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Wikibooks,开放的书籍,为开放的世界
逆否命题将结论和假设都否定。它在逻辑上等价于断言的原始命题。通常,证明逆否命题比证明原始命题更容易。本节将演示这一事实。
逆否命题的思想是证明命题“不存在这样的x ,使得P(x) 为假”。而不是“对于所有x ,P(x) 都为真”。
不要与反证法 混淆。如果我们要证明命题 P ⇒ Q {\displaystyle P\Rightarrow Q} ,我们可以通过构造性的方法,假设P 为真,并证明其逻辑结论是Q 也为真。该命题的逆否命题为 ¬ Q ⇒ ¬ P {\displaystyle \lnot Q\Rightarrow \lnot P} ,因此我们假设Q 为假,并证明其逻辑结论是P 也为假。然而,在反证法中,我们假设P 为真,Q 为假,并得到一些不合逻辑的结论,例如“1=2”。
最基本的例子是重新做一个在上一节 中给出的证明。我们使用构造性方法证明了定理2.1.4 为真。现在我们可以使用逆否命题方法证明相同的结果。为了便于阅读,我将改变定理的措辞。
定理 2.2.1 (也称为定理 2.1.4)。如果A和B是有限集,且 | A | ≠ | B | {\displaystyle |A|\neq |B|} ,则 A ≠ B {\displaystyle A\neq B} 。
2.1.4 版本中的措辞可能更自然,但这展示了证明的步骤。我们假设有两个有限集 A 和 B ,并且它们元素数量不同。因此,设 n = | A | {\displaystyle n=|A|} 以及 m = | B | {\displaystyle m=|B|} 。然后,对 A 和 B 中的元素进行编号,因此 A = { a 1 , a 2 , … , a n } {\displaystyle A=\{a_{1},a_{2},\ldots ,a_{n}\}} 以及 B = { b 1 , b 2 , … , b m } {\displaystyle B=\{b_{1},b_{2},\ldots ,b_{m}\}} 。由于 n ≠ m {\displaystyle n\neq m} ,所以要么 n < m {\displaystyle n<m} ,要么 m < n {\displaystyle m<n} 。不失一般性,我们假设 n < m {\displaystyle n<m} 。考虑集合 B − A {\displaystyle B-A} 。由于 A 只有 n 个元素,我们可以最多从 B 中取出 n 个元素,剩下 B-A 中至少 m-n 个元素。这表明 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在 A 中,因此 B ≠ A {\displaystyle B\neq A} 。
我相信我们都知道如何进行算术,但数学家喜欢“严谨”。这意味着我们喜欢对我们使用的所有东西都有清晰的定义。
公理 7. 数字 0 和 1 存在。
定义 2.2.2. 运算符 + 的定义使得 1+0=1 并且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 } {\displaystyle \{1,1+1,1+1+1,1+1+1+1,\ldots \}} 是一个无限集。我们将该集合的元素写成 1 , 2 , 3 , 4 , … {\displaystyle 1,2,3,4,\ldots } ,并定义 n + m = ( 1 + 1 + ⋯ ( n times ) ) + ( 1 + 1 + ⋯ ( m times ) ) = ( 1 + 1 + ⋯ ( n + m times ) ) {\displaystyle n+m=(1+1+\cdots (n{\mbox{ times}}))+(1+1+\cdots (m{\mbox{ times}}))=(1+1+\cdots (n+m{\mbox{ times}}))} 。
定义 2.2.3. 运算符 ⋅ {\displaystyle \cdot } 定义为 1 ⋅ 0 = 0 , {\displaystyle 1\cdot 0=0,} 1 ⋅ 1 = 1 {\displaystyle 1\cdot 1=1} 以及 n ⋅ 1 = 1 + 1 + ⋯ ( n times ) . {\displaystyle n\cdot 1=1+1+\cdots (n{\mbox{ times}}).} 我们还定义 n ⋅ m = m + m + m + ⋯ ( n times ) . {\displaystyle n\cdot m=m+m+m+\cdots (n{\mbox{ times}}).}
以上定义只是形式上的。我们知道数字是什么以及它们如何运作。这只是一个数学定义。请注意,只有整数乘法被定义。现在我们需要一个额外的定义来证明以下定理。
定义 2.2.4. 如果一个整数是 2 的倍数,则称其为偶数 。也就是说,如果对于某个整数 k ,n = 2k ,则 'n' 为偶数。如果上述条件不成立,则称其为奇数 。数字是偶数还是奇数的性质称为其奇偶性 。
定理 2.2.5. 如果 x 和 y 是整数,使得 x + y {\displaystyle x+y} 是奇数,则 x ≠ y . {\displaystyle x\neq y.}
为了用逆否命题来证明这一点,我们假设 x = y {\displaystyle x=y} 并证明 x + y {\displaystyle x+y} 是偶数。如果 x = y {\displaystyle x=y} ,则 x + y = x + x {\displaystyle x+y=x+x} ,根据定义 2.2.3,它是 2 ⋅ x {\displaystyle 2\cdot x} ,所以 x + y {\displaystyle x+y} 是 2 的倍数,因此是偶数。
逆否证法在证明双条件语句时非常有用。回想一下,双条件语句的形式为 P ⇔ Q {\displaystyle P\Leftrightarrow Q} (当且仅当 Q 时,P 为真)。要证明双条件语句,我们需要证明 P ⇒ Q {\displaystyle P\Rightarrow Q} 和 Q ⇒ P . {\displaystyle Q\Rightarrow P.} 然而,如果我们使用逆否证法,我们可以证明 P ⇒ Q {\displaystyle P\Rightarrow Q} 和 ¬ P ⇒ ¬ Q . {\displaystyle \lnot P\Rightarrow \lnot Q.}
素数在数论中非常有趣,在算术中也很有趣。事实上,算术基本定理与素数有关。在这里我们不会给出证明,只给出定理的陈述。
定义 2.2.6. 一个素数 是一个正整数,除了 1 和它本身之外没有其他倍数。一个非素数被称为合数 。
定理 2.2.7(算术基本定理)。 每个整数都有唯一的素数因式分解,不包括重新排序。
该定理将在证明下一个定理时非常有用。
定理 2.2.8. 整数 n 是偶数当且仅当它的平方 n 2 = n ⋅ n {\displaystyle n^{2}=n\cdot n} 是偶数。 证明
首先我们做一个构造性证明。假设n 是一个偶数。那么根据偶数的定义, n = 2 ⋅ k {\displaystyle n=2\cdot k} 对于某个整数k 。那么 n 2 = ( 2 k ) 2 = 2 k ⋅ 2 k = 2 ( k ⋅ 2 ⋅ k ) {\displaystyle n^{2}=(2k)^{2}=2k\cdot 2k=2(k\cdot 2\cdot k)} 。由于 k ⋅ 2 ⋅ k {\displaystyle k\cdot 2\cdot k} 是一个整数,因为它是由整数相乘得到的,所以我们看到 n 2 {\displaystyle n^{2}} 是偶数。这表明了定理的“仅当”部分。
为了证明“当”部分,我们使用逆否证法。假设n 不是偶数,或者n 是奇数。让 n = a 1 k 1 ⋅ a 2 k 2 ⋯ a m k m {\displaystyle n=a_{1}^{k_{1}}\cdot a_{2}^{k_{2}}\cdots a_{m}^{k_{m}}} 是n 的素数因式分解。那么对于任何i , a i {\displaystyle a_{i}} 都不等于 2。我们考虑平方 n 2 = a 1 2 k 1 ⋯ a m 2 k m {\displaystyle n^{2}=a_{1}^{2k_{1}}\cdots a_{m}^{2k_{m}}} ,并注意到没有一个倍数等于 2,所以我们得出结论 n 2 {\displaystyle n^{2}} 是奇数。这证明了定理。
使用逆否证法证明以下内容整数n 是偶数当且仅当n+1 是奇数。
如果n 和m 具有相同的奇偶性,那么n+m 是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