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研究/新约注释/哥林多前书/第 13 章
哥林多前书 13:1-13 (新国际版) |
---|
爱
1我若能说人方言,并天使的方言,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 2我若有先知的能力,能晓得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3我若把所有的都舍了,甚至舍了自己的身体,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于我毫无益处。 4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骄傲。 5爱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6爱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8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停止;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之能,终必停止。 9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不过是片面的,所讲的,不过是片面的。 10完全的时候,不完全的必归于无有了。 11我作孩子的时候,说话像孩子,思想像孩子,用意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放下了。 12我们如今好像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如今我认识得不完全,到那时,就完全认识,如同主认识我一样。 13如今常存的有信,望,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
哥林多前书 13 章,也被称为“爱的诗歌”,经常被认为是整个新约中最受喜爱的章节(巴克莱,116)。[1] 哥林多前书 13 章,紧随 12 章之后,反映了保罗在哥林多前书 12 章中所讨论的内容,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补充。第 12 章论述了个人属灵恩赐,而在第 13 章中,他希望消除哥林多人之间存在的激烈竞争。哥林多人想知道谁的属灵恩赐更大、更好,以便确立某种优越性,但保罗随后跟进了他们的意图和问题,在第 13 章中告诉他们,他们需要彼此相爱。他们不仅应该彼此相爱,也应该爱所有人,因为我们都是神的儿女。哥林多人想知道谁的恩赐更重要,或者被认为更属灵。保罗试图告诉他们,他们所有的恩赐都同等重要,在运用他们的恩赐时,他们应该确保他们的每项行动都渗透着爱(加兰,605) [2]
这封信的背景是在哥林多。请注意下面的插图,周围的城市是保罗写信的其他地方,比如他写给腓立比人的信,就是在腓立比。
哥林多前书 13 章据说是一个包含三个章节的序列的第二部分。采用 A-B-A 的风格结构,第 13 章是 B 部分。第 13 章的视角是从教会学的角度来看,既有人类学,也有神学。第 13 章的结构可以从交叉方式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首先,有引言,包含 1-3 节,然后是 4-7 节,最后是 8-13 节。在第 13 章中,再次使用 A-B-A 的风格,将 A 作为第一部分,B 作为第二部分,A 作为最后部分。本章的顺序按强度递增排列(科林斯,471-472)。[4]
在哥林多前书 13 章中,保罗使用第一人称写作。一些学者认为,当保罗说“我”时,他只是在指任何个人,但许多人持相反意见,认为保罗只在指自己。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是,保罗写给哥林多的信中,这种一致性似乎贯穿始终。由于他对哥林多人的挑战,本章中也引入了讽刺的可能性。这些人“追求属灵恩赐,但保罗会展示一条更卓越的道路。他对爱的赞美,是由于哥林多人追求属灵恩赐时,遵循了保罗无法接受的等级制度”(科林斯,472-473)。[5] 本段的风格在第 4-7 节之间发生变化,风格变成了“犹太教劝诫,或具体指示,形式是教导性(指令)而不是赞美性”(赞美)(苏阿兹,273)。[6] 然后风格在第 8 节发生变化,变成了更精妙的论证,而不是前几节中的智慧语录(苏阿兹,274)。[7] 至于本段的体裁,许多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已被提出。它被认为是赞美性演讲、审议性修辞、挽歌,以及最后是赞美文,包含五个部分用于组织。这五个部分包括引言、出生和成长、行为、比较和结语。本章被认为是一个统一的实体,而不是不同写作片段的集合(加兰,606-607)。[8]
哥林多前书是使徒保罗写给哥林多人的一封信。这段经文的意图存在争议,但通过适当的语境分析,读者可以发现这段经文并非用于婚礼场合,讨论新婚夫妇如何对待彼此,而是保罗在与哥林多人讨论恩赐以及如何将爱置于所有行为的中心,而不是自私自利的延续。本章讨论了属灵恩赐与对神的爱以及我们与神的关系之间的联系。第13章中这些爱的行为代表了神本身的临在。在本章中,保罗实际上是在说爱是对他人的社区表现出同情和真诚的关心,而不是出于自私自利和个人满足的动机。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本章中没有提到神一次,但保罗的目的是表达人类与神在基督里爱的联系。第4-7节中提到的问题都是哥林多人当时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保罗试图指责哥林多人的问题,并向他们表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谁的属灵恩赐比别人大,而在于他们彼此之间缺乏爱。据保罗说,基督的爱并不体现在哥林多人的行为中,这种缺乏爱是他们所有问题的根源。本章的目的是认识到神对我们生活方式的呼召,并揭露教会中的真正问题(Garland, 605–608)。[9]
主题
[edit | edit source]教会的淫乱行为、品格发展和保持一颗纯洁的心。
结构分析
[edit | edit source]- 人的言语(第 1-3 节)
- 没有爱的言语
- 没有爱的信心
- 没有爱的施舍
- 爱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第 4-7 节)
- 爱是什么
- 爱是忍耐
- 爱是恩慈
- 爱不是什么
- 爱不嫉妒
- 爱不夸口
- 爱不骄傲
- 爱不侮辱别人
- 爱不寻求私利
- 爱不发怒
- 爱是什么
- 知识(第 8-12 节)
- 知识不是永恒的
- 完美到来,不完美离去
- 像孩子一样
- 剩下的东西(第 13 节)
- 信心
- 盼望
- 爱
- 这三者之中,最大的是爱
释义
[edit | edit source](第 1 节)即使我的言语是圣洁的,但如果我没有爱,这些言语就仅仅是令人厌恶的噪音。
(第 2 节)如果神赐予了预言和知识的恩赐,并拥有能移山的信心,但如果没有爱,这一切都毫无意义。
(第 3 节)如果我将自己完全奉献,放弃所有物质财产,但却没有爱,我便一无所有。
(第 4 节)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爱是不骄傲。
(第 5 节)爱不失礼,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也不计算人的恶。
(第 6 节)爱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第 7 节)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第 8 节)爱永不失效。但预言终必失效;方言也必停止;知识也必废去。
(第 9 节)我们如今所知道的有限,所预言的也有限。
(第 10 节)完全的事来到,不完全的事就消去。
(第 11 节)我作孩子的时候,说话像孩子,思想像孩子,行为也像孩子;及至长大,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
(第 12 节)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如今我认识得不完全,到那时就认识得完全,如同主认识我一样。
(第 13 节)如今常存的有信、望、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逐节分析
[edit | edit source]经文前语境分析:第 1-3 节
[edit | edit source]13:1 “我若能说人的方言,并天使的方言,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
“agape”这个词,意思是爱,在新约中经常用来描述神和耶稣对人的亲密和深切的爱。它也可以用来描述基督徒之间共同的关系和约定(Mare, 267)。[10]一些学者认为,这里提到的“方言”指的是说方言的恩赐,但应该认识到,这些“方言”可以指“任何类型的言语”(Morris, 177)。[11]与天使的方言具有积极意义(大概是指天使圣洁的言语)相反,“方言”可能指的是异教崇拜,“特别是对狄奥尼索斯和西贝勒的崇拜”,因为“钹的叮当声和号角的喧嚣”是这些“异教徒”的特征(Barclay, 117)。[12]这表明,“即使是梦寐以求的说方言的恩赐,如果没有爱,也比异教崇拜的喧嚣好不了多少”(Barclay, 117)。[13]进一步解释“鸣的锣,响的钹”,锣很可能真的是青铜,因为哥林多以青铜制品闻名。无论这是什么响亮的装置,它显然是非常响亮的。有些人认为它可能是一只喇叭(Morris, 177–178)。[14]
13:2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并能晓得一切奥秘,一切知识;我若有全备的信,甚至能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应该注意到,在本节经文中,预言很可能指的是讲道。据威廉·巴克莱说,“有两种类型的传道人。一种传道人的唯一目标是拯救他人的灵魂,他用爱的语调打动他们……另一方面,有一种传道人将他的听众悬挂在地狱的火焰之上,让人感觉他会在他们的毁灭中感到与他们的拯救同样多的快乐”(Barclay, 118)。[15]进一步讨论,应该解决第二种类型的讲道,这种类型的讲道实际上可能会吓唬人,但它不会表现出爱,也不会拯救人。
13:3 “我若将我的所有财产都分给穷人,甚至舍己烧在火里,却没有爱,对我毫无益处。”
在本节经文中,学者们认为保罗在说,即使你将你所有的物质财产都给了穷人,也不意味着你是出于纯粹的爱这么做的。此外,保罗在说,你可以因你的信仰而受到迫害和殉道,但仍可能不是出于对别人的爱(Mare, 268)。[16]在结束这一部分时,保罗在本节经文中总结了他的观点,即“宗教行为如果没有被‘agape’所包围,就是毫无意义的”(Hays, 228)。[17]
重点经文:第 4-7 节
[edit | edit source]13: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爱是不骄傲。”
第 4 节列举了一系列描述爱的词语,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词语包括忍耐和仁慈,而消极的词语则包括嫉妒、骄傲和自夸。保罗说爱是忍耐的,实际上是在说爱不容易生气(Mare,268)。[18] 这些词语的本质是拟人化。积极的词语也是作者保罗在罗马书 2:4 中用来描述上帝的词语。显然,从这一节开始的消极词语指的是哥林多人的不良行为,这些行为在哥林多书的其余部分都有描述(Hays,226)。[19] 在这段经文中,自夸的希腊语动词翻译为 *perpereuomai*,在新约中只在这节经文中出现过。一些最早的译本,如罗伯逊和普拉默,将其翻译为“不吹牛”或“虚荣是主要思想”(Earle,82)。[20] 对这些词语的考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保罗在描述什么是爱以及什么是爱不是的时候的含义。通过在这些经文中将爱拟人化,这些行为的优越性就显露出来了。保罗在这章中从未使用形容词来描述爱,而是只使用动词。这表明爱是不断地活着和运动的东西,它不是一种很容易被描述成单一行为的东西,而是一系列行为。在这段经文中,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通过它所做和所不做来体现的行动,正如我们在第 5 节中看到的那样。爱对这些人来说是一种展示,它创造了基督信徒的独特特征(Garland,616)。[21]
13:5 “爱是不失礼的,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一些学者认为,这节经文中对失礼行为的提及可能是针对“哥林多前书 11:2-16 和 14 章中提到的礼拜中的无序行为”(Mare,268)。[22] 这节经文的目的是确切地说明什么是爱不是。第 5-6 节列举了爱不是的五件事,再次强调了“爱的包容性范围(Sampley,953)。[23] 这节经文中使用了希腊语动词 *logizomai*,可以从比喻意义上理解为“考虑”,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使徒保罗最喜欢的词语,在他的书信中使用了 27 次(Earle,83)。[24]
第 5 节在钦定本中说“不作恶”,而新国际版则说爱“不记人的过犯”。这些翻译上的差异会完全改变这节经文的含义。说“不作恶”是对这节经文试图说明的含义的错误描述。这节经文的核心含义,在新国际版圣经中,是不记人的过犯,这反过来避免了“违背爱的本质”(Mare,268)。[25]
13:6 “爱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第 6 节是保罗列举的八种不反映爱的消极行为的结尾。一些圣经译本在这段经文中没有使用“恶”这个词,而是使用了“不义”(新美国标准版),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从 *adikia* 的词根翻译过来的“不法”。即使这样,有些人可能会说,它的意思是“不公”。这并没有显著地改变这段经文的含义。至于这节经文最后提到的积极方面,真理,很可能指的是道德,类似于约翰福音的传统(Hays,227)。[26]
13: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据说第 7 节描述了爱“掩盖别人的过失,而不是乐于见到别人的过失”(Mare,268)。[27] 这节经文的结尾是对哥林多前书 13 章这部分内容的强有力总结。保罗使用了“四个强烈的动词,从积极方面刻画了 *agape* 的行为(Hays,228)。[28] 这节经文的其他含义包括指示一个人要“信任、乐观,并愿意忍受迫害”(Mare,268)。[29] 这节经文中使用的第一个动词是保罗之前用过的词,用来描述他作为使徒的行为,在哥林多前书 9:12 中:他会“忍受一切,不愿阻碍基督福音的传播”。这强调了保罗作为 *agape* 模范的特征,他“在忍耐的使徒职分中”向哥林多人展现了他对爱的理想,这些理想体现在他的信函中,也体现在他的个人行动中(Hays,228)。[30]
提到“包容”的希腊语词根,我们得到了动词 **stego**,后来被翻译成屋顶。从字面上理解,它是“紧紧覆盖,通过覆盖来保护”(Earle,83)。[31] 在新约中,这个动词只在另外两个地方出现,那就是帖撒罗尼迦前书 3:1,5 和哥林多前书 9:12。如果查找现代的翻译,就不会发现这种与屋顶或覆盖相关的翻译。翻译者必须查阅这段经文中的原始希腊语词根。
语境分析结束:第 8-12 节
[edit | edit source]13:8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讲道必归于无;说方言,方言必停止;知识,知识必归于无。”
通过结合 *《解经圣经注释》*(参见第 10 节分析)中关于第 10 节的信息以及“完全”的含义,读者可以推断出“先知讲道”指的是“圣灵直接启示的预言,或者可能是圣灵在理解和宣讲已经启示的真理时提供的特殊帮助,正如圣经中所记载的”(Mare,268–269)。[32] 在这节经文中提到爱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上帝无限的自我和爱本身之间建立联系。之前,第 7 节谈到了盼望,保罗从未提到上帝有盼望,但上帝被说是爱。这种爱是无止境的,因为上帝的爱被说是所有世俗之爱的根源(Sampley,954)。[33]
13:9 “我们如今所知道的有限,所预言的有限。”
第 9 节描述了知识和先知讲道为什么将会消失。一些学者认为,这是“基督教不可知论的一个例子,它指的是对目前局限性的认识,同时也对未来完全真理的到来充满信心”(Garland,622)。[34]
13:10 “完全的来到,不完全的便归于无了。”
第 10 节仅仅是在说,先知讲道、说方言和知识之所以会消失,是因为它们“不完全,只是一种部分的体现”(Mare,268)。[35]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保罗并没有说明这些东西什么时候会消失,一些学者认为,保罗指的是在使徒时代结束时,神迹恩赐的消失(Mare,268)。[36] 这与第 8 节中对“先知讲道”一词的使用有关,因为其与公元 1 世纪末的正典完成相关。[37] “因为爱永远长存,它优于这些不完全的恩赐,无论它们在这个时代多么令人印象深刻”(Garland,620)。[38]
13:11 “我作孩子的时候,说话像孩子,思想像孩子,判断像孩子。我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撇开了。”
说到“孩子的事”,字面上的希腊语词根翻译可以指“行为”或“东西”。如果这个词指的是“东西”,读者可以将这段经文理解为成年人将他们孩提时代的实物、玩具,如洋娃娃,收起来;但如果这个词指的是“行为”,读者可以将其理解为成年人对生活中情况的反应(Earle,84)。[39] 这反过来可能暗示所讨论的个体的不成熟。
13:12 “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如今我认识得不完全,到那时,就要完全认识,如同主完全认识我一样。”
这节经文是为了让知识得到透彻的理解。保罗所知道的远远多于他写信给的哥林多人,但他仍然承认自己并不知道所有的事情,只是部分地知道要被知道的事情。通过说“到那时他就会完全认识”,他的意思是说在世界的终结时,他会比他现在知道的更多。对知识的讨论是为了将爱的概念置于一个透彻的视角(Sampley,955)。[40]
第 13 节
[edit | edit source]13:13 “如今常存的有信、望、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保罗在结论中强调了爱的重要性,他说:“信心和盼望虽然伟大,但爱更大。没有爱的信心是冷冰冰的,没有爱的盼望是阴沉的。爱是点燃信心的火焰,是将盼望变成确信的光芒”(巴克莱,126)。[41] 以“爱”这个最终词完美地结束,可以通过对这段经文的解释来看到上帝的特征。“不能说上帝拥有信心或盼望,但他肯定爱,而且确实是爱”(莫里斯,185)。[42] 我们作为读者不应该过分强调保罗列出信心、盼望和爱的顺序,因为那不是保罗的本意。相反,我们应该认识到,爱是任何个人都应该追求的最伟大的美德(莫里斯,185)。[43] 当谈到信心、盼望和爱时,一些学者指出,这些是基督教生活的核心。“保罗无法想象没有三者中的任何一个的存在,以及它们完整发挥作用的基督里的生活;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其他事物如何来去、变化、或者一个信徒与另一个信徒有多不同,所有三个都必须保持存在”(桑普利,955)。[44]
词汇研究
[edit | edit source]爱
[edit | edit source]毫无疑问,“爱”是这章哥林多书中最重要和最关键的词语。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核心主题是将爱人格化,展现其在行动中的样子。我们可以在第4-7节中很容易地看到这一点,那里将爱描述为忍耐、恩慈、不嫉妒等等。所有这些特征都不是个人的感觉,而是行动。在翻译中应该认识到一些显著的变体,例如在圣经的英王钦定版中使用“爱”。在英王钦定版中,用“仁爱”代替了“爱”,这很有趣,因为“英语单词‘仁爱’从未达到使徒论证的高度。充其量,它只表示对他人友好的兴趣和宽容。它远没有暗示使徒所考虑的那种热烈、积极、充满活力的原则”(厄尔,79)。[45]
有三个希腊语动词表示“爱”。这些词包括“eran, philein, and agapan”(它们都是不定式)。“Agape”的一些翻译还原为“Agapan”,指的是上帝的爱,通常被翻译成“表现爱”。“Agapan”也被称为agape,它是新约中对爱的最高评价。这个词的动词形式agapao在新约中出现142次,而英王钦定版将其翻译成“爱”135次。名词agape在圣经中出现116次,被翻译成“爱”86次,以及“仁爱”27次(厄尔,78–80)。动词agape在圣经中出现的频率,可以让读者了解爱的重要性。如果它在整本圣经中出现了这么多次,那么这必然是正典作者想要传达的关键信息之一。其他形式的agape与这段经文无关,因此不再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重要的是要关注保罗在这封信中写作的角色。保罗给哥林多人写信时,有很多偏见或个人观点会影响他的表达方式。对基督徒生活真正发挥其全部潜力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将爱作为他们信仰的核心。对保罗来说,这是理所当然的。保罗在圣经中写下的每一封信,至少都包含一次“爱”这个词。这正是“所有真正的基督教神学和伦理学的基础,对信徒的安全感至关重要”(霍桑,576)。[46] 根据保罗的观点,爱的源泉来自个人与上帝的关系,而我们只能通过圣灵来实现这一点。根据保罗的观点,爱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自发获得的属性,而是上帝恩典改变生命的结果,它改变了我们的内心。当我们的内心改变时,我们的行为也会改变。在保罗的信件中,他经常鼓励他写信的对象通过祷告的方式来表达爱,例如在腓立比书1:9中。这可以应用于任何时代的社会,因为保罗暗示,我们对爱的行为来自于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会是自然而然的(霍桑,576–577)。[47] 对保罗来说,爱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存在状态。情感必须纳入这个对话中。这些经文强调了对他人关怀的行动背后必须具备的真诚。保罗试图鼓励他信件的所有读者彼此表达爱意,并从一个纯洁的内心出发(霍桑,577)。[48]
在第13章的末尾,保罗说爱永不失败,爱是所有美德中最伟大的。从保罗写过的其他信件中可以看出,信心的表达确实大于爱。对保罗来说,“爱的表达明显取决于某些神学和道德考量,这些考量至关重要;当这些考量受到威胁时,严厉的言语可能是爱最真实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对爱的违背”(霍桑,578)。[49]
忍耐
[edit | edit source]在旧约的英文版中,词语“忍耐”/“耐心”/“耐心地”并不经常出现。然而,在谈到新约时,它在英王钦定版中出现的频率更高。这种引用也可能是指哥林多人为了在信仰中坚定不移而需要的忍耐,这是他们当代所需要的。对这个词的其他引用可能会赋予它更好的含义,例如耐力或坚定不移(巴特里克,676)。[50]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词语(来自NIV)
[edit | edit source]第1节:方言、人、天使、锣、叮当作响的符号
第2节:恩赐、预言、奥秘、知识、信心、山
第3节:贫穷、屈服、火焰
第4节:忍耐、恩慈、嫉妒、夸耀、骄傲
第5节:粗鲁、自私、发怒、记录过错
第6节:邪恶、真理
第7节:保护、信任、希望、坚持
第8节:预言、方言、知识
第9节:预言
第10节:完美、不完美
第11节:孩子、男人、方式
第12节:反射、镜子、脸、知道/被知道
第13节:信心、盼望
观察和解释性问题
[edit | edit source]- 当保罗谈论穷人时,他是否是从个人经历中谈论的,可能是在观察特定的人?他是否认为,除非内心有爱,否则就不应该施舍穷人?
- 这里所说的爱在某种程度上是比喻性的吗?
- 以至于不仅所给出的描述被拟人化了,而且它们也被描述为情景性的吗?
- 保罗在本章中使用的一些想法是否来自已经写下的经文?
- 例如:对“像孩子一样”的引用
- 哥林多前书13章在某种程度上,是否是对保罗所有写过的信件的总结?
- 保罗的个人“孩子气”是什么?他把这些“孩子气”抛在了身后?
- 保罗对自己的知识是否谦卑?
- 例如:对“部分知道”(第12节)的引用
神学意义和对当今的应用
[edit | edit source]哥林多前书13章是一个可以被任何时代的人所理解和应用的章节。它阐述了成为基督徒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永远不会改变,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成为基督的追随者,就是坚持信仰、盼望和爱的价值观,其中爱凌驾于一切之上。哥林多书这一章探讨了正直和内心的主题。保罗说,我们应该以爱作为我们行动的动力。没有爱的行动是毫无意义的。这段经文中的爱定义有很多形式,最终读者可以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当基督在我们生命中时,我们的行为自然会呈现出积极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基督在我们身上。
本章中的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是我们应该对他人采取的行动。爱所有的人就是理解基督对我们生活的核心意愿,是他生命存在的本质和目的。我们也可以通过思考我们行动背后的意图和动机来将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当我们处于权力地位时。例如,如果一个人在教会担任音乐领导职位,他们应该思考自己为什么要为教会演奏,因为如果他们的意图不是为了荣耀上帝,那么他们就不是出于爱。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崇拜领袖可能希望通过站在人群面前,被所有人注目而荣耀自己,抬高自己。同样的概念可以应用于任何领导职位,不仅仅是在教会。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采取基督般的态度,就是在生活中各个方面都体现爱。无论是职场还是教会,作为神的追随者,我们应该确保我们在日常行动中对周围的人表达真诚的关心。第十三章并不指的是现代社会对爱的理解,或者说以一种性化的方式,而是指来自一颗真诚的心,希望帮助基督里的弟兄姊妹的行动和行为。
- ↑ Barclay, William. 每日圣经研究系列:给哥林多人的信. 路易斯维尔: John Knox Press, 1975.
- ↑ Garland, David E. 哥林多前书:贝克新约圣经解释评注. 格兰德拉皮兹: Baker Academic, 2003.
- ↑ http://www.ebibleteacher.com/imagehtml/images/thumbnails/Pauls%20Letters%20to%20Churches%20800.jpg
- ↑ Collins, Raymond F. 圣经圣经:哥林多前书. 科莱奇维尔: Liturgical Press, 1999.
- ↑ Collins, Raymond F. 圣经圣经:哥林多前书. 科莱奇维尔: Liturgical Press, 1999.
- ↑ Soards, Marion L. 哥林多前书:新国际圣经评注. 皮博迪: Hendrickson Publishers, 1999.
- ↑ Soards, Marion L. 哥林多前书:新国际圣经评注. 皮博迪: Hendrickson Publishers, 1999.
- ↑ Garland, David E. 哥林多前书:贝克新约圣经解释评注. 格兰德拉皮兹: Baker Academic, 2003.
- ↑ Garland, David E. 哥林多前书:贝克新约圣经解释评注. 格兰德拉皮兹: Baker Academic, 2003.
- ↑ Mare, Harold W. 解经圣经评注. 第 10 卷. 格兰德拉皮兹: Zondervan House, 1976.
- ↑ Morris, Leon. 泰恩代尔新约圣经评注:哥林多前书. 莱斯特: Inter-Varsity Press, 1985.
- ↑ Barclay, William. 每日圣经研究系列:给哥林多人的信. 路易斯维尔: John Knox Press, 1975.
- ↑ Barclay, William. 每日圣经研究系列:给哥林多人的信. 路易斯维尔: John Knox Press, 1975.
- ↑ Morris, Leon. 泰恩代尔新约圣经评注:哥林多前书. 莱斯特: Inter-Varsity Press, 1985.
- ↑ Barclay, William. 每日圣经研究系列:给哥林多人的信. 路易斯维尔: John Knox Press, 1975.
- ↑ Mare, Harold W. 解经圣经评注. 第 10 卷. 格兰德拉皮兹: Zondervan House, 1976.
- ↑ Hays, Richard B. 释经:用于教学和布道的圣经评注. 哥林多前书. 路易斯维尔: John Knox Press, 1997.
- ↑ Mare, Harold W. 解经圣经评注. 第 10 卷. 格兰德拉皮兹: Zondervan House, 1976.
- ↑ Hays, Richard B. 释经:用于教学和布道的圣经评注. 哥林多前书. 路易斯维尔: John Knox Press, 1997.
- ↑ Earle, Ralph. 新约圣经词义. 第 4 卷. 堪萨斯城: Beacon Hill, 1979.
- ↑ Garland, David E. 哥林多前书:贝克新约圣经解释评注. 格兰德拉皮兹: Baker Academic, 2003.
- ↑ Mare, Harold W. 解经圣经评注. 第 10 卷. 格兰德拉皮兹: Zondervan House, 1976.
- ↑ Sampley, Paul J. 新释经圣经:哥林多前书. 第 10 卷. 纳什维尔: Abingdon, 2002.
- ↑ Earle, Ralph. 新约圣经词义. 第 4 卷. 堪萨斯城: Beacon Hill, 1979.
- ↑ Mare, Harold W. 解经圣经评注. 第 10 卷. 格兰德拉皮兹: Zondervan House, 1976.
- ↑ Hays, Richard B. 释经:用于教学和布道的圣经评注. 哥林多前书. 路易斯维尔: John Knox Press, 1997.
- ↑ Mare, Harold W. 解经圣经评注. 第 10 卷. 格兰德拉皮兹: Zondervan House, 1976.
- ↑ Hays, Richard B. 释经:用于教学和布道的圣经评注. 哥林多前书. 路易斯维尔: John Knox Press, 1997.
- ↑ Mare, Harold W. 解经圣经评注. 第 10 卷. 格兰德拉皮兹: Zondervan House, 1976.
- ↑ Hays, Richard B. 释经:用于教学和布道的圣经评注. 哥林多前书. 路易斯维尔: John Knox Press, 1997.
- ↑ Earle, Ralph. 新约圣经词义. 第 4 卷. 堪萨斯城: Beacon Hill, 1979.
- ↑ Mare, Harold W. 解经圣经评注. 第 10 卷. 格兰德拉皮兹: Zondervan House, 1976.
- ↑ Sampley, Paul J. 新释经圣经:哥林多前书. 第 10 卷. 纳什维尔: Abingdon, 2002.
- ↑ Garland, David E. 哥林多前书:贝克新约圣经解释评注. 格兰德拉皮兹: Baker Academic, 2003.
- ↑ Mare, Harold W. 解经圣经评注. 第 10 卷. 格兰德拉皮兹: Zondervan House, 1976.
- ↑ Mare, Harold W. 解经圣经评注. 第 10 卷. 格兰德拉皮兹: Zondervan House, 1976.
- ↑ Mare, Harold W. 解经圣经评注. 第 10 卷. 格兰德拉皮兹: Zondervan House, 1976.
- ↑ Garland, David E. 哥林多前书:贝克新约圣经解释评注. 格兰德拉皮兹: Baker Academic, 2003.
- ↑ Earle, Ralph. 新约圣经词义. 第 4 卷. 堪萨斯城: Beacon Hill, 1979.
- ↑ Sampley, Paul J. 新释经圣经:哥林多前书. 第 10 卷. 纳什维尔: Abingdon, 2002.
- ↑ Barclay, William. 每日圣经研究系列:给哥林多人的信. 路易斯维尔: John Knox Press, 1975.
- ↑ Morris, Leon. 泰恩代尔新约圣经评注:哥林多前书. 莱斯特: Inter-Varsity Press, 1985.
- ↑ Morris, Leon. 泰恩代尔新约圣经评注:哥林多前书. 莱斯特: Inter-Varsity Press, 1985.
- ↑ Sampley, Paul J. 新释经圣经:哥林多前书. 第 10 卷. 纳什维尔: Abingdon, 2002.
- ↑ Earle, Ralph. 新约圣经词义. 第 4 卷. 堪萨斯城: Beacon Hill, 1979.
- ↑ Hawthorne, Gerald F. 保罗及其书信词典. 唐纳斯格罗夫: Inter-Varsity, 1993.
- ↑ Hawthorne, Gerald F. 保罗及其书信词典. 唐纳斯格罗夫: Inter-Varsity, 1993.
- ↑ Hawthorne, Gerald F. 保罗及其书信词典. 唐纳斯格罗夫: Inter-Varsity, 1993.
- ↑ Hawthorne, Gerald F. 保罗及其书信词典. 唐纳斯格罗夫: Inter-Varsity, 1993.
- ↑ Buttrick, George A. 释经圣经词典. 第 K-Q 卷. 纽约: Abingdon,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