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习题测试你对无穷数列和级数的理解。在尝试这些问题之前,你可能需要复习相关内容。
每个问题后面都有一个“提示”(通常是对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的简要说明)、一个“答案仅供参考”(顾名思义),最后是一个“完整解法”(展示获得正确答案所需的全部步骤)。这些应该显示为“折叠”或“隐藏”部分(点击标题即可显示内容),但一些较旧的网页浏览器可能无法正确显示它们(例如,显示应该隐藏的内容)。如果你的浏览器是这种情况(或者你正在查看打印版本),你应该注意不要在开始思考如何解决每个问题之前“看到太多”。
考虑无穷数列

完整解法
可以考虑

与

的代数关系,并尝试证明其中一个大于另一个,或者求

对

的导数,并检查导数的正负。
用代数方法,由于

我们可以看到,当
时,
。也就是说,从第二项开始,该数列严格递减。只需代入
和
,很容易检查前两项的大小关系。


前两个项相等,之后各项严格递减。因此,该序列是单调递减的。
使用微积分,

当

时,该式为负数。其余的论证与之前相同。
可以考虑

与

的代数关系,并尝试证明其中一个大于另一个,或者求

对

的导数,并检查导数的正负。
用代数方法,由于

我们可以看到,当
时,
。也就是说,从第二项开始,该数列严格递减。只需代入
和
,很容易检查前两项的大小关系。


前两个项相等,之后各项严格递减。因此,该序列是单调递减的。
使用微积分,

当

时,该式为负数。其余的论证与之前相同。
- 该序列是否有下界,上界,或者两者都有,或者两者都没有?
完整解法
该序列有下界,因为对于所有

值,该序列的项显然都是正数(大于 0)。此外,由于该序列是递减的(见上一个问题),因此该序列的最大值必须是第一项的值。所以该序列也有上界(为 1/2)。
该序列有下界,因为对于所有

值,该序列的项显然都是正数(大于 0)。此外,由于该序列是递减的(见上一个问题),因此该序列的最大值必须是第一项的值。所以该序列也有上界(为 1/2)。
完整解法
根据前两个答案,该序列有下界且单调递减,因此根据定理,它必须收敛。
为了直接证明这一点,考虑极限

这两个极限根据 洛必达法则 是相等的,因为第一个极限表达式中的分子和分母都趋于无穷大。
由于极限存在,它就是序列收敛到的数字。
根据前两个答案,该序列有下界且单调递减,因此根据定理,它必须收敛。
为了直接证明这一点,考虑极限

这两个极限根据 洛必达法则 是相等的,因为第一个极限表达式中的分子和分母都趋于无穷大。
由于极限存在,它就是序列收敛到的数字。
假设一个 级数 的第 n 个部分和由
给出。
完整解法
该级数收敛到 2,因为

该级数收敛到 2,因为

求以下每个 级数 收敛到的值。



完整解法
注意

通过部分分式。所以

除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项外,其他项都相互抵消,所以

注意
通过部分分式。所以

除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项外,其他项都相互抵消,所以


确定以下每个级数是收敛还是发散。(注意:每个“提示”都给出了得出结论所需的收敛/发散检验。)

完整解法
这是一个
p-级数,其中

。由于

,该级数收敛。
这是一个
p-级数,其中

。由于

,该级数收敛。

完整解法
这是一个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因此收敛,因为

。
这是一个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因此收敛,因为

。

完整解法
该级数可以与一个
p-级数比较

符号表示这两个级数是“渐近等价”的——也就是说,它们要么都收敛,要么都发散,因为当n变得非常大的时候,它们的项在求和时的行为非常相似。这可以通过极限比较检验来证明

由于极限为正且有限,这两个级数要么都收敛,要么都发散。较简单的级数发散,因为它是一个
p-级数,其中

(调和级数),因此原始级数根据极限比较检验发散。
该级数可以与一个
p-级数比较

符号表示这两个级数是“渐近等价”的——也就是说,它们要么都收敛,要么都发散,因为当n变得非常大的时候,它们的项在求和时的行为非常相似。这可以通过极限比较检验来证明

由于极限为正且有限,这两个级数要么都收敛,要么都发散。较简单的级数发散,因为它是一个
p-级数,其中

(调和级数),因此原始级数根据极限比较检验发散。

完整解法
该级数可以与一个较小的
p-级数比较

p-级数发散,因为

(调和级数),因此根据适当的
直接比较检验,较大的级数也发散。
该级数可以与一个较小的
p-级数比较

p-级数发散,因为

(调和级数),因此根据适当的
直接比较检验,较大的级数也发散。


完整解法
这是一个交错级数

由于序列

递减至 0,该级数根据交错级数检验收敛。
这是一个交错级数

由于序列

递减至 0,该级数根据交错级数检验收敛。

完整解法
由于项交替出现,考虑序列

此序列显然递减(因为 *n* 和

都是递增的——也可以证明表达式在

时导数为负),并且极限为零(分母趋于无穷大),因此该级数根据交替级数检验法收敛。
由于项交替出现,考虑序列

此序列显然递减(因为 *n* 和

都是递增的——也可以证明表达式在

时导数为负),并且极限为零(分母趋于无穷大),因此该级数根据交替级数检验法收敛。
确定以下每个级数是条件收敛、绝对收敛还是发散。(*注意:*每个“提示”都给出了最容易得出最终结论的检验方法。)

完整解法
此级数交替出现,因此考虑序列

由于此序列显然递减至零,因此根据交替级数检验法,原始级数收敛。现在,考虑通过取原始级数项的绝对值形成的级数

此新级数可以与一个 *p* 级数比较

由于较小的级数发散,因此较大的级数也发散。但这意味着原始的(交替的)级数不是绝对收敛的。(最后一点也可以使用积分检验法证明。)因此,原始级数只是条件收敛。
此级数交替出现,因此考虑序列

由于此序列显然递减至零,因此根据交替级数检验法,原始级数收敛。现在,考虑通过取原始级数项的绝对值形成的级数

此新级数可以与一个 *p* 级数比较

由于较小的级数发散,因此较大的级数也发散。但这意味着原始的(交替的)级数不是绝对收敛的。(最后一点也可以使用积分检验法证明。)因此,原始级数只是条件收敛。


完整解法
该级数是交替级数,但请注意,根据洛必达法则


这意味着

不存在,因此根据发散检验,该级数发散。
该级数是交替级数,但请注意,根据洛必达法则


这意味着

不存在,因此根据发散检验,该级数发散。

完整解法
虽然可以通过交替级数检验证明该交替级数收敛,但也可以证明项的绝对值构成一个收敛级数,这足以得出原始级数绝对收敛的结论。因此,我们将跳过前者检验,只显示后者。

该正项级数与
的渐近几何级数相同

使用极限比较检验可以证明这些级数的等价性
![{\displaystyle \lim _{n\to \infty }\left[{\frac {2^{n}}{e^{n}-1}}\div (2/e)^{n}\right]=\lim _{n\to \infty }\left({\frac {2^{n}}{2^{n}}}\cdot {\frac {e^{n}}{e^{n}-1}}\right)=\lim _{n\to \infty }{\frac {1}{1-1/e^{n}}}=1}](https://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8c2c3123c5f4e40571b4d428452b3e965c2f0f49)
由于极限为正且有限,并且由于更简单的级数收敛,因为它是一个公比为
(其绝对值小于1)的几何级数,因此该正项级数根据极限比较检验收敛。因此原始的交错级数是绝对收敛的。
顺便说一下,请注意,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比较检验比较困难(尽管仍然可以进行),因为

我们需要不等式反向才能得出结论,因为几何级数是收敛的。
这可以通过更仔细地选择新的级数来解决

将原始级数与新的(收敛的几何)级数进行比较,得到所需的结果。
虽然可以通过交替级数检验证明该交替级数收敛,但也可以证明项的绝对值构成一个收敛级数,这足以得出原始级数绝对收敛的结论。因此,我们将跳过前者检验,只显示后者。

该正项级数与
的渐近几何级数相同

使用极限比较检验可以证明这些级数的等价性
![{\displaystyle \lim _{n\to \infty }\left[{\frac {2^{n}}{e^{n}-1}}\div (2/e)^{n}\right]=\lim _{n\to \infty }\left({\frac {2^{n}}{2^{n}}}\cdot {\frac {e^{n}}{e^{n}-1}}\right)=\lim _{n\to \infty }{\frac {1}{1-1/e^{n}}}=1}](https://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8c2c3123c5f4e40571b4d428452b3e965c2f0f49)
由于极限为正且有限,并且由于更简单的级数收敛,因为它是一个公比为
(其绝对值小于1)的几何级数,因此该正项级数根据极限比较检验收敛。因此原始的交错级数是绝对收敛的。
顺便说一下,请注意,在这种情况下,直接比较检验比较困难(尽管仍然可以进行),因为

我们需要不等式反向才能得出结论,因为几何级数是收敛的。
这可以通过更仔细地选择新的级数来解决

将原始级数与新的(收敛的几何)级数进行比较,得到所需的结果。

完整解法
由于这是一个交错级数,我们可以尝试交错级数检验。考虑项的绝对值

因为

不存在(因为它在区间
内不断振荡,随着 n 变大)

也不存在。因此,交错级数检验*失败*(它是不确定的)。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发散检验*。由于

也不存在(因此级数的项不收敛到0),原始级数根据发散检验发散。
由于这是一个交错级数,我们可以尝试交错级数检验。考虑项的绝对值

因为

不存在(因为它在区间
内不断振荡,随着 n 变大)

也不存在。因此,交错级数检验*失败*(它是不确定的)。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使用*发散检验*。由于

也不存在(因此级数的项不收敛到0),原始级数根据发散检验发散。

完整解法
由于该级数中包含阶乘,我们尝试比值检验
![{\displaystyle \lim _{n\to \infty }\left|{\frac {(-1)^{n+1}(n+1)!}{[2(n+1)]!}}\div {\frac {(-1)^{n}n!}{(2n)!}}\right|=\lim _{n\to \infty }{\frac {(n+1)!}{n!}}\cdot {\frac {(2n)!}{(2n+2)!}}=\lim _{n\to \infty }{\frac {(n+1)}{(2n+2)(2n+1)}}=\lim _{n\to \infty }{\frac {1}{2(2n+1)}}=0}](https://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bcc1c8414f6007d4097158555bdde87b5e54b210)
由于极限小于 1,因此该级数根据比值检验绝对收敛。
由于该级数中包含阶乘,我们尝试比值检验
![{\displaystyle \lim _{n\to \infty }\left|{\frac {(-1)^{n+1}(n+1)!}{[2(n+1)]!}}\div {\frac {(-1)^{n}n!}{(2n)!}}\right|=\lim _{n\to \infty }{\frac {(n+1)!}{n!}}\cdot {\frac {(2n)!}{(2n+2)!}}=\lim _{n\to \infty }{\frac {(n+1)}{(2n+2)(2n+1)}}=\lim _{n\to \infty }{\frac {1}{2(2n+1)}}=0}](https://wikimedia.org/api/rest_v1/media/math/render/svg/bcc1c8414f6007d4097158555bdde87b5e54b210)
由于极限小于 1,因此该级数根据比值检验绝对收敛。

完整解法
虽然这是一个交替级数,但分子和分母都没有无穷大极限,因此可能可以使用发散检验。
注意

因此

事实上,后一个极限不存在。因此,根据发散检验,该级数发散。
虽然这是一个交替级数,但分子和分母都没有无穷大极限,因此可能可以使用发散检验。
注意

因此

事实上,后一个极限不存在。因此,根据发散检验,该级数发散。
求以下函数以给定值中心展开的泰勒级数。

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仅供参考


完整解法
这个函数可以改写,使其更容易重复求导。根据
正弦的半角三角恒等式
因此






导数值的规律很复杂

对于n阶导数,这个公式很繁琐。目前不用担心中间情况中的表达式(−1)(n+1)/2,我们将在最终级数中使用更简单的版本。但是,请注意以下几点
- n = 0 的情况(即,f(a))与其他模式不符。
- 当 n 为正偶数时,其值为 0,因此“偶数阶导数”项对级数没有贡献。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泰勒公式改写为

为

其中

请注意,表达式 2n + 1 始终为奇数,并且当 n 为 1 时,其起始值为 3。因此 n = 1 对应于三阶导数,n = 2 对应于五阶导数,以此类推。应该很清楚 (−1)n+1 为这些导数值提供了正确的符号。
因此,泰勒级数为


虽然可以通过将 6
2n+1 拆分为 6
2n · 6 并将第二个 6 拉到求和符号前面(从而得到一个 3)来进一步简化,但通常不会这样做,以保留在所有地方都有 2
n + 1 的模式。
这个函数可以改写,使其更容易重复求导。根据
正弦的半角三角恒等式
因此






导数值的规律很复杂

对于n阶导数,这个公式很繁琐。目前不用担心中间情况中的表达式(−1)(n+1)/2,我们将在最终级数中使用更简单的版本。但是,请注意以下几点
- n = 0 的情况(即,f(a))与其他模式不符。
- 当 n 为正偶数时,其值为 0,因此“偶数阶导数”项对级数没有贡献。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泰勒公式改写为

为

其中

请注意,表达式 2n + 1 始终为奇数,并且当 n 为 1 时,其起始值为 3。因此 n = 1 对应于三阶导数,n = 2 对应于五阶导数,以此类推。应该很清楚 (−1)n+1 为这些导数值提供了正确的符号。
因此,泰勒级数为


虽然可以通过将 6
2n+1 拆分为 6
2n · 6 并将第二个 6 拉到求和符号前面(从而得到一个 3)来进一步简化,但通常不会这样做,以保留在所有地方都有 2
n + 1 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