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从神话到民族/古墳时代
大和是一个有多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一个普通的日语地名,山门,字面意思是“山门”,更广义地是指“在山区”或“被山包围”,我知道有五个地方叫大和,可能还有更多。在公元7世纪末建立的省份制度中,大和这个名字被分配给了包含首都的省份,大致对应于现代的奈良县。在1945年之前的日本帝国海军中,主要的战舰以旧省份命名,著名的大和战舰就是以大和省命名的。从古代开始,大和也被用作整个日本的名称。日本或 Nippon 是日语中“日本”的词语,在8世纪初被正式采用为国名,而用大和来代指日本自那时起基本上就变成了诗意的表达。然而,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在采用 Nihon 之前,尤其是“大化革新”之前,使用大和来指代日本的政治实体,已经成为了一种便利。
当中国人首次了解到日本列岛时,他们给居住在那里的居民起了倭这个族名。这个字不太礼貌,意思是矮人,当日本人学会阅读汉语时,他们对此表示不满,中国人同意将其改为和,发音相同,但在字典中的意思是“和平”或“和谐”。日本人开始在与中国人的通信中称自己为大和或“大倭”,并在某个时候开始将此读作 Yamato。这些是用来称呼大和省的汉字。我们不知道这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在关于弥生文化的章节中,讨论了 Yamatai 和 Yamato 这两个名字,它们是在日本历史国家形成初期的背景下出现的,我现在将对此稍作扩展。
当中国人在公元240年到266年之间与倭人进行外交接触时,他们记载了“倭王”(恰好是女性)居住在一个叫 Yamatai 的地方。这与 Yamato 太相似了,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巧合。中国史料通常(意思是,没有根据你已知或认为你已知的外部知识,而对它应该说些什么抱有期望)表明,Yamatai 位于九州北部。许多日本历史学家在过去几个世纪里一直认为那一定是个错误,因为大和后来被用作奈良平原的名称,而“国王”一定住在大和省。然而,恰好有两个地方叫 Yamato,位于最有可能成为九州 Yamatai 的地方,就在现代熊本市以北不远的地方。它们彼此非常靠近,很可能是曾经适用于更广阔区域的名称的残留物。
在这本书的弥生时代章节中,我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当日本的政府中心从九州迁到本州中部时,Yamatai/Yamato 这个名字就被带走了。在我看来,这发生在公元266年之后不久,但在公元300年之前,当时第一个大型的“古墳”墓葬在后来成为大和省的地方建造。这就是谈论“大和国”变得有意义的时刻。
这个时期日本的史实仅仅依赖于一部书,即《日本书纪》,这本书出版于公元720年。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令人沮丧的书,因为它结合了事实和虚假的内容,关于哪一部分属于哪一类,已经存在了无数的争论。它从17世纪开始就受到了严格的分析,关于这个主题的日语著作汗牛充栋。其中很少有被翻译成英文。用英文写作这个时期的人更愿意接受日本人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继续尝试描述古代日本社会。我将简要概括对这本书的当代理解,然后做同样的事情。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资料。
有两把带有铭文的古代剑。还有一块刻有1775个字的石碑,它于414年竖立在高句丽王国的首都,碑文提到了一些关于倭国的情况。还有一封大和统治者写给中国王朝史书的信,信中引用了这封信,日期为478年。还有《古事记》,这本书甚至比《日本书纪》还要古老,它出版于712年,但主要包含神话和族谱信息,几乎没有历史内容。它确实有一些关于日期和统治时长信息,这主要用于提醒人们对《日本书纪》中关于这些事情的描述要保持谨慎。这两本书几乎从不就任何事情达成一致。
对于公元572年之后的时间段,情况有所改善,大约在这个时间点上,日本的上层阶级开始学习阅读和书写汉字。没有比《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更古老的书籍存世,但有一些后来的书籍保留了古老的传统,主要是关于日本佛教的早期历史,但逐渐扩展到其他主题。
《日本书纪》可以翻译为“日本史”。这个书名是 Nihon 作为日本名称的首次记录使用。唐朝历史记载中有一段文字,说日本人编造了这个名字,因为他们对倭这个名字感到不满。它可以翻译成“日出之地”,这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是有道理的,因为日本位于他们所知的任何其他国家以东。没有人能完全确定中国人如何在8世纪发音,但在今天的标准汉语(“普通话”)中,它听起来像“zhrr pun”,这与 Japan 足够接近。这个汉语译音通过马可·波罗传到了欧洲。他的 Cipangu(发音为 chipangu)代表“zhrr pun guo”或“日本国”。
《日本书纪》是一个政府项目,由最高官员负责,他们肯定将大部分工作交给了下属,其中许多人是朝鲜族人,因为朝鲜人在这个时代往往主导着与阅读和写作相关的职位。从一开始,它就是一部宣传作品,而不是历史作品。它的任务是解释日本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以增强统治阶层的权威。它试图将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一条是本土线索,另一条是汉语线索。
汉语线索源于中国人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思考和写作有关良好治理的构成。人们希望表明日本已经成为一个治理良好的国家,这将得到中国人的认可。汉语方式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也有一些内在的优点,因为它强调了拥有一个统一的社会,所有重要决定都由中心做出,由皇帝的朝廷做出。皇帝是一个独裁者,他的权力不受任何宪法的限制,只有如果他未能提供良好的统治,他会面临被推翻的风险,这将为那些能够做得更好的人打开道路。
《日本书纪》的作者喜欢第一部分,但不喜歡第二部分。这就是第二个,本土线索的由来。日本的统治家族直接继承自一位从天堂来到地球的神,这位神在近两百万年前来到地球,日本国家是在公元前660年由这个家族的一员建立的,同一个家族从那时起就一直统治着日本,并在神灵的庇护下世袭统治,并将永远无限期地统治下去。
事实上,就目前而言,未来这一部分是正确的,因为现任天皇是《日本书纪》撰写时执政的家族成员。这是一个非凡的事实,表明日本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一样。至少有十几次,如果日本是中国,一位强人就会结束旧王朝,开始新的王朝。在日本历史上,只有两三次有人被指责甚至想过这样。这里没有“天命”可以被一个糟糕的统治者挥霍掉。一些糟糕的统治者被除掉了,但家族却留了下来。神灵不允许其他情况发生。
当然,当时的贵族家族有他们自己的传统和记忆,而这部新的日本历史必须符合已知的事实。然而,其主要目的始终是意识形态上的,而不是科学上的,如果有必要歪曲或掩盖真相以表达观点,他们很乐意这样做。对我们来说幸运的是,他们编造历史是业余爱好者,容易受到严密分析的攻击。他们告诉我们比他们想告诉我们更多的东西。对我们来说不幸的是,仔细的文本分析是一件棘手的事情,人们经常犯错误,而且经常更感兴趣的是制造宣传,而不是揭露真相。
由威廉·乔治·阿斯顿翻译的《日本书纪》英文版,尽管并不完美,但仍然可读,该版本出版于1896年。我拥有查尔斯·塔特尔在1972年出版的平装本。它总共超过800页。它有100页关于神灵和世界起源的信息,后面跟着关于41位连续统治者的个别文章,从公元前660年的神武天皇到公元697年退位的持统天皇。有一篇文章关于一个人,他不是正式的统治者,是神功皇后,还有一位统治者在现任天皇的官方名单上,但没有被《日本书纪》算在内。这是皇极天皇,他在公元671/72年的一次短暂内战中被他的叔叔打败。他被加到官方名单中是在19世纪80年代,可能是因为他的父亲,而不是他的叔叔,是现任皇室的祖先。
为了讨论的目的,这本书可以分成几块。
- 2本创世神话
- 关于神武天皇建立国家的记载,日期为公元前663/660年
- 8位通常被认为是虚构的统治者
- 关于崇神天皇的记载,被认为是历史上的,并与古墳考古遗址的开始有关
- 素锦有三个后裔,可能是历史人物,虽然这段文字中有很多神话,很少有历史记录。
- 垂仁天皇和神功皇后,可能是神话人物(神功 = 倭国女王卑弥呼)。
- 应神天皇,可能是王朝的创始人,可能是一位骑马的外国入侵者。
- 应神有 6 位历史上的后裔。
- 应神还有 4 位麻烦的后裔,他们可能掩盖了王朝的崩溃。
- 继体天皇,可能是新王朝的创始人,也就是今天延续的王朝。
- 继体天皇有 3 个儿子,他们的记载中似乎有一些令人困惑的地方。
- 基于政府记录的或多或少可靠的历史,从 572 年到 697 年。
关于日本创世神话,英文文献已经写了不少。我并不声称自己在这方面有专业知识,因此我将避免讨论这个话题。然而,我强烈建议任何想研究日本神话的人也应该阅读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的相关神话,关于这些神话,英文资料是有的。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们之间的家族相似性非常明显,这意味着无论你对日本或朝鲜社会形成提出什么理论,都需要解释为什么它们的创世神话如此相似。日本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日本写成与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联系的地方,尤其是朝鲜。然而,这些神话本身就证明了日本与朝鲜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你读过考古学章节,你就会知道关于高句丽、百济、新罗和倭国这几个历史国家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历史事件的理论,即公元 300 年以后,一群来自朝鲜人称为扶余的部落国家的武士迁移到该地区。这一假设事件将在下面讨论,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一理论得到了考古证据和《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以及《三国史记》和其他相关朝鲜文本中的神话材料的强烈支持。如果《日本书纪》的作者知道或怀疑此事发生,他们的意图是掩盖它。
《日本书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部分内容相当长的材料,这些材料显然是从其他书籍中摘录的,这些书籍要么是在百济写的,要么是百济移民在日本写的。脚注中至少提到了 3 本这样的书的书名,其他没有脚注的部分被认为具有相同的性质。对于一些统治者来说,百济的资料比日本的资料要多得多。这有两个重要原因。它提供了关于古代朝鲜的信息,这些信息在《三国史记》或后来的朝鲜著作中没有记载,它允许将《日本书纪》的某些部分与已知的朝鲜日期联系起来。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日本书纪》早期部分的日期被故意篡改,以使日本历史看起来比实际更长。
根据《日本书纪》,倭国政府成立于公元前 660 年。早在 19 世纪,人们就认识到,《日本书纪》的作者为了占星学的原因,随意选择了这个成立日期,然后不得不找到某种方法来填充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一些内容是他们编造的。中国人当时(并且在某些目的上现在也使用)使用 60 年周期来进行常规的日期记录,这与正式的年号记录不同。这个周期包括我们熟悉的 12 个生肖符号(牛年等等),并与其他元素结合起来,得到 60 个具有独特名称的年份。公元 601 年是这个周期的第一个年份,公元前 660 年恰好早了 1260 年。在《日本书纪》写作的时代,中国人认为这段时间,也就是 21 个 60 年周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间段,一个纪元。公元 601 年对于《日本书纪》的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因为它发生在推古天皇统治期间,他们认为这是“现代”日本新时代的开始,因此在 1260 年前开始“古代”日本是合适的。
20 世纪初,一位名叫津田左右吉的历史学家相当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创始者神武天皇之后列出的八位天皇完全是虚构的,是用来填补一些空白的。他们的名字是由 8 世纪流行的元素构成,但在更早的时期却闻所未闻,他们的条目中缺少其他所有条目中都存在的标准元素。这在东亚很常见。中国和朝鲜的三个王国也都拥有虚构的早期统治者,目的是为了展现其悠久历史。神武天皇及其前九位天皇被分配了 562 年的历史。然而,这仅仅让我们到达了公元前 98 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接下来的 7 位天皇被安排覆盖了 497 年的历史。其中一些人被认为是历史人物,但他们的日期显然是假的。
插入的朝鲜资料提供了帮助。在几个条目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日本书纪》中的日期比根据《三国史记》或中国资料记载的实际日期早了 120 年。这是两个 60 年周期,而朝鲜资料中的日期都是周期日期,所以这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改变文本,只需要将其分配到错误的周期即可。这种情况始于公元 371 年的事件(《日本书纪》记载的日期为公元 251 年),并持续到 5 世纪初。然后有一段没有朝鲜记载的部分,然后从大约 450 年开始,《日本书纪》的日期和朝鲜的日期相同。这意味着在公元 371 年到 450 年之间,《日本书纪》的作者找到了方法偷偷地塞入了 120 年的额外历史。极长的统治时间和非常年迈的统治者是这种现象的明显标志。即使不考虑文本中所述内容的问题,很明显,试图将《日本书纪》作为这一时代的真实历史资料使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方法是,大体上避免使用《日本书纪》来建立公元 572 年以前的事件的时间顺序。对于这一时代的很大一部分,《日本书纪》的作者很可能没有必要的信息来给出正确的日期,即使他们想这样做也是如此。根据其他地方的运作方式,他们很可能拥有类似于“在某某统治者时期……”的轶事材料,这些材料从来没有附带任何确切的日期。
如果《日本书纪》不能给我们历史,它能为我们做什么?它提供了一个可以与考古学松散联系起来的叙述。将事件与朝鲜日期联系起来,我们已经处于与应神天皇有关的时间框架内。大多数历史学家都会同意,更早的统治者,素锦天皇,很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他是倭国的第一个统治者,还是有未知的前任。根据宫内厅,素锦被埋葬在之前章节中已经提到的坟墓里。这是“早期古墳阶段 1”时期 3 座统治者规模的坟墓中最大的一座,其年代约为公元 300 年。这将是应神之前大约 100 年。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倭国比这更早,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中的一些人试图将卑弥呼和伊予以及中国人提到的未命名的男性统治者并入其中,以将其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然而,倭国地区的考古学并没有为一个比早期古墳阶段 1 明显更早的强大国家提供太多希望。该地区的弥生遗址的特点是在公元 190 年之前明显缺乏社会分层,并且与早期古墳阶段 1 坟墓位于同一巻木组的弥生晚期精英坟墓,与当时在九州发生的事情相比,并不令人印象深刻。
《日本书纪》中说,倭国是由来自九州的征服者建立的。没有人相信神武天皇,但如果这个征服者是素锦天皇呢?这正是江上波夫提出的观点。中国人说,在两个不同的场合,倭国推举了一位男性统治者,但他无法让人民服从他,于是便用一位女性统治者取代了他。这无疑表明,关于社会组织的正确方式存在着重大的内部分歧。如果卑弥呼死后,这场斗争的失败者决定离开九州,并在本州中部建立他们想要的社会呢?这将为我们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会在九州发现一个叫做倭国的国家,而一代人后,我们在奈良平原发现了另一个叫做大和的国家。他们带着这个名字一起离开了。这样的举动还具有另一个吸引人的原因。从那时起,畿内一直是日本的中心,因为它拥有最多的优质农田,并成为最富裕的地区,最适合养活一个庞大的贵族阶层。日本的交通始终很困难,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绝对是最中心的位置。九州的统治者在古代或中世纪的条件下不可能统治整个日本。然而,畿内的统治者在有利的情况下,勉强能够做到这一点,而这些有利的情况经常无法实现。九州经常实质上是独立的,东北部也是如此。
如果素锦天皇作为征服者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是什么样子的?《日本书纪》中说,他在统治的前半段时间都在努力与该地区的诸神建立联系。这些材料在《剑桥日本史》第一卷中的一篇有趣的文章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我推荐你阅读。很明显,即使在一个由军事领导人统治的国家,统治者的主要职责之一是充当普通人与诸神之间的中介,如果他不能做到这一点,人们就不会服从他。在他确信自己在这方面走上了正轨之后,他组织了四支军队,这些军队应该从大和出发,向四个方向进发,并“征服野蛮人”。由于我们现在已经远离任何可以被认为是“非日本人”的人,因此“野蛮人”的唯一含义就是尚未臣服于素锦统治的日本人。
然而,在这些远征能够开始之前,发生了一场重大危机,这是一位自称是崇神天皇同父异母兄弟的人发起的“叛乱”。这导致了军队之间的激烈战斗。考古学家们对这场战斗发生在山城国南部,恰好是早期古墳1中第三个统治者级墓葬所在区域的事实感到震惊。这个墓葬(传统上)里没有埋葬大和统治者。最合理的推测是,崇神天皇并非来自九州入侵的最初领导者,而是在新国家的控制权问题上发生了争斗。这有助于解释箸墓,第三个大型墓葬,比崇神天皇的墓葬早了20年。 《日本书纪》称,这座墓葬埋葬了崇神天皇的姑姑,她能够预见未来,并嫁给了神明。因此,人们必须考虑一种可能性,即在最初的征服过程中,可能仍然存在一位女性统治者,直到她去世后才转为男性统治者。然而,明智的做法是不应该过分相信《日本书纪》中所说的任何内容。书中说她用筷子自杀了,因此这座墓被称为箸墓,“箸”是筷子的日语名称。不幸的是,日本人直到《日本书纪》撰写时期才开始使用筷子。在此之前,日本人用手指吃饭,这一点被访问过倭国的中国人指了出来。
我们可以从早期古墳1的考古学中对这个早期大和国家进行一些观察。根据吉娜·巴恩斯(2007)的说法,日本这个时期有98座已知的墓葬。它们集中在三个主要地区。前面提到的三个大型墓葬和8座“中等”墓葬位于大和或大和附近;在古代吉備(冈山)为中心的四个独立群体中,有11座中等墓葬;在九州有7座中等墓葬,全部位于东海岸或北海岸。在日本其他地方,只有三座中等墓葬。其中一座位于兵库县,位于大和和吉備之间;一座位于日本海沿岸的北部,在未来的越中国;一座位于未来东山道附近的长野的群山之中。在东京湾的头部和四国岛内海两侧有“小型”墓葬散布。在九州内陆或历史和考古学上重要的出云地区(位于吉備北部日本海沿岸),甚至没有一座小型墓葬。
在《日本书纪》中的神武天皇入侵故事中,军队在吉備停留了两年,然后继续入侵畿内(畿内是现代京都、奈良和大阪周边地区的通用日语名称)。众所周知,吉備地区在整个大和国家时期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入侵者来自九州,他们一定在那里建立了基地作为出发点。日向国(神武天皇据说从那里出发)没有早期古墳1的墓葬,尽管那里有一群弥生墓葬。这个地区是弥生文化的“南部”变种的一部分,据推测与倭国和卑弥呼没有联系。七座早期古墳1的墓葬位于那和伊都的“国”以及位于下关附近的东北海岸,大和军队在后来前往九州时总是从这里登陆。在被称为筑紫的内陆地区,没有早期古墳1的墓葬,那里是九州的农业中心,也是倭国的推测位置。
《日本书纪》记载,崇神天皇的两任继任者率领军队进入九州与土著居民作战,两次都遇到了女性统治者。战役总是深入筑紫腹地。看来,在控制了畿内之后,他们又回到了九州,控制了海岸上的关键地点,除非他们已经控制了这些地点作为他们向东发起攻击的基地。必须考虑一种可能性,即中国人提到的男性统治者和女性统治者之间的冲突,也是北部沿海“国”与内陆之间的冲突。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要注意,对九州海岸的控制解释了为什么早期古墳1的墓葬几乎都包含高质量的最近进口的中国青铜镜。考古学家认为,是将这些镜子(以及其他精英物品)分发给合作的当地人,而不是纯粹的军事力量,解释了大和统治者说服许多人承认他是“倭王”的能力。大和人在日本海北部(大和北部)的存在,让他们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碧玉,这种碧玉也被用作墓葬物品。
当然,所有这些都是高度推测性的,但它确实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共识,将《日本书纪》故事中的基本内容与考古学联系起来。
《日本书纪》记载,崇神天皇的继任者垂仁天皇在其统治开始时也面临着重大叛乱。考古学家指出,叛军“城堡”被攻陷并烧毁的最后一战,就发生在奈良平原西北角的特定区域,那里正是垂仁天皇墓葬所在地。他们推测,这座墓葬是在那里建造的,以作为统治地位的显眼标志。顺便说一下,它属于早期古墳阶段2,其特点是,中国镜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本地仿制品。291年,中国的秦朝陷入“八王之乱”的混乱之中,导致了秦朝的崩溃,北方被蛮族入侵者占领。在那之后,向倭国提供好东西不再是优先事项。
垂仁天皇的墓葬实际上位于后来的平城京(又称奈良)的边界内。这个王朝的其他墓葬都在附近,就在平城京的北部边界之外。不幸的是,关于垂仁天皇的其他材料都是神话性质的。下一位统治者是景行天皇。他被描绘成率领军队前往九州镇压“叛乱”。他在九州建立了一个临时的首都,在那里待了六年,然后返回,结果九州立即再次“叛乱”。这一次,他派出了他的儿子,此时文章变成了完全的神话模式,因为他的儿子就是著名的日本武尊,他可以被称为日本的赫拉克勒斯。关于下一位统治者成务天皇的文章非常短,从逻辑上来说是不存在的。然后是仲哀天皇,许多人认为他是虚构的。他的文章特别令人不满意,几乎与成务天皇的文章一样短。
仲哀天皇代表了《日本书纪》作者想要提及卑弥呼的地方。大多数历史学家,以及所有认同“骑马民族”理论的历史学家,都认为《日本书纪》的作者也觉得有必要处理这样一个事实,即崇神天皇建立的王朝现在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由应神天皇建立的新王朝。
在《日本书纪》中,仲哀是应神天皇的父亲,但这种关系有一些不寻常的地方,从应神天皇在他父亲去世一年后才出生这个事实开始,这要归功于他母亲的魔法干预,她当时太忙了,无法在自然的时间点分娩。仲哀天皇觉得有必要率领军队前往九州处理叛乱。他旅程的许多细节与景行的战役完全吻合,这引起了人们对抄袭的怀疑。无论如何,当他到达九州时,他发现那里有一群小国,由女性统治者统治。
他带着他的皇后一起出发,当他们在那里建立一个临时的首都来指挥战役时,皇后告诉他,她从神那里得到了一个预兆,神宣称九州的叛乱者无关紧要,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具体来说,是征服朝鲜。仲哀嘲笑她,爬上一座附近的山丘,望着大海,说他没有看到任何值得征服的东西。几个月后,他突然去世了。《日本书纪》在脚注中写道,有些人说他在与九州的“蛮族”作战时战死了。
他的皇后被称为神功皇后,其中“皇后”是指皇帝的妻子,而不是指统治者。“性别”在语法意义上既不存在于汉语也不存在于日语中,所以这种用法没有问题。神功皇后现在采取措施延缓应神的出生,将自己的外貌改变成男性的样子,以便能够率领军队,并入侵了朝鲜,她在几个月内征服了朝鲜(百济、新罗和高句丽,而百济和新罗当时还没有出现),不是通过战斗,而是通过让所有人都感到敬畏而屈服。然后她回到九州,让应神出生,并移居大和,在那里她不得不与仲哀的儿子们作战。她统治到高龄,没有登上王位,并于270年(按《日本书纪》时间)去世。在她的统治期间,有四件物品的日期分别为240年至269年,其中中国的倭国文章被引用并命名在《日本书纪》中。应神在她的晚年作为“太子”积极参与事务。
这个故事有两个目的,一个主要,一个次要。次要目的是提供一个原因,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可能认为日本的首都位于九州,以及为什么他们认为日本由女性统治。卑弥呼的名字从未被提及。主要目的是解释一个军队如何从朝鲜出发,带着未来的统治者应神,入侵并征服大和,而不破坏日本统治家族从神灵那里继承的直接血统。他们的答案是利用仲哀使应神成为崇神天皇的后裔。“骑马民族”理论的支持者声称,如果没有必要解释从朝鲜成功入侵的事件,就不可能会有所有这些装置。不接受入侵理论的历史学家 simply dismiss the entire story as myth, freeing them of the need to explain it.
我不知道有任何历史学家不同意,无论他来自哪里,应神都是新王朝的创始人。他的墓葬位于一个全新的地点,在大和之外,现代大阪的郊区。它被认为代表了中古墳阶段6的绝对开始(古墳的十个阶段是连续编号的,而不是在早期和中期之间重新开始)。这种类型的墓葬,在“骑马民族”理论的支持者看来,证明了当时一种全新的、非常朝鲜化的贵族文化被带入了日本。应神、他的儿子仁德天皇和他的孙子履中天皇被埋葬在三个最大的古墳中,这是世界上最壮观的三个墓葬。看来,只有中国的秦始皇陵和埃及的吉萨金字塔的表面积比应神的墓葬更大(仁德天皇的墓葬更长,但更窄)。《日本书纪》间接地支持了“骑马民族”理论,因为书中第一次提到马是在应神天皇的文章中,记录了百济王赠送给他一对马。而且,他显然比日本历史上任何一位统治者都拥有更大的权力,才能拥有建造这座墓葬的资源。
雄略天皇创立了一个与朝鲜半岛有着密切联系的王朝。在广义上,该王朝统治着朝鲜半岛南部不属于百济或新罗的部分,朝鲜人称之为任那,日本人称之为弥漫。该王朝一直是百济的亲密盟友,不止一次派遣军队护送居住在日本宫廷的百济王子回到国内即位。它经常与百济的敌人、彼此结盟的新罗和高句丽发生战争。该王朝至少向中国南部派遣了 13 个使节团。其内部政治混乱不堪。第二位统治者仁德天皇通过谋杀其兄长而登基,其大多数继任者效仿了这一做法。雄略天皇是一位高效的杀手,在他去世时,除了他的三个儿子之外,可能没有其他家族成员幸存,其中一个立即杀死了另外两个。该王朝的具体灭亡时间尚不清楚,但似乎很明显,继位的天皇是新王朝的开创者,他们在对朝鲜和中国的政策方面有很大不同。在此变化之后,王子的存活率大幅提高。
继位的称帝天皇据说是雄略天皇的第六代后裔,但他来自北部,此前从未参与过政治,直到被选为统治者。他当时已经是成年人,有两个成年儿子。他立即迎娶了雄略王朝一位统治者的遗孀,不久后又生下了第三个儿子。在他去世时,似乎发生了关于继承权的问题,《日本书纪》和《古事记》在这段时间的日期上明显不一致。官方记载称,他的两个长子先后短暂执政,然后他的第三个儿子接任。许多(但并非所有)历史学家认为,第三个儿子是继承人,后来不满的贵族在另一个宫廷扶持了两个长子。这就是为什么我把年代记录的有效历史开始时间设定在 572 年,而不是早一代。
新王朝见证了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地位逐渐被新罗取代。称帝天皇在位初期就派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前往朝鲜半岛。这支军队首先在九州遭遇了大规模叛乱(“磐井之乱”),但继续在朝鲜半岛驻扎数年,却没有任何具体的成果。几乎整个《日本书纪》关于钦明天皇(该王朝的第四位统治者)的记载实际上都是关于百济王圣的(失败)努力,他试图说服钦明天皇对新罗在任那的侵略采取行动。最终,新罗征服了弥漫,日本被排除在朝鲜半岛之外。日本宫廷此后 150 年间一直策划对新罗的攻击,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攻击从未真正离开过日本。
如上所述,《日本书纪》已知包含最初来自朝鲜的材料。它在脚注中提到了三本书的标题。它们是《百济记》,记载了从百济王近肖古时代到盖露王去世(475 年)的事件;《百济新撰》,记载了从百济王毗于即位(427 年)到文永王即位(501 年)的事件;《百济本记》,从文永王统治的中期开始,一直到威德王即位(554 年)。“百济”是古代日本人对百济的称呼。没有人知道这个名字的来源。一位意大利教授在网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此主题的有趣文章,用不完美但可读的英语写成。参见参考书目中的安塞尔莫·瓦莱里奥。
《日本书纪》中最古老的这些条目可以追溯到神功皇后“统治”时期,还有许多条目被归于雄略天皇。之后,除了记载百济国王去世等事件的通知外,就很少有记载。然而,与称帝天皇和钦明天皇相关的绝大部分信息都是朝鲜的,其中包括一些相当长的部分。之后,它就停止了。在本节中,我将补充两个重要的内容:石上神社收藏的宝剑上的铭文以及纪念广开土王功绩的高句丽碑。
6 世纪有 6 位百济国王,根据古代日本关于家谱的书籍《新撰姓氏录》,日本有 5 位国王的后裔贵族家庭。在百济和日本关系密切的 300 年间,有相当数量的百济人移民到日本,包括贵族和平民。除了皇室亲属之外,许多朝鲜家庭也被纳入日本贵族阶层。《新撰姓氏录》统计了 1065 个贵族家庭,其中 324 个是朝鲜家庭,尽管他们几乎都被赋予了贵族阶层中相对较低的地位。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官僚体系的低层工作,有些人参与了《日本书纪》的撰写。目前尚不清楚百济史料是专门为提供《日本书纪》的来源而撰写的,还是具有独立的意义,也不清楚它们是在朝鲜还是在日本撰写的。
第一批材料的日期介于 366 年至 375 年之间(实际日期,《日本书纪》的日期早了 120 年)。它被归于神功皇后“统治”时期,但未来的统治者雄略天皇经常被提及为“太子”。在这些日期的背景下,神功皇后的去世时间被定为 389 年,雄略天皇即位时间被定为 390 年。《古事记》也记载了前面提到的献马事件,称“在雄略天皇统治期间,百济王近肖古献上了两匹马”。近肖古于 375 年去世。
《日本书纪》中的文本有点模糊,但似乎描述了百济和日本之间最初的建立外交关系,这与百济第一次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的时间接近。据认为,百济的出现时间早几年(它出现在 342 年的一份中国史料中),但它一直是高句丽的附属国,现在正在宣布其独立。369 年,高句丽王故国原率军攻打百济都城,该都城位于今首尔附近。高句丽军队战败,百济军队由国王的儿子(也是未来的继承人)仇首王子率领追击。371 年,仇首攻陷了高句丽军队的驻地,即乐浪旧址,故国原战死沙场。百济现在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日本书纪》中没有任何关于此事的信息。它只说百济和倭国之间的第一次接触发生在 368 年,倭国军队当时驻扎在新罗边境(当时还是高句丽的附属国),百济军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从新罗和该地区的“野蛮人”手中夺取了领土,这种合作之后是正式结盟。双方互派了多个使节团,其中一个使节团向日本统治者献上了“七支刀”和“七支镜”。石上神社的宝剑似乎与前者相匹配,波士顿美术馆收藏了一个与后者类型相同的镜子,据信这个镜子是在 1872 年仁德天皇陵墓部分坍塌后修复时被盗的。在《日本书纪》中提到“蛮族”的背景下,我认为这里的“野蛮人”是指汉族朝鲜人,他们迄今为止设法逃脱了扶余武士的统治。
石上神社在古代与物部氏族有关,该氏族世袭负责制造武器,神社被用作武器库。直到 804 年还有关于这项职能的记录。从 1873 年开始,神社的管理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菅政友。他之前写过一本关于中国对倭国的描述的书籍。他写了一本关于神社收藏的书,书中没有提到宝剑。然而,他在后来的出版物中透露了它的存在。
关于宝剑最重要的信息是铭文上的日期。在菅政友的最初出版物中,他读为“泰始四年*月十*日丙午”(星号表示无法识别的字符),但他提到第二個字符“始”很难辨认,是他猜测的。在后来的出版物中,他将日期改为“泰初四年六月十一日丙午”。长期以来,神社拒绝让其他学者检查宝剑,但在二战结束后,终于允许检查,现在的共识读法是“泰和四年*月十六日丙午”,或“泰和”四年*月,十六日,中国年循环中的丙午年第三年。这给出了“年号”的第二个字符(即中国风格的统治时代名称,用于官方文件日期)的 3 种不同的读法。
“泰始”是中国西晋王朝的第一个年号,第四年是 268 年。刘宋王朝也使用过相同的年号,第四年是 468 年。“泰和”属于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后期王朝,将是 1204 年。“泰初”未知。目前的理论认为,“泰和”是“太和”的错误,原因是它们的日语发音相同,都是“taiwa”。“太和”是东晋王朝的年号,第四年是 369 年。每个人都喜欢 369 年的日期,因为宝剑另一侧的铭文提到了百济王子仇首,他当时还活着。然而,使用 369 年取决于是否决定假设宝剑上实际写下的日期是错误的(许多讨论都没有提及这一点,直接跳到令人满意的 369 年)。
似乎没有人关注循环日期“丙午”,它上次出现在 1966 年。它在 4 世纪唯一出现是在 346 年。那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北方的中国出现许多短命的政权。我不会感到惊讶,如果发现有未被保留在现存记录中的年号被宣布。
然而,我相信宝剑上提到的仇首王子。可以从《三国史记》中推断出,尽管仇首的父亲仍然在位,但他从 371 年和 372 年开始控制了百济。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期望这种铭文只提及国王,但在这种情况下,国王实际上已经退休,他的儿子负责掌权。
任何读过 W. G. 阿斯顿翻译的《日本书纪》的人都会发现,在石上神社的宝剑为人所知之前,没有人知道“七支”或“七刃”或“七 pronged”宝剑是什么样子。阿斯顿在脚注中承认他根本不理解这个词。一个假设的伪造者可以随意编造任何东西。有些人认为这把宝剑是伪造的。然而,在栃木县鬼怒川的一个古坟中发掘出了一把宝剑,它如果不是完全相同,显然是按照相同的样式制造的。宝剑本身并不能证明任何事情。371 年百济和“倭国”之间建立外交关系是完全合理的。然而,如果这把宝剑是真品,那么它就证明了在 371 年,百济人能够撰写铭文并命名百济王子。中国人对仇首王子一无所知。
铭文上刻着“一把七刃宝剑,以多层锻造的铁制成,可征服千军万马。适合公爵或国王使用。制造者:[4个不可辨认的字]”。剑的另一面刻着“这把剑出自一位未知的人物,由百济王和他的继承人顾苏王子为倭王所制,以传给后代。”这两段铭文显然是在不同的时间刻制的,因为它们的字迹差异很大。第一段看起来是汉字,第二段则不是,显得笨拙很多,就像是由一个不能识字的人模仿刻制的一样。
372年,《日本书纪》记载百济向南中国东晋王朝派遣使节,国王被授予了“秦土将军”的军事称号(日语发音)和乐浪郡守的官职。这发生在他从高句丽手中夺取乐浪郡之后(尽管百济没有试图控制它,而是将边境线向南推移)。如果我们相信《日本书纪》的记载,这把剑是在百济第一批使节返回中国之前(当年年底)献上的,因此这把剑不可能是由中国人送给百济的。他们可能是以其他方式获得这把剑的,也许是在攻占乐浪郡时作为战利品获得的,在这种情况下,它可能非常古老,并且可能是由高句丽或满洲制造的,而年号也不一定是中国的。
官方认证这把剑是真实的。它是一件登记在册的国宝。我在一本艺术书中收藏了它的一些精美照片(两面以及日期的特写)。神社不允许参观者看到这把剑,但在日本几个博物馆,包括奈良国立博物馆,以及韩国的一个博物馆,都有复制品,并且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照片。
还有一个来源需要考虑。414年,高句丽王在鸭绿江上的高句丽首都(称为“北都”)竖立了一块刻着铭文的石碑。这块石碑歌颂了光盖土王(391-412)的功绩,他是在371年灾难之后振兴高句丽命运的国王。它描述了国王的所有战争,包括对抗百济的战争。碑文中多次提到了倭国。光盖土王声称他在396年攻占了百济首都,迫使百济向他屈服,但倭国却从中干预,毁掉了所有成果。他还声称在400年击退了倭国试图征服新罗的重大行动。《日本书纪》对这些事件一无所知。它确实记录了397年百济向倭国派遣使节。
铭文中的某些部分难以辨认甚至无法辨认。这里,我根据榎木和雄的日语翻译,提供了一些与日本历史相关的部分的翻译。
百济和新罗最初都是高句丽的属民,从古至今都向高句丽进贡。然而,在391年,倭国渡海击败百济,[不可辨认],新罗,并使他们成为自己的藩属。
这似乎指的是《日本书纪》中提到的倭国在辰斯王去世和阿莘王继位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尽管《三国史记》中没有提及。 《日本书纪》说辰斯王“不敬”倭国,于是倭国派了两名官员前去抗议,但在他们到达首都之前,百姓推翻了国王并杀死了他。之后,倭国派人去接回住在倭国宫廷的一位王子,他成为了阿莘王。《三国史记》只说辰斯王在乡间狩猎时突然去世。看来百济王子经常住在倭国。至少有3位未来的国王曾在那里居住。《日本书纪》倾向于将他们描述为“人质”,但同样有可能的是,百济国王想将他们排除在宫廷政治之外。
然后在396年,光盖土王亲自率领舰队击败百济,夺取了54座堡垒(碑文上列出了所有堡垒的名称),并抵达了百济首都。这些恶棍拒绝投降,竟敢出战,于是国王英勇地渡过阿里河,攻打四座堡垒。百济王深感不安,献上了一千名奴隶和一千匹细布,向光盖土王投降,并发誓从此永世成为国王的仆人。国王接受了他们的投降,夺取了58座堡垒和700个村庄,并将包括百济王兄弟在内的10名高级官员作为人质带回首都。
398年,国王派出一支军队,从[不可辨认]处带走了300人。因此,他们自此开始向高句丽进贡。
**399年,百济违背条约,与倭国结盟,并采取敌对行动,因此国王迁往平壤,在那里采取了防御姿态。据从新罗来到平壤的使节说,倭国入侵了新罗,摧毁了堡垒,释放了奴隶,并使他们成为自由人,然后与他们结盟。他们请求国王帮助他们。光盖土王赞扬了新罗的忠诚,并派遣使节前往新罗了解情况。然后在400年,他集结了5万大军,派往新罗。倭国的军队从**男居城**一直延伸到新罗首都。当高句丽军队抵达时,倭国的恶棍撤退,高句丽军队追击他们到达任那的加罗,加罗城投降,但安罗人袭击了新罗首都,[不可辨认],倭国的士兵也控制了该地区的许多堡垒。**
加罗和安罗是5世纪由倭国控制的任那地区的两个主要国家。这似乎承认对任那和倭国军队的进攻并不完全成功。也没有声称百济重新归顺。
404年,倭国人为了恶行,越过高句丽边境,来到台方。[出现不可辨认的部分]国王遭到猛烈攻击,但倭国军队被打败,无数人被杀。
407年,一场由5万名步兵和骑兵组成的战斗,高句丽军队缴获了1万套盔甲和无数其他军需物资,还攻占了两个堡垒。
这一部分有很多不可辨认的部分,但出现了平壤的名字,因此有可能这场战斗发生在平壤附近。它没有明确说明这场战斗是否与倭国有关。
这块石碑于414年在光盖土王的墓前由他的儿子兼继承人竖立。它无疑是一份当代文件,但它也是王室宣传,存在很多问题。它提到的很多事情与其他史料相矛盾,尤其是《三国史记》,这是现存最早的朝鲜历史,以及中国外交记录,这两者都没有提到396年百济投降事件。此外,它也与《日本书纪》中引用的来自百济的资料不符。这块石碑在明治时期之前没有任何历史文献提到,直到一位在朝鲜和满洲边境进行勘测的日本军官发现它。人们做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确定它是否可能是伪造的,但我相信这种理论已经不再被采纳。在日本控制满洲期间,这块石碑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但碑文对日本并不恭维,也没有理由认为它被修改过。最近发现了一些这块石碑被“发现”之前由中国人制作的旧拓本,支持了铭文的真实性。
许多历史学家对为应神天皇及其后代分配的年代持保留意见,即使将早期年代调整了120年(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大幅缩短应神天皇和仁德天皇的统治时间来实现的),也有很多原因。主要问题是南中国朝代史中关于日本使节的信息。这又引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话题,它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尽管英文文献不多。
五王倭国
[edit | edit source]刘宋王朝(420-479)的史料中提到了五位倭王。他们是讃、珍、済、興和武。 《日本书纪》中记载的统治者姓名是多音节的,这些汉字不可能从语音上代表它们。但这并没有阻止数十位学者试图将其联系起来。他们要么从汉字的含义出发,要么选择日语姓名中的一个音节,它大致符合汉字的汉语发音。这些尝试似乎都没有什么成果。
中国史料说珍是讃的继任者,也是他的弟弟。这是令人鼓舞的,因为兄弟继承在当时的日本是惯例,尽管这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相悖。他们没有说済与前两位的关系,但确实说兴和武是他的儿子。《日本书纪》中关于这段时期的世系记载仁德天皇有三位儿子依次继位,分别是履中天皇、反正天皇和允恭天皇,之后是允恭天皇的两个儿子安康天皇和雄略天皇。这实际上是吻合的。不幸的是,这些日期与《日本书纪》和《古事记》的记载严重不符。《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之间也经常存在分歧。以下是一个关于此的小表格。
日本书纪 | 古事记 | |||||
---|---|---|---|---|---|---|
应神天皇 | 270-310 | 享年110岁 | 卒于394年 | 享年140岁 | ||
仁德天皇 | 313-399 | 未记载 | 卒于427年 | 享年83岁 | ||
履中天皇 | 400-405 | 享年70岁 | 卒于432年 | 享年64岁 | ||
反正天皇 | 406-410 | 未记载 | 卒于437年 | 享年60岁 | ||
允恭天皇 | 412-453 | 未记载 | 卒于454年 | 享年78岁 | ||
安康天皇 | 453-456 | 未记载 | 卒于? | 享年56岁 | ||
雄略天皇 | 456-479 | 未记载 | 卒于489年 | 享年124岁 |
《古事记》的日期使用的是中国纪年法,因此需要猜测它们处于哪个纪年周期。表格显示了最合理的选项。它们看起来比《日本书纪》的日期要好(这并不难)。不幸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正确的,而且年龄并不完全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没有理由相信这些日期存在于最初的口头资料中,因为日本人可能在它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并没有使用中国历法。它们明显是在很久以后才被插入的。
根据宋代史料记载,421年派遣第一个使节团的国王(之前有一个使节团被派往之前的王朝,但没有记载国王的名字)有一个弟弟继位。这意味着这位国王一定是仁德天皇、反正天皇或安康天皇。然而,《古事记》记载,此时宁冈天皇还在位,而《日本书纪》记载,当时的统治者已经是允恭天皇。总有人会出错。还有更多证据。第三位国王在443年和451年分别派遣了两个使节团。462年,中国人记录了这位国王去世(具体日期不详),他的“皇太子”派遣使节团来宣布此事。下一个使节团直到478年才抵达,每个人都热衷于认为这是雄略天皇。然而,这意味着462年的使节团是由安康天皇派遣的,这与任何日本日期都不符。雄略天皇被认为是武的原因是,一个与武相关的日语词语是“takeru”,而这个词语是雄略天皇日本名字的一部分(请记住,雄略天皇的名字是在8世纪才被创造出来的,并没有在《日本书纪》中使用)。这是唯一一个以这种方式命名的“国王”。然而,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不太可能知道“takeru”,也不太可能知道它与中文的武意思相同。中文的武读作Wu。
这里最重要的是,这些中国记录证明了《日本书纪》的日期是错误的,这意味着《日本书纪》中提到的所有内容都需要持怀疑态度。最重要的是,《日本书纪》甚至不知道这些使节团曾经发生过。这绝对证明了《日本书纪》并没有从这个时期的政府记录中获取信息,而是从其他类型的材料中获取的。在这个时代,《日本书纪》确实提到了两次与中国的接触,它们非常神秘。应神天皇据说派遣了两名使节前往中国寻找精通缝纫的妇女。然后,在允恭天皇统治期间,提到了这样一群人带着缝纫妇女返回,至少是在一百年后。
如果你阅读了《日本书纪》中关于这些国王的文章,你会发现这个时期的政治非常暴力。这些统治者中的大多数都是通过一两个人的死亡才登上王位的。你还会注意到《日本书纪》在应神天皇之后有一个三年长的摄政时期,在反正天皇之后有两个年长的摄政时期。这是因为当时发生了内战。安康天皇被一位被他为了夺取王位而杀害的亲王之子暗杀,雄略天皇则杀害了刺客。暴力行为并不局限于继承权之争。当时有一种倾向,遵循斯大林的“没有人,就没有问题”的原则。如果你对任何人有怀疑,就杀掉他。这增加了这样的可能性,即进入《日本书纪》的官方名单不一定是完整的。可能有一些人曾担任统治者一段时间,但由于他们最终被对手杀死,因此被抹去了记录。像这样的人中,一两个人很容易就向中国派遣使节,从而很好地扰乱了日期和隐含的系谱。
最终结果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这个时期的信息很少,然后继续前进。我不相信试图找出“五王”可能是谁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然而,中国使节团带来了一项好处,这项好处可能比《日本书纪》关于应神天皇及其继任者的所有说法都要重要。这就是478年使节团带来的信函,可能是雄略天皇派遣的。这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5世纪日本统治者的信息,而《日本书纪》对此一无所知,或者至少没有告诉我们。以下是中国方面的记录。
然后兴死了,他的兄弟武继位。在顺帝昇明二年(478年),武自称倭王,并以东夷平夷将军之名,手执斧钺,统率倭国、百济、新罗、任那、伽倻、辰韩、马韩七国军队,派遣使者递交以下奏章:
我地远隔海表,地处海外。历代祖先皆披坚执锐,越山跨海,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伐蛮夷六十六国,渡海北伐,降服九十五国。其政教以和为贵,以平为本,故境内无事。历代祖先,无不朝贡。臣愚不肖,承袭先业,心怀敬畏,仰慕圣德,所辖之众,悉听尊命。欲乘船渡海,远赴百济,以表臣心。不料高句丽怀奸作乱,劫掠船只,侵犯边境,死者无数。致使臣行迟误,错过良机,屡屡受阻,皆因高句丽作乱。先君愤恨此贼,阻我朝贡,遂率百万弓箭手,欲举兵讨伐。然天不假年,先君与兄长相继离世,致使战事未能发动。哀兵必胜,此乃天意。今臣整兵备战,承继先志,军民齐心,无所畏惧。
圣德远播,泽被天地。若仗此神威,荡平寇乱,臣等必竭诚效命,永世不忘。臣恳请陛下,任臣为此次战役的统帅,并授予其他将士官职,以励士气。
奉诏,武被封为倭王,东夷平夷将军,手执斧钺,统率倭国、新罗、任那、伽倻、辰韩、马韩六国军队。
广开土碑没有记载此事,因为它没有记载广开土在391年登上高句丽王位之前发生的事情。然而,这里“倭王”自称是高句丽的死敌,这在《日本书纪》中没有出现,书中敌人的名字永远是新罗,新罗在《日本书纪》成书时控制着整个朝鲜半岛,并且对日本怀有敌意。值得注意的是,在475年,高句丽重创百济,攻占了其首都,并杀害了国王盖罗。新国王将首都迁至南部的山区,但高句丽和百济之间的边界仍然与之前大致相同。武王对此事只字未提,但这必然是整个局势中的一个因素。《日本书纪》记载,日本当时帮助了百济,将弥漫的某些土地转移到新的首都。
应该注意武王所宣称的国家列表和中国人授予的国家列表。武王宣称七个国家,但只被授予六个。在5世纪的几个日本使节团中,都请求中国人承认国王对百济的控制权,但中国人一直拒绝。他们还总是授予百济国王一个比倭王更高的中国军事头衔。然而,中国人并没有反对将新罗列入名单。这是因为新罗当时从未向任何南朝王朝派遣过使节。名单中还列入了任那和伽倻,而伽倻是任那的一个国家。此外,还有辰韩和马韩,它们是朝鲜南部后来成为新罗和百济的部分地区的古代名称。显然,中国人对该地区的政治地理并不了解(他们没有向朝鲜或日本派遣过使节,因此他们几乎没有机会了解)。
很难找到关于应神王朝国内情况的任何信息。《日本书纪》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表明存在一个结构化的政府或任何管理乡村的制度,除了在各个地方任命世袭统治者。在关于应神天皇的文章中,它说应神天皇将纪伊(冈山县)地区分配给某人,并将其划分为五个区,由他的五个孩子继承。这件事发生在他统治的初期,当时纪伊可能在入侵后需要一个新的统治者。在应神王朝时期,有四个贵族家族被频繁提及。
葛城氏族为统治者提供了多个妻子,以及至少一位被分配到朝鲜的军事指挥官。在王朝结束后,它就没有再被提及。
和氏族在大和地区拥有领地,并且存续了下来,尽管名字没有保留下来,因为它分裂成几个继承家族,其中一些在8世纪仍然很突出。
大伴氏族不同于前两个氏族,他们的名字具有功能性特征,而不是地理特征。“伴”的意思是追随者,就像士兵是追随者一样,大伴氏族不断地出现在军事指挥官的位置,他们可能领导的是追随统治家族的军队,而不是属于大伴氏族本身的人。
而物部氏族也具有功能性基础。人们期望物部指的是一群专门制造“东西”的平民,特别是铁制武器。然而,物部氏族本身并不是铁匠,而是负责管理制造武器的工人,以及管理存放统治者武器的军械库。他们也经常出现在类似于我们社会中的警察会出现的场合。在磐井之乱时,就发生过一个突出的事件。当时,大伴氏族族长率领军队前往朝鲜。他被命令无视叛乱,继续前往朝鲜,而物部氏族族长率领一支第二支部队前往九州镇压叛乱。
这个话题被日本历史学家广泛讨论,但在英文文献中却鲜为人知。根据《日本书纪》,雄略天皇是一个非常高效的亲属杀手,他杀害了任何可能对王位有觊觎之心的人。他被认为在临死前发表了一篇奇怪的遗言,这是《日本书纪》中唯一的一篇临终遗言,他在遗言中表达了对国家陷入如此糟糕状态的悔恨。这篇遗言几乎完全抄袭了《史记》中关于秦朝灭亡的遗言。大多数日本历史学家将雄略天皇于478年的使节团记载为在他死前一年,这与《日本书纪》中的记载相符。这也是最后一次被记录的日本使节团。宋朝于479年灭亡,被一个名为齐的王朝取代,这个王朝只持续了23年,之后是梁朝。梁史记载,在502年,梁朝恢复了所有授予武王的封号。然而,梁史中没有提到任何使节团,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武王当时还活着。
雄略天皇有三个儿子,在他死后,按照惯例,他的儿子们之间爆发了冲突,导致两位长子丧生,最小的儿子登上王位。这位就是没有孩子的清宁天皇。据说,在清宁天皇统治期间,人们偶然发现了两位幸存的王子,他们是雄略天皇杀害的某人的儿子,他们一直在乡下隐姓埋名地生活。这两位王子相继统治,其中第二位(也是年长的)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没有孩子,这在某种程度上结束了这个王朝。大伴金村是当时朝廷最有权势的官员,他提议找一个远亲来继位,但当派人去联系他的时候,这个人以为他们是来杀他的,于是逃进了山里,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因此,金村提议了另一个候选人,这个人表现出更大的勇气,听取了他们的信息,成为了继位的继体天皇。
没有人喜欢这些材料。关于雄略天皇的儿子清宁天皇的文章非常短,除了发现两位王子之外,几乎没有其他记载。关于建赞天皇和仁贤天皇的故事从头到尾都像童话故事一样。最后一位统治者武烈天皇,本质上就是卡里古拉,一个典型的“末代皇帝”,中国史学将其用于证明王朝的灭亡是对其道德败落的惩罚。关于武烈天皇,《古事记》中提到的只是他统治了8年,没有孩子,并提到了他的陵墓。关于建赞天皇的文章也提到了这三点,陵墓名称在两篇文章中都是一样的,许多人认为武烈天皇并不存在。有人还提出,如果“隐藏的王子”的故事是真的,那么他们并不是在清宁天皇还活着的时候被发现的,而是在他死后。从《日本书纪》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雄略天皇的姐姐在清宁天皇死后,短暂地领导了国家,时间持续了大约一年。在《日本书纪》中,这种延迟发生是因为两位王子无法就谁来继承王位达成一致,每个人都推迟了。许多学者认为,如果他们真的存在,他们很可能是冒名顶替者,可能是由大伴金村操纵的。
总的来说,有一种感觉,在继体天皇出现之前,可能存在一段相当长的混乱时期,人们可能不清楚是否真的存在一位统治者。在《日本书纪》中有一段记载,仁贤天皇死后,一位名叫惠古栗真鳥臣的贵族试图像国王一样统治日本,但他遭到攻击并被后来成为武烈天皇的王子杀害。许多学者确信,关于继体天皇“被发现”和“受邀”的故事也是假的,他其实是日本越国地区的世袭领导人,也就是现在的石川县,他只是有一天带着军队出现了,然后接管了政权。他在迁入大和国之前统治了20年。他主要统治的是山城国,位于现在的京都市(当时尚未存在)范围内。这表明,他花了很长时间才获得大和国主要氏族的认可,才敢在那里建立他的宫殿。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证据非常稀少,这个问题永远无法解决。然而,大多数历史学家都同意,继体天皇不太可能真的是雄略王朝的直系后裔。据说他的父亲是雄略天皇的五代后裔,这意味着继体天皇是第六代后裔。根据《日本书纪》撰写时实行的法律,这意味着他不能声称是统治氏族的一员,因为五代是截止点,五代王子享有严格限制的特权。可能是因为他是来自扶余入侵集团的后裔。
他是一个新人,他的继任者所实施的政策在一些重要方面与雄略王朝的政策有明显区别。雄略王朝的政治根基在朝鲜半岛,它一直积极参与朝鲜半岛的事务,而随后的王朝在接下来的200年里始终表现出与大和国以东和东北部的地区有特殊联系。统治者们总是小心地将大量被称为“东人”的东方武士留在朝廷。这些人显然是乡村氏族的年轻成员,他们在朝廷服役一段时间后就回家。继体天皇的继任者允许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地位被新罗王国瓦解,而没有进行多少抵抗。他们也没有派遣使节团前往中国。此外,主要贵族氏族之间很快发生了重大洗牌。
在继体天皇统治初期,我们发现朝廷最有权势的两个人是大伴金村和物部荒河。512年,百济派出了一支使节团,提议将任那西北部的四个地区从日本转让给百济。他们提出的理由是,这些地区靠近百济,与百济有日常接触,而它们距离日本在任那东部洛东江的基地很远,与该地区的接触很少。大伴金村研究了这份申请,建议同意。物部荒河强烈反对。统治者的长子,未来的安康天皇,当时外出办事,但当他知道这件事时,他也反对。然而,继体天皇同意了金村的意见。这次会议及其决定在后来的《日本书纪》中反复被提及,最终导致大伴氏族失去权力。
在《日本书纪》的原始通知中,它说有些人认为百济贿赂了大伴氏族。简而言之,大伴氏族的敌人声称,这个决定是导致任那丢失的直接原因。515年,任那的一部分发生了叛乱,物部氏族的一位将军率领舰队前往平叛。然而,他被叛军击败,显然后来被百济军队救了。527年,一支庞大的军队被派往九州,准备前往任那,但其行进途中被九州最有权势的地方统治者伊邪那岐的叛乱阻挡。我们可以非常肯定他是最有权势的,因为他的坟墓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建造的,是整个岛屿上最大的坟墓。它的身份很确定,因为它具有《日本书纪》中提到的某些高度独特的特征,并得到了考古学的证实。
大伴金村建议军队继续前往朝鲜半岛,并让物部荒河负责镇压叛乱。此事得到同意,528年,物部荒河与伊邪那岐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并杀死了他。伊邪那岐的儿子投降,并在支付罚款后被赦免。这些事件可能是雄略王朝被新王朝取代的后果,但《日本书纪》没有告诉我们这些事件背后的政治背景。530年,来自任那的代表团来到朝廷,抱怨527年派出的将军的行为。基本上,将军的行为像暴君,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保护他们免受新罗的侵害。一位官员被派去召回他,但他拒绝离开,于是这位官员向百济请求军事支援,百济围困了他的城堡,但无法攻克。朝廷又派了额外的官员,这次将军决定返回,但在途中去世。继体天皇在几个月后也去世了。
由于人们怀疑《日本书纪》再次试图掩盖真相,因此没有人确切知道如何处理接下来的三位天皇的记录。许多理论被提出,但所有这些理论都遭到了猛烈的抨击。实际上,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任何事情。
根据《日本书纪》,继体天皇于531年去世,由他的长子安康天皇继位。安康天皇于535年去世,他的弟弟宣化天皇继位。宣化天皇于539年去世,他的同父异母兄弟钦明天皇继位。然而,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三个不同的继体天皇死亡日期。《古事记》说他于527年去世,即伊邪那岐叛乱的年份。《日本书纪》有一则脚注,说有一个替代版本,即他于534年去世。作者说,他们决定采用531年这个日期,因为这个日期与《百济本纪》中的一个条目相吻合。然而,这个条目只是说,在任那作战的百济军队得知高句丽国王被暗杀,以及倭王、他的继承人和第二位王子“同时”去世。没有提及名字。在《日本书纪》的主要文章中,它说继体天皇召集了他的继承人,也就是未来的安康天皇,并在自己去世之前宣布他为统治者,这是这个时代唯一一次记录的这种事件。然而,关于安康天皇的文章说,他于534年登上王位。关于钦明天皇的登基日期也有两个不同的记载。《日本书纪》说,钦明天皇于539年登上王位,继宣化天皇之后,并在位32年后,于571年去世。然而,另一本古书说,钦明天皇在位41年,这意味着他于531年登上王位。
第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历史学家是平田笃胤,他在1905年提出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日本书纪》说百济王宋于552年向钦明天皇朝廷赠送了一尊佛像,但所有其他奈良时代的早期文献都说是538年。平田还注意到,提到赠送佛像的奈良书籍中有一本说这一年是钦明天皇在位的第7年,这表明他于531年登基。平田认为,安康天皇和宣化天皇的统治时期可以存在,因为可以假设《古事记》中提到的527年是继体天皇去世的正确日期。
随后,1928 年的纪田德一提出,531 年是继体天皇去世的正确日期,金明年号即刻开始。安καν天皇于 534 年建立了对抗的朝廷,之后是宣化天皇。关于“皇太子”在皇帝去世前即位的说法是指金明,而不是安καν。
接下来,林屋新三郎提出,磐井之乱和朝鲜远征的失败导致继体天皇朝廷的信誉崩溃,该朝廷由大伴氏控制。这场批评的领导者是苏我稻目。日本书纪中引用的百济本纪条目意味着苏我氏暗杀了继体天皇以及至少一个儿子,很可能是包括指定的继承人。然后,苏我氏拥立金明登基。然而,大伴氏在 534 年以安καν为对手皇帝建立了对抗的朝廷。这场对峙持续了 7 年,最终随着大伴氏的政治瓦解而结束,他们在 539 年之后不再被提及。
我将提供的最后一个版本是井上光贞的版本。他提请注意金明元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是否要派兵到朝鲜。物部尾舆认为只派少量军队毫无用处,并指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大伴金村将四个地区割让给了百济,这激怒了新罗,新罗从此变得咄咄逼人。金村没有参加这次会议,声称自己生病了。有人被派去询问此事,他说他知道自己会被批评,所以不想来。
井上光贞说,首先,很明显,日本书纪中关于继体天皇去世前皇太子匆忙即位的记载指的是安καν,因为他被用自己的名字缩写来称呼。井上光贞解释说,百济本纪条目是错误的。大臣们拒绝承认安καν的登基,反而拥立了金明,这使朝鲜人误以为安καν(他们知道他是继承人)也死了。当他们废黜安καν时,他们可能也剥夺了宣化的皇太子身份,这解释了关于两个王子和统治者同时死亡的记载。井上光贞认为,如果苏我氏杀死了继体天皇,他肯定会杀死这两个王子,甚至可能还会杀死大伴金村。
总之,无论细节如何,大多数人强烈怀疑继体天皇于 531 年去世,金明即位,安καν于 534 年建立了对抗的朝廷,并在 539 年宣化天皇去世后,大伴氏不再在朝廷中拥有崇高的地位。苏我氏取代了他们,变得显赫起来。
537 年,宣化天皇命令大伴金村派一支由他两个儿子率领的军队前往朝鲜。一个儿子将带领军队前往朝鲜,另一个儿子负责从九州运送补给。这支军队实际上去了朝鲜(在其他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但我们不知道它可能取得了什么成就。
日本书纪中关于金明天皇的部分大部分实际上是关于朝鲜的。它详细描述了百济王宋努力说服金明天皇采取措施认真防御任那对抗新罗的尝试,最终失败。这些记载相对易懂。
到 562 年,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完全丧失。这部分是由于 548 年开始的三国之间的一系列重大战争的结果。高句丽对百济发动了猛烈攻击。新罗出乎意料地派兵援助百济,击退了这次进攻。百济和新罗结盟,试图夺回高句丽在近几十年来获得的北方土地。高句丽在 551 年被击败,一大片领土被攻占,但新罗随后夺取了全部领土。百济王宋决定孤注一掷,对新罗发动全面入侵,但当他率领一小支军队在战区附近行进时,在 554 年遭到伏击身亡。中国和日本一度认为百济将崩溃消失,但事实并非如此。然而,新罗现在无疑是朝鲜最强大的国家。它从 500 年智证王即位开始,以中国模式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改革。由于百济至少暂时无法行动,新罗得以迅速完成对任那的征服。显然当地没有多少抵抗,因为当地人对金明天皇之前拒绝帮助他们感到厌烦。可以认为他们对应神王朝而不是对日本有忠诚度。
拉斯·瓦格的专著列在参考文献中,对这个问题特别有用。不幸的是,它可能很难找到。它基本上是一个带注释的书目,总结了截至 1982 年许多日本历史学家的观点,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它引用了日本书纪中几乎所有相关的零碎信息。最引人注目的结果是,几乎没有一个历史学家对任何重要的事情达成一致。问题与这里讨论的其他主题相同,真实的信息量太少,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留下了巨大的猜测空间。日本书纪对如何运作大和政权毫无兴趣。它偶尔在实际上是关于其他事情的段落中留下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分为五类。关于领土组织、贵族氏族、贵族头衔、对统治者最重要的平民群体以及一个被称为“宫家”的神秘机构。
中国人说日本分为“国”,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墓葬显示了身份的差异,这使我们能够确定适合村长、适合区长的墓葬,以及适合“国”的“王”的墓葬。这些等级对应于大和政权的领土名称和头衔。在古坟时代,我们看到主要有两种领土头衔,县主,指的是控制相对较小的地区的人,会被埋葬在“小”墓中,以及国造,指的是地位更高的人,会被埋葬在“中等”墓中。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县是一个真正的单位,县主是负责从平民那里提取贵族需要的财富的人。县有名字,可以在地图上找到,其中许多名字被传承下来,成为各个州的区,相当一部分今天仍然存在于地方区的名字中。国造则更为模糊。很少有人相信国是一个有边界的可识别领土,大多数人认为国造这个头衔仅仅表明一个控制着多个县主的有权势的人。他们的权力范围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很大变化。然而,他们毫无疑问拥有真正的权力,因为他们建造的坟墓比其他人更大、设备更完善。
这些贵族被组织成氏族,被称为“氏”。理论上,所有氏族都源于一个氏族创始人,日本书纪的大部分内容都致力于讲述一个特定氏族是如何起家的。他们有名字,通常是地名,表明他们控制的地区。大多数氏族都是领土性的。一小部分氏族的名称表明,他们在功能上与统治家族密切相关,而不是以领土为基础。这些氏族似乎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有些人认为这些分支可能没有血缘关系。在假设的骑马入侵情景中,会有一大群战士,按照军事单位的等级制度划分,一小部分人与统治集团密切相关。前者成为农村贵族的核心,国造和县主,后者则承担了协助统治者维护控制权的特殊责任。
对应神王朝来说,典型的例子是葛城氏,一个领土氏族,为许多统治者提供妻子,以及贺居氏,一个类似的氏族,有类似的角色。然而,还有大伴氏,似乎扮演着统治者军事力量世袭领导者的角色,以及物部氏,负责制造和储存统治者的武器和盔甲。这些氏族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分布。
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神灵,氏族族长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充当神灵的大祭司。在后来的时代,当人们开始建造神社来回应佛教寺院时,氏族成员建立了他们的世袭祭司制度。几乎所有古代神社都与某个特定的氏族有传统联系。
有一个词用今天用来表示政府部门的标准汉字部来写,可以读作“部”(像浆果一样)。这被认为来自百济政府,那里有 12 个部门负责供应皇宫的所有需求。日本的部也负责供应统治者的需求。似乎这些是平民群体,被永久置于某个贵族家族的控制之下,成为世袭地位,在他们的情况下取代了领土分配。部成员当然需要吃饭,但任何地方都没有说明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是否自己种植粮食,或者是否因其他服务而获得报酬。部本身负责一些事情,例如为宫廷餐桌提供陶器,为皇室坟墓提供埴轮(埴轮部),管理皇室狩猎犬的犬舍(犬飼部),设立宗教仪式场地并在仪式结束后清理场地(祓部),守卫皇室建筑(遊稽部),等等。皇室氏族肯定有自己的领土,在那里他们拥有农民,并将他们的收成收集到自己的仓库里。有一类特殊的部,由来自朝鲜的移民组成。他们生产高级商品,如丝绸和书写纸。
宫家是提到的唯一看起来只有统治者才能做到的机构。农村贵族可能也有自己的地方版本的部。宫家是一个有名的场所,由统治者通过一位被称为伴造的官员控制。“伴”是一个暗示军事单位的词,伴造可能意味着“队长”。继体天皇王朝肯定有对氏族特别忠诚的战士队伍,他们可以随时调动,他们构成了军队核心。在和平时期,他们只是住在某个县的农村贵族。宫家由“御-”组成,这是一个表示皇室的元素,以及“家”,意思是房屋或其他大型建筑。在早期,宫家显然是一个实物仓库或一组仓库,用来存放粮食。显然,当建立宫家时,当地贵族被迫保证其粮食充足,以便当皇室部队经过时,可以提取粮食作为口粮。宫家是唯一可以被视为对贵族征税形式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在叛乱之后,经常会提到“宫家”的形成,尽管这可能是因为《日本书纪》通常只在与叛乱有关的情况下提及农村地区。两百年后,"宫家"一词似乎被短暂地用来指代私人封地,这引起了很多混乱。我知道的最清楚的例子是 535 年在南津港建立宫家,它是九州最方便的地方,可以将从日本中部前往朝鲜半岛的人员或物资转运。最初,它将通过从畿内地区的宫家转运粮食来供应,然后它的定期供应将来自镇压九州北部三个位置不太理想的宫家。以前送往那里的粮食现在将运往南津港。然后,尽管时间要晚得多,但在 607 年,一个项目启动,要求在三个省份进行灌溉工程,每个省份都要建立一个宫家来为工人提供食物。
国家行政与其他一切一样,没有定型。偶尔会提到两个特殊的头衔,似乎用来指代宫廷中最有权势的人,“大臣”和“大连”,其中“大-”表示伟大。在应神天皇王朝后期和继体天皇王朝早期,唯一被称为“大臣”的人是大友氏族族长。有时同时有两个“大连”,但其中一个始终是物部氏族族长。许多其他人拥有“臣”或“连”的头衔。这些是在技术讨论中被称为“姓”的头衔。它们是世袭的或传统的身份标识,因此某个氏族可能被称为“臣”,但从未被称为“连”,反之亦然。看来,被称为“臣”的氏族被认为是皇室的旁支,因此有资格与王子和公主结婚。而“连”氏族则没有这种特权。
姓很复杂(上述参考书目中有一些关于它们的论文),但它们表明宫廷主要关注的是身份,而不是工作。在百济,支撑宫殿的 12 个部门与支撑宫殿外国家运作的另外 12 个部门相平衡。大和国根本没有这方面的迹象。大臣和大连实质上是那些被允许在讨论中拥有最后发言权的人,但他们没有特殊的职位。理论上,统治者似乎可以选择哪些有资格担任“臣”的人被任命为“大臣”,以及哪些“连”被任命为“大连”,但他不能给一个传统上被称为“连”的氏族授予“臣”的头衔。
我们唯一能肯定地说的是,它在历史时期一直适用,那就是每当出现重大问题时,高级贵族都会举行会议,每个人都有权发言,从地位最低者开始,到地位最高者结束。如果达成共识,统治者就会同意。即使在今天,日本政府和企业都有一种特点,那就是如果关键人物之间没有达成共识,就很难推进任何事情。很少有独裁者有足够的权力无视这种思维方式。你做成事情的方式是在你事先充分咨询了所有人,并知道结果的情况下才召开会议。如果某个重要人物不同意,你可能需要改变计划。会议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看到存在共识,以便所有人都能一起前进。
至少在统治家庭内部,每个成年王子(通常还有公主)在乡村都会有自己的宅邸。惯例是,当一个人去世后,他的宅邸会被烧毁,他的继承人会在一个新的地点建造一个新的宅邸。这些显然是相当简陋的建筑,并不打算世代相传。统治者改变宫殿位置并不罕见。通常没有给出理由。有时它似乎是从一个他感到不安全的地方搬到一个更安全的地方,但它也可能经常是为了平衡对平民的负担,就像中世纪欧洲统治者发现从一个庄园到另一个庄园巡视比试图通过大部分理论上的道路运输物资更方便。
我已经提到过,贵族内部存在相当程度的暴力。我们主要了解统治家庭,但也有证据表明其他地方也存在类似的习俗。进行内部贵族战争的最常见方法是在深夜对对手的宅邸进行突然袭击。有组织的部队之间的公开战斗很少见。暗杀也时有发生,通常是在狩猎时。看来,惯例是将被击败的对手的女性作为战利品带走。
总而言之,可以说,这个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与凯撒大帝时代罗马人所知的凯尔特部落相似,尽管建造的坟墓表明统治者从平民那里聚敛财富的能力比他们的欧洲同类要强大得多。在继体天皇和钦明天皇的统治时期,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有直接影响,也没有迹象表明朝鲜王国的经历导致日本人认为他们自己的社会需要改革。朝鲜王国至少名义上是识字的,但据信他们直到 6 世纪才开始认真努力用中国式的官僚制度取代部落统治方法,该制度得到正式税收的支持。很明显,百济只在 551 年至 554 年间与新罗发生灾难性战争之后才尝试进行这种重组。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文明”只存在于王都,而农村地区则由与日本相似的传统统治者管理。新罗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从最弱小的王国发展成为最强大的王国,它利用中国方法来增强国家的力量和财富,百济和高句丽为了生存不得不作出回应。在下一代,日本开始感受到同样的压力。
因此,关于大和国的讨论到此结束,从 572 年开始的时期将在下一章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