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现存灵长类动物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分类系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为了理解人类在动物界中的确切位置,了解生物学家用来分类生物的系统非常有用。这个基本系统是由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发明的。

林奈系统的目的是简单地为当时积累的大量混乱的生物学数据创造秩序。冯·林奈根据整体相似性将生物分类成小的群体或物种。根据同源性,将类似的物种群体组织成更大的、更具包容性的群体,称为属。

通过仔细比较和分析,冯·林奈以及后来的学者们能够将特定动物分类成一系列更大、更具包容性的群体,直到最广泛和最具包容性的群体——动物界。

灵长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灵长类动物只是几个哺乳动物目之一,例如啮齿动物、食肉动物和有蹄类动物。

因此,灵长类动物与其他哺乳动物共享一些特征

  • 哺乳动物是聪明的动物
  • 在大多数物种中,幼崽是活产的,卵在母体子宫内保留到生长到高级阶段才出生
  • 出生后,幼崽由母亲喂养
  • 哺乳动物具有恒定的体温、高效的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和口腔分离)、高效的四腔心脏(防止含氧血和脱氧血混合)等等特征
  •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骨骼与大多数爬行动物的骨骼相比是简化的,因为骨骼数量更少。例如,下颚只有一个骨头,而不是多个。

在现代进化生物学中,物种通常被定义为一个群体或一组看起来或多或少相似的生物,它们有可能杂交产生可育的后代。实际上,个体通常根据它们的外观被归类到某个物种,但最终验证(或否定)这种归类的依据是它们杂交的能力。因此,无论两个群体看起来多么相似,如果它们无法杂交,它们就必须被归类到不同的物种。

一个物种内能够杂交但可能不会经常杂交的群体被称为亚种。进化理论认为,物种通过分离的群体基因库之间差异的积累,从这些群体或亚种进化而来。

灵长类动物特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虽然现存的灵长类动物是一组多种多样的动物,但它们确实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不同种类的灵长类动物中表现程度不同:有些几乎难以察觉,而另一些则被高度强调。

所有这些特征对树栖(或树栖)动物来说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用的,虽然它们不是在树上生存的必要条件。

灵长类动物的感觉器官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灵长类动物适应树木生活方式与它们感觉器官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相一致:视觉和触觉高度发展,嗅觉下降。

早期灵长类动物,以及许多现存的灵长类动物,捕食树上的昆虫,这需要快速的移动能力,以及在不掉落的情况下准确着陆的能力。因此,它们必须能够准确地判断深度、方向、距离以及空间中物体之间的关系。

由于树栖生活,灵长类动物的触觉也高度发展。有效的触觉和抓握机制有助于它们抓住昆虫猎物,并防止它们在树间移动时跌倒或翻滚。

灵长类动物的大脑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灵长类动物进化中,最显著的特征是灵长目成员的大脑增大。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往往很大,相对于体重来说很重,而且非常复杂。

这种重要的脑容量变化的原因有很多

  • 在6500万年前之前,哺乳动物似乎是夜行动物;在6500万年前之后,灵长类动物开始在白天进行活动。因此,视觉变得更加重要,所以自然选择有利于视力敏锐。
  • 另一个假设涉及用手作为触觉器官来代替牙齿和颌骨。手承担了口鼻部抓握、撕裂和分割功能的一部分,这也需要发展大脑中枢,以实现更完整的协调。
  • 扩大的皮层不仅使灵长类动物在日常生存斗争中更加高效,也为更复杂的大脑活动或思考奠定了基础。思考能力可能在灵长类动物进化成人类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灵长类动物的牙齿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虽然灵长类动物除了昆虫之外还增加了其他食物,但它们的牙齿比其他哺乳动物的牙齿不那么专业化。

灵长类动物牙齿的进化趋势普遍是趋向于经济,更少、更小、更高效的牙齿完成更多的工作。

我们自己只有32颗牙齿,数量比一些灵长类动物少,比大多数灵长类动物更普遍。

灵长类动物的骨骼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与大多数其他哺乳动物相比,灵长类动物的头骨形状是由一些因素决定的:牙齿变化、视觉和嗅觉感觉器官的变化以及脑容量的增加。因此,灵长类动物的面部比其他哺乳动物更像人类。

上半身的形状使手臂能够更灵活地活动,允许手臂在身体躯干的侧面和外侧摆动。

灵长类动物的足部和手部的结构特征使抓握成为可能;手指极其灵活,大多数物种的大脚趾可以完全与其他手指相对,拇指可以不同程度地与其他手指相对。灵活、非特化的灵长类动物手部被证明是该群体未来进化的宝贵资产。它使早期人类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从而踏上了新的、独特的进化道路,最终导致了通过文化适应的革命性能力。

现存灵长类动物的类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原猴亚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最原始的灵长类动物是各种原猴亚目,包括狐猴和懒猴,在解剖学上比其他灵长类动物(猴子、猿、人类)更类似于早期的哺乳动物祖先。它们往往表现出某些更原始的特征,例如对嗅觉(嗅觉)的依赖性更强。它们更强的嗅觉能力反映在鼻尖存在一个潮湿、肉质的垫子以及相对较长的鼻子。

狐猴和懒猴代表着相同的总体适应水平。这两个群体都表现出良好的抓握和攀爬能力以及相当发达的视觉器官,尽管它们的视觉并非完全立体,而且色觉可能不如类人猿发达。

目前,狐猴只在马达加斯加岛和非洲东海岸附近的一些岛屿上发现。

作为该岛上唯一自然存在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它们在没有猴子和猿的竞争的情况下,分化出许多不同生态位的物种。因此,马达加斯加岛上现存的 52 个物种代表了一种在其他地方已经消失的进化模式。

狐猴的体型从 5 英寸到略大于两英尺不等。虽然较大的狐猴是昼行性的,并利用各种各样的食物(叶子、水果、芽、树皮),但较小的狐猴(鼠狐猴和矮狐猴)是夜行性的,以昆虫为食。

狐猴在许多其他行为方面也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虽然许多狐猴主要是树栖的,但有些狐猴(例如环尾狐猴)则更多地生活在地面上。有些树栖物种是四足动物,而另一些则是垂直攀爬和跳跃者。

懒猴的外观类似于狐猴,但它们能够通过在大多数其他原猴亚目灭绝的时候采用夜间活动模式而在大陆地区生存下来。因此,它们能够(并且仍然能够)避免与最近进化的灵长类动物(昼行性的猴子)竞争。

有五种懒猴,全部发现于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和非洲的热带森林和林地栖息地。

懒猴的运动方式是一种缓慢、谨慎的四足攀爬形式,灵活的髋关节允许它们用后肢悬挂,同时用双手进食。一些懒猴几乎完全以昆虫为食;另一些则在饮食中添加各种水果、叶子、树胶等。

眼镜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有七个公认的物种,全部限制在东南亚的岛屿地区。它们栖息在各种各样的森林类型中,从热带雨林到后院花园。

它们是夜行性的食虫动物,从较低的树枝和灌木上跳到猎物身上。它们似乎形成了稳定的配偶关系,基本的懒猴社会单元是一对配偶及其幼崽。

眼镜猴呈现出其他灵长类动物中没有的复杂特征组合。它们是独特的,因为它们巨大的眼睛占据了大部分脸部,在眼窝内是固定的。为了弥补这种无法移动眼睛的缺陷,眼镜猴能够像猫头鹰一样将头部旋转 180º。

类人猿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虽然类人猿(也称为类人猿)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但有一些特征将它们作为一个群体与原猴亚目(以及其他哺乳动物)区分开来。

  • 通常体型更大
  • 大脑更大
  • 对嗅觉的依赖程度降低
  • 对视觉的依赖程度增加,眼睛朝向前方,位于脸部的前面
  • 色觉程度更高
  • 眼窝后部由一块骨板形成
  • 流向大脑的血液供应与原猴亚目不同
  • 下颌两侧在中线处融合形成一块骨头
  • 牙齿特化程度较低
  • 雌性内部生殖解剖结构方面的差异
  • 妊娠期和成熟期更长
  • 父母照顾程度增加
  • 更多相互梳理

大约 70% 的所有灵长类动物(约 240 个物种)都是猴子,尽管由于一些灵长类动物的分类地位仍存在争议,并且不断有新发现,因此很难给出确切的物种数量。

猴子分为两类(新大陆猴和旧大陆猴),以地理区域和数百万年的独立进化史为区分标准。

新大陆猴的体型、食性以及生态适应性差异很大。体型从微小的狨猴和僧帽猴到 9 公斤(20 磅)的吼猴不等。几乎全部为树栖;大多数是昼行性的。尽管局限于树木,但新大陆猴可以在从墨西哥南部到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大部分森林地区发现。区别新大陆猴和旧大陆猴的特征之一是鼻子的形状:它们有宽阔的鼻子,鼻孔朝向外侧。

旧大陆猴比新大陆猴表现出更多形态和行为上的多样性。除了人类之外,它们是所有现存灵长类动物中分布最广的。它们遍布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亚,从热带丛林栖息地到半干旱沙漠,甚至到日本北部的季节性积雪地区。大多数是四足动物,主要是树栖的。

猿和人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该群体由几个科组成。

  • 长臂猿科(长臂猿和黑猿)
  • 人科(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

它们在许多方面不同于猴子。

  • 通常体型更大,但长臂猿和黑猿除外。
  • 没有尾巴
  • 躯干缩短
  • 肩关节的位置和肌肉结构不同(适应悬挂运动)
  • 行为更复杂
  • 大脑更复杂,认知能力增强
  • 婴儿发育和依赖期更长。

如今,猩猩只在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洲和苏门答腊岛的茂密森林地区发现,它们是行动缓慢、谨慎的攀爬者,其运动行为可以 best be described as “四手”,倾向于使用所有四个肢体抓握和支撑。尽管它们几乎完全是树栖的,但有时也会在地面上四足行走。它们是体型非常大的动物,性二态性很明显:雄性体重超过 90 公斤(200 磅),而雌性通常不到 45 公斤(100 磅)。

大猩猩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猩猩是所有现存灵长类动物中体型最大的,如今仅限于非洲西部和赤道地区的森林地区。一般公认有四个亚种:西部低地大猩猩、克罗斯河大猩猩、东部低地大猩猩和山地大猩猩。大猩猩表现出强烈的性二态性。由于体重的原因,成年大猩猩,尤其是雄性,主要是陆生的,在地面上采用半四足行走(指关节行走)的姿势。所有大猩猩几乎完全以素食为主。

普通黑猩猩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普通黑猩猩是所有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最著名的,它们生活在赤道非洲。在许多方面,它们在结构上与大猩猩相似,具有相似的肢体比例和上半身形状,因为它们在地面上的运动方式相似(四足指关节行走)。然而,黑猩猩在树上的时间更多;在地面上时,它们在携带食物或其他物品时经常会双足行走一小段距离。

它们非常兴奋、活跃、吵闹。普通黑猩猩的社会行为很复杂,个体与朋友和亲人建立了终生的联系。它们生活在由多达 50 个或更多个体组成的、流动性很强的群体中。一个群体的核心是一群有联系的雄性。它们作为一个群体来保卫自己的领地,并且对不熟悉的黑猩猩,尤其是非群体雄性,非常不宽容。

倭黑猩猩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倭黑猩猩(也称侏儒黑猩猩)只生活在刚果民主共和国扎伊尔河以南地区,与普通黑猩猩十分相似,但体型略小。然而,它们在解剖结构和行为方面表现出一些差异。在身体上,它们体型更加修长,腿部相对于手臂更长,头部相对较小,从出生起就有一张深色的脸。倭黑猩猩比普通黑猩猩更善于攀爬,而且它们似乎不太容易兴奋和攻击性。

与普通黑猩猩一样,倭黑猩猩也生活在地域性、流动的群体中,它们利用许多相同的食物,包括偶尔从捕杀小型哺乳动物中获得的肉类。但它们并不以一群紧密结合的雄性为中心。相反,雄性-雌性之间的结合比普通黑猩猩更重要。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