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欧洲历史/欧洲的专制主义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专制主义时代,以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波旁为代表,标志着欧洲各国统治者崛起,他们在其国家拥有绝对权力。重商主义成为当时的首要经济政策,而宗教问题在欧洲战争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权力平衡问题。

路易十四,太阳王 (1638-1715),专制主义的典范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路易十四
法国和纳瓦拉国王
作者 雅辛托·里戈 (1701)

路易十四·波旁于 1643 年掌权。他娶了菲利普四世的女儿玛丽亚·特蕾莎。他的权力源于他在统治期间维持了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法国。路易和奥兰治的威廉三世·斯图亚特在那段时间里是死敌;然而,路易始终占据上风,在那段时间里一直在进攻威廉。

路易渴望控制荷兰,因为荷兰的经济实力源于贸易,因为他想要粉碎加尔文派和新教徒,也因为他渴望扩大领土。事实上,他曾建议他的继承人路易十五,“不要模仿我对战争的爱好。”他咄咄逼人的政策要求为欧洲最大的 280,000 人军队提供资金。

路易的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了可怕的结果和贫困,而新教徒则憎恨路易。他的经济政策由科尔贝尔领导,他的国家是实施重商主义的典范。在他统治期间,法国成为语言、文化和服装的领先国家。

路易据称曾经有名言道,“朕即国家”,或者“我即国家”,他的统治是专制主义的典范。法国主教博絮埃宣称,君主拥有统治的神圣权利,并断言国王是上帝在人间的受膏者。路易遵循这一信念,统治法国仿佛他是上帝派来统治的。

总的来说,路易的对外目标是领土扩张和天主教的传播。

路易在其国内实现绝对权力的目标方面非常成功,他通过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实现了这一目标。他成功地控制了叛逆的贵族,使自己成为法国权力和文化的中心。人们依靠他获得晋升,并蓬勃发展在他的善意之中。路易还在凡尔赛建造了一座宫殿,耗时十四年才建成。凡尔赛宫是每个欧洲主要国家的典范,它成功地让贵族们忙于其中,分散了他们想要参与政府的愿望。1685 年,路易废除了《南特敕令》,剥夺了法国加尔文派的权利。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二十多岁的查理二世

西班牙的菲利普四世·哈布斯堡与奥地利的玛丽安娜·哈布斯堡结婚,两人生下了查理二世,他是西班牙的智力障碍统治者。由于查理无法生育继承人,在他临终时 (1700 年),他必须决定在他死后谁将统治西班牙。法国认为他们对王位拥有最佳的继承权,因为他们是天主教徒、强大,而且查理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嫁给了路易十四。因此,查理将王位留给了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利普五世·波旁。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02-1715 年) 随之爆发,这场战争将以荷兰的威廉三世·奥兰治为首的联盟与法国对峙,以维护欧洲的权力平衡。这场战争以《乌得勒支条约》 (通过 乌得勒支条约) 结束,协议中规定西班牙的统治者必须放弃其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因此,菲利普被承认成为西班牙国王,但法国和西班牙的统一被禁止。西班牙还在《乌得勒支条约》中失去了其在比利时(“西班牙尼德兰”)和意大利的领土,这引发了西班牙人对新政府的强烈不满。

外交中的权力平衡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权力平衡是一个系统,欧洲国家通过该系统寻求维持所有欧洲国家的国家主权。其概念是,所有欧洲国家都必须努力阻止一个国家变得强大,因此,国家政府经常改变其联盟以维持平衡。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第一场以权力平衡为核心问题的战争。这标志着一次重要的转变,因为欧洲大国将不再以宗教战争为借口发动战争。因此,三十年战争将是最后一场被标记为宗教战争的战争。

重商主义经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重商主义的总体目的是,重商主义政策能够丰富经济,从而导致公民繁荣,税收增加,最终为军队和战争提供资金。在 17 世纪,大多数欧洲国家都采用了重商主义政策。

主要特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通过出口比进口更多的商品,黄金和白银将会流入你的国家。政府应该建立殖民地,获得原材料,然后国家应该将制成品卖回殖民地。政府应该征收高额的外部关税,这有助于阻止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商品流入,并保护本国制造业,从而为政府筹集资金。政府应该消除所有内部关税,确保商品在国内自由流通。最后,国家应该在所有需求方面实现自给自足。

普鲁士的崛起 (1701-1740)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普鲁士成为北德意志的强国,与位于南部的奥地利形成对比。德意志双重主义问题由此产生,具体而言,是询问这两个国家中哪个将统一德国?

普鲁士崛起期间的问题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普鲁士在崛起为强国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一个主要问题是,普鲁士被分成三个需要统一的部分:包括柏林的中部地区勃兰登堡;东部地区,称为普鲁士;以及西部地区。此外,普鲁士资源匮乏,人口远少于欧洲其他主要强国,并且仍在遭受三十年战争的影响。

普鲁士崛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大选侯”腓特烈·威廉的统治下,普鲁士变得高度军事化,社会各个方面都完全屈服于军队的需求。他将军队规模扩大一倍,达到8万士兵。虽然与其他强国相比仍然很小,但它是欧洲大陆上训练最完善、效率最高的军队。

腓特烈·威廉通过招募普鲁士公民而不是雇佣兵来加强普鲁士军队,这被称为“军官制度”(不要与中国的贸易制度混淆)。他削减了所有皇家开支,尤其是宫廷生活,并对中下层阶级征收高额税款。贵族(即容克)需要服兵役,他们经常担任军官,而农民则充当步兵。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格。政府补贴的纺织工业导致制服标准化,所有军人都被要求保持标准化的发型和胡须。腓特烈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高效的官僚机构,并且在宗教方面非常宽容,在路易十四废除《南特赦令》后,他欢迎2万名胡格诺教徒难民。

斯图亚特王朝的英格兰 1603-1714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没有留下继承人。她的侄子,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也是玛丽女王的儿子,玛丽女王在伊丽莎白一世命令下于1589年被处决),登上英国王位,成为詹姆斯一世,使得苏格兰和英格兰都由同一君主统治,建立了斯图亚特王朝。然而,这两个国家除了名义上统一之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团结在一起。它们拥有不同的宗教、法律、法院、议会、教堂和习俗,更不用说700年来相互之间的不信任和仇恨了。

詹姆斯一世 1603-1625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詹姆斯一世是国王神权的支持者,他在1598年写了一本名为《自由君主制真法》的书来为其辩护。他的统治时期见证了与英国议会之间的一些争端,尤其是在统治后期。尽管如此,詹姆斯还是缓和了他的雄心壮志。他还渴望将英格兰和苏格兰合并成一个国家,并开始了对美洲的殖民化。

查理一世 1625-1649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当查理一世登上王位时,他继承了一个非常愤怒的议会,但他与他的父亲詹姆斯一世一样,都相信独裁统治。他任命劳德大主教,让英国国教更加仪式化,更像天主教。这些改革激怒了清教徒,这是一个信奉更加加尔文主义的宗教派别。

1628年,议会发布了《权利请愿书》。这份文件宣布,查理一世不能在没有议会同意的情况下征税。查理一世随后在没有议会同意的情况下征收了“船税”,命令所有城镇都必须支付税款来支持英国海军。这激怒了大多数人,因为“船税”传统上是由沿海城镇支付的。1640年,由清教徒地主控制的议会解除了劳德的职务,并废除了查理一世征收的税收。这些事件导致了英国内战的爆发。

英国内战 1642-1649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场战争将议会的支持者(议会派或“圆颅党”)与国王的支持者(保皇党或“骑士党”)对立起来,争夺的不仅是政治权力,还有对英国经济的控制权。议会获得了商人和清教徒以及繁荣地区的更多支持,而国王则获得了贵族、英国国教徒以及贫困地区的更多支持。

查理一世在内战的第一阶段战败后,于1646年被俘。议会派希望将他留在王位上,但削减他的权力,但查理一世拒绝妥协,反而试图利用他们日益加剧的宗教分歧。查理一世与苏格兰长老会派的一派结盟,试图夺回王位。这引发了1648年的第二次内战,他们在内战中被击败。查理一世被处决,议会派将军奥利弗·克伦威尔实际上掌管了英格兰。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其他运动,包括浸礼会、贵格会、平等主义者、掘地者、探索者和咆哮者,他们将神职人员与贵族等同起来。

克伦威尔的统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之后,克伦威尔成立了一个名为“共和国”的新政府,从1649年持续到1653年。这个政府是一个民主共和国。然而,在1653年,克伦威尔建立了“保护国”,实际上是一个军事独裁政权。他创建了“新模范军”,一支由忠诚的清教徒组成的职业军队。他的统治实行非常严格的法律,包括禁止玩纸牌和跳舞。他与许多英国君主一样,发现议会难以控制,当他解散议会时,英国唯一一部宪法《政府工具》被写成。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查理二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导致查理二世复辟,从而使斯图亚特王朝恢复王位。查理二世通常被称为“快乐的君主”,因为他过着极度奢华的宫廷生活,并有许多情妇。然而,他确实将英国拖入了深重的债务,并继续与荷兰进行克伦威尔从1650年代开始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670年代。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在查理二世的统治时期,英国经历了1665年的“大瘟疫”和1666年的“大火”。

1670年,查理二世与路易十四签订了《多佛密约》,秘密承诺法国和英国结盟,共同努力使英国回归天主教。1673年,他签署了《宽容宣言》,声明天主教徒可以担任政治和军事职位。议会同年作出回应,发布了《检验法》,规定公民必须宣称自己是英国国教徒才能加入议会和军队,并接受英国国教圣餐。

詹姆斯二世 1685-1688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

公开的天主教君主詹姆斯二世于1685年登上王位。他与他的第一任妻子育有两女,玛丽和安妮,她们都是新教徒,但与他的第二任妻子生下一个儿子,詹姆斯,他受洗成为天主教徒。他要求废除《检验法》,并颁布了《宽容宣言》,允许信仰自由,这激怒了议会。愤怒的新教徒会邀请奥兰治亲王威廉和玛丽来救他们。

1688年光荣革命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于担心詹姆斯公开的天主教信仰以及天主教男性继承人的出生,议会于1688年邀请玛丽·斯图亚特和奥兰治亲王威廉统治英格兰。这场革命被称为“光荣革命”或“无血革命”,因为它和平进行,威廉和玛丽登上王位,并签署了《权利法案》。该法案保证国王每三年召集议会一次,并且不能解散议会,以及征税和战争必须得到议会的批准。英格兰不再是绝对君主制国家,而是宪政君主制国家。

1701年,议会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规定所有未来的英格兰君主必须首先是新教徒。

安妮女王和斯图亚特王朝的终结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安妮女王于 1702 年至 1714 年在位,并于 1707 年颁布《联合法案》,将威尔士、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组建了大不列颠。在她统治期间,下议院在议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她在 1714 年 8 月去世,由乔治一世继位,他是汉诺威王朝第一位统治英国的君主。自 1688 年以来,议会权力不断扩张,以牺牲王权为代价,这种趋势在汉诺威王朝统治时期继续下去,第一位首相罗伯特·沃波尔爵士于 1721 年上任。到 1760 年乔治三世即位时,王权几乎没有能力影响国家政治,基本上将组建政府的权力交给了议会中缓慢发展的各党派。

荷兰共和国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文化和经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荷兰殖民地


在 17 世纪被称为“荷兰黄金时代”的一段时间里,荷兰是欧洲的商业、航运和金融领导者。他们也被公认为创造了欧洲最繁华和最宽容的社会之一。阿姆斯特丹成为商业中心,主要是因为安特卫普被洗劫,而阿姆斯特丹银行在整个欧洲银行界处于领先地位。

由于贸易,荷兰成为最富裕和最繁荣的国家。人们对艺术有着极高的欣赏,一些最著名的巴洛克艺术家是荷兰人,例如维米尔、伦勃朗和鲁本斯。荷兰社会提倡言论自由和宗教宽容,各种宗教信仰从无神论者到天主教徒应有尽有。荷兰拥有庞大而成熟的中产阶级,以及完善的教育体系。最后,荷兰是一个邦联共和国,其各省享有很大的自治权,而大多数其他欧洲国家仍在经历专制政权。

海外殖民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立即夺取当时构成葡萄牙帝国的沿海堡垒链。这些殖民地是孤立的,如果受到攻击很难得到增援,而且很容易被逐个消灭,但尽管如此,荷兰在试图这样做时只取得了喜忧参半的成功。安汶岛于 1605 年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但次年对马六甲的攻击未能实现其目标,即在东印度群岛提供一个拥有有利季风的风向的战略位置更好的基地。荷兰人在雅加达找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雅加达由扬·科恩于 1619 年征服,后来以荷兰的拉丁文名称更名为巴达维亚,并成为荷兰东印度群岛的首府。与此同时,荷兰人继续将葡萄牙人赶出他们在亚洲的基地。马六甲最终在 1641 年(第二次尝试夺取后)沦陷,科伦坡在 1656 年,锡兰在 1658 年,纳加帕蒂纳姆在 1662 年,以及克朗加努尔和科钦在 1662 年。葡萄牙在东方的帝国首都果阿在 1603 年和 1610 年两次遭到荷兰人的袭击,但两次都未能成功。虽然荷兰人在四次尝试中都未能从澳门夺取葡萄牙垄断利润丰厚的中国-日本贸易的地方,但日本幕府越来越怀疑天主教葡萄牙人的意图,导致他们在 1639 年被驱逐。在随后的锁国政策下,荷兰是唯一一个被允许在日本活动的欧洲国家,他们在 1639 年被限制在平户,然后从 1641 年开始在出岛。

到 1650 年,荷兰已取代葡萄牙成为香料和丝绸贸易的领头羊,并在 1652 年在南非海岸的好望角建立了殖民地,作为其船只往返于欧洲和亚洲之间的路线上的一个中转站。

在大西洋,西印度公司集中精力从葡萄牙手中夺取其对糖和奴隶贸易的控制权,以及对西班牙宝藏舰队返航时的机会主义袭击。巴西东北部的巴伊亚于 1624 年被攻占,但只维持了一年就被西班牙-葡萄牙联军夺回。1628 年,皮特·海因俘获了整个西班牙宝藏舰队,并带着大量贵金属和货物逃走,这使得该公司两年后能够向其股东支付 70% 的现金股利,尽管该公司在对西班牙的战斗中取得的成功相对较少。1630 年,荷兰人占领了葡萄牙的糖种植园佩尔南布科,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向内陆推进,吞并了周围的糖种植园。为了给种植园提供所需的人力,1637 年从巴西出发的一次远征队旨在攻占葡萄牙的奴隶贸易站埃尔米纳,并在 1641 年成功攻占了安哥拉的葡萄牙定居点。到 1650 年,西印度公司牢牢控制着糖和奴隶贸易,并占领了加勒比海的圣马丁岛、库拉索岛、阿鲁巴岛和博奈尔岛,以保证通往这些岛屿的盐田。

与在亚洲不同的是,荷兰人对葡萄牙在巴西和非洲的成功是短暂的。多年的定居生活留下了许多生活在荷兰统治下的葡萄牙人社区,而荷兰人天生是商人而不是殖民者。1645 年,佩尔南布科的葡萄牙社区起义反抗荷兰统治者,到 1654 年,荷兰人被赶出了巴西。在此期间,葡萄牙从巴西派遣了一支远征队,重新夺取了安哥拉的罗安达,到 1648 年,荷兰人也被赶出了那里。

在北美东北海岸,西印度公司接管了新荷兰公司(1614-18 年)在哈德逊河上的奥尔巴尼堡建立的定居点,从 1614 年建立的纳骚堡迁来。自 1609 年亨利·哈德逊航行以来,荷兰人每年都派船到哈德逊河进行毛皮贸易。为了保护其在奥尔巴尼的岌岌可危的局势免受附近英法人的攻击,该公司于 1625 年在哈德逊河口建立了设防城镇新阿姆斯特丹,鼓励在周围的朗岛和新泽西州地区定居。毛皮贸易最终被证明该公司无法垄断,因为大量的非法私人毛皮贸易以及新荷兰的定居点无利可图。1655 年,位于特拉华河附近的瑞典殖民地被荷兰总督皮特·斯泰夫桑特派来的船只和士兵强行吞并到新荷兰。

自成立以来,荷兰东印度公司一直在与两年前成立但资本规模小八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竞争在东方的相同商品和市场。1619 年,这场竞争导致了安汶岛大屠杀,当时几名英国公司人员被荷兰特工处决。这一事件成为英国人长达数十年的怨恨的根源,在 1620 年代后期,英国公司将重点从印度尼西亚转移到印度。

英荷战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651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航海法,将荷兰船只排除在英格兰与其加勒比殖民地之间的利润丰厚的贸易之外,直接导致了次年两国之间的敌对行动爆发。这场战争将被证明是决定性的,但英国未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贸易的领导者。

1664 年,当英国军队准备攻占新荷兰时,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经过两年的战争,在米希尔·德·雷特尔的领导下,荷兰人摧毁或俘获了英国舰队的大部分,英国被迫求和。根据布雷达条约(1667 年),新荷兰被割让给英国,以换取英国在苏里南的定居点,该定居点在同一年被荷兰军队征服。

与法国的战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672 年,法国入侵共和国,引发了法荷战争,他们只在抵达荷兰水线后才被阻止。英法两国秘密达成协议,将荷兰瓜分,但在海上遭遇失败,无法越过水线后,法国军队开始缓慢谨慎地从共和国撤退。和平条约于 1678 年签署。

1688 年的光荣革命见证了荷兰的威廉·奥兰治入侵英格兰并登上王位,结束了荷兰与英格兰 50 年的竞争,并使这两个国家在同一年加入了对法国的九年战争。英荷舰队(主要是荷兰)在海上占据主导地位,法国没有取得成功。

俄国沙皇彼得大帝 (1689-1723)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彼得在俄国建立了一个专制君主制,完全没有社会契约的概念。农奴制在俄国仍然很强大,没有中产阶级也没有城市化。在俄国,晋升是基于能力,而不是出身或血统。

彼得大帝外交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为他的国家获得温暖的海港,这对贸易、海军力量和通往西方的通道至关重要。他与瑞典争夺波罗的海港口,与奥斯曼土耳其争夺黑海港口。在与瑞典的大北方战争中,俄罗斯通过使用焦土政策在波尔塔瓦击败了瑞典军队,俄罗斯人撤退,烧毁城镇的庄稼或村庄,等待冬天对敌军造成打击。因此,俄罗斯人成功获得了波罗的海的温暖海港,这个港口被称为圣彼得堡,被称为“通往西方的窗口”。

彼得大帝实施了“大使馆”,这是他和他的贵族们对许多西欧国家的访问。大使馆的最终目标是利用收集到的信息“西化”俄罗斯,因为彼得大帝害怕西方力量的不断增强。通过大使馆,彼得大帝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技术技能,尤其是军事技术,例如海军仪器、军队战术、造船技术和海军战略。他还引进了拥有技术技能的外国工人,并引进了欧洲其他地区正在穿着的新服装。他实施了儒略历,虽然当时还不是现代的公历,但比过去使用的日历更现代。他建立了更好的教育体系,还建立了第一支现代的俄罗斯军队,拥有20万士兵。贵族们被要求在军队或官僚机构中服兵役。

巴洛克艺术

[edit | edit source]

巴洛克艺术诞生于17世纪,持续到18世纪中期。巴洛克艺术被天主教徒用在反宗教改革中。巴洛克艺术的特点是其丰富而鲜艳的色彩、强烈的光影运用、极大的戏剧性和奔放的风格。与通常描绘柔和场景的文艺复兴艺术不同,巴洛克艺术捕捉了场景的高潮。它利用动态照明在画布上营造出“聚光灯”效果。

巴洛克艺术被应用于建筑、艺术,甚至音乐。这种形式的作品被包含在圣彼得堡的建筑中。

卡拉瓦乔

[edit | edit source]

卡拉瓦乔是一位著名的意大利画家,为天主教反宗教改革创作了《犹滴斩杀赫罗弗尼》和《多马的怀疑》等作品。他引入了戏剧性的明暗效果,帮助从矫饰主义过渡到新的巴洛克风格。

贝尔尼尼

[edit | edit source]

贝尔尼尼是一位著名的意大利雕塑家,他最著名的作品可能是《圣特蕾莎的狂喜》。这尊雕塑描绘了一位神秘的修女在宗教狂喜的高潮中处于恍惚状态。贝尔尼尼是第一个意识到光线效果重要性的大师之一。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