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冷战/苏联的变化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1985 年,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由政治局一致选举为苏联共产党总书记。他比他的前任年轻得多(50 多岁),尽管仍然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他对西方思想更加开放。当他掌权时,他发现了之前对他隐瞒的事情:苏联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

  • 很大一部分预算用于补贴。
  • 阿富汗战争被证明既昂贵又不成功。
  • 美国在军备竞赛中施加压力,而苏联无力跟上。
  • 相当一部分工厂都在亏损。
  • 军费开支很高,也很难削减,因为没有哪位总理敢冒犯军队的风险。
  • 苏联通过经互会支持许多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并完全负责维持古巴经济。

解决方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提高效率和生产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引入了两项政策。

  • 公开性

这意味着“公开”。人们被允许批评国家治理方式,媒体不再受到控制,政治犯被释放,1990 年举行了自由选举,非共产党候选人参加选举。

  • 改革

这意味着“经济重组”。戈尔巴乔夫将经济权力下放,允许小型企业发展,从而激励人们更有效地生产更多产品。

在外交政策方面,戈尔巴乔夫决定让卫星国(例如东欧国家)自行其是——苏联不会干预他们的事务。一位顾问称之为“辛纳屈主义”。

解决方案造成的问题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问题。由于公开性,在经历了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等领导人多年的压制之后,人们终于被允许说出他们对政府的想法。改革变化太小,而且太晚,对经济没有产生任何影响。一些好的产品被进口,但数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胃口,使他们想要更多,但无法得到。人们仍然害怕他们长期遭受的压制,所以没有足够的小企业被创建。简而言之,公开性和改革意味着人们开始更多地抗议,为 1989 年苏联集团的解体以及 1991 年的政变铺平了道路,这场政变最终导致戈尔巴乔夫辞职以及俄罗斯共产主义的终结。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