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佛教哲学/宗派

来自 Wikibooks,开放世界的开放书籍

佛教哲学

  1. 介绍
  2. 细节
  3. 冥想
  4. 正念
  5. 经文
  6. 宗派
  7. 密宗佛教
  8. 阴阳
  9. 发展
  10. 词汇表
  11. 妙语
  12. 参考文献和链接

编辑此模板

佛教最初的九个宗派大多已经失传。上座部佛教,即“长老传统”,是其中一个幸存的模式。禅宗等宗派则追溯其根源于禅宗和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他是达摩禅宗(直接冥想)的宗师。
密宗和其他形式的密宗佛教则将其传承追溯到更早或其他系谱的开悟佛陀。

上座部佛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上座部佛教(发音大致为“tay-rah-VAH-dah”),意为“长老的教义”,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其经文灵感来源于巴利语大藏经或三藏,学者普遍认为其包含了佛陀教义最早的幸存记录。几个世纪以来,上座部佛教一直是东南亚大陆(泰国、缅甸/缅甸、柬埔寨和老挝)和斯里兰卡的主要宗教;今天,全球的上座部佛教徒超过 1 亿。近几十年来,上座部佛教开始在西方扎根。“**来自Accesstoinsight的定义**”

禅宗(禅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达摩禅宗创建,传说中的菩提达摩,其归因作品包括

  1. 修行纲要
  2. 血脉论
  3. 警醒说
  4. 突破说

这个宗派的传承来自佛陀的一个传说中的说法,即拈花一笑,导致一位听众顿悟,随后创立了后来成为禅宗的宗派。

禅宗牧牛图

曹洞宗(曹洞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另请参见 曹洞宗

临济宗(临济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真言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日本密宗佛教宗派,由空海创立,他于 804 年至 806 年在中国学习密宗佛教。他发展了自己对密宗实践和教义的综合体系,以宇宙佛毗卢遮那佛为中心,认为毗卢遮那佛与神道太阳女神天照大神相同。

空海将宇宙佛毗卢遮那佛与终极现实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个体现所有存在的复合形象。

最著名的论著是《即身成佛》(即身成佛)。

真言宗的祭坛上放置着两个神圣的曼荼罗,以图解方式展现毗卢遮那佛的两个方面,即金刚界和胎藏界。

净土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净土宗以净土经为基础,净土经大约在公元 150 年传入中国,描述了阿弥陀佛,一位古老的佛陀。这个概念,无论是否人格化,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翻译,但在中文中通常简称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普通话威妥玛拼音 O1 Mi2 T'o2 Fo2),“阿弥陀佛”在日语中,“阿弥陀佛”在韩语中。

虽然《无量寿经》或《长净土经》早在公元 258 年就被龟兹僧人宝严翻译成中文,但净土宗直到慧远于公元 402 年在庐山顶上创建寺院后才开始盛行。它迅速在中国各地传播,并由善导(613-681)将其系统化。该哲学传播到日本,并逐渐兴盛。法然上人(1133-1212)在日本建立了净土宗作为独立宗派,称为净土宗。今天,净土宗是日本主要的佛教形式。

当代的净土宗传统认为,阿弥陀佛在其佛土(梵语:buddhakchetra)中宣讲佛法,称为“净土”(中文:净土,拼音:jìngtǔ,日语:浄土 jodo)或“西方极乐世界”(中文: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个可以让人们免受业力轮回之苦的区域。在这些传统中,进入净土通常被认为等同于获得涅槃。

事实上,净土宗背后的主要思想是,涅槃在今天已经不再实用或无法获得。相反,对阿弥陀佛的虔诚会让人获得足够的业力功德,从而前往净土(类似于天堂),从那里更容易获得涅槃,因为在这个天堂里没有负面体验,所以不会产生新的负面业力。现有的负面业力会消失。

一些净土宗佛教徒教导说,为了让信徒能够重生在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他们应该尽可能多地念诵或重复阿弥陀佛的咒语或祈祷,以强化一种正确而真诚的心态(例如:日文:南无阿弥陀佛)。这种相当简单的崇拜形式极大地促进了其普及,尤其是在日本。

创价学会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天台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日莲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藏传佛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融通派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噶当派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宁玛派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萨迦派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格鲁派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新苯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噶举派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瑜伽行派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瑜伽行派(也称为唯识宗)是一个哲学学派,起源于印度,其创始人为僧人无著,他与他的兄弟世亲一起整理了一套文本,内容是弥勒菩萨传授给他的教义。

这些教义包含几个重要的要素,这些要素影响了许多修行学派,尤其是禅宗和藏传佛教的宁玛派。

瑜伽行派第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其别名“唯识”的由来,是现象(法)与心识的关系。瑜伽行派指出,我们了解现象存在的唯一途径是通过主观的感知。人类只有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才能感知到任何事物。与主教贝克莱等唯心主义者类似,瑜伽行派问道:“我们怎么知道外面真的存在一个客观世界?它与心识的关系是什么?”

佛教的心识哲学通常将心身划分为十八界。我们意识到了六种不同的现象。它们分别是色、声、香、味、触、法。法包括思惟、情感等。因此,感知这些现象的心识可以分解成六个“识”,每个感官对应一个。此外,还有六个感官器官:眼、耳、鼻、舌、身、意根。

瑜伽行派认为,感知到的对象和相应的感官器官紧密相连,实际上源于同一个因。

它们是如何产生的分析与瑜伽行派引入的另一个重要概念相关:阿赖耶识。这回答了“业种子(bija)在结果成熟之前存储在哪里?”的问题。由于大多数行为与其相应的结果之间存在延迟,因此未来会产生结果的心理业种子必须存在于某个地方。阿赖耶识是瑜伽行派对此的回答。阿赖耶识是业种子的集合所在,也回答了与十八界相关的问题。一个成熟的业种子从它储存在心识流的阿赖耶识中的位置生长出来,并产生“两者”:识和它所意识到的对象。这样,十八界都从阿赖耶识中生长出来,因此,在所积累的业力的影响下,存在的所有部分都源于它们自己的阿赖耶识。

除了心识的七个部分(六识加上阿赖耶识)之外,瑜伽行派还假设了心识的另一个部分,即分别识:“manas”。这是心识流中以错误、无知的方式对现象进行理性化和区分的部分,并将现象视为客观真实并与感知它们的众生分离。

瑜伽行派教授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三谛。可以认为有三个理解层次。第一个是完全错误的观点,认为现象具有自性——一种不依赖的客观、永恒的本质。第二个观点,根据事物运作的相对真理,是现象受缘起性所支配。所有现象都源于因;发生这种机制的过程因此是阿赖耶识中所持种子的结果。然后是第三个真理层次,即根据瑜伽行派的观点,现实的终极本质。这就是意识是万物的终极本质,因为正是意识产生了它们。没有什么是最终不源于意识的。这是瑜伽行派对空性的解释。

关于瑜伽行派,存在一些误解。首先是所有事物都存在于某种宇宙意识中。例如,这是某些印度教学派中的观点,但它不是瑜伽行派的观点。每个心识流都有其自身的独立阿赖耶识,任何两个众生体验重叠的程度(这与六道轮回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这两个众生的业力重叠的程度。心识中类似的业力模式会产生类似的体验。

第二种误解是该学派是一个完全唯心主义的学派;物理现实根本不存在。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在相对层次上,它们确实存在。它们起源于心识;因为没有一个对象会在没有阿赖耶识与感官器官和识一起产生它以感知它的情况下产生。

中观派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