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传统算盘与珠算/简介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开放的世界

东方算盘(简体中文:算盘;繁体中文:算盤;拼音:suànpán,日语: そろばん soroban,在本教科书中简称为算盘),作为一种固定珠子在算珠上滑动的算盘,起源于中国,具体日期尚不清楚,但到16世纪后期,算盘的使用完全取代了算筹,成为其母国的一种计算工具。从中国,算盘的使用传播到其他邻国,特别是日本、韩国和越南,一直是主要的计算工具,直到现代。算盘的使用方法,“传统方法”,至少保持了四个世纪的稳定,直到19世纪末,才开始向我们所说的“现代方法”演变,这种方法使用“现代算盘”。本教科书旨在介绍传统方法,目标读者是那些已经知道如何使用现代算盘进行现代方法计算的人。

现代算盘与传统算盘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现代4+1算盘
5+3 和 5+1 算盘

现代算盘是4+1型的,也就是说它在下层有四个算珠,在上层有一个算珠。

4+1 算盘数字表示
0 1 2 3 4 5 6 7 8 9

这正是能够用算盘进行十进制运算所需要的全部。然而,传统的算盘有额外的算珠,最常见的是5+2型(尽管5+1型在日本也很流行),偶尔也有5+3型。

传统5+2 中国算盘,展示了悬珠的使用

用三个上层算珠,我们可以在一根算珠上存储最多20个数字,这对于传统的除法和乘法技术来说很方便。用两个上层算珠,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悬珠技术(悬珠,中文:Xuán zhū[1],日语:kenshu)来实现同样的效果,这是一种模拟或虚拟的上层第三个算珠,在需要用到第三个算珠的罕见情况下使用(见图15到20)。

5+2 算盘数字表示
0 1 2 3 4 5 5 6 7 8 9 10
10 11 12 13 14 15 15 16 17 18 19 20


用一个下层第五个算珠,我们有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字5、10和15。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选择最方便的方法。在加法和减法的情况下,能够在5和10的两种表示方法之间进行选择,将允许我们简化一些计算。

传统技术可以应用于任何类型的算盘,只是在4+1算盘上使用下层第五个算珠这一点例外,有没有额外的上层算珠的区别更多的是舒适度和可靠性问题,而不是效率或能力问题。

现代方法与传统方法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传统方法至少使用了四个世纪,涵盖了中国的明朝和清朝,以及日本的江户时代。从日本的明治维新开始,学习算盘的学生在学习算盘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书面数学,而早期的学生之前对数学一无所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算盘是他们唯一会学习的数学形式。这就导致了算盘的教学和方法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缓慢地适应,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现代方法,事实上,它是一种简化的方法。

在英语中,下面两部由高岛隆志(Takashi Kojima)撰写的著作经常被引用,用来参考现代方法

  • 《日本算盘:使用方法和理论》(1954)[2]
  • 《高级算盘:理论与实践》(1963)[3]

这两本书的几个版本仍然可以找到,包括电子书格式,第一本书可以在archive.org上查阅。在本维基教科书中,假定读者熟悉这两本书至少第一本的内容。

今天,现代方法在很多方面似乎是最优的,我们可能会认为传统方法中的一些“怪异之处”,特别是算盘上除法的组织方式,缺乏实际意义;但如果传统方法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尽管有数百万用户,包括像关孝和这样的人物,他大力推广了日本使用算盘,它仍然保持稳定,那么一定是因为它的用户也认为它是最优的。只是古人的最优标准与我们今天的标准不同。

不幸的是,过去没有人费心去写为什么事情是这样做的,他们只写了如何去做,我们只能推测这些古老技术背后的原因。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主要区别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以下三点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最主要的区别

  • 在加法和减法中使用下层第五个算珠,可以略微简化这两个操作,这扩展到可以用算盘做的一切,因为所有东西最终都依赖于加法和减法。
  • 使用除法表进行除法,消除了确定商位所需的脑力劳动。这种方法(kijohouguīchúfǎ 归除法)首先由朱世杰(1299)在其《算学启蒙》[4]中使用算筹进行了描述,取代了旧的基于乘法表的除法方法,该方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3到5世纪,即《孙子算经》[5][6]。这种旧方法,作为书面除法短除法和长除法的基础,在现代已经取代了传统的除法方法。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又回到了旧方法!
  • 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在算盘上组织除法的方式上也存在差异。传统的除法排列方式比现代的排列方式更加紧凑,但也更加麻烦,因为它需要(或受益于)使用额外的、更高的算珠。这种除法排列方式反过来影响了乘法和开根号的组织方式。

最小努力原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如上所述,过去的作者都没有写过为什么事情是这样做的,只写了如何去做;所以我们只能猜测,试图理解背后的原因。但读者将在本书中看到,与现代技术相比,传统技术假设减少了使用算盘所需的脑力劳动。这一点在使用除法表的除法中尤为明显,在其他将要介绍的技术中也体现出来,因为这些技术有效地减少了完成一项操作所需的“手势”的数量和/或范围。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手势是指

  • 手指或算珠的动作
  • 手部的移动
  • 方向的改变
  • 跳跃算珠(即,从一个起始算珠改变手部位置到其他非相邻的算珠)

而每一个手势,

  • 作为一个物理过程,需要时间来完成,
  • 由我们的大脑控制,需要我们的注意力,消耗(精神或生化)能量,
  • 由人类(而不是机器)完成,有做错的可能性,从而导致错误。

因此,我们可以预期,通过减少这些手势的数量和范围,能够实现更快的、更轻松的、更可靠的计算。

鉴于上述情况,人们可能会认为,通过采用这种最小努力原则,传统技术在使算盘生活更轻松的意义上得到了发展,这可以解释其几个世纪以来的有效性,但这仅仅是一种没有文献支持的推测。

如果我们想到现代方法,它倾向于简单、速度和效率,我们可以说它是“短跑者方法”,而传统方法是“马拉松跑者方法”。

读者在阅读完本教材后,将能够得出自己的结论。

算盘操作表、一些术语和符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像往常一样,在本书中,我们将使用表格来描述算盘上的操作,例如

算盘操作表的示例
算盘 注释
ABCDEFGHIJKLM
896 412 这次除数在左边,被除数在右边
896 512 E 列:规则 4/8>5+0,将 E 中的 4 更改为 5,将 0 添加到 F
896 512 无法从 FG 中减去 E×B=5×9=45,
   -1 向下修改 E:从 E 中减去 1,
    +8 将 8 添加到 F
896 492
等等。 等等。

左边显示了算盘状态的逐位演变,或者显示了当前的加减运算,以及相关注释;右边显示了正在执行的操作。算盘的列在顶部用字母标记(空白空间表示未使用的/清除的算珠)。

这种表示方法对于现代算盘来说是完美的,但需要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传统算盘。

  • 传统算盘的一列可以包含大于 9 的数字,并且无法在表格中写入其两位数字而不会破坏其垂直对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对 10 到 19 之间的数字使用“下划线符号”,第一个数字(1)将用前一列的下划线表示(请参阅章节 处理溢出 获取原因)。例如,下面显示的情况出现在 998001 除以 999 的传统除法开始不久后
A B C D E F G H I K J L M
9 18 9 0 0 1 0 0 0 0 9 9 9
在操作表中表示为
使用下划线符号
算盘 注释
ABCDEFGHIJKLM
988001    999 B 列的值为 18
  • Notation used for several abacus types
    与使用第五个下珠相关的符号
    如上所示,数字 5、10 和 15 有两种可能的表示形式:使用或不使用第五个下珠。当需要区分这两种情况时,我们将使用以下代码
    • F: 表示“下五”(激活五个下珠),与
    • 5: “上五”(激活一个上珠)相反。
    • T: 一列上的十(激活一个上珠和五个下珠)。在 5+2 型算盘上,它也是“下十”,与“上十”(激活两个上珠)相反。
    • Q: 一列上的“下十五”(激活两个上珠和五个下珠),与“上十五”(5+2 型算盘上的悬挂上珠,5+3 型算盘上的三个上珠)相反。

外部资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算盘训练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算盘训练器展示了一个使用悬挂上珠的 5+2 型算盘。

如果您对传统技术感兴趣,但还没有传统算盘,可以使用 JavaScript 应用程序

 Soroban Trainer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陈一夫 (2013). 算盘珠子移动方式研究与孔盘千成法发明及其与心算的关系 (PhD thesis) (用法语). 巴黎第七大学. p. 40. {{cite book}}: Unknown parameter |trans_title= ignored (|trans-title= suggested) (help)
  2. 小岛隆 (1954). 日本算盤:其使用和理論. 東京: 查爾斯·E·圖特爾公司. ISBN 978-0-8048-0278-9
  3. 小島隆 (1963). 高級算盤:理論與實踐. 東京: 查爾斯·E·圖特爾公司. ISBN 978-0-8048-0003-7
  4. 朱世傑 (1993) [1299]. 算學啟蒙 (用中文). 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彙. {{cite book}}: Unknown parameter |trans_title= ignored (|trans-title= suggested) (help)
  5. Ang Tian Se; Lam Lay Yong (2004). 匆匆足跡:追蹤中國古代算術和代數的概念 (PDF). 世界科學出版公司. ISBN 981-238-696-3
  6. 孫子 (公元 3 世紀至 5 世紀). 孫子算經 (用中文). {{cite book}}: Check date values in: |year= (help); Unknown parameter |trans_title= ignored (|trans-title= suggested) (help)


下一页: 加减法
首页: 传统算盘和珠算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