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详情
1. 正见(或正确观点,或正确视角)
"比丘们,什么是正见?关于苦的知识,关于苦的集起之知识,关于苦的灭尽之知识,关于通往苦灭尽的修道之知识:比丘们,这就是正见。
2. 正思(或正确意图,或正确决心)
"什么是正思?决心离欲,决心无恶意,决心无害:这就是正思。
3. 正语
"什么是正语?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比丘们,这就是正语。
4. 正业
"比丘们,什么是正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比丘们,这就是正业。
5. 正命
"比丘们,什么是正命?有这么一种情况,一个觉悟者的弟子,舍弃不正当的生计,以正命为生:比丘们,这就是正命。
6. 正精进(或正确努力)
"比丘们,什么是正精进?(一)有这么一种情况,一个比丘,为了尚未生起的恶不善法不生起而生起欲、精进、坚持、保持、努力;(二)他为了已生起的恶不善法断除而生起欲、精进、坚持、保持、努力;(三)他为了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而生起欲、精进、坚持、保持、努力;(四)他为了已生起的善法增长、不退转、增加、充足、发展、圆满而生起欲、精进、坚持、保持、努力:比丘们,这就是正精进。
7. 正念
"比丘们,什么是正念?
(一)有这么一种情况,一个比丘,对身如实而住,精进、觉知、念住,舍弃对世界的贪欲和烦恼;(二)他對受如實而住,精進、覺知、念住,捨棄對世界的貪欲和煩惱;(三)他對心如實而住,精進、覺知、念住,捨棄對世界的貪欲和煩惱;(四)他對法如實而住,精進、覺知、念住,捨棄對世界的貪欲和煩惱:比丘们,这就是正念。
8. 正定
"比丘们,什么是正定?(一)有这么一种情况,一个比丘,远离感官享受,远离不善法,进入并住于初禅:由离欲而生的喜乐和乐受,伴随着寻思和分别。(二)思虑止息,他进入并住于第二禅:由定而生的喜乐和乐受,心一境性,无寻思和分别,具内证信。(三)喜乐退尽,他住于舍,念住、觉知,具乐感受。他进入并住于第三禅,觉悟者宣称:‘舍念具乐住。’(四)乐受和苦受舍弃,如同先前喜和忧舍弃,他进入并住于第四禅:舍念清净,无乐受亦无苦受:比丘们,这就是正定。
佛教徒相信存在着无数的领域,可以归类为六道轮回,分别是
- 天界
- 阿修罗界
- 人界
- 畜生界
- 饿鬼界
- 地狱界
与大多数将天堂视为终极精神目的地文化的观点相反,佛教徒认为人界是六道中最受尊重的。虽然人界乍看之下并不特别,但它包含了宇宙中所有意识状态,从地狱般的痛苦到神圣的狂喜。
在低级领域中,动物无法理解佛法的教义,饿鬼和地狱众生被痛苦和折磨所困。至于高级领域,阿修罗充满了暴力和嫉妒,与佛法的教义背道而驰。天人沉迷于他们过去业力的果报,而不关心未来。
因此,人世被称为“难得的人身”。人类出生在幸福和痛苦的枢纽附近,拥有独特的能力,可以做出具有长期意义的道德选择。
在净居天界可以证得阿罗汉果位。菩萨可以以各种形态出现,例如动物或天人。然而,佛陀永远都是人身。
- 存在着dukkha,一种不稳定、易变,因此不完美或不令人满意的品质。
- Dhamma可以指佛陀的教法,它有助于精神上的提升,也可以指世俗领域的构成因素。
- Karma解释了我们的行为会导致后果,无论好坏。换句话说,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
- 佛陀教导缘起的理论,它指出现象在相互依存的因果和条件网络中共同产生。因此,所有现象都是无常的,没有固有的属性。(例如,杯子破碎时便失去了作为杯子的属性。)
- Nibbāna指的是最高的修行境界,在那里,心灵获得解脱,不再执着于世俗现象。
注意
- 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草稿,尚未完成。
- 为了简洁和易读性,摘要中使用了巴利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