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主义/预防原则
预防是一种系统性的变革,它改变了我们处理环境监管和决策的方式。这种变革源于一种范式转变,它从“什么是可接受的伤害程度?”的风险/效益和成本/效益决策模式转变为“我们如何预防伤害?”的预防性方法。 - 健康、环境和正义中心
专业人士经常面临复杂的决策,这些决策可能带来未知风险。传统的风险分析来自工程领域,它使用基于成本和概率的公式来确定最佳行动。虽然它取得了一些成功,但这种分析受到分析师知识的限制。因为它试图量化风险,所以分析需要分析师估计或忽略任何不可衡量的变量。风险分析可以量化悬索桥的可接受安全承重,但无法准确地确定是否应该允许针对孕妇的新药上市。
在可能危及人类安全的情况下,专业人士有社会责任以道德方式行事并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预防原则”是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它将公共安全放在首位。该原则最适用于未知风险的政策,在这些政策中,定量风险分析可能需要不合理的估计,例如人类生命的价值 - 请参阅风险分析中的人生命价值。预防原则规定,在缺乏科学共识的情况下,证明行动或政策不会损害公众的责任在于支持该行动或政策的人。预防原则已经演变为两种主要形式,取决于所需的风险规避程度:强势形式和弱势形式。
预防原则的底层概念是众所周知的。诸如“三思而后行”和“宁可错杀,不可放过”之类的格言反映了该原则的一般理念。[1] 预防性判断的概念也并不局限于公共政策。该原则的准则可以在现代生物伦理学中看到,其中“primum non nocere”或“首先,不要伤害”是关键原则。布莱克斯通比率在刑事司法中也展示了一种减少伤害的预防性方法。
当前原则的第一个解释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的欧洲。[2] 该术语本身被认为是德语 vorsorgeprinzip 的翻译。[3] 预防原则在公共政策中的正式应用是联合国在 1992 年提出的,用来描述他们对环境政策的处理方式。在 1992 年的会议期间,联合国起草了预防原则作为决策框架的最突出实例:里约宣言。里约宣言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的一份文件,目前被用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标准。27 原则文件中第 15 原则明确要求各国在涉及环境的决策中广泛应用预防原则。[4]
该原则最初是为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制定,但很快便扩展到其他领域。目前,预防原则已在某种程度上被四个主要国家采用:美国、欧盟、英国和澳大利亚。[5] 每个参与方都对预防原则的内涵有自己的解释,但有一个努力使国际标准化和推广该原则的项目,称为预防原则项目。该项目试图概述预防原则的益处并制定使用指南。[6]
对该原则的接受褒贬不一。支持者指出,该原则是在所有层面上预防社会伤害的唯一方法。他们断言,该原则的高度普遍性使其能够应用于所有环境保护和健康安全问题。更严格、更公式化的方法将消除该原则的灵活性,并允许潜在有害的政策不受挑战。[7]
然而,许多人批评预防原则的含糊性。潜在危害和证据定义的缺乏被称作“不科学”和“反进步”。人们经常引用奥斯汀·布拉德福德·希尔爵士的一句话来反驳预防原则。“所有科学工作都是不完整的,无论是观察性的还是实验性的。所有科学工作都可能因知识的进步而被颠覆或修正。但这并不赋予我们无视已知知识或推迟它似乎在特定时间要求采取的行动的自由。”[8] 这种观点认为,预防原则试图成为万灵药,从而阻碍了任何真正的进步。
- 在面对科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采取预防性措施来防止危害。
- 探索替代方案,包括“不采取行动”的替代方案。
- 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和健康影响的全部成本。
- 增加公众参与决策。
- 将提供证据的责任转移到活动的支持者身上。
在通过风险评估考虑未知因素和不确定性之前,重要的是要了解风险认知的常见陷阱。对于实际风险相对较低的事件,例如核熔毁、极端的疫苗反应、飞机失事和鲨鱼攻击,人们认为风险明显高于实际情况。相比之下,驾驶等高风险活动,人们对其感知的风险较低。这种心理现象背后的基本理论是,从 0% 到 1% 的风险增加将被视为比从 98% 到 99% 的风险增加更大。这可以概括为推断风险认知是基于相对比例而不是绝对量级。此外,易于回忆的事件驱使推理的可用性偏差将在这里发挥作用,就像在飞机失事的情况下一样常见。
为了定量地考虑未知因素和不确定性,可以采用敏感性分析,允许模型结果中每个变量的值范围。敏感性分析可以估计未知因素并考虑不同程度的风险厌恶。这样,风险就可以清楚地记录下来,并可以遵循预防原则的准确应用。
以下三个案例展示了某种形式的预防原则。这三者都有机会应用它,只有在他们做出决定之后,他们才能确定他们的决定是否正确。
罗德尼·罗查是美国宇航局的一名航空航天工程师,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机翼上的泡沫撞击事件后,他领导了碎片评估小组。他建议动员更多资源来评估碎片造成的损害,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来确定重返大气层的安全性。这种缺乏危险或安全的证据是预防原则可以应用的案例的示例。罗查想要获得证据,但最终选择不发送一封至关重要的电子邮件;重返大气层发生了,无视了预防原则,哥伦比亚号机组人员丧生。根据预防原则,美国宇航局应该选择证明没有危险,而不是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假设安全。以下决策树说明了这种情况。
弗朗西斯·奥尔德姆·凯尔西 带领 FDA 反对在美国上市的反应停,这是一种当时流行的帮助孕妇睡眠和缓解孕期恶心呕吐的药物。以下是凯尔西在反应停问题上决策树的总结。由于缺乏安全性和危险性方面的证据,她推迟了反应停的审批。虽然该药物的疗效已得到证实,但凯尔西认为观察时间过短。她选择等待,而等待最终带来了她所需的证据。后来发现反应停是导致海豹肢畸形的大规模爆发的原因,尤其是在欧洲国家,反应停此前已被批准供公众使用。这起案例体现了在面对未知风险时应用预防原则。额外的时间允许收集更多数据来确认安全性信息。
著名的米尔格拉姆实验 中的一名反抗者是预防原则的另一个应用案例。该实验对象承认自己对电学知识缺乏了解,并且不确定受试者的状况。在面对安全方面未知风险的情况下,这名反抗者选择停止参与并结束实验,而不是继续实验。在实验终止后,他被告知了有关实验的安全信息。以下是该反抗者在实验过程中决策树的总结。
-
罗德尼·罗查在哥伦比亚灾难事件中的决策树
-
弗朗西斯·奥尔德姆·凯尔西在反应停决策中的决策树
-
米尔格拉姆实验中反抗者的决策树
在现代应用中,预防原则一般有两种形式,即强形式和弱形式。强形式认为,未知风险应被视为无限大,因此只要存在风险,就必须采取预防措施——这是联合国大会提出的形式[10]。弱形式,来自同一大会,规定,如果相反的决定会导致损害,那么缺乏关于某项行动的完全科学共识不应阻止该行动。
这些形式有截然不同的应用场景:强形式通常应用于环境政策和其他大规模政策,这些政策的负面后果可能是长期的且难以预测。弱形式则更为普遍,它被用作设计安全协议和在定性层面上评估风险的工具。最好将预防原则视为一个可接受未知风险的滑动尺度——当需要零未知风险时,应使用强形式。当由于技术或其他限制而可以接受一些未知风险时,弱形式是可接受的。通过这种方式,预防原则能够回应其批评者——预防原则的弱形式对进展的限制要小得多。
专业人士在将预防原则应用于他们的政策时,应该首先考虑其政策影响的规模。对大型物理和时间尺度起作用的政策——例如,掩埋化学废物的政策——应该受预防原则的强形式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专业人员有责任调查他们政策所有可能的结果,并且只有在完全确定性的情况下才能采取行动。对较小尺度起作用的政策——例如,对护栏高度的规定——则可以使用弱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本章中对“政策”一词的使用可能具有误导性——虽然预防原则起源于决策制定,但它在所有需要做出重大决策并影响公众的领域都有应用。专业人士,在客户和公众的信任支持下,有责任仔细考虑何时需要预防原则来防止或最小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作为专业人士,实施预防原则的难点之一是其时间依赖性——在做出受预防原则指导的决策时,往往很难在事后评估决策的质量。应用预防原则的专业人士,如弗朗西斯·奥尔德姆·凯尔西,必须承认他们的决定可能无法在已知的时间内得到验证。
-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ecautionary_principle
- ↑ Adams, Mags 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and the rhetoric behind it." Journal of Risk Research 5.4 (2002): 301-316.
- ↑ Sonja Boehmer Christiansen.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in Germany: Enabling Government. Chapter 2 in Interpreting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eds Tim O'Riordan and James Camer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1994
- ↑ Declaration, Rio. "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92).
- ↑ Cameron, Linda.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in New Zealand: is There Scope to Apply a More Generic Framework?. New Zealand Treasury, 2006.
- ↑ Ackerman, Frank, and Rachel Massey.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Project." (2002).
- ↑ Cooney, Rosie and Barney Dickson (2005)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precautionary practice: Lessons and insights.” Chapter 18 in R Cooney and B Dickson eds Biodiversity a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Risk, uncertainty and practice in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London: Earthscan).
- ↑ https://en.wikiquote.org/wiki/Austin_Bradford_Hill
- ↑ Gilbert, S. G. (2005).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Northwest Public Health.
- ↑ UNEP. "RIO DECLARATION ON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etrieved 4 May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