一组城邦。这些城邦是作为藏缅语系蒲甘人南迁的一部分而建立的,蒲甘人是缅甸最早有记录的居民。这一千年时期,通常被称为蒲甘千年,将青铜时代与经典邦国时期联系起来,当时蒲甘王国在 9 世纪末出现。 这些城邦——五个主要的城墙城市和几个较小的城镇已被发掘——都位于上缅甸的三个主要灌溉区域:木河谷、皎色平原和敏步地区,位于伊洛瓦底江和钦敦江的交汇处。作为连接中国和印度的陆路贸易路线的一部分,蒲甘王国逐渐向南扩张。哈林(Halin)建于公元 1 世纪,位于上缅甸的北部边缘,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城市,直到大约 7 世纪或 8 世纪,它被位于南部边缘的斯里克谢特拉(靠近现在的卑谬)取代。斯里克谢特拉的规模是哈林的两倍,是蒲甘最重要的中心。 Template:Mdash 维基百科
  72. 我对“唐封”的理解是类似于唐朝的封地、册封的或属国。
  73. 可能暗示着,由于地形变化,出现了晴朗的天空,这与平坦的低地热带气候有关,如低地缅甸、印度东北部,或者(不太可能,因为提到了永昌)泰国。我最好的猜测是上缅甸低地,显然当时被蒲甘城邦统治。
  74. 可能暗示着从热带环境中的丛林中开垦出来的土地。
  75. 如果“蛮”是指蒲甘城邦是正确的,那么这些河流可能包括“木河谷、皎色平原和敏步地区,位于伊洛瓦底江和钦敦江的交汇处” Template:Mdash 维基百科
  76. 或者可能是“蛮城”,如果你是一名研究可能的语音词源的历史语言学家。
  77. 可能不是字面上的指丝绸,而是指某种其他精细的布料。
  78. 语音是“娑罗笼”,语义上分解为(跳舞/嬉戏/休息)+(轻质织物;这种古代意义在日语中得以保留 - 或薄纱)+(覆盖物),我们可以合理地将其现代化为“休闲轻质布料覆盖物”。请注意,纱笼在中文中的现代说法是“纱笼”,使用不同的前缀,但最后面的字相同。对现代说法中声称的词源的调查似乎主要停留在“马来语/印度尼西亚语”上,虽然牛津英语词典指出它源自梵文词sāraṅga (सारङ्ग / "斑驳")的一种不确定的修改形式,它肯定在相对的地理空间邻近,而且足够古老,可以成为在蒲甘时期使用的一个词的依据,这里假设以转写形式记录。这也可能为蒲甘纺织技术的起源提供一些有趣的证据。
  79. 对于大象来说,这并不算很大,这可能暗示着作者对大象并不熟悉。
  80. 贞元(貞元)年号是唐德宗统治的第三个年号,从785年到805年。
  81. 唐懿宗(懿宗)统治的最后一个年号。
  82. 这是我对於安南蘇歷江岸的解读。这个地名没有被可靠地解释,但似乎比较有可能:(1)那个时代的许多地名似乎都包含苏字。(2)河流很少有单字的名称。(3)悬崖是地貌特征,相对切割它们的河流来说,给它们命名是有意义的。
  83. 可能暗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农业经济。
  84. 可能暗示了一种饮食习惯,根据时间推断,可能是基于觅食而不是考虑或大规模的种植园经济。
  85. 可能暗示了一个以恶劣天气而闻名的山区居住地,某种文化习俗,比如祈雨魔法,或者是一种战斗口号。
  86. 很可能是(考虑到现代派生语言中类似音素的相对频率)这是一个来自台-卡岱语系语言的音译。
  87. 我对其长曳地的解读是,虽然理论上它可以指他们的首领,但我认为它更可能指的是“那件衣服很长”;我查阅的两个词典都没有令人信服的替代解释。随后的子句(结构相似,但使用相关但不同和对比的子句位于相同的位置)进一步验证了这种解释。
  88. 写的是丝绸,但这似乎不太可能。
  89. 与前一句一样。
  90. 由于前缀在下一句的后续引用中没有出现,因此可以推断,这是一种头衔、世系名称或相当于姓氏的东西。在多个引用中,主要的和常见的名称只是梦冲(梦冲)。
  91. 暗示有限的外交承认。
  92. 是姓+(杰出/高贵)。
  93. 是姓+(高而崎岖)。
  94. 子句解释部分含糊不清。
  95. 尽管由于“巴”作为地区地名的长期使用以及从地方语言音译的另一种可能性,字面上的解释可能不太可能,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难以驱逐”可能是其含义。
  96. 这种差异很重要,因为它将解释从传统的地区地名转变为可能从地方语言音译而来。总的来说,似乎相对于其他地区语言家族,许多多音节藏语/藏缅语单词(以及相当多的音节)以开音节“a”结尾,还有一个“pa”(例如khampa,一个众所周知的东南藏区名称),这也许可以为非业余语言研究人员(即除了我以外的人!)提供原始语义或词源的线索。令人费解的是,前面的音译者在这里偏离了他们接受来自《唐书》等资料的校正的既定模式,并且选择不加入这种校正。我相信,根据语言概率的权重,这是错误的,我将其纳入。
  97. 现代最著名的河流洞穴居住区,是在云南省文山州的巴美,虽然任何肯定的识别都是虚假的,但这种传统却延续至今。在巴美的例子中,河流洞穴既用作庇护所,也用作进入保护山谷的交通路线。山谷里饲养着牛和马。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