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宗教导论
社会学家研究宗教的方式与他们研究其他社会制度(如教育或政府)的方式相同。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宗教,但试图了解宗教也包括试图预测宗教最终会做什么(或宗教会变成什么)。为了做到这一点,社会学家运用人口统计技术、调查分析、民族志和各种其他方法论方法。在本章开头,重要的是要注意,社会学家研究宗教并非为了证明、反驳或规范性地评估宗教。社会学家并不关心一种宗教是否正确。这要求社会学家采用相对主义的视角,基本上对对错或真假问题采取中立立场。也就是说,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对宗教的社会科学研究可能具有挑战性,因为它为宗教的许多要素提供了替代的自然主义解释(例如,皈依体验的来源[1])。
对任何宗教研究的起点都应该从对该概念的定义开始。这在宗教研究中尤其重要,因为定义决定了哪些群体将被纳入分析。已经提出了三种一般定义,每种定义都将简要讨论。每个定义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但人们经常发现,特定研究人员或在研究特定主题时采用的宗教定义取决于所提出的问题。
也许最著名的宗教定义是埃米尔·涂尔干提出的。 [2] 涂尔干认为,宗教的定义取决于神圣(与日常生活分离)和世俗(社会日常、平凡元素)之间的区别。社会生活中神圣的元素构成了宗教。
例如,犹太教中的托拉是神圣的,受到敬畏和尊重。对托拉的敬畏对待将与各种更平凡的事物形成对比,比如汽车或玩具,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事物不被认为是神圣的。然而,敏锐的读者很快就会指出,对于某些人来说,汽车(甚至玩具)被认为是神圣的,并且受到的敬畏与托拉在犹太教中受到的敬畏几乎相同。这引入了对该定义的最重大批评之一——这种类型学可以包括传统上不被认为是宗教的事物(比如汽车或玩具)。因此,这个定义非常广泛,可以包含社会生活的重要元素。例如,虽然美国大多数人不会认为他们的民族主义是宗教,但他们确实认为国旗、首都和其他国家纪念碑是神圣的。根据这个定义,民族主义将被视为宗教。
社会科学家(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家)对宗教的另一种定义将宗教视为任何试图回答存在问题(例如,“死后有生命吗?”[1][3])。这个定义从功能的角度看待宗教,因为它被认为在社会中发挥着特定作用。与神圣/世俗类型学一样,该定义也经常因其过于广泛和包罗万象而受到批评。例如,使用这个定义,一个每周参加宗教服务但没有试图回答存在问题的人将不被认为是宗教人士。另一方面,一个认为存在随着肉体死亡而结束的无神论者,将被视为宗教人士,因为他们试图回答一个关键的存在问题。(关于该定义的批判,参见 Dobbelaere[4]。)
第三种社会科学定义将宗教视为一个群体关于超自然的集体信仰和仪式。[5] 这种对宗教的看法在关于经验的、可定义的现象的信仰和仪式以及关于不可定义或不可观察的现象(如灵魂、神和天使)的信仰和仪式之间划出了一条有时模糊的界限。这个定义也并非没有问题,因为有些人认为它也包括那些对神的存在持明确反对态度的无神论者。然而,由于这些信仰和仪式被认为是由一个群体共享的,因此可以争论说这个定义排除了无神论者。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最后这个定义最符合传统(和流行)的关于什么构成宗教的观点。[6]
教会-教派类型学
[edit | edit source]在定义了宗教之后,我们现在将转向社会学中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方案之一,该方案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宗教。[7][8] 这个方案起源于马克斯·韦伯的工作,但此后得到了许多人的贡献。基本思想是,宗教之间存在一个连续体,从教派的抗议导向到教会的平衡维持。在这个连续体上,还有几种其他类型,每一种都将在下文中逐一讨论。读者可能会注意到,许多宗教类型的标签通常被非社会学家用来指代宗教,并且往往被互换使用。社会学家在技术层面上不会将这些标签互换使用,因为它们是具有非常特定特征的宗教的名称。
在描述这些不同的宗教之前,重要的是让读者了解这些分类是社会学家所说的理想类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理想类型是这些类别的纯粹例子。由于每种宗教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单个宗教实际符合其理想类型分类的程度会有所不同。即便如此,这个分类方案仍然有用,因为它也概述了一种宗教发展的过程。
教会和国教
[edit | edit source]第一种宗教是教会。教会分类描述了在社会中包容所有宗教表达的宗教。这种类型的宗教是其所在社会所有成员的宗教守护者,并且不容忍任何宗教竞争。它们也努力为其信徒提供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观,并且通常与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交织在一起。
Johnstone[9] 提供了以下关于教会的七个特征
- 宣称普遍性,包括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并且强烈倾向于将“公民身份”等同于“成员身份”
- 行使宗教垄断,并试图消除宗教竞争
- 与国家和世俗权力密切结盟 - 经常有责任重叠,并且相互加强
- 作为等级制官僚机构得到广泛组织,具有复杂的分工
- 雇用专业、全职牧师,他们拥有适当的教育证书和正式任命
- 几乎在定义上,通过自然繁殖和将儿童社会化到其队伍中来获得新成员
- 通过在教会内部创建不同的群体(例如,修女或僧侣的命令)来允许多样性,而不是通过形成新的宗教来允许多样性
教会的典型例子是罗马天主教会,尤其是在过去。今天,罗马天主教会由于宗教多元化或宗教之间的竞争而被迫进入宗派类别。这在美国尤其如此,天主教正在经历这种转变。从教会到宗派的转变仍在许多拉丁美洲国家进行,这些国家的多数公民仍然是天主教徒。
教会类型的一个轻微修改是国教。[10] 国教包括教会的上述特征,但区别在于它们通常在获得社会所有成员的绝对遵守方面不太成功,并且不是唯一的宗教团体。一些欧洲国家的国教会符合这种类型。
宗派
[edit | edit source]宗派位于教会和教派之间的连续体上。宗派是在教会失去社会中的宗教垄断地位时出现的。宗派是众多宗教之一。当教会和/或教派成为宗派时,它们的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Johnstone提供了以下关于宗派的八个特征:[9]
- 与教会相似,但与教派不同,与国家和世俗权力关系良好,甚至可能试图在某些时候影响政府
- 在宗教多元化的背景下,至少与其他宗派保持宽容,通常是相当友好的关系
- 主要依靠出生来增加成员,但也会接受皈依者;有些甚至积极追求传教
- 接受至少适度改变教义和实践的原则,并容忍一些神学上的多样性和争议
- 遵循一个相当例行的仪式和礼拜仪式,明确阻止自发的感情表达
- 培训和雇用专业牧师,他们必须满足正式的认证要求
- 接受来自成员的参与程度不如教派广泛,但比教会更广泛
- 通常不成比例地吸引社会的中上层阶级
美国的大多数主要宗教团体都是宗派(例如,浸信会、卫理公会、路德会)。
教派
[edit | edit source]教派是新成立的宗教团体,它们为了抗议其母体宗教(通常是宗派)的某些方面而成立。它们的动机往往源于对母体宗教的背教或异端的指责;他们经常谴责宗派发展中的自由化趋势,并主张回归真正的宗教。
有趣的是,教派运动(即新教派的形成)的领导者往往来自比母体宗派的成员更低的社会经济阶层,这是教派发展的一个不完全了解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学者认为,当教派的形成确实涉及社会阶层差异时,它们涉及试图弥补较低社会地位的缺陷。这种因素的常见结果是,新教派的神学中包含了对富人装饰(例如珠宝或其他财富标志)的厌恶。
关于教派的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在它们形成之后,它们只能走三条路 - 解散、制度化或最终发展为宗派。如果教派的成员人数减少,它就会解散。如果成员人数增加,教派被迫采用宗派的特征才能保持秩序(例如,官僚主义、明确的教义等)。即使成员人数没有增长或增长缓慢,也会发展出规范来管理群体活动和行为。规范的发展导致自发性的减少,而自发性通常是教派的主要吸引力之一。采用宗派般的特征可以将教派转变为成熟的宗派,或者,如果人们有意识地努力保持教派的某些自发性和抗议成分,则会产生制度化教派。制度化教派处于教派和宗派之间的连续体上。它们具有教派和宗派的混合特征。例如:胡特派和阿米什派。
今天存在于美国的大多数知名宗派都起源于从宗派(或路德宗的情况下,从教会)分离出来的教派。例如:卫理公会、浸信会和第七日安息日会。
邪教或新兴宗教运动
[edit | edit source]邪教就像教派一样,是新成立的宗教团体。但是,与教派不同的是,它们可以不从另一个宗教团体分离出来而形成(尽管它们通常确实如此)。最能将邪教与教派区分开来的特征是,它们不是在主张回归纯粹的宗教,而是主张拥抱新的东西或已经完全丢失或遗忘的东西(例如,丢失的经文或新的预言)。邪教也更有可能由有魅力的领导者领导,而其他宗教团体则往往是那些带来邪教的核心要素(新的或丢失的成分)的个人。
邪教,像宗派一样,通常会融合现存宗教神学的一些元素,但邪教往往会从多种来源创造出更加深奥的神学。邪教强调个人和个人内心平静。邪教也倾向于吸引社会上感到失望或没有归属感的人(尽管并非总是如此;参见 Aho 1990 和 Barker 1984)。邪教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在那里它们可以从大量人口中招募成员。最后,邪教往往是短暂的,因为它们通常在创始人和有魅力的领导人去世或名誉扫地后解散。
邪教,像宗派一样,可以发展成为教派。随着邪教的壮大,它们会官僚化,并发展出许多教派的特征。一些学者不愿赋予邪教教派的称号,因为许多邪教保留了其更深奥的特征(例如,摩门教中的圣殿崇拜)。但是,鉴于它们与教派相比更接近,而不是“邪教”类型,将它们描述为教派更准确。在美国,一些最初为邪教的教派包括:基督教科学派和伊斯兰教民族。
最后,应该指出,在社会科学对宗教的研究中,有一种趋势是将“邪教”称为“新宗教运动”或“NRM”。这样做的原因是“邪教”这个词在流行语言中已成为一个贬义词,而不是一个特定类型的宗教团体的名称。大多数宗教人士应该记住“邪教”这个词的社会科学含义,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意识到三大世界宗教中的三者都是起源于邪教的,包括: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
许多早期的社会学理论家[2][11]提出了试图解释宗教的理论。除了这些理解宗教的经典方法之外,还将提出一种现代解释,解释宗教持续存在的高水平,以及一种社会心理解释,试图解释宗教持续的吸引力。这些理论从略微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宗教,试图解释:(1)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2)宗教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以及(3)宗教的本质(和起源)。
对宗教的结构功能主义方法源于埃米尔·涂尔干关于宗教的工作。[2] 涂尔干认为,宗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类社会的庆祝,甚至是(自我)崇拜。基于这种方法,涂尔干提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三个主要功能:
- 社会凝聚力 - 宗教通过共同的仪式和信仰来帮助维护社会团结。
- 社会控制 - 基于宗教的道德和规范有助于维持社会的服从和控制;宗教还可以使政治制度合法化。
- 提供意义和目标 - 宗教可以为存在主义问题提供答案(参见下面的社会心理学方法)。
对结构功能主义方法对宗教的主要批评是,它忽略了宗教的功能障碍。例如,宗教可以用来为恐怖主义和暴力辩护。[12] 宗教往往是战争的辩护和动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仍然符合结构功能主义方法,因为它提供了冲突中一方成员之间的社会凝聚力(例如,恐怖主义组织成员之间的社会凝聚力很高),但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宗教显然会导致冲突,而不是解决冲突。
社会冲突主义方法植根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11] 据马克思说,宗教在维持现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认为,宗教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用来使无产阶级保持满足的一种工具。马克思认为,宗教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它承诺的是来世的奖励,而不是今生的奖励。马克思在某种意义上说:“宗教是受压迫者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受,是无灵魂环境的灵魂。它是人民的鸦片……废除宗教作为人民的虚假幸福,是要求他们获得真正的幸福”(第 72 页)。[11] 马克思的意思是,无产阶级必须抛弃宗教及其关于来世奖励的欺骗,才能起来反抗资产阶级,获得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权,从而实现今生的奖励。因此,社会冲突主义方法对宗教的强调在于,它如何通过提供一种为压迫提供辩护的世界观来维持社会不平等。
这里需要重申的是,马克思的社会学方法是批判性的,因为它主张变革(与“为了知识而知识”的方法形成对比)。由于在他写作时批判现行制度是马克思方法的内在部分,他对宗教的存在采取了特定的立场,即宗教应该被废除。
对宗教的社会建构主义方法提出了关于宗教起源的自然主义解释。伯杰[13]为此方法奠定了框架:“宗教是人类建立神圣宇宙的企业。换句话说,宗教是神圣模式的宇宙化。在这里使用“神圣”一词指的是一种神秘而令人敬畏的力量,这种力量不同于人,但与人有关,这种力量被认为存在于某些经验对象中”(第 25 页)。换句话说,对于社会建构主义者来说,宗教不是由(或为了)超自然生物创造的,而是社会将社会中某些元素界定为神圣的结果。在社会建构主义的思维框架中,社会的这些元素随后被社会物化,因此它们似乎具有了自身的存在。因此,它们可以反作用于个人(例如,宗教对个人的影响)。
伯杰[13]在他的社会建构主义方法概述中讨论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可信度结构的概念。根据伯杰的说法:
- 基督教世界的现实依赖于社会结构的存在,在这个结构中,这种现实被视为理所当然,并且在这个结构中,一代又一代的个人被社会化,以至于这种世界对他们来说是真实的。当这种可信度结构失去其完整性或连续性时,基督教世界就开始摇摇欲坠,其现实不再以不言自明的真理来强加于自己。(第 46 页)[13]
简而言之,可信度结构是为一套信仰(不一定是宗教)提供支持的社会元素,包括人员、机构以及传播信仰的过程,例如社会化。伯杰提到了可信度结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当整个社会作为宗教合法化的世界可信度结构时,它内部所有重要的社会过程都将用来确认和重新确认这个世界现实”(第 47 页)。[13] 换句话说,在某些社会中,社会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发挥着强化信仰体系的作用。伊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里的一切都为强化伊斯兰教信仰作为现实而构建。
宗教多元化是指人们可以克服不同宗教之间的宗教差异以及同一宗教内部的不同教派之间的冲突。对于大多数宗教传统来说,宗教多元化基本上是基于对自身宗教传统的非字面理解,从而允许人们在核心原则而不是更边缘的问题上尊重不同的传统。它可以概括为一种态度,即拒绝关注非物质差异,而是尊重共同持有的信仰。
宗教多元化存在与否取决于宗教自由的存在。宗教自由是指特定地区不同宗教拥有相同的礼拜和公开表达的权利。当一种宗教被赋予其他宗教所没有的权利或特权时,宗教自由就会因此减弱,就像在某些欧洲国家,罗马天主教或地区形式的基督教具有特殊地位。(例如,参见拉特兰条约和英国国教;此外,在沙特阿拉伯,禁止公开实践伊斯兰教以外的宗教。)在某些共产主义国家,宗教自由根本不存在,国家限制或阻止宗教信仰的公开表达,甚至可能积极迫害个别宗教(例如,朝鲜)。
宗教多元化也被认为是美国宗教持续存在的因素。这种理论方法[14]提出,由于在美国没有哪种宗教有保证的垄断地位,宗教多元化导致了美国宗教转变为资本主义组织。因此,宗教现在更好地理解为资本主义公司在高度竞争的市场中兜售其产品,而不是像罗马天主教在宗教改革之前(或者有人可能认为,在拉丁美洲现在仍然如此)那样是垄断的教会,或者像一些小型、热烈、抗议性的宗派那样。宗教多元化的结果是,就像美国通常的资本主义一样,一种消费者态度:人们像消费其他商品一样消费宗教。因为宗教擅长将自己作为社会心理补偿剂的提供者进行营销(见下文),所以它们取得了成功。
宗教之所以能够持续存在,最主要的社会心理原因在于它能够回答那些科学难以解答,甚至无法解答的关于存在的问题。例如,科学可能无法回答一个人死后会发生什么的问题,只能提供生物学的解释(即身体的细胞最终会因缺乏营养而死亡,然后身体腐烂等)。科学也无法回答除了繁殖或生存之外的“更高”的人生目的问题。最后,科学无法证伪或证实更高存在的真实性。以下将更详细地讨论这些存在的组成部分。
研究发现,恐惧是宗教皈依的一个因素。奥特迈尔和汉斯伯格 (1997) 在他们的著作《令人惊叹的皈依》中指出,人们寻求宗教的主要动机之一是对未知的恐惧;具体来说,是对来世及其预兆的恐惧。虽然恐惧可能并非所有宗教人士的动机,但它对某些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因素。宗教可以提供一个不可证伪的答案来回答人们死后会发生什么的问题。这些答案可以为那些想知道自己死后会发生什么的人提供慰藉。
奥特迈尔和汉斯伯格 (1997) 在分析宗教皈依者时也发现,宗教提供人生目的也是一个动机。巴特森等人[1] 和斯皮尔卡、汉斯伯格、戈索奇和胡德[15] 也将此因素视为对人们持续对宗教感兴趣的解释。有趣的是,迪纳尔[16] 在其关于主观幸福感(SWB)的研究中指出,高主观幸福感(即幸福)的关键之一是人生目标或目的。然而,他提出了一项对宗教人士来说特别有启发性的警告——为了对主观幸福感产生最积极的影响,目标应该是困难但可以实现的。对于宗教人士来说,“困难但可以实现”是对救赎的很好描述。人们必须努力追求救赎,但他们相信救赎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宗教可以为那些认为自己需要人生目标和目的的人提供一个目标和目的。
对上帝的信仰归因于上述因素的结合(即上帝的存在减轻了对死亡的恐惧,并赋予了生命意义),但也受关于社会化的讨论的影响。成年人宗教信仰的最大预测因素是父母的宗教信仰;如果一个人在孩提时代父母是宗教人士,那么他长大后很可能也是宗教人士。孩子会受到父母和同龄人的宗教社会化,因此他们往往会继续信奉宗教。反之,在世俗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不会皈依宗教。这是奥特迈尔和汉斯伯格 (1997) 主要论点的根本前提——他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案例,似乎正好相反;世俗的人皈依了宗教,而宗教人士变成了世俗人士。尽管这些例外情况很少见,但社会化过程无疑是宗教持续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合起来,这三个社会心理组成部分,在宗教多元化的帮助下,解释了美国持续高水平的宗教信仰。人们害怕他们不理解的事情(死亡),他们觉得需要人生目的才能幸福(即主观幸福感),并且他们受到父母的影响,被社会化成为信奉上帝或神灵的宗教人士。
世界宗教和宗教史
[edit | edit source]如今,通常被指定为“世界”宗教的宗教有五种。
传统上,这些宗教被认为是“世界”宗教,因为它们在历史上规模较大,或具有较大影响力。对这些宗教的详细描述超出了本章的范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上面的链接获取更多信息。
然而,关于这些宗教群体,需要说明一点。将这些群体归类为“世界”宗教,与所有分类一样,是人为的。在欧洲学术界,基督教最初被认为是唯一的“世界宗教”,这一举措将现代宗教学术研究定位于以基督教为理想类型,其他传统都以此为比较对象。尽管犹太教、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传统最终加入了“世界宗教”的人为神殿,但当前版本的列表忽略了诸如约鲁巴教、儒教、锡克教等传统的广泛影响力。最后,非宗教人士——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实际上在世界人口中所占比例比印度教徒、佛教徒和犹太人还要多。简而言之,将某一宗教分类为世界宗教是相当随意的。即便如此,熟悉这些主要宗教是了解宗教作为塑造人类文明的力量的一个良好起点。
宗教和其他社会因素
[edit | edit source]宗教与性别
[edit | edit source]巴特森等人[1] 清楚地总结了男性和女性在宗教信仰上的差异(该研究未观察到跨性别宗教体验)。
- 有大量证据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对宗教感兴趣并参与宗教活动。女性认为自己的宗教信仰比男性更重要,她们更有可能报告自己有过宗教或神秘体验……与男性相比,更多女性报告自己在过去一周内参加过宗教活动(46% 比 33%);更多女性在教堂或犹太教堂持有会员资格(74% 比 63%);更多女性报告观看宗教节目(53% 比 44%)。女性比男性更有可能每月至少阅读一次圣经(56% 比 41%),并报告对宗教组织有“很大信心”(62% 比 52%)……在基督教教派中,随着人们从既定的传统教会(例如,天主教、东正教、圣公会)转向较新的、不太传统的教会(例如,神的教会、五旬节派),女性成员的比例相对于男性有所增加……总之,虽然这些差异并非总是很大,但它们非常一致:女性似乎比男性更虔诚。(第 33 页)
对女性在宗教活动中参与度更高的一个解释是社会化。巴特森等人[1] 讨论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女性可能被社会化进入一些角色,在这些角色中,宗教比在男性角色中更受重视。事实上,由于许多主要教派(见下文关于这些动态的更多信息)强调女性服从神和男性,许多宗教传统可能有助于女性社会化,这与发展顺从、关爱和从属的社会角色有关。认识到这些模式,学者们认为宗教可能在构建和维护性别不平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17]
与直觉相反(除非性别不平等是许多宗教的主要目标或功能之一),尽管女性比男性更虔诚,但许多宗教仍然剥夺女性的权利。今天,美国约 50% 的主要教派不允许女性担任神职人员或以与男性平等的方式服务。[18] 不允许女性担任神职人员的教派包括:罗马天主教、南方浸信会和摩门教。这些宗教拒绝允许女性担任神职人员的主要原因是圣经字面主义(相信圣经是上帝的字面话,不相信它是一部在不同时代写成的历史著作)和圣礼主义(相信执行圣礼仪式的人必须代表耶稣的“男子气概”)。[18] 然而,在关于女性神职人员的著作中阐明了这些原因的查维斯指出,这些更像是“显性”原因,而真正或潜在的原因是,这些宗教继续迎合特定的市场细分——那些反对现代化的人。[18] 总的来说,原教旨主义宗教——包括原教旨主义伊斯兰教和原教旨主义基督教——的主要目标是保留男性的权力,并压制女性。[18]
即使在那些允许女性享有平等权利和晋升的宗教中,女性也经历着歧视。在这些宗教中追求晋升的女性,发现她们在牧会工作中更难找到工作,更有可能成为助理牧师,而不是男性,而且更有可能在规模较小、乡村地区和/或薪酬较低的教会找到工作。[18] 截至 2006 年,女性占美国神职人员的 15% 左右。[19]
宗教与种族
[edit | edit source]Batson 等人[1] 清楚地总结了不同种族之间宗教信仰的差异(目前仅限于非洲裔和欧洲裔美国人)。他们在讨论中列出了五个区别。如果您是美国非洲裔,您更有可能
- 参加宗教活动
- 持有传统的宗教信仰
- 对你的宗教信仰有强烈的感受
- 报告说有过宗教体验
- 认为宗教在你生活中很重要——无论是在你成长过程中还是在成年后
Batson 等人[1] 将此归因于宗教机构在非洲裔美国人生活中的作用。自抵达美国以来,宗教一直是非洲裔美国人所依赖的主要资源之一。宗教为非洲裔美国人提供了社区感和支持,并且在民权运动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 因此,宗教在非洲裔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更为突出。
宗教也按种族划分。如今,在美国,只有 8% 到 10% 的教会是多民族的(这意味着没有一种种族/民族占教会人口的 80% 以上)。[21] 造成这种情况有复杂的歷史原因。在美國奴隸制度時期,黑人和白人在同一教堂裡做禮拜,但黑人被降級到二樓,主要被教導服從他們的主人。美國內戰後,前奴隸離開了白人主導的宗教,創立了自己的宗教,因為他們在白人主導的教堂受到虐待。如今,以黑人为主的教堂和以白人为主的教堂依然涇渭分明,只有极少数教堂迎合混合种族的会众(尽管大型教会往往更加多元化)。[21]
Emerson 和 Smith[21] 有力地论证了美国的白人福音派基督徒,由于他们对个人主义的信仰,实际上助长了种族不平等。这是白人福音派基督徒拒绝看到导致不平等的结构性因素,以及他们倾向于责怪贫困的黑人造成贫困的结果。白人福音派基督徒比白人主流基督徒和非宗教人士更有可能将黑人/白人不平等归因于天生的生物劣势或懒惰。[21] 此外,档案研究表明,反对民权运动——尤其是学校种族隔离——是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福音派运动(在政治和美国社会中)兴起的首要原因之一(除了女同性恋/男同性恋运动、妇女权利运动和堕胎政治)。[22] 因此,学者们继续试图确定“种族”在白人福音派身份、运动和政治运作的社会建构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宗教与阶级
[edit | edit source]社会经济地位 (SES) 或阶级往往与宗教的实践方式有关,而不是宗教程度(即非常虔诚 vs. 不太虔诚)。低阶层的人往往与更加原教旨主义的宗教和教派类团体联系在一起。中产阶级的人往往属于更加正式的教堂。“在美国,长老会和圣公会往往在 SES 中处于平均水平之上;卫理公会和路德教会约为平均水平;浸信会和新教原教旨主义教派的成员低于平均水平”(第 38-39 页)。[1] 下图说明了不同宗教群体之间 SES 的这些差异。
宗教与教育
[edit | edit source]与收入一样,教育程度也往往因宗教群体而异。更加原教旨主义的宗教群体的人往往受教育程度较低,而更加自由的宗教群体的人往往受教育程度较高。下图说明了教育与宗教之间的这种关系。
Johnson[23] 的一项重要研究描绘了宗教与教育程度之间复杂但有趣的联系。Johnson 发现,由于接受大学教育,宗教信仰出现了两极分化。那些在大学期间保持宗教信仰的人,往往比那些根本没有上大学但依然保持宗教信仰的人更加虔诚。另一方面,那些在大学期间没有保持宗教信仰的人,最终变得不再那么正统,而且更有可能完全否认宗教。教育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是两极分化的——大学教育加强了宗教信仰和无神论,这取决于你最终身处何处。鉴于认知失调的社会心理理论,Johnson 的发现尤为有见地,该理论认为,面对反驳证据,宗教人士会(至少最初会)加强他们的信仰。
宗教与健康
[edit | edit source]根据 Batson 等人[1] 的说法,宗教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为了理解这种微妙的关系,有必要澄清 Batson 等人正在研究的不同类型的宗教信仰。Batson 等人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宗教信仰。这些类型或取向源于 Gordon Allport 的工作,他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宗教信仰,并提供了相应的标签:内在宗教信仰和外在宗教信仰。外在宗教信仰是指那些将宗教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人(例如,社会联系)。内在宗教信仰是指那些将宗教作为目的的人(例如,宗教是人生问题的答案)。Batson 等人又添加了第三种——探索型宗教信仰。探索型宗教信仰是指不断提出问题,并且可能不相信这些问题有任何明确答案的宗教寻求者。
如果没有考虑不同的宗教信仰类型(即外在、内在和探索型),宗教往往与较差的心理健康有关(第 240 页)。具体而言,Batson 等人发现宗教与心理健康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个人能力和控制、自我接纳或自我实现以及思想开放和灵活性”(第 240 页)。
然而,如果考虑到不同的宗教信仰类型,那么具有内在和探索型取向的人往往从他们的宗教参与中获得了心理健康益处。另一方面,外在取向的人发现,他们的宗教参与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第 289 页)。
宗教的未来
[edit | edit source]尽管许多古典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声称,宗教在个人生活中继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国,过去 40 年来,教会出席率一直相对稳定。在非洲和南美洲,基督教的兴起速度惊人。虽然非洲在 1900 年大约有 1000 万基督徒,但最近的估计表明,这个数字接近 2 亿。伊斯兰教作为主要世界宗教的兴起,尤其是它在新世纪对西方的影响力,是另一个重要的发展。鉴于这些发展,社会学家被迫重新考虑早期关于宗教消亡的声明。除了讨论世俗化以及该理论如何因宗教的持续存在而发生改变之外,宗教原教旨主义也被简要提及,因为它正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俗化
[edit | edit source]世俗化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定义和意义层次。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多种定义之外,世俗化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过程。理论是指一些学者[2][11](例如弗洛伊德,韦伯)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社会中宗教信仰水平也会下降。这种对经典世俗化理论的理解目前正在被完善和修正(见下文讨论)。世俗化的“过程”部分指的是理论如何实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世俗化具有多种定义。最常见的含义是指社会中宗教信仰水平的下降,但这是一种广泛而模糊的含义,应该通过参考下面列出的更具体的含义来澄清。
Sommerville[24]在科学文献中概述了世俗化一词的六种(6种)用法。前五种更像是定义,而第六种用法更多的是一个“用法澄清”问题。
- 在讨论社会结构时,世俗化可以指代分化。分化(或专业化)是指社会中劳动分工和职业专业化的日益增加。虽然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很少有人会争辩现代社会比更原始的部落社会(遵循伦斯基的研究成果)的分化程度更低。
- 在讨论制度时,世俗化可以指代将曾经被认为具有宗教性质的制度转变为不再被认为具有宗教性质的制度。这种世俗化(以及分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哈佛大学从一个以宗教为主导的机构转变为一个世俗机构(现在有一个神学院容纳了宗教元素,体现了分化)。
- 在讨论活动时,世俗化指的是将活动从宗教性质的机构转移到没有这种性质的机构。虽然近年来政府对社会福利的援助趋势似乎正在逆转,但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曾经属于宗教领域(例如救济厨房)的活动正在慢慢地转移到世俗(或非宗教)领域,通常是政府。
- 在讨论心态时,世俗化可以指代从终极关切转向近似关切。这是对该词在个人层面上最常见的理解和用法,具体指的是个人宗教信仰的下降或走向世俗生活方式。
- 在讨论人口时,世俗化可以指代社会中宗教信仰水平的下降(与定义四中的个人层面的世俗化相反)。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对世俗化的理解不同于定义一(1),因为它专门指的是宗教信仰的下降,而不是社会的分化。这种世俗化定义的一个明确例子是现代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宗教信仰下降。
- 在一般意义上讨论宗教时,只有在泛指宗教时才能毫无歧义地使用世俗化。例如,论证基督教正在“世俗化”,如果不具体说明基督教的哪个版本中的哪些元素正在被讨论,就不清楚。更重要的是,根据讨论的场所,这些基督教元素可能不被其他“基督教”团体承认是他们版本基督教的元素。因此,如果你有兴趣讨论某个特定教派或宗教内部的宗教信仰下降,你需要具体说明你认为该特定团体的哪些元素在下降,因为基督教的定义过于多样化,无法对特定教派进行概括。
世俗化研究的当前问题
[edit | edit source]目前,世俗化(如上文定义五中所理解的)正在宗教社会学中被讨论。一些学者[25]认为宗教信仰水平并没有下降(尽管他们的论证倾向于局限于美国,这是发达世界中公认的异常现象)。由于这种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其他学者[26]提出了新世俗化理论,该理论通过论证世俗化也可以指代宗教权威的下降来扩展了个人层面的宗教信仰下降的定义。换句话说,新世俗化理论认为,个体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宗教之外,寻找关于不同主题的权威立场,而不是将非宗教的叛教者作为衡量人口世俗性的唯一标准。新世俗化主义者会认为,宗教不再是关于是否使用避孕措施等问题的权威,因此会认为,虽然宗教信仰在美国可能没有下降(这仍然是一个争论的话题),但宗教的权威正在下降,世俗化正在发生。
宗教原教旨主义
[edit | edit source]原教旨主义描述了一种回归被认为是宗教定义或创始原则的运动。它尤其指代任何故意抵制与最初出现的较大宗教团体认同的宗教飞地,理由是较大宗教团体据称建立其基础的根本原则已经腐败或被其身份敌对的替代原则所取代。对构成宗教原教旨主义的全面分析超出了本章的范围。但是,鼓励感兴趣的读者通过阅读维基百科关于原教旨主义的文章进一步探索这个主题。
宗教原教旨主义对社会学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政治领域。Kenneth Wald[27]指出了宗教原教旨主义如何对政治,尤其是民主制度造成危害。原教旨主义者对政治的处理方式可能会损害民主制度,因为他们不愿意妥协。宗教原教旨主义者倾向于认为“上帝说了,所以就必须这样”。由于任何不符合上帝意志的东西都是不可接受的,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不允许存在中间立场——这是民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自杀式炸弹袭击者通常与宗教原教旨主义联系在一起,但他们并不完全是宗教分子;只有43%是可识别的宗教分子。[28]大多数自杀式炸弹袭击出于战略和政治原因,通常涉及资源争端。宗教可以作为理由,甚至可以帮助激励炸弹袭击者,但并非所有恐怖主义都受宗教启发,也不是所有宗教原教旨主义者都会制造恐怖主义。[28]
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未来对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尚不清楚,但由于这种特殊的宗教方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宗教原教旨主义值得继续研究。
补充阅读
[edit | edit source]- Davis, Nancy J. and Robert V. Robinson. 1996. "Religious Orthodoxy in American Society: The Myth of a Monolithic Camp?"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35:229-245.
- Davis, Nancy J. and Robert V. Robinson. 1996. "Rejoinder to Hunter: Religious Orthodoxy-an Army without Foot Soldiers?"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35:249-51.
- Durkheim, Emile. 1912.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 Hunter, James Davison. 1991. Culture Wars: The Struggle to Define America. Basic.
- Hunter, James Davison. 1996. Response to Davis and Robinson: Remembering Durkheim.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35:246-248.
- Weber, Max. 1963.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Boston: Beacon Press.
讨论问题
[edit | edit source]- 如果宗教是社会建构,那么它是否对它们的信仰有影响?
- 如果你出生并成长在一个不同的文化中,你会有不同的宗教(或没有宗教)吗?
- 宗教一般来说是社会积极的贡献者还是消极的贡献者?
- 为什么人们常说在礼貌的场合不应该谈论宗教?为什么宗教在这方面是特殊的?
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 a b c d e f g h i Batson, C. Daniel, Schoenrade, Patricia 和 Ventis, W. Larry。1993。宗教与个人:社会心理学视角。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 ISBN 0195062094
- ↑ a b c d 涂尔干,埃米尔。1995。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自由出版社。 ISBN 0029079373
- ↑ Yinger,J. 1970。宗教的科学研究。纽约,麦克米伦。
- ↑ Dobbelaere,Karel。2002。世俗化:三个层面的分析(神,人,宗教)。纽约:彼得·朗出版社。
- ↑ 泰勒,爱德华·伯内特。1976。原始文化:对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的研究。戈登出版社。 ISBN 087968464X
- ↑ 斯塔克,罗德尼和芬克,罗杰。信仰的行为:解释宗教的人性。加利福尼亚:加州大学出版社;2000。
- ↑ 约翰逊,本顿。1963。论教会与教派。美国社会学评论。28:539-49。
- ↑ 特罗尔奇,恩斯特。1931。基督教教会的社会教义。纽约:麦克米伦。
- ↑ a b 约翰斯通,罗纳德·L. 1997。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社会学。第五版。新泽西州上鞍河:普伦蒂斯·霍尔。 ISBN 0131254367
- ↑ 冯·维塞,利奥波德。1932。系统社会学。查普曼和霍尔。
- ↑ a b c d 马克思,卡尔;麦克莱伦,大卫。2000。卡尔·马克思:选集。牛津大学出版社。 ISBN 0198782659.
- ↑ 尤根斯迈尔,马克。2000。神心中的恐怖。加州大学出版社。 ISBN 0520240111
- ↑ a b c d 伯杰,彼得·L. 1967,1990 版。神圣的庇护所:社会学理论的要素。双日出版社。ASIN B0006BQVHY
- ↑ 摩尔,R·劳伦斯。1994。贩卖上帝。牛津大学出版社。 ISBN 0195098382
- ↑ 斯皮尔卡,B;汉斯伯格,B;戈苏奇,R;胡德,R.W. Jr。2003。宗教心理学。吉尔福德出版社。 ISBN 1572309016.
- ↑ 迪纳,E;苏,E.M;卢卡斯,R.E,和史密斯,H.L. 1999。主观幸福感:三十年的进步。心理科学通报。125(2)。
- ↑ 布什,伊芙琳。2010。解释宗教市场失败:对宗教经济模型的性别批判。社会学理论 38(3): 304-325。
- ↑ a b c d e 查维斯,马克。1999。任命女性:宗教组织中的文化与冲突。哈佛大学出版社。
- ↑ 2009 年统计摘要
- ↑ 莫里斯,阿尔登·D. 1984。民权运动的起源。纽约:自由出版社。 ISBN 0029221307
- ↑ a b c d 埃默森,迈克尔·O. 和克里斯蒂安·史密斯。2001。信仰分歧:福音派宗教与美国种族问题。牛津大学出版社,美国。
- ↑ 费特纳,蒂娜。2008。宗教右翼如何塑造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运动(社会运动、抗议和争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
- ↑ 约翰逊,丹尼尔·卡森。正规教育与宗教信仰:用多元逻辑模型寻求新的证据。宗教科学研究杂志。1997;36:231-246。
- ↑ 萨默维尔,C·J. 1998。“世俗社会宗教人口:我们使用“世俗化”一词的默契规则”。宗教科学研究杂志 37 (2):249-53。
- ↑ 斯塔克,罗德尼,劳伦斯·R·伊安纳科内,莫妮卡·图尔奇和马可·泽奇。2002。“欧洲世俗化了多少?”调查 32(136):99-112。
- ↑ 查维斯,马克。1994。“世俗化作为宗教权威的衰落”。社会力量 72(3):749-74。
- ↑ 沃尔德,肯尼思·D. 2003。美国宗教与政治。第四版。纽约:罗曼和利特菲尔德出版社。 ISBN 0742518418
- ↑ a b 布莱姆,罗伯特·j. 2007。“自杀炸弹袭击者的六个教训”。语境 6: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