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信息时代/笔记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1 Andy Covell,《数字融合:计算机、通信和多媒体的融合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罗德岛:Aegis,2000 年),第 58 页。
2 Robert W. Lucky,“在极短的时间内:电信的下一个趋势”,载于《技术 2001:计算与通信的未来》, Derek Leebaert 编(马萨诸塞州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95 年),第 339 页。
3 同上,第 342 页。
4 Frances Cairncross,《距离的消亡:通信革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伦敦:Orion,1997 年),xiii 页。
5 Covell,《数字融合》,第 66 页。
6 同上,第 67 页。
7 同上,第 68 页。
8 同上,第 69 页。
9 John Gage,“去中心化社会”;可从http://www.civmag.com/articles/C9910E03.html访问,2000 年 10 月 31 日;2002 年 8 月 8 日访问。
10 Lawrence Lessig,《思想的未来:互联世界中公地的命运》(纽约:兰登书屋,2001 年),第 23 页。
11 Christopher Coward,与作者通信。
12 Ed Lazowska,比尔和梅琳达·盖茨计算机科学讲席教授,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引自 Chris Coward 向作者的电子邮件。
13 Richard Lipsey,《技术冲击: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从http://www.sfu.ca/~rlipsey/T&G.PDF访问;2002 年 8 月 28 日访问。
14 Tom Forrester 和 Perry Morrison,《计算机伦理:计算机中的警示故事和伦理困境》(牛津:布莱克韦尔,1990 年),第 1 页。
15 Lipsey,《技术冲击》,第 11 页。
16 John V. Pavlik,引用 James Beniger,《新媒体技术:文化和商业视角》,第 2 版(波士顿:艾伦和贝肯,1998 年),第 134 页。
17 Anthony Giddens,“失控的世界:重温赖斯讲座第一讲:1999 年 11 月 10 日”;可从http://news.bbc.co.uk/hi/english/static/events/reith_99/访问。
18 Manuel Castells,《网络社会的兴起: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第 1 卷(牛津:布莱克韦尔,1996 年),第 31 页。
19 Debora L. Spar,《掌控浪潮:从指南针到互联网,商业与政治在技术前沿的历史》(纽约:哈考特:2001 年),第 11 页。
20 同上,第 374 页。
21 Castells,《网络社会的兴起》,第 66 页。
22 同上,第 92 页。
23 同上,第 97-98 页。
24 William D. Nordhaus,“生产力增长与新经济”,国家经济研究局工作论文 8096;可从http://www.nber.org/papers/8096访问;2002 年 8 月 28 日访问,第 6-7 页。
25 Castells,《网络社会的兴起》,第 79 页。
26 Robert Reich,《成功的未来》(纽约:Alfred A. Knopf,2001 年),第 106 页。
27 同上,第 48 页。
28 Peter Drucker,“超越信息革命”,载于《大西洋在线》[主页在线];可从http://www.theatlantic.com/issues/99oct/9910drucker.htm访问;2002 年 8 月 28 日访问。
29 Manuel Castells,《互联网银河》(牛津和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 年),第 1-2 页。
30 引自 Tapscott、Ticoll 和 Lowy,《数字资本:驾驭商业网络的力量》(伦敦:Nicholas Brealey 出版社,2000 年),第 8 页。
31 同上,第 7-9 页。
32 Doyle, J.J. 和 G.J. Persley 编,《促进生物技术安全利用:原则与实践》(华盛顿特区:世界银行,1996 年)。
33 W. Brian Arthur,“信息革命已经结束了吗?”《商业 2.0》(2002 年 3 月);可从http://www.ebusinessforum.gr/content/downloads/IstheInformationRevolutionDead.pdf访问。
34 Jeremy Rifkin,《工作的终结:全球劳动力队伍的衰落和后市场时代的黎明》(纽约:JP Putnam,1995 年),第 223 页。
35 Drucker,“超越信息革命”,载于《大西洋在线》.
36 Carol Ann Meares 等,《数字劳动力:以创新的速度培养信息技术技能》(美国商务部,1999 年 6 月),第 21 页。
37 Reich,《成功的未来》,第 176 页。
38 同上,第 176-177 页。
39 Gregory K. Ericksen,《网络创业者独占:10 位创业者讲述他们的成功故事》(纽约州纽约:约翰·威利和索恩斯,2000 年),ix 页。
40 欧洲委员会,“终身学习”,欧洲共同体,1995-2002;可从http://europa.eu.int/comm/education/life/what_islll_en.html访问;2002 年 8 月 31 日访问
41 格但斯克理工大学远程教育中心,“互联网:其心理影响”;可从http://www.dec.pg.gda.pl/archive/1996-1998/englab/Internet.html访问;2002 年 8 月 31 日访问)。
42 Robert Putnam,“独自打保龄球:美国日益下降的社会资本”,载于《民主杂志》第 6 卷:第 1 期,1995 年 1 月,第 65-78 页;可从http://muse.jhu.edu/cgi-bin/access.cgi?uri=/journals/journal_of_democracy/v006/6.1putnam.html访问;2002 年 8 月 31 日访问。
43 Castells,《互联网银河》,第 130-131 页。
44 Reich,《成功的未来》,第 158 页。
45 同上,第 174 页。
46 同上,第 175 页。
47 Castells,《互联网银河》,第 124 页。
48 同上,第 132 页。
49 Robert Kraut 和 Vicki Lundmark,“互联网悖论:减少社会参与和心理健康的社会技术?”,载于《美国心理学会》第 53 卷:第 9 期,第 1017-1031 页(1998 年);可从http://homenet.hcii.cs.cmu.edu/progress/research.html访问。
50 Joseph E. Stiglitz,《全球化及其不满》(纽约:诺顿公司,2002 年),第 9 页。
51 Aseem Prakash 和 Jeffrey A. Hart,“全球化与治理:导论”,载于 Aseem Prakash 和 Jeffrey A. Hart(编),《全球化与治理》(伦敦:Routledge,1999 年),第 5 页。
52 Giddens,“失控的世界”,第 6 页。
53 Kenichi Ohmae,《无形的大陆:新经济的四大战略必要性》(纽约:哈珀商业,2000 年)。
54 Prakash 和 Hart,《全球化与治理》,第 2 页。
55 治理研究所,“技术与治理”;可从http://www.iog.ca/knowledge_areas.asp?pageID=6&area=4访问;2002 年 8 月 31 日访问。
56 Robert O. Keohane 和 Joseph S. Nye, Jr.,“信息时代的力量与相互依存”《外交事务》1998 年 9/10 月;可从http://www.foreignaffairs.org/19980901faessay1419/robert-o-keohane-joseph-s-nye-jr/power-and-interdependence-in-the-information-age.html访问。
57 同上。
58 Castells,《互联网银河》,第 160 页。
59 John Arquilla 和 David Ronfeldt,《努政治的兴起:走向美国信息战略》(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兰德国家国防研究学院,1999 年)。
60 James F. Dunnigan,《下一个战争区:应对网络恐怖主义的全球威胁》(纽约:城堡出版社,2002 年),第 2 页。
61 Mark M. Pollitt,“网络恐怖主义——事实还是幻想?”;可从http://www.cs.georgetown.edu/~denning/infosec/pollitt.html访问;2002 年 8 月 8 日访问。
62 http://www.un.org/Depts/dhl/resguides/57.htm.
63 http://wwww.apecsec.org.sg/download/pubs/LeadersStmtFightTerroNGrowth.pdf.
64 Scott Berinato,“网络恐怖主义的真相”,载于《CIO 杂志》(2002 年 3 月 15 日);可从http://www.cio.com/archive/031502/truth.html访问;2002 年 8 月 8 日访问。
65 bridges.org,“什么是数字鸿沟?”(2000-2001);可从http://www.bridges.org/digitaldivide/index.html访问;2002 年 8 月 8 日访问。
66 Taylor Nelson Sofres,“亚太地区部分国家拥有互联网接入的成年人,2000 年 12 月至 2001 年 2 月(占受访者的百分比)”,载于《eMarketer》(2001 年 5 月 4 日);可从http://www.emarketer.com/estatnews/estats/easia/20010508_tns_asia.html?ref=asw访问;2002 年 6 月 24 日访问。
67 Lipsey,《技术冲击》,第 19 页。
68 数字鸿沟网络[主页在线];可从http://www.digitaldividenetwork.org访问。
69 数字机会工作组,《成绩单:人人享有的数字机会》(2002 年 6 月);可从http://www.g7.utoronto.ca/summit/2002kananaskis/dotforce_reportcard.pdf访问。
70 “老挝远程 IT 村庄项目”,载于 Jhai 基金会[主页在线];可从http://www.jhai.org/jhai_remoteIT.html访问;2002 年 8 月 31 日访问。
71 “信息和通信技术正在创造一个新的全球信息社会——目前世界上 40 亿人被排除在外”,载于联合国信息通信技术工作组[主页在线];可从http://www.unicttaskforce.org访问。
72 开发门户基金会 [主页在线];可从 http://www.developmentgateway.org 获取;访问日期:2002年8月31日。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