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书/第六章
外观
< 蛮书
原文 | 翻译 |
---|---|
云南城,天宝中阁罗凤所规置也。 | 云南城 (云南城; 即现代云南) 由 阁罗凤 (阁罗凤) 在 天宝 时代 (即 742-756 年) 建立。 |
尝为信州地。 | 它后来被称为 信州 (信州)。 |
城池郭邑皆如汉制。 | 所有城墙周围的村庄都类似于汉人的村庄。 |
州中南北二十余裏,东西四十五裏。 | 州府中心距离南北超过 20 里 (约 6.5 公里),东西 45 里 (约 14.5 公里)。 |
带邑及过山虽有三千余戶,田畴多废,闾里少人。 | 虽然该地区的村庄越过山区,拥有超过 3000 户人家,但许多田地荒芜,村口很少有人。 |
诸葛亮分永昌东北置云南郡,斯即其故地也。 | 诸葛亮 (诸葛亮)[1] 将 永昌 (永昌; 即现代保山) 的东北部划分为 云南郡 (云南郡) - 这是它以前的位置。 |
西隔山有品𧸘[2]賧,亦名清字川,尝为波州。 | 在西边是 品𧸘賧 (品𧸘賧; 意为“商品市场河”或“商品市场收费站”) 的姐妹城镇,也称为 清字川 (清字川; 意为“清晰的字形河谷”),以前的 波州 (波州)。 |
大池绕山,长二十余裏,波州废地在池东南隅。 | 一个巨大的池塘环绕着山脉,长达 20 多 里 (约 6.5 公里),波州 (波州) 的废弃土地位于其东南角。 |
故渭北节度段子英,此州人也。 | 以前 渭北节度 (渭北节度) 的著名英雄来自这个地区。 |
故居、墳墓皆在。 | 他的旧居和坟墓仍然存在。 |
云南东第二程有欠舍川,大都部落第三程至石鼓驛,舊化川也。 | 云南 (云南; 即现代云南) 东边第二个地点是 欠舍川 (欠舍川; 意为“人口稀少的河谷”),大多数部落的第三个地点是 石鼓驿 (石鼓驿; 意为“谷仓中继站”),以前的 旧化川 (旧化川; 意为“动态河谷”)。 |
第四程至曲驛,有大覽賧、小覽賧,汉旧览州也。 | 第四站是 曲驿 (曲驿; 意为“弯曲的中继站”),包括 大览賧 (大览賧; 意为“大视野收费站 (或河景)” 或 “大视野收费站 (或河景)”) 和 小览賧 (小览賧; 意为“小视野收费站 (或河景)” 或 “小视野收费站 (或河景)”)),以前汉人称之为 览州 (览州; 意为“风景优美的河谷地区”)。 |
原文 | 翻译 |
---|---|
弄栋城在故姚州川中,南北百余裏,东西三十余裏。 | 弄栋城 (弄栋城) 位于以前的 姚州 (姚州) 河中。它从北到南超过 100 里 (约 32 公里),从东到西超过 30 里 (约 10 公里)。 |
廢城在東巖山上。 | 一座废弃的城市位于东部的悬崖上。 |
當川中有平巖,周回五六頃,新築弄棟城在其上。 | 同一河谷平原拥有 平岩 (平岩),面积为 5-6 顷 (约 33-40 公顷)。新建造的 弄栋城 (弄栋城) 位于它上面。 |
管雜蠻數部落,悉無漢人。 | 它俯瞰着各种蛮族部落,没有任何汉人。 |
姚州百姓陷蛮者,皆被移隸遠處。 | 姚州 (姚州) 的普通百姓被蛮族俘虏,全部被迁往很远的地方。 |
原文 | 翻译 |
---|---|
柘东城,廣德二年鳳伽異所置也。 | 柘东城 (柘东城) 由 凤伽异 (凤伽异) 在 广德 时代 (约 764 年) 的第二年建立。 |
其地漢舊昆川,故謂昆池。 | 该地区的汉人来自 昆川 (昆川; 意为“后代河谷”),以前被称为 昆池 (昆池; 意为“后代池塘”)。 |
东北有井邑城隍,城西有汉城,土俗相傳雲是莊蹻故城。 | 在东北部是 (城市内部) 井邑 (井邑; 意为“井村”) 的 城隍 (城隍; 意为“城市之神”) 的 (固定神龛),在西部是 汉城 (汉城; 意为“汉人城市”),当地传说认为这是古代城市 莊蹻 (莊蹻; 意为“庄园桥”) 的所在地。 |
城之東十余裏有穀昌村,漢穀昌王故地也。 | 距离东边大约 10 里 (约 3.3 公里)[4] 是 谷昌村 (谷昌村; 意为“繁荣谷物村庄”),汉人 谷昌王 (谷昌王) 以前的位置。 |
貞元十年,南詔破西戎,遷施、順、磨些諸種數萬戶以實其地。 | 在 贞元 时代 (约 795 年) 的第 10 年,南诏 (南诏) 打败了 西戎 (西戎)[5],并命令超过 1 万户人家迁移到此地。[6] |
又從永昌以望苴子、望外喻等千余戶分隸城傍,以靜道路。 | 从 永昌 (永昌; 即现代保山地区) 再出发,望苴子 (望苴子)、望外喻 (望外喻) 及 1000 多户人家通过平定道路迁往城市。 |
原文 | 翻译 |
---|---|
晉寧州,漢滇河故地也。 | 晋宁州 (晋宁州; 意为“和平访问 (或流动,或生长) 河谷”) 是汉人以前称之为 滇河 (滇河; 意为“水平面河”) 的地方。[7] |
在柘东城南八十裏晋平川,幅員數百裏,西爨王墓,累累相望。 | 晉平川(晉平川;意為“生長的平坦河流平原”)位於柘東城(柘東城)以南 80 里(即約公里),其規模[8]為 100 里(即約 32.3 公里),西爨王(西爨王)的陵墓面對著無數其他墳墓。 |
石城川(石城川)
[edit | edit source]原文 | 翻译 |
---|---|
石城川,味縣故地也。 | 石城川(石城川;意為“石城河流平原”[9])是古代味縣(味縣;意為“香[10]縣”)所在地。 |
貞觀中,為郎州,開元初改為南寧州。 | 在貞觀時期[11](即 627-649 年),它成為郎州(郎州;意為“(青年或(為)大臣)的河流平原地區”),在開元時期(即 713-741 年)初,它更名為南寧州(南寧州;意為“平靜的南部河流平原地區”)。 |
州城即諸葛亮戰處故城也。 | 州府所在地是諸葛亮(諸葛亮)的舊戰場。 |
城中有諸葛亮所撰文,立二碑,背上篆文曰:「此碑如倒,蠻為漢奴。」 | 城內有一篇諸葛亮(諸葛亮)的著作,刻在兩塊立碑上,碑背上的篆文寫著:“此碑若倒,蠻夷將成漢人奴隸。” |
近年蠻夷以木搘柱(案:《新唐書》謂諸葛亮碑在柘東城,與此不合,蓋《唐書》之誤)。 | 近年來,蠻夷用木頭支撐著碑柱。(前譯者注:《新唐書》中說諸葛亮(諸葛亮)的碑在柘東城(柘東城),這與本文矛盾,可能是《唐書》的錯誤)。 |
臣今春見安南兵馬使郭延宗曾奉使至柘東,停住一月日,館穀勤厚,贈遺不輕(案:以上五句與上下文不相屬,疑亦錯簡在此)。 | 今年春天,我親眼見證了安南(安南;即現代河內,越南)的軍隊使節郭延宗來到柘東(柘東)朝貢,他們在那裡停留了一個多月[12],勤勤懇懇地工作[13],贈送了大量的貢品。(前譯者注:以上五句話似乎與上下文不相關,因此懷疑這部分文本[14]是亂序的)。 |
又有夔鹿弄川,漢同勞縣故地也(案:《舊唐書·地理誌》郎州有同樂縣,「同勞」疑即「同樂」之誤)。 | 還有夔鹿弄川(夔鹿弄川;意為“精神[15]鹿巷河流平原”),漢代稱為同勞縣(同勞縣;意為“共同勞作縣”)。(前譯者注:《舊唐書·地理誌》中提到郎州有同樂縣,“同勞”很可能是“同樂”的誤寫)。 |
在龍河遇川南百余裏。 | 它位於龍河遇川(龍河遇川;意為“龍河與河流平原地區相遇”)以南 100 多里(即約 32.5 公里)。 |
石城南面有新豐川,漢南寧州新豐縣故地也。 | 石城(石城)以南是豐川(豐川),這裡是漢代南寧州(南寧州;意為“和平的南部州”)的新豐縣(新豐縣;意為“新的豐收縣”)的舊址。 |
廢城墻塹猶在,大小石城川同。 | 廢棄的城牆和護城河依然存在,它們的規模與石城川(石城川)相當。 |
升麻川西川南有曲軛川,漢南寧州同起縣也。 | 升麻川(升麻川;意為“升起麻的河谷”)的西邊河流平原以南是曲軛川(曲軛川;意為“彎曲的軛河谷”),與南寧州(南寧州)同時建立。 |
安寧鎮(安寧鎮)
[edit | edit source]原文 | 翻译 |
---|---|
安寧鎮,去柘東城西一日程,連然縣故地也。 | 從安寧鎮(安寧鎮)到柘東城(柘東城)向西走一天的路程,這裡是以前的連然縣(連然縣;意為“公正軍隊的縣”)的所在地。 |
通海鎮,去安寧西第三程至龍封驛。 | 從通海鎮(通海鎮;意為“連通海洋的鎮”)到安寧(安寧)向西走三天[16],就可以到達龍封驛(龍封驛;意為“龍封信使站”)[17]。 |
驛前臨瘴川,去柘東城八日程,漢俞元縣故地也。 | 龍封驛(龍封驛)站前的沼澤地帶有瘴氣,從那裡到柘東(柘東)需要走八天的路程。這裡以前漢代稱為俞元縣(俞元縣;意為“主要點縣”或可能是[18]“良好基礎縣”)。 |
量水川(案:《舊唐書·地理誌》黎州有梁水縣,「量水」蓋即「梁水」轉音之訛),漢舊黎州。 | 量水川(量水川;意為“豐富水流的河流平原”)(前譯者注:《舊唐書·地理誌》[19]中提到黎州(黎州;意為“黑色州”)有梁水縣(梁水縣;意為“水橋縣”),因此懷疑“量水”可能是“梁水”的錯誤轉音),是漢代黎州(黎州;意為“黑色州”)的舊址。 |
今吐蕃呼為量水川。 | 吐蕃人[20]稱之[21]為量水川(量水川;意為“豐富水流的河流平原”)。 |
通海城南十四日程至步頭,從步頭船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蠻,夷人不解舟船,多取通海城路賈勇步入真、登州、林西原,取峰州路行。 | 從通海(通海城)城向南走 14 天的路程就能到達步頭(步頭;意為“行走的開始”),從那裡乘船沿江而下,經過 35 天就能到達南蠻(南蠻;意為“南部蠻夷”)(地區),當地人對船隻一無所知,並對船隻感到新奇。許多人走通海(通海城)路到賈勇(賈勇),然後繼續前往真(真)[22]、登州(登州;可能位於現代Mau Dong/Mau A(越南西北部,紅河附近)附近)[23]、林西原(林西原;意為“森林西部的(水源?)”)和峰州/Phong Châu(峯州或峰州;現代Việt Trì)[24][25]。 |
量水川西南至龍河,又南與青木香山路直,南至昆侖國矣。 | 量水川(量水川;意為“豐富水流的河流平原”)的西南方是龍河(龍河;意為“龍河”),繼續向南走,經過綠樹成蔭、香氣襲人的山路,就能到達南部的昆侖國(昆侖國;意為“後裔之輪的國家”;即東南亞婆羅門教國家(可能為當時的泰國或柬埔寨)[26])。 |
寧北城(寧北城)
[edit | edit source]原文 | 翻译 |
---|---|
寧北城,在漢碟榆縣之東境也。 | 寧北城(寧北城)位於中國碟榆縣(碟榆縣;意為“榆樹碟子縣”[27])的東部邊界。 |
本無城池,今以浪人詔矣羅君舊宅為理所。 | 以前這裡沒有城池,現在這裡是浪人詔(浪人詔)的矣羅君(矣羅君)的舊宅,作為管理機構。 |
東地有野共川,北地有虺川,又北有虺川,又北有郎婆川,又北有桑川,即至鐵橋城北九賧川。 | 野共川(野共川)位於東邊,虺川(虺川)位於北邊,更北邊是虺川(虺川[28]),再往北是郎婆川(郎婆川),再往北是桑川(桑川;意為“桑樹河流平原”),然後就到達鐵橋城(鐵橋城)以北的九賧川(九賧川)。 |
又西北有羅眉川,又西牟郎共城,又西至傍彌潛城。 | 再往西北是羅眉川(羅眉川;意為“聚集上升/頂峰河流平原”),再往西是牟郎共城(牟郎共城),再往西就能到達彌潛城(彌潛城;意為“完全隱藏的城市”)。 |
西有鹽井,鹽井西有斂尋城。 | 西邊有鹽井(鹽井),鹽井的西邊是斂尋城(斂尋城;意為“約束聚集的城市”)。 |
皆施蠻、順蠻部落今所居之地也。 | 這些地方都是蠻夷部落居住的地方,他們服從蠻夷首領的統治。 |
又西北至聿賫城,又西北至弄視川。 | 再往西北就能到達聿賫城(聿賫城),再往西北就能到達弄視川(弄視川)。 |
鐵橋城(鐵橋城)
[edit | edit source]原文 | 翻译 |
---|---|
鐵橋城在劍川北三日程,川中平路有驛。 | 鐵橋城 (Tiěqiáo Chéng) 位于劍川 (Jiànchuān) 北方三天路程,在河川平原中間的平坦道路上有一個郵遞站。[29] |
貞元十年,南詔蒙異牟尋用軍破東西兩城,斬斷鐵橋,大籠官已下投水死者以萬計。 | 貞元十年(約公元795年),南詔 (Nánzhào) 的蒙異牟 (Méngyìmóu) [30] 尋求軍需[31],以攻擊橋梁東、西兩側的城池,並摧毀橋梁…… |
今西城南詔置兵守禦,東城至神川以來,半為散地。 | 南詔 (Nánzhào) 在西城 (Xīchéng) 部署了軍隊駐守,東城自此向神川 (Shénchuān) 延伸,變得雜亂無章。 |
見管浪加萌、於浪、傳兗、長裈、磨些、撲子、河人、弄棟等十余種。 | 他們統治著十種蠻族,包括浪加萌 (Làngjiāmóu)、於浪 (Yūlàng)、傳兗 (Chuányǎn)、長裈 (Chángkūn)、磨些 (Móxiē)、撲子 (Pūzi)、河人 (Hérén)、弄棟 (Lòngdòng) 等。 |
昆明城 (Kūnmíngchéng)
[edit | edit source]原文 | 翻译 |
---|---|
昆明城,在東瀘之西,去龍口十六日程。 | 昆明城 (Kūnmíngchéng;意為“輝煌下降之城”) 位于東瀘 (Dōnglú;意為“東盧河”) 西側,距龍口 (Lóngkǒu;意為“龍口”;即現代下關) 十六天路程。 |
正北有諱苴川,正南至松外城,又正南至龍怯河,西南至小婆城,又西南至大婆城,西北至三探覽城,又西北至鐵橋東城。 | 正北是諱苴川 (Huìjūchuān;意為“麻禁河谷”),正南是松外城 (Sōngwàichéng;意為“松樹外城”),再往正南是龍怯河 (Lóngqièhé;意為“膽小龍河”),西南是小婆城 (Xiǎopóchéng;意為“小祖母城”),再往西南是大婆城 (Dàpóchéng;意為“大祖母城”),再往西南是三探覽城 (Sāntànlǎnchéng;意為“三次偵察風景城”),再往西北是鐵橋東城 (Tiěqiáodōngchéng;意為“鐵橋東城”)。 |
其鐵橋上下乃昆明、雙舍,至松外已東,邊近瀘水,並磨些種落所居之地。 | 鐵橋 (Tiěqiáo;意為“鐵橋”) 兩側是昆明 (Kūnmíng),兩個住宅區,然後到達松外 (Sōngwài) 東部,其邊緣靠近瀘水 (Lúshuǐ;意為“瀘河”)[32],也是磨些 (Móxiē) (蠻族) 種落 (Zhòngluò) 村莊所在地。 |
永昌城 (Yǒngchāngchéng;即現代保山)
[edit | edit source]原文 | 翻译 |
---|---|
永昌城,古哀牢地,在玷蒼山西六日程。 | 永昌城 (Yǒngchāngchéng),古哀牢 (Āiláo) (人或文化) 的所在地,位于玷蒼山 (Diàncāngshān;即現代蒼山山脈,位於洱海盆地/現代大理西側,南北走向) 西側六天路程。 |
西北去廣蕩城六十日程。 | 西北方向到廣蕩城 (Guǎngdàngchéng;意為“廣闊掃蕩之城”)[33] 六十天路程。 |
廣蕩城接吐蕃界。 | 廣蕩城 (Guǎngdàngchéng) 位於吐蕃 (Tǔbō;即藏族吐蕃王朝)[34] 邊界。 |
隔候雪山,西邊大洞川,亦有諸葛武侯城。 | 背後是雪山,西側是大洞川 (Dàdòngchuān;意為“大洞河川”) 和諸葛武侯城 (Zhūgěwǔhòuchéng;意為“諸葛武侯城”)[35]。 |
城中有神廟,土俗鹹共敬畏,禱祝不闕。 | 城中有一座神廟,當地土著居民[36] 敬畏它,並始終誠心祈禱。 |
蠻夷騎馬,遙望廟即下馬趨走。 | 當地的蠻族騎馬時,在遠處看到廟宇就會立即下馬,然後快步走近。 |
西南管柘南城,土俗相傳,呼為要鎮。 | 西南管[37] 的柘南城 (Tuonánchéng) 曾被土著居民口口相傳為要鎮 (Yāozhèn;意為“被迫村莊”)[38]。 |
正南過唐封川,至茫天連。 | 向正南方行進,經過唐封川 (Tángfēngchuān;意為[39] “密封河川”),到達茫天連 (Mángtiānlián;意為“茫茫相連的天空”)。[40] |
自瀾滄江已西,越賧撲子,其種並是望苴子。 | 瀾滄江 (Láncāngjiāng;意為“廣闊膨脹的河流”;即湄公河) 西側,越過賧撲子 (Pūzi) 部落,他們的族人也被稱為望苴子 (Wàngjūzi)[41]。[42] |
俗尚勇力,土又多馬。 | 他們的習俗是崇尚勇力和力量,而且當地有很多馬匹。 |
開元已前閉絕,與六詔不通。 | 他们在开元时代之前就消失了(即在公元713年之前),但与六诏 (Liùzhào) 不同。 |
盛羅皮始罷柘俞城,閣羅鳳已後,漸就柔服。 | 盛羅皮 (Shèngluópí) ... 閣羅鳳 (Géluófèng) ... |
通計南詔兵數三萬,而永西居其一。 | (知道吗?) 南詔 (Nánzhào) 有三万士兵,并且一直是西方的主要力量。 |
又雜種有金齒、漆齒、銀齒、繡腳、穿鼻、裸形、磨些、望外喻等,皆三譯四譯,言語乃與河賧相通。 | 他们的军队中有许多类型(士兵),包括金齒 (Jīnchǐ;意為“金牙”)、漆齒 (Qīchǐ;意為“漆涂或油漆牙齿”)、銀齒 (Yínchǐ;意為“银牙”)、繡腳 (Xiùjiǎo;意為“绣腿”)、穿鼻 (Chuānbí;意為“穿鼻孔”)、裸形 (Luǒxíng;意為“裸体”)、磨些 (Móxiē)、望外喻 (Wàngwàiyù;意為“超越月亮”)[43] 等,每个人都通过 3 个或 4 个翻译进行交流,因此与河賧 (Hédǎn;意為“河蠻族”) 相互理解。 |
其他资料
[edit | edit source]原文 | 翻译 |
---|---|
銀生城在撲賧之南,去龍尾城十日程,東南有通鐙川,又直南通河普川,又正南通羌浪川,卻是邊海無人之境也。 | 銀生城 (Yínshēngchéng;意為“银源城”) 位于撲賧 (Pūdǎn)[44] 南部。距离龍尾城 (Lóngwěichéng;意為“龙尾城”;即现代下关) 十天路程,东南方向是鐙川 (Dèngchuān),再往正南是河普川 (Hé pǔchuān),再往正南是羌浪川 (Qiānglàngchuān),但其边境地区完全无人居住。 |
東至送江川,南至邛鵝川,又南至林記川,又東南至大銀孔,又南有婆羅門、波斯、阇婆、勃泥昆侖數種。 | 东边是送江川 (Sòngjiāngchuān;意為“送江平原”),南边是邛鵝川 (Qióng'échuān;意為“鹅丘河平原”),再往南是林記川 (Línjìchuān;意為“纪念林河平原”),再往东南是大銀孔 (Dàyínkǒng;意為“大银洞”)[46],再往南是婆羅門 (Póluómén;意為“婆罗门”暗示“印度或印度教土地”)、波斯 (Bōsī;即波斯)、阇婆 (Shépó)[47]、勃泥 (Bóní)[48]、昆侖 (Kūnlún)[49] 等地。 |
外通交易之處,多諸珍寶,以黃金麝香為貴貨。 | 在对外贸易方面,各种珍宝都用来交易黄金和麝香。 |
撲子、長鬃等數十種蠻。 | 有十种蛮族,包括撲子 (Pūzi) 和長鬃 (Chángzōng;意為“长鬃毛”)。 |
又開南城在龍尾城南十一日程,管柳追和都督城,又威遠城、奉逸城、利潤城,內有鹽井一百來所。 | 開南城 (Kāinánchéng) 位于龍尾城 (Lóngwěichéng;即现代下关) 南部十一 天路程,是柳追和都督府的地方区域行政中心。此外还有威遠城 (Wēiyuǎnchéng)[50]、奉逸城 (Fèngyìchéng) 和利潤城 (Lìrùnchéng),总共拥有大约一百口盐井。 |
茫乃道並黑齒等類十部落,皆屬焉。 | 茫乃道 (Mángnǎidào)[51] 与黑齒 (Hēichǐ) 等十个部落相连,所有部落都归其管辖。 |
陸路去永昌十日程,水路下彌臣國三十日程。 | 陆路到永昌 (Yǒngchāng;即现代保山) 十一天路程,水路(即河流和海洋)到彌臣國 (Míchéngguó;意為“彌臣國”;可能指的是阿拉干;梵文意為“山地國家”)[52] 三十天路程。 |
南至南海,去昆侖三日程。 | 它与南方的南海 (Nánhǎi;即南海/泰国湾/爪哇海地区) 相接,距离昆侖 (Kūnlún;即东印度尼西亚,大约在摩鹿加群岛)[53] 三天路程。 |
中間又管模迦羅、幹泥、禮強子等族類五部落。 | 中间还有管模迦羅 (Guǎnmójiāluó)[54]、幹泥 (Gànní)[55]、禮強子 (Lǐqiángzǐ)[56] 等五个部落。 |
越禮城在永昌北,管長傍、藤彎。 | 越禮城 (Yuèlǐchéng;意為“禮儀破壞之城”) 位于永昌 (Yǒngchāng;即现代保山) 北部,管理着長傍 (Zhǎngbàng;意為“附近生长”) 和藤彎 (Téngwān;意為“藤蔓弯曲 (或藤蔓风路?)”)。 |
長傍城,三面高山,臨祿{曰鬥}江。 | 長傍城 (Zhǎngbàngchéng) 三面环山,临近怒江 ({曰鬥}江)[57]。 |
藤灣城南至磨些樂城,西南有羅君尋城。 | 藤灣城 (Téngwānchéng) 南部是磨些樂城 (Móxiēyuèchéng),西南方向是羅君尋城 (Luójūn xúnchéng;意為“聚集绅士之城”)。 |
又西至柯城,渡水郎陽川,直南過山至押西城。 | 再往西是柯城 (Kēchéng;意為“树枝城”)[58],从那里可以渡过郎陽川 (Lángyángchuān;意為“官员向阳 (东侧) 河川平原 (土地)”),再往正南越过山脉就是押西城 (Yāxīchéng;意為“保护西部的城市”)。 |
又南至首外川,又西至茫部落,又西至鹽井,又西至拔熬河。 | 再往南是首外川 (Shǒuwàichuān),西部是茫部落 (Mángbùluò;意為“芒部落”)[59],西部是鹽井 (Yánjǐng;意為“盐井”),西部是拔熬河 (Báāo hé;意為“沸腾的河流”)[60]。 |
麗水城、尋傳大川城,在水東。 | 麗水城 (Líshuǐchéng;意為“ (河流的?) 美丽水域之城”) 和尋傳大川城 (Xúnzhuàndàchuānchéng;意為“寻找中继站大河平原之城”) 位于河东。 |
從上郎坪北裏眉羅苴鹽井,又至安西城,直北至小婆羅門國。 | 从上郎坪(Shànglángpíng)向北是眉罗苴(Méiluójū;意为“山顶麻聚”)[61]盐井(Yánjǐng;意为“盐井”),然后到达安西城(Ānxī City;意为“和平西城”),安西城以北是小婆罗门国(Xiǎo Póluómén Guó;即缅甸西部/阿萨姆南部地区[62])。 |
东有宝山城,又西渡丽水至金宝城。 | 东方是宝山城(Bǎoshān City)。渡过丽水(Líshuǐ;意为“美丽的水”),继续向西,就能到达金宝城(Jīnbǎo City;意为“金宝城”)。 |
眉罗苴西南有金生城。 | 眉罗苴(Méiluójū;意为“山顶麻聚”)的西南方是金生城(Jīnshēng City;意为“金生城”)。 |
从金宝城北牟郎城渡丽水,至金宝城。 | 从金宝城(Jīnbǎo City;意为“金宝城”)向北,渡过丽水(Líshuǐ;意为“美丽的水”),就能到达牟郎城(Móulángchéng),丽水流向金宝城(Jīnbǎo City)。 |
从金宝城西至道吉川,东北至门波城,西北至广荡城,接吐蕃界。 | 从金宝城(Jīnbǎo City;意为“金宝城”)向西,就能到达道吉川(Dàojíchuān;意为“道吉[63]河平原”),道吉川的东北是门波城(Ménbō City),门波城的西北是广荡城(Guǎngdàng City),广荡城与吐蕃(Tubo Tibet)接壤。 |
北对雪山,所管部落与镇西城同。 | 北方是雪山,… 镇西城(Zhènxī City;意为“镇西城”)。 |
镇西城南至苍望城,临丽水,东北至弥城,西北至丽水渡。 | 从镇西城(Zhènxī City;意为“镇西城”)向南,就能到达苍望城(Cāngwàng City;意为“苍望城”[64]),苍望城俯瞰着丽水(Líshuǐ;意为“美丽的水”),苍望城的东北是弥城(Mí City;意为“弥城”),弥城的西北是丽水渡(Líshuǐ 渡;意为“美丽的水渡”)。 |
丽水渡而南至祁鲜山,山西有神龙河柵。 | 丽水渡(Líshuǐ 渡;意为“美丽的水渡”)的南方是祁鲜山(Qíxiǎn Mountains;意为“祁鲜山”),祁鲜山的西边是神龙河栅(Shén Lóng Hé Zhà[65])。 |
祁鲜已西,即裸形蠻也。 | 祁鲜(Qíxiǎn (Mountains);意为“祁鲜(山)”)的西边是裸形蠻(Luǒxíng Barbarians;意为“裸形蛮”)。 |
管摩零都督城在山上,自寻传、祁鲜已往,悉有瘴毒,地平如砥,冬草木不枯,日从草際沒。 | 管摩零都督城(Guǎnmólíng Military Garrison City)位于山区,从寻传(Xúnzhuàn;意为“寻传”)进入祁鲜(Qíxiǎn (Mountains);意为“祁鲜(山)”),那里到处都是瘴气,土地平坦如砥,冬天草木不枯,太阳从草丛中落下。 |
诸城镇官懼瘴癘,或越在他處,不親視事。 | 所有城镇的官员都害怕热带病,因为如果它侵袭了他们的住所,没有哪个家庭能够幸免。[66] |
南詔特於摩零山上築城,置腹心,理尋傳、長傍、摩零、金、彌城等五道事雲。 | 南诏(Nánzhào)在摩零山(Mólíng Mountains)上修建了一个独特的防御工事… |
凡管金齒、漆齒、繡腳、繡面、雕題、僧耆等十余部落。 | 它控制着十几个部落,包括金齿(Jīnchǐ)、漆齿(Qīchǐ)、绣脚(Xiùjiǎo)、绣面(Xiùmiàn)、雕题(Diāotí;意为“雕刻师”)、僧耆(Sēngqí;意为“僧侣长老”)等等。 |
- ↑ 诸葛亮(Zhūgě Liàng;181-234),蜀汉(Shu Han)的三国时期军事领袖和丞相。也是虚构的《三国演义》中主要的英雄人物,在作品中被描绘成圣人和军事天才/策略家。
- ↑ <贝僉>
- ↑ 这可能是指现代昆明老城中央沼泽东北角的邻近区域,被称为翠湖(Cuìhú;意为“翠绿湖”),因为众所周知,这里曾经是昆明市重要的历史淡水源,也是位于无花山(Wúhuā Shān)旁的天然低洼集水盆地,现在这里以无花山的名字命名为昆明市的主要一部分。
- ↑ 也许是在现代昆明第二东环路以东的探花寺公园(Tanhua Temple Park)附近西侧山丘的区域?
- ↑ 这是文本中第二次提到这个据称的历史民族,这个民族可能与更北边的地区(四川等地)相关。它再次出现在一个历史背景中,可能来自其他或更早的资料,现在已经丢失了。由于目前文本中没有明确说明,很难确定它究竟指的是哪个群体。
- ↑ 这部分不太清楚。
- ↑ 这可能指的是滇池(Diānchí)主要外流河的历史状态,螳螂川(Tángláng Chuān;意为“螳螂溪”),位于滇池西南部的现代晋宁(Jìnníng)附近。
- ↑ 或者可能是… 的几倍。
- ↑ 或者可能是石城川(Shíchéngchuān;意为“石城川”),尽管这似乎不太可能。
- ↑ 或者不太可能是“美味的”(好的厨师?)。
- ↑ 太宗(Tàizōng)皇帝的统治时期。
- ↑ 似乎是对一月日的合理解释;或者,这可能是指农历一月中的某一天(即二月/三月期间),这实际上与上述春季相符。
- ↑ 这似乎是精神所在,然而这句话的前两个字“館穀勤厚”很难在上下文中清楚地解释,在翻译中大部分都被省略了。
- ↑ 注释的意思是“这片竹简”。
- ↑ 现代词典表明,夔可能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神灵/鬼魂,要么是独腿的山妖,要么是创造了音乐和舞蹈的中国神话人物。引自英文维基百科:“经典文献用这个名字来指代传说中的音乐家夔,他创造了音乐和舞蹈;还有独腿的山妖或雨神夔,据说长得像中国龙,像鼓,或像人脸猴子;还有牦牛或野牛夔牛。”
- ↑ 如果指的是与现代通海(Tōnghǎi)相同的地方,那么这听起来就对了,因为我个人骑自行车和步行走过这片地形的大部分。可能的路线是从通海(Tōnghǎi)位于南部的越过到滇池(Diānchí)的最南端,要么经过玉溪(Yùxī)然后向北,要么先向北走一小段,沿着东部(抚仙湖(Fǔxiānhú)和邻近)湖泊群的西边走,然后直接穿过石寨山(Shízhaishān)附近的山口穿过山脉,然后沿着现代螳螂川(Tánglángchuān)向西北走,到安宁(Ānníng)。然而,如果是这样,那么还有两个问题。(1) 不清楚为什么提到龙封驿(Lóngfēngyì),或者它在哪里(也许,如所建议的那样,龙封驿(Lóngfēngyì)就在瘴气沼泽之后,那么沼泽就在现代昆阳(Kūnyáng)的区域,龙封驿(Lóngfēngyì)位于螳螂川(Tánglángchuān)上,从滇池(Diānchí)向西北转?)。这是可信的。(2) 为什么说八天的路程?这太久了,除非它指的是一条不太直接,不太瘴气,更悠闲的路线到柘东(Tuodong;即现代昆明),也许经过抚仙湖(Fǔxiānhú)的东边,甚至经过阳宗海(Yángzōnghǎi)?
- ↑ 也许,如所建议的那样,龙封驿(Lóngfēngyì)就在瘴气沼泽之后,那么沼泽就在现代昆阳(Kūnyáng)的区域,龙封驿(Lóngfēngyì)位于螳螂川(Tánglángchuān)上,从滇池(Diānchí)向西北转?
- ↑ 特别是第一个字有很多潜在的意思。可以想象,这个地方在军事和政治上意义重大,它是进入云南中部肥沃的湖泊高原的门户。
- ↑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个环节,转录者对这里文本名称使用了不同的格式方法;即 — 《舊唐書·地理誌》而不是《唐書》或《唐書·地理誌》… 虽然这种差异可能仅仅是现代的,但它让我们对处理过程的质量有了一些了解(即不一致)。
- ↑ 也许指的是任何使用藏缅语系的民族,而不是藏人本身。
- ↑ 这个说法是历史语音学和语义学分析的沃土。
- ↑ 显然是一个地名,但被认为不太可能/虚假,在第一章中没有提到。
- ↑ 根据第一章脚注中描述的分析。
- ↑ 同样,根据第一章脚注中的分析。
- ↑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与红河(Hóng Hé)相关的外国路线与第一章的描述不同,而且顺序相反,提到了不同的地名,省略了不同的细节。因此,可以认为,这部分内容和第一章的内容是在不同的时间,根据不同的资料或从不同的旧文本中复制过来的。这也证实了通海是一个长途旅行的重要枢纽,正如它的名称和地势所暗示的那样。
- ↑ 在《前现代中国的黑人》(第 33 页)(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2009 年)唐·J·怀亚特用英文回顾了对该地区的各种定位尝试,基本上得出结论,它没有具体的地理位置,可以被认为涵盖东南亚、南亚,甚至东非的许多地区。这里可能指的是泰国或柬埔寨。或许值得注意的是,字面翻译强烈地暗示着业力和重生,因此是佛教的影响(或者可能是印度教的影响)。
- ↑ 可能意味着缺少容易获得的陶器生产或贸易渠道?
- ↑ 这里源文本中一定有重复错误。可能遗漏了一个地名。应该查看源文本的不同版本来恢复内容。
- ↑ 注意,这将它置于中甸(现在被称为香格里拉)的近似位置。
- ↑ 也许姓氏的最后一个字实际上是“寻求”动词的一部分,但我认为它不太可能是(两个字的)姓氏的一部分。
- ↑ 可能是食物、男人和马。
- ↑ 请注意,这句话中的空间关系并不完全清楚,可能会在后续阅读中进行修改。
- ↑ 也许指的是西藏的某个地方,甚至拉萨?
- ↑ 7-11世纪
- ↑ 可能指的是诸葛亮的某个战后居所,但我对他的故事不太了解……虽然他非常不可能走出云南来到西藏地区。另一种可能是诸葛武是一个名字,但这也不太说得通。
- ↑ 我对鹹共的理解。
- ↑ 无论如何,这是一种当代的治理单位。这个时期可能有一个公认的翻译,但是我对政府完全不感兴趣,而且缺乏对中国翻译学术传统的正规教育,因此不知道这些词典。
- ↑ 请注意,这里的语义可能不是中文,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放弃字面意思。它更有可能来自藏缅语系,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粗略的语音借用。这里对历史语言学家/语言学家来说是一个更有成果的研究领域!
- ↑ 也许!
- ↑ 可能指的是现代缅甸:这不仅与文本中模糊的暗示相符,而且对来自云南的旅行者来说,考虑到热带天空在云层方面的差异以及山脉减少的存在,这很有意义。
- ↑ 请注意,与城市杨歇fai一样,这里这个时期的发音可能更接近王歇子。
- ↑ 这句话中有两部分不太清楚,第一部分是越賧,第二部分是其種並是,但这目前似乎是最合适的解释,这得到了本章前面列出的包括扑子 (撲子) 在内的民族的支持。
- ↑ 可能指的是怒江 (Nujiang) 上游中部山区以外的地区,那里有一个非常像月亮的洞。
- ↑ 可能是地名,可能是河名,也可能是部落名。
- ↑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短语使用了正,而上一个使用了直……我不清楚预期的解释应该如何或是否应该有所不同,所以我留下这个注释来引起未来读者对这种差异的注意。
- ↑ 强烈暗示了一个已建立的地下银矿开采作业。
- ↑ 身份不明。可能是斯里兰卡或那个时代的南亚帝国。
- ↑ 身份不明。如果 (a) 那时存在;以及 (b) 这些字在音译中被交叉了,那可能是尼泊尔。也可能是任何其他政治实体。
- ↑ 身份不明。可能是神话中的南亚地点。
- ↑ 据称四川内江 (內江) 现在有一个威远县。
- ↑ 显然,这个地名是从非汉语语言中音译过来的,因为组成部分的语义看起来相对没有意义。
- ↑ 一种中文分析 对这个古代地名的可能身份如下。
彌臣
彌臣国
《蠻書》卷一0,“小婆羅門國與驃國及彌臣國接界,在永昌北七十四日程”。
根据《蛮书》卷十,“小婆罗门国与骠国及弥臣国接壤,在永昌北七十四日行程”。
《唐會要》卷三三,“驃一作僄,其西別有彌臣國”。
根据《唐会要》卷三十三,“骠一作僄,其西别有弥臣国”。
在今緬甸的西南部一帶。
位于现代缅甸(缅甸)的西南部地区。
故地眾說紛紜:或謂指阿拉干(Arakan)地區,《琉璃宮史》稱該處為Macchagiri或Majjhagiri,giri梵文意為山、山國,彌臣則Maccha的譯音;一說在伊洛瓦底(Irrawaddy)江下游,指勃生(Bassein)或勃固(Pegu)一帶;也有的認為位薩爾溫(Salween)江口附近,波斯史籍稱為Musha或Musa。
...
另見《蠻書》卷二、六、七;《唐會西》卷一00;《御覽》卷七八九、九七一;《寰宇記》卷一七七;《冊府》卷九六五、九七二;《華夷圖》;《新唐書》卷二二二下;《通考》卷三三0;《讀史紀》卷一一九;《續通志》卷六四0。
这个地名出现在…
- 《蛮书》 (蠻書) (即这本书) 的第二、第六和第七章中;
- (再次,稍后在) 《唐会要》 (唐會要) 卷一百中;
封彌臣國嗣王樂道勿禮為彌臣國王焉。
- 《御览》 (御覽) 的 七百八十九卷 和 九百七十一卷 中;
- 《寰宇记》 (寰宇記) (似乎指的是《太平寰宇记 (976-983)》或《太平寰宇记》 (太平寰宇记)) 的第一百七十七卷 (目前似乎在维基文库等在线副本中不存在 维基文库 或 ctext.org 上);
- 《冊府》 (冊府) (似乎指的是 冊府元龜) 的 九百六十五卷 和 九百七十二卷 中;
- 《华夷图》 (華夷圖) (似乎指的是四海华夷总图);
- 《新唐书》 (新唐書) 的 卷二百二十二下;
- 在《通考》 (通考) 的第三百三十卷中;
- 在《读史纪》 (讀史紀) 的第一百十九卷中;
- 最后是在《续通志》 (續通志) 的第六百四十卷中。 - ↑ 有关于此的讨论在东与西之间:摩鹿加群岛和香料贸易直到欧洲人到来 (2003) 的第 153 页及以后,以及百度百科上的这里。由于证据似乎合理,我也将这个引用的身份添加到维基百科。
- ↑ 当然是从外语音译过来的。
- ↑ 当然是从外语音译过来的。
- ↑ 当然是从外语音译过来的。
- ↑ 似乎没有对 {曰鬥} 这个字的公认读音,它由一个“言语”概念 (曰/yuē) 和一个“战斗”概念 (鬥/dòu) 组成。因此,我用一种一般的语义意义来翻译它。
- ↑ 字典表明这可能具有更一般的含义,后来的含义包括斧柄,因此与树枝相比,树枝/棍子/细长的木制品可能是更准确的假设。
- ↑ 意思是广阔、模糊或混合,但这可能是一个语音借用,因此字的选择在语义上可能没有那么重要。
- ↑ 暗示着一条较小的河流,其湍急的流动特征是许多急流。较大、成熟的河流往往湍流较少。
- ↑ 这个地名的识别是基于在下面两句话中出现该地名。
- ↑ 例如,参见百度百科词条。
- ↑ 没有明显的语义,这很可能是一个来自当地非汉语语言的语音借用。
- ↑ 如果这里确实有语义上的意图,那么这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可能只是一个外语音译。
- ↑ 可能暗示着某种形式的军事驻军/政治界线。
- ↑ 最后一部分(“没有家庭幸免”)是不正确的,并被翻译成一个注释,因为我无法理解准确的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