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日本史:从神话到国家/古坟时代

来自 Wikibooks,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大和国:导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是一个有多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一个普通的日本地名山门,字面意思是“山门”,更广泛地指“在山中”或“被山包围”,据我所知,有5个地方叫大和,可能还有更多。在7世纪末建立的州县制度中,大和这个名字被分配给了包含首都的州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奈良县。在1945年之前的日本帝国海军中,主要的军舰以旧州县命名,著名的大和号战舰就是以大和州县命名的。从古代开始,大和也被用作整个日本的名称。日本或日出国(Nippon),也就是英语中“日本”一词背后的单词,在8世纪初被正式采纳为国名,而使用大和来代表日本从那时起基本上就成了诗意的表达。然而,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在采用日本之前,尤其是在645年的“大化革新”之前,在提到日本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时使用大和这个名字已经成为了一种便利。

当中国人第一次意识到日本列岛时,他们给居住在那里的人民起了倭这个民族名称。这个字不太礼貌,意思是矮人,当日本人学会阅读汉字时,他们对此表示不满,中国人同意将其改为和,发音相同,但字典意义为“和平”或“和谐”。日本人开始在与中国人的通信中称自己为大和或“大倭”,并在某个时候开始将其读作大和。这些是大和州县名称所使用的汉字。我们不知道这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生的。

在关于弥生文化的章节中,讨论了在日本历史国家的开端中,邪马台和大和这两个名称,我现在将对此稍作扩展。

在公元240年到266年之间,当中国人与倭人进行外交接触时,他们记录说“倭王”(恰好是女性)居住在一个叫做邪马台的地方。这与大和如此相似,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巧合。中国记录通常(意味着没有根据你所拥有或认为拥有的外部知识,对它应该说什么抱有期望)表明邪马台位于九州北部。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日本历史学家都认为那一定是错误的,因为后来大和被用作奈良平原的名称,而“国王”一定住在大和州县。然而,恰好有两个地方叫大和,位于最有可能成为九州邪马台的地方,就在熊本市以北不远处。它们彼此非常接近,很可能是曾经应用于更大区域的名称的残余。

在本系列书籍的弥生时代章节中,我提出了一个论点,认为当日本的政府中心从九州迁往本州中部时,邪马台/大和这个名字也被带了过去。在我看来,这可能发生在公元266年之后不久,但发生在公元300年之前,因为当时在后来成为大和州县的地方修建了第一批大型“古坟”。这是开始谈论“大和国”有意义的时间点。

这一时期的日本历史仅依赖于一本书,《日本书纪》,该书出版于720年。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令人沮丧的书,因为它结合了事实和虚假材料,关于哪些部分属于哪一类,一直存在着无休止的争论。自17世纪以来,它一直受到仔细的分析,日语关于这个话题的总产量是巨大的。其中很少一部分被翻译成英文。用英文写这个时期的作者更愿意接受日本人在这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并继续尝试描述古代日本社会。我将简要总结一下当代对这本书的理解,然后也这样做。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材料。

有两把刻有铭文的古剑。有一块刻有1775个字的石碑,建于414年高句丽的都城,其中有一些关于倭的事情。有一封大和统治者在其中一部中国王朝史中引用的信件,日期为478年。还有《古事记》,这本书甚至比《日本书纪》还要古老,出版于712年,但它主要包含神话和家谱信息,几乎没有历史。它确实提供了一些关于日期和统治时间长度的信息,这主要用于对《日本书纪》关于这些事情的说法保持谨慎态度。这两本书几乎从不同意任何事情。

572年之后的情况有所改善,这大约是日本上层阶级开始阅读和书写汉字的时间。没有比《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更古老的现存书籍,但有一些后来的书籍保留了古老的传统,最初主要关于日本早期佛教的历史,但逐渐扩展到其他主题。

《日本书纪》可以翻译成“日本史”。这个书名是第一次记录使用日本作为日本名称。中国唐代的历史中有这样一段话,说日本人创造了这个名字,因为他们对倭感到不满。它可以翻译成“太阳升起的地方”,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日本位于他们所知的任何其他国家以东。没有人能完全确定中国人如何在8世纪发音,但今天在标准汉语(“普通话”)中,它听起来像“日奔”,这已经足够接近日本了。这种汉语翻译通过马可·波罗传到了欧洲。他的“Cipangu”(发音为chipangu)代表“日奔国”或“日本国”。

《日本书纪》是一个政府项目,委托给最高官员,他们当然将大部分工作交给了下属,其中许多人可能是朝鲜族裔,因为在这个时代,朝鲜人往往占据着阅读和写作方面的工作。它从一开始就更多的是宣传作品而不是历史作品。它的任务是以一种能够提升统治家族权威的方式来解释日本是如何走到今天的。它试图结合两条线索,一条是本土线索,另一条是中国线索。

中国线索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一直在思考和书写什么是好的政府。有必要表明,日本已经成为一个治理良好的国家,这一点会得到中国人的认可。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方式也具有一些内在的优点,因为它强调必须拥有一个统一的社会,所有重要的决策都必须在中心、在皇帝的朝廷做出。皇帝是一个不受任何宪法限制的独裁者,他的权威仅限于,如果他未能提供良好的政府,他就有被推翻的风险,从而为能够做得更好的人铺平道路。

《日本书纪》的作者喜欢第一部分,但不喜欢第二部分。这就是第二条,即本土线索的来源。日本统治家族是直接从一位大约在两百万年前从天上降临到地球的神灵的后裔,日本国家是由该家族的一位成员在公元前660年建立的,同一个家族从那天起至今一直统治着日本,在神灵的保护下,并且将永远无限期地统治下去。

事实上,就目前而言,未来部分是正确的,因为现在的天皇是《日本书纪》撰写时统治家族的成员。这是一个非凡的事实,表明日本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一样。至少有十几种情况,如果日本是中国,那么一个强人就会结束旧王朝并开始一个新的王朝。在整个日本历史上,只有两三次有人被指控甚至想过这样做。这里没有“天命”可以被一个糟糕的统治者弄丢。一些糟糕的统治者被除掉了,但家族仍然存在。神灵不允许出现其他情况。

当然,当时的贵族家族有自己的传统和记忆,而这部新的日本历史必须符合已知的事实。然而,其主要目的始终是意识形态而非科学,如果为了论证观点而需要歪曲或掩盖真相,他们也乐于为之。幸运的是,他们在编造历史方面是业余的,容易受到仔细分析。他们告诉了我们比他们原本打算要多得多的信息。不幸的是,仔细的文本分析是一项棘手的业务,人们经常犯错误,而且时常更感兴趣于制造宣传而不是揭示真相。

威廉·乔治·阿斯顿(William George Aston)于1896年出版了《日本书纪》的一个译本,虽然不完美,但仍然可读。我手头有查尔斯·塔特尔(Charles Tuttle)于1972年出版的平装本。全书共800多页。其中100页是关于神明和世界创造的信息,然后是关于41位连续统治者的单独文章,从公元前660年的神武天皇到公元697年退位的持统天皇。其中有一篇关于一个并非正式统治者的人物,即神功皇后,还有一位在现任天皇官方名单上,但《日本书纪》中未计算在内的统治者。这就是弘文天皇,他在公元671/72年的一场短暂的内战中被他的叔父击败。他于19世纪80年代被添加到官方名单中,可能是因为他的父亲,而不是他的叔父,是现任皇室的祖先。

为了讨论的目的,这本书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 2卷创世神话
  • 神武天皇建立国家的事迹,追溯到公元前663/660年
  • 8位普遍被认为是虚构的统治者
  • 关于崇神天皇的记载,被认为是历史的,并与古坟时代的考古遗迹的开始有关
  • 崇神天皇的3位后裔,也许是历史人物,尽管文本的这一部分包含了许多神话和很少的历史
  • 仲哀天皇和神功皇后,可能是神话人物(神功=邪马台国的卑弥呼)
  • 应神天皇,可能是某个王朝的缔造者,可能是骑马的外来入侵者
  • 应神天皇的6位历史后裔
  • 应神天皇的另外4位麻烦的后裔,可能掩盖了王朝的崩溃
  • 继体天皇,可能是新王朝的缔造者,也就是今天仍在延续的王朝
  • 继体天皇的3个儿子,他们的记载在某些事情上似乎有些混乱
  • 基于政府记录的或多或少可靠的历史,公元572年-697年


关于日本创世神话,英语世界已经有很多著作。我并不自称在这方面有任何专业知识,我将避免讨论它。然而,我强烈建议任何希望研究它们的人也应该阅读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的相关神话,关于这些神话,英语世界也有相关信息。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们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意味着,无论人们希望建立关于日本或朝鲜社会形成的什么理论,都需要解释为什么它们的创世神话如此相似。日本有一种倾向,即把日本写成与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联系,尤其是朝鲜。然而,仅凭这些神话就证明了日本与朝鲜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你读过考古学章节,你就会知道高句丽、百济、新罗和大和这几个历史国家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历史事件的理论,即公元300年以后,来自朝鲜人称之为夫余的部落民族的一批武士迁入该地区。这个假设的事件将在下面讨论,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得到了考古证据以及《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以及《三国史记》和相关朝鲜文本中的神话材料的有力支持。如果《日本书纪》的作者知道或怀疑这件事发生了,他们的意图就是掩盖它。

《日本书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某些材料,其中一些相当冗长,显然是从其他书籍中摘录的,这些书籍要么是在百济写的,要么是由百济移民在日本写的。至少有3本这样的书籍在脚注中被命名,而其他没有脚注的部分被认为具有相同的性质。对于某些统治者来说,百济的材料比日本材料要丰富得多。这有两个重要原因。它提供了《三国史记》或后来的朝鲜著作中没有的关于古代朝鲜的信息,并且它允许将《日本书纪》的各个部分与已知的朝鲜日期联系起来。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日本书纪》早期部分的日期是为了让日本历史看起来比实际时间更长而故意伪造的。

根据《日本书纪》,大和政权建立于公元前660年。早在19世纪,人们就认识到《日本书纪》的作者出于占星术的原因任意选择了这个建立日期,然后不得不设法用一些材料来填充这段漫长的时间,其中一些材料是他们编造的。当时(以及出于某些目的现在仍在使用)中国人使用60年周期来进行日常纪年,这与正式的年号纪年无关。这个周期包括我们熟悉的12个生肖(牛年等等),并与其他元素结合起来,得到60个带有个别名称的年份。公元601年是这种周期中的第一年,而公元前660年正好早1260年。在《日本书纪》写作的时代,中国人认为这段时间,即21个60年周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一个时代。公元601年对于《日本书纪》的作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因为它发生在推古天皇的统治时期,他们认为这是“现代”日本新时代的开始,因此,将“古代”日本开始于1260年前是合适的。

20世纪初,一位名叫津田左右吉的历史学家相当有说服力地证明了在开国君主神武天皇之后列出的8位天皇完全是虚构的,是为了填补其中一些空白而虚构出来的。他们的名字是由8世纪流行但早期未知的元素构成的,而且他们的文章缺少其他所有文章中都存在的标准元素。这在东亚很常见。中国和所有三个朝鲜王国也都有虚构的早期统治者,旨在提供令人印象深刻的古代历史。对于神武天皇,前9位天皇被分配了562年。然而,这仍然只让我们来到了公元前98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接下来的7位天皇被安排覆盖了497年。其中一些人被认为是历史人物,但他们的日期显然是错误的。

插入的朝鲜材料为我们提供了帮助。在几个条目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日本书纪》的日期比根据《三国史记》或中国史料的真实日期早120年。这是两个60年周期,朝鲜材料中的日期都是周期日期,所以这意味着他们不必更改文本,只需将其分配到错误的周期即可。这从公元371年(《日本书纪》记载为公元251年)的一件事开始,一直持续到5世纪初。然后有一段没有朝鲜记载的时期,从大约450年开始,《日本书纪》的日期和朝鲜的日期相同。这意味着在公元371年到450年之间,《日本书纪》的作者找到了偷偷塞进120年的方法。极其漫长的统治时期和极其年迈的统治者是这种现象的明显标志。即使不考虑文本中所述内容的问题,也很清楚,试图将《日本书纪》作为这个时代的真实历史来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对此的主要解决方法是,大体上避免尝试利用《日本书纪》来构建公元572年之前事件的时间顺序。很有可能,在这个时代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里,《日本书纪》的作者没有必要的信息来给出正确的日期,即使他们想这样做也是如此。根据其他地方的情况,他们很可能拥有那种以“在某某统治者的时代……”开始的轶事材料,这些材料从来没有类似于确切日期的东西附着在上面。

如果《日本书纪》不能给我们提供历史,那么它能为我们做什么?它提供了一个可以与考古学松散联系的叙事。随着与朝鲜日期相关的事件,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与应神天皇相关的时间框架。大多数历史学家会同意,早期的统治者崇神天皇很可能是一个历史人物。他是否是大和的第一位统治者,或者是否存在未知的前任,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根据宫内厅的说法,崇神天皇被埋葬在一个坟墓里,这个坟墓在上一章中已经提到过。它是“早期古坟时代1期”3个统治者规模坟墓中最大的一座,其年代大约在公元300年。这将比应神天皇早约100年。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大和政权比这还要古老,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中的一些人试图将卑弥呼和伊予以及中国提到的未命名的男性统治者纳入进来,以将其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然而,大和地区的考古学并没有为一个比早期古坟时代1期明显更古老的强大国家提供太多希望。该地区的弥生遗址的特点是在大约公元190年之前明显缺乏社会分层,而190年之后与早期古坟时代1期坟墓属于同一牧墓群的晚期弥生精英墓葬与当时九州的情况相比并不令人印象深刻。

《日本书纪》说大和政权是由一位来自九州的征服者建立的。没有人相信神武天皇,但如果这位征服者是崇神天皇呢?这正是江上波夫所建议的。中国人说,在两个不同的场合,倭人推举了一位男性统治者,但他无法让民众服从他,解决办法是用女性统治者取代他。这肯定表明在关于社会组织的正确方式上存在重大的内部分歧。如果卑弥呼去世后斗争的失败者决定离开九州,并在本州中部建立他们想要的社会呢?这将为为什么中国人会在九州发现一个名为邪马台国的王国,而一代人之后我们在奈良平原上发现一个名为大和的王国提供一个极好的解释。他们带着这个名字一起走了。这样的举动也因为另一个原因而具有吸引力。从那时起,畿内一直是日本的中心,因为它拥有最多的优质农田,成为最富有的地区,最适合支持庞大的贵族阶层。日本的交通一直都很困难,但从这一点来看,这绝对是最中心的位置。在古代或中世纪的条件下,九州的统治者不可能统治整个日本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在有利的情况下,畿内的统治者勉强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这些情况经常未能实现。九州经常基本上是独立的,遥远的东北部也是如此。

如果垂仁天皇作为征服者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这个国家是什么样子的?《日本书纪》说,他在位初期努力与该地区的诸神建立联系。剑桥日本史第一卷中有一篇有趣的文章详细讨论了这些内容,我推荐大家阅读。很明显,即使在一个由军事领导人统治的国家,统治者的主要职能之一也是充当普通民众与神灵之间的中介,如果他不能做好这一点,人们就不会服从他。一旦他对这方面的工作感到满意,他就组织了四支军队,打算从大和出发向四个方向进发,“征讨蛮夷”。由于我们现在距离任何可以被认为是“非日本人”的人都很远,所以“蛮夷”只能指尚未臣服于垂仁统治的日本人。

然而,在这些远征开始之前,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危机,即垂仁的同父异母兄弟(据说是)发动的“叛乱”。这导致了军队之间的激战。考古学家对战场遗址位于山城国南部,正好是早期古墳时代第一期的第三座统治者级墓葬所在地这一事实感到震惊。这座墓葬(传统上)里没有埋葬大和的统治者。最合理的推测是,垂仁并不是从九州入侵的最初领导者,并且存在一场争夺新国家控制权的斗争。这可以解释箸墓,第三座大型墓葬,比垂仁的墓葬早20年。《日本书纪》说,这座墓葬埋葬了垂仁的姑姑,她能够预知未来,并且嫁给了一位神灵。因此,必须考虑到,在最初的征服中,可能仍然存在一位女性统治者,只有在她去世后才转变为男性统治者。然而,明智的做法是不太信任《日本书纪》中所说的任何内容。书中说,她用筷子自杀,这就是墓葬被称为箸墓的原因,“箸”是筷子的日语名称。不幸的是,筷子直到《日本书纪》撰写时期才被日本人采用。在此之前,日本人用手指吃饭,正如访问邪马台的中国人所指出的那样。

我们可以从早期古墳时代第一期的考古学中对这个早期大和国家做一些观察。根据吉娜·巴恩斯(2007年)的研究,日本这一时期有98座已知的墓葬。它们集中在三个主要区域。前面提到的三座大型墓葬和8座“中型”墓葬位于大和及其附近;在以古代吉备(冈山)为中心的四个独立群体中,有11座中型墓葬;在九州有7座中型墓葬,全部位于东海岸或北海岸。在日本其他所有地区,只有三座中型墓葬。其中一座位于兵库县,位于大和和吉备之间;一座位于日本海沿岸的未来越中国北部;一座位于未来东山道附近长野的山区。在东京湾的入口处以及四国濑户内海沿岸的两个地方,零星分布着“小型”墓葬。在九州内陆或历史上和考古学上重要的出云地区(日本海沿岸吉备北部),甚至没有一座小型墓葬。

在《日本书纪》中关于神武天皇入侵的故事中,军队在吉备停留了两年,然后继续入侵畿内(日本对现代京都、奈良和大阪周边地区的统称)。众所周知,吉备地区在整个大和国家时期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入侵者来自九州,他们一定在那里建立了一些基地作为出发点。日向国(据说神武从那里出发)没有早期古墳时代第一期的墓葬,尽管那里有一群弥生时代的墓葬。该地区是弥生时代“南部”的一个独立分支,大概与邪马台和卑弥呼没有联系。七座早期古墳时代第一期的墓葬位于那和伊都“国”,以及下关附近的东北海岸,大和军队在以后前往九州时总是从那里登陆。在被称为筑紫的内陆地区,没有早期古墳时代第一期的墓葬,筑紫是九州的农业中心,也是邪马台的推定位置。

《日本书纪》说,垂仁的两位继承者率领军队进入九州与当地人作战,两次都遇到了女性统治者。战役总是深入筑紫腹地。看来,在控制了畿内之后,他们又返回并控制了九州海岸的关键地点,除非他们已经控制了这些地点,并将它们作为向东发动进攻的基地。必须考虑到,中国人提到的男性和女性统治者之间的冲突,也可能是北海岸“国”与内陆之间的冲突。无论如何,重要的是要注意,对九州海岸的这种控制解释了为什么早期古墳时代第一期的墓葬几乎都包含高质量的、最近进口的中国青铜镜。考古学家认为,能够将这些镜子(以及其他精英物品)分发给合作的当地人,而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解释了大和统治者说服许多人承认他是“倭王”的能力。大和在日本海大和北部地区的存在,使他们能够获得用于墓葬物品的高质量碧玉来源。

当然,所有这些都只是推测,但它确实在《日本书纪》中所述故事的要点与考古学之间达成了一定程度的令人信服的契合。

《日本书纪》说,垂仁的继任者垂仁天皇在其统治初期也面临着一场重大的叛乱。考古学家指出,最后一场战斗,叛军“城堡”被攻陷并焚毁,发生在奈良平原西北角的特定地区,该地区包含垂仁的陵墓。他们推测,这座陵墓建在那里是为了展示一种高度可见的统治力量。顺便说一下,它属于早期古墳时代第二期,其特征之一是青铜镜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当地仿制品。公元291年,中国的晋朝在“八王之乱”中陷入混乱,导致其崩溃,北方中国被蛮族入侵者占领。在那之后,向倭国提供好东西不再是优先事项。

垂仁的陵墓实际上位于后来平城京(即奈良)的首都范围内。这个王朝剩下的陵墓都在附近,就在平城京北界之外。不幸的是,关于垂仁的其他材料都是神话性质的。下一位统治者是景行天皇。他被描述为率领军队前往九州镇压“叛乱”。他在九州的一个临时首都待了六年才返回,之后九州立即再次“叛乱”。这一次,他派了他的儿子前去,此时文章转入完全神话模式,因为这个儿子就是著名的日本武尊,可以称之为日本的赫拉克勒斯。关于下一位统治者成务天皇的文章非常简短,以至于在逻辑上不存在。然后是仲哀天皇,许多人认为他是虚构的。关于他的文章特别令人不满意,几乎与成务天皇的文章一样简短。

仲哀天皇代表了《日本书纪》作者打算注意到卑弥呼的节点。大多数历史学家,以及所有订阅“骑马民族”理论的历史学家,都认为《日本书纪》的作者也认为有必要处理这样一个事实,即由垂仁建立的王朝现在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由应神建立的新王朝。

在《日本书纪》中,仲哀是应神的父亲,但这种关系存在一些不寻常的方面,首先是应神在仲哀去世一年后出生,这要归功于他母亲的神奇干预,她当时太忙了,无法在自然时间点分娩。仲哀天皇发现有必要率领军队前往九州处理叛乱。他旅程的许多细节与景行的战役完全一致,这引起了人们对抄袭的怀疑。无论如何,当他到达九州时,他发现那里有一批由女性统治的小国。

他带着他的皇后一起前往,当他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临时首都来指挥战役时,她告诉他她从神那里得到一个预示,神宣称九州的叛乱微不足道,不必理会,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具体来说,就是征服朝鲜。仲哀对此嗤之以鼻,爬上附近的一座小山,眺望大海,说他没看到那里有什么可以征服的东西。几个月后,他突然去世了。《日本书纪》在脚注中说,有些人说他死于与九州“蛮族”作战的战斗中。

他的皇后被称为神功皇后,其中“皇后”指的是皇帝的妻子,而不是统治者。日本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拥有统治权的“女皇”,但她们的称号是天皇,与男性统治者完全相同。从语法角度来说,“性别”在中文和日语中都不存在,因此这种用法没有问题。神功皇后采取措施延迟了应神天皇的出生,并将自己的外貌改造成男性,以便能够率领军队,并入侵了朝鲜半岛,并在短短几个月内征服了朝鲜半岛(百济、新罗和高句丽,而当时百济和新罗都还没有出现),并非通过战斗,而是通过威慑使所有人臣服。然后她返回九州,让应神天皇出生,并迁往大和,在那里她不得不与仲哀天皇的儿子们展开斗争。她在没有登基的情况下统治到高龄,于270年去世(根据《日本书纪》的记载)。在她统治期间,从240年到269年有四项内容引用了中国关于倭国的文章,并在《日本书纪》中被命名。应神天皇在她的晚年被描绘成积极参与政务的“皇太子”。

这个故事有两个目的,一个主要,一个次要。次要目的是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可能认为日本的首都位于九州,以及为什么他们认为日本由一位女性统治。故事中从未提及卑弥呼的名字。主要目的是解释一支起源于朝鲜半岛,并由未来的统治者应神天皇率领的军队是如何在不破坏日本皇室从神灵那里传承的直接继承的情况下入侵并征服大和的。他们的答案是利用仲哀天皇使应神天皇成为神功皇后的后裔。支持骑马民族理论的人认为,如果没有必要解释来自朝鲜半岛的成功入侵,所有这些复杂的机制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不接受入侵理论的历史学家则简单地将整个故事斥为神话,从而不必对其进行解释。

我不知道有任何历史学家不同意,无论应神天皇来自哪里,他都是一个新王朝的建立者。他的陵墓位于一个全新的地点,在大和之外,位于现代大阪的郊区。它被认为代表了中绳文时代第6阶段的绝对开始(绳文时代的十个阶段是连续编号的,在早期和中期之间不会重新开始)。在骑马民族理论的支持者看来,这种类型的陵墓证明了当时一种全新的、极具朝鲜特色的贵族文化被引入日本。应神天皇、他的儿子仁德天皇和他的孙子履中天皇被葬在三个最大的古坟中,也是世界上最壮观的三个陵墓之一。似乎只有中国的秦始皇陵和埃及的吉萨金字塔的面积大于应神天皇的陵墓(仁德天皇的陵墓更长但更窄)。《日本书纪》间接地支持了骑马民族理论,因为书中第一次提到马是在应神天皇的篇章中,记载了百济国王赠送给他一对马。而且,他显然拥有比日本任何一位前任统治者都强大的权力,才能拥有建造这座陵墓的资源。

应神天皇建立了一个从始至终都与朝鲜半岛有着密切联系的王朝。它在某种程度上统治着朝鲜半岛南部不属于百济或新罗的部分地区,朝鲜人称之为任那,日本人称之为任那日本府。它一直是百济的极其亲密的盟友,并且不止一次派遣军队护送居住在日本皇宫的百济王子返回国内登基。它频繁地参与针对新罗和高句丽的战争,这两国是百济的敌人,并且彼此结盟。该王朝至少向中国南方派遣了13次使节团。其内部政治混乱不堪。第二位统治者仁德天皇通过谋杀他的哥哥获得了王位,他的大多数继任者都效仿了这种做法。雄略天皇是一位如此高效的杀手,以至于在他去世时,除了他的三个儿子之外,可能没有其他家族成员幸存,其中一个儿子很快杀死了另外两个。王朝的确切终结尚不清楚,但似乎很清楚的是,继体天皇代表了一个新的王朝,在对待朝鲜半岛和中国方面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在此变化之后,皇子的存活率大幅提高。

继体天皇据说是应神天皇的第六代后裔,但他是一位来自北方的局外人,在被选为统治者之前从未参与过政治。他当时已经是一个成年人,有两个成年儿子。他立即娶了应神王朝一位统治者的遗孀,不久后又有了第三个儿子。在他去世时,似乎出现了关于继承权的问题,《日本书纪》和《古事记》在这段时间内对日期存在明显的争议。官方记载称,他的两个长子相继短暂地统治,然后他的第三个儿子接管了王位。许多(但不是全部)历史学家认为,第三个儿子是继承人,而心怀不满的贵族后来在另一个皇宫中立了两个长子。这就是为什么我把编年史有效历史的开始定在572年,而不是早一代的原因。

新王朝见证了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地位逐渐丧失给新罗。继体天皇本人在他统治初期就派出一支庞大的军队前往朝鲜半岛。它首先遭遇了九州的一场重大叛乱(“磐井之乱”),但继续在朝鲜半岛驻扎数年,却没有任何具体的成果。关于钦明天皇(这群统治者中的第四位)的几乎整篇《日本书纪》文章实际上都来自朝鲜,并且讲述了百济王圣明试图说服钦明天皇采取措施应对新罗在任那的侵略(但没有成功)。最终,新罗征服了任那,日本被排除在朝鲜半岛之外。朝廷在接下来的150年里不时地继续计划对新罗发动进攻,但由于某种原因,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真正离开过日本。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如上所述,《日本书纪》已知包含最初来自朝鲜的材料。它在脚注中提到了三本书的书名。它们是《百济记》,涵盖了从百济君王近肖古王时期到盖鲁王去世(475年)的事件;《百济新撰》,涵盖了从百济毗于王即位(427年)到文勇王即位(501年)的事件;以及《百济本记》,从文勇王统治中期开始,一直持续到威德王即位(554年)。百济是古代日本人对百济的称呼。没有人知道它从何而来。一位意大利教授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此主题的有趣文章,用语不完美但可读性强。请参阅参考文献中的安塞尔莫·瓦莱里奥。

《日本书纪》中这些条目中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神功皇后的“统治时期”,而且还有很多被归于应神天皇。然后除了像百济国王去世之类的事件通知外,几乎没有其他内容。然而,与继体天皇和钦明天皇相关的大部分信息都来自朝鲜,包括一些相当长的章节。然后它就停止了。我将在本节中加入另外两项重要内容,即石上神宮所藏宝剑的铭文以及纪念广开土王功绩的高句丽碑。

6世纪有6位百济国王,根据日本古代家谱书《新撰姓氏录》,日本有5位国王的后裔组成的贵族家族。在百济和日本关系密切的300年里,还有相当多数量的其他百济人移民到日本,包括贵族和平民。除了皇室亲属之外,一些朝鲜家族也被纳入日本贵族阶层。《新撰姓氏录》记载了1065个贵族家族,其中324个来自朝鲜,尽管他们几乎都被赋予了相对较低的贵族地位。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官僚体系的低层工作,有些人参与了《日本书纪》的编写。目前尚不清楚百济的历史资料是否是为了专门为《日本书纪》提供来源而编写的,或者它们是否独立存在,也不知道它们是在朝鲜还是在日本编写的。

第一批材料的日期介于366年至375年之间(真实日期,《日本书纪》的日期早了120年)。它被归于神功皇后的“统治时期”,但未来的统治者应神天皇经常被提及为“皇太子”。在这些日期的背景下,神功皇后的去世被定在389年,应神天皇的即位被定在390年。之前提到的马匹赠送也被《古事记》记载为“在应神天皇统治时期,百济国王近肖古王赠送了两匹马”。近肖古王于375年去世。

《日本书纪》中的文本有些模糊,但似乎描述了百济和日本之间外交关系的最初建立,这与百济第一次向中国派遣外交使节的时间接近。据认为,百济的存在时间要早几年(它出现在342年中国资料的一份名单中),但它一直是高句丽的附属国,现在正在宣称其独立。369年,高句丽国王故国原发动了对百济都城(靠近现代首尔)的袭击。这次袭击被击退,由国王之子(也是未来的继承人)久斯王子率领的百济军队展开了追击。371年,久斯攻占了位于乐浪旧址的高句丽军事基地,故国原在战斗中丧生。百济现在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

《日本书纪》的资料对此一无所述。它仅仅说百济和倭国之间的第一次接触发生在368年,一支倭国军队驻扎在新罗的边境(当时仍是高句丽的附属国),并且百济军队加入了他们,从新罗和该地区的“野蛮人”那里夺取了领土,这种合作之后是正式结盟。几次使节往返于两国之间,其中一次向日本统治者赠送了一把“七枝剑”和一面“七角镜”。石上神宮的宝剑似乎与前者相符,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有一个该类型镜子的极佳示例,据认为这面镜子是在1872年仁德天皇陵墓部分坍塌后进行维修时被盗的。在《日本书纪》中提到日本“蛮族”的背景下,我认为这里的“野蛮人”是指迄今为止设法逃脱夫余战士统治的韩人。

石上神宮在古代与物部氏族有关,该氏族世袭的责任是制造武器,它被用作武器的储藏库。直到804年,它都记录着这一功能。从1873年开始,该神社的管理者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名叫菅政友。他之前写过一本关于中国对倭国描述的书。他写了一本关于神社收藏的书,其中没有提到这把剑。然而,他在后来的出版物中透露了它的存在。

关于这把剑,最重要的信息是铭文上的日期。在菅原的最初出版物中,他将其解读为泰始四年*月十*日丙午(星号表示无法辨认的字),但他提到第二个字“始”很难辨认,是他猜测的结果。在后来的出版物中,他给出的日期是泰初四年六月十一日丙午。很长一段时间,神社拒绝让其他学者检查这把剑,但在二战后,终于被允许,现在普遍认可的解读是泰和四年*月十六日丙午,或者说泰和四年,*月十六日,中国年历的丙午年。这导致了“年号”第二个字的三种不同解读,年号是中国式纪年法,用于官方文件的日期。

泰始是中国西晋王朝的第一个年号,第四年是公元268年。刘宋王朝也使用过同样的年号,其第四年是公元468年。泰和属于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晚期王朝,应该是公元1204年。泰初则未知。目前的理论认为泰和是太和的错误,理由是它们的发音相同,日语中都读作“taiwa”。太和是东晋的年号,第四年是公元369年。每个人都喜欢公元369年的日期,因为剑的另一面铭文提到了百济的久须王,他当时还活着。然而,使用公元369年需要假设剑上写下的实际日期是错误的(许多讨论都没有提到这一点,直接跳到令人信服的公元369年)。

似乎没有人关注纪年干支丙午,它上次出现是在1966年。它在4世纪唯一一次出现是在346年。那段时期是北中国极度混乱的时期,出现了许多短命的政权。如果发现当时有未被记录在案的年号,我也不会感到惊讶。

但是,我信任剑上久须王的姓名。可以从《三国史记》中推断,尽管他的父亲仍在位,但他从371年和372年开始控制了百济。按照惯例,人们会期望这样的铭文只提及国王,但在这个案例中,国王实际上已经退位,他的儿子掌权了。

任何阅读过W. G. 阿斯顿翻译的《日本书纪》的人都会发现,在草薙剑被发现之前,没有人知道“七枝”或“七刃”或“七叉”剑是什么样子。阿斯顿在脚注中承认他完全不明白这个词。一个假设的伪造者可以自由地想出任何东西。有些人认为这把剑是伪造的。然而,在栃木县木沢的古坟中出土了一把剑,虽然不是完全一样,但显然是根据相同的样式制作的。这把剑本身并不能证明任何事情。到371年,“倭”和百济之间存在外交接触是完全合乎逻辑的。然而,如果这把剑是真实的,那么它证明了到371年,百济人能够撰写铭文并提及百济的王子。在中国,没有人知道久须王子。

日期之后,铭文写道:“七枝剑,百炼钢,能制万兵。可配公侯,亦可为王。造者[4个无法辨认的字]”。另一面写着:“此剑,古今未有,百济王与世子久须王为倭王所制,传之万世”。这两段铭文显然是在不同时间刻制的,因为它们的字体看起来非常不同。第一个看起来是汉字,第二个则不是,显得笨拙得多,就像由一个抄写他看不懂的字的人刻制的一样。

在公元372年,《日本书纪》中关于献剑的记载中,百济向南中国东晋王朝派遣了使节团,国王被授予了“秦土将軍”(日语发音)和乐浪太守的称号。这应该是在他从高句丽手中夺取了以前的乐浪之后(尽管百济没有试图占据它,而是将边界设置在更南边)。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相信《日本书纪》中的记录,这把剑是在第一批百济使节团返回中国之前(年底)呈献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可能在这次场合将剑赠送给百济。他们以某种方式得到了它,也许是在他们攻占乐浪时作为战利品,在这种情况下,它可能已经相当古老了,它可能是在高句丽或满洲制造的,而年号不一定就是中国的。

官方认为这把剑是真实的。它被登记为国家宝藏。我在一本艺术书籍中有一些关于它的好照片(两面加上日期的特写)。神社不允许参观,但在日本的几个博物馆里都有复制品,包括奈良国立博物馆和韩国的一个博物馆,而且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图片。

还有一个来源需要考虑。公元414年,高句丽王在鸭绿江畔的高句丽首都(称为“北都”)竖立了一块刻有铭文的石碑。这块石头歌颂了广开土王(公元391-412年)的功绩,他在公元371年的灾难后重振了高句丽的命运。它描述了国王的所有战争,包括对抗百济的战争。其中多次提到了倭。广开土王声称在公元396年攻占了百济首都,迫使百济臣服于他,但倭人干预并破坏了一切,他还声称在公元400年击败了倭人征服新罗的主要企图。《日本书纪》对这些事件一无所知。它确实记录了公元397年百济向倭派遣使节团。

有些地方的铭文难以或无法辨认。在这里,我提供了一个基于榎一雄的日语翻译的,对日本历史感兴趣的部分的翻译。

百济与新罗,本是高句丽之属民,自古以来,纳贡称臣。然而,在公元391年,倭人渡海,攻破百济,[无法辨认],新罗,使其成为属国。

这似乎指的是《日本书纪》中提到的日本在辰斯王去世和阿莘王继位中所扮演的角色,尽管《三国史记》中没有提到。 《日本书纪》说辰斯王对日本“不敬”,派了两位官员去申斥,但在他们到达首都之前,人民推翻了国王并杀死了他。然后日本人派人去接住在日本宫廷的一位王子,他成为了阿莘王。《三国史记》只说辰斯王在乡下打猎时突然去世。看来百济王子经常居住在日本。至少已知有3位未来的国王这样做过。《日本书纪》倾向于将他们描述为“人质”,但同样可能的是百济国王希望将他们远离宫廷政治。

然后在公元396年,广开土王亲自率领舰队击败了百济,夺取了54座城堡(铭文中都列出了名称)并抵达了百济首都。奸贼拒绝投降,竟敢出来作战,于是国王英勇地渡过阿利河,攻下了四座城堡。百济王非常痛苦,献上1000名奴隶和1000匹精美的布,向广开土王投降,并发誓从那时起直到永远都做国王的仆人。国王接受了这一点,夺取了58座城堡和700个村庄,并将包括百济王兄弟在内的10位高级官员作为人质带到他的首都。

在公元398年,国王派兵从[无法辨认]带走了300人。因此,从那时起,他们就纳贡称臣了。

公元399年,百济违反条约,与倭人结盟,采取敌对立场,于是国王迁至平壤,在那里采取防御姿态。根据从新罗来的使节团向他汇报的情况,倭人入侵了新罗,摧毁了城堡,解放了奴隶并使他们成为自由人,然后与他们结盟。他们请求国王采取措施帮助他们。广开土王赞扬了新罗的忠诚,并派遣了一个委员会调查那里的情况。然后在公元400年,他集结了5万军队,派往新罗。倭军遍布新罗,从 男居城 到新罗首都。当高句丽军队到达时,倭人奸贼撤退,高句丽军队追赶他们到任那加罗,那座城堡投降了,然而安罗人袭击了新罗首都,[无法辨认],倭军也在该地区保留了许多城堡。

加罗和安罗是5世纪日本控制的任那地区两个主要的国家。这听起来像是承认对任那和日本军队的进攻并非完全成功。也没有声称百济重新归顺。

公元404年,倭人恶贯满盈,越过高句丽边境进入带方。[出现无法辨认的部分] 国王遭到猛烈攻击,但倭人被击败,无数人被杀。

公元407年,一支由5万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军队进行了战斗,缴获了1万套盔甲和无数其他军需物资,并夺取了两座城堡。

这一部分有很多无法辨认的地方,但出现了平壤的名称,因此这场战斗可能发生在附近。它没有明确地说这场战斗是否涉及倭人。

这块石碑是公元414年由广开土王的儿子和继任者在他墓前竖立的。它无疑是一份当代文件,但它是皇室宣传,并且存在很多问题。它所说的许多事情与其他来源相矛盾,尤其是《三国史记》(韩国现存最古老的朝鲜历史)和中国外交记录,这两者都没有关于公元396年百济投降的任何信息。此外,它与《日本书纪》中引用的来自百济的材料也不相符。这块石碑在明治时期被一名勘察朝鲜和满洲边境的日本军官发现之前,在任何历史资料中都没有提及。人们做了大量工作来调查它是否可能是伪造的,但我认为这种理论不再被接受了。在日本控制满洲期间,进行了一些修复工作,但铭文对日本并不恭维,也没有理由认为它被修改过。最近发现了一些石碑被日本“发现”之前由中国人制作的旧拓片,这些拓片支持了文本的真实性。

许多历史学家对分配给应神天皇及其后裔的日期不满意,有很多原因,即使早期的日期调整了120年(其中大部分将通过大幅缩短应神天皇和仁德天皇的统治时间来实现)。主要问题是南中国王朝史中关于日本使节团的信息。这使我们进入另一个令人困惑的话题,它引起了很多关注,但在英文中却很少。

五王倭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宋书》记载了420-479年间刘宋王朝时期五位倭王,分别是讃、珍、済、兴、武。而《日本书纪》中给出的统治者姓名都是多音节的,这些汉字不可能从语音上代表它们。这并没有阻止数十位学者试图用它们来表示。他们要么从汉字的含义出发,要么从日本名字中选择一个音节,使其大致符合汉字的汉语发音。这些似乎都没有什么成效。

中国史料称珍是讃的继任者,也是他的弟弟。这令人鼓舞,因为兄弟继位在当时的日本很常见,尽管这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相反。他们没有说明済与前两位的关系,但确实说兴和武是他的儿子。《日本书纪》中这段时期家谱显示,仁德天皇有三个儿子依次继承王位,分别是履中天皇、反正天皇和允恭天皇,之后允恭天皇有两个儿子,安康天皇和雄略天皇。这实际上是吻合的。不幸的是,这些日期与《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中的记载严重不符。《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也常常互相矛盾。下面是一张关于此的小表。

日本书纪 古事记
应神270-310寿110岁卒于394年寿140岁
仁德313-399未记载卒于427年寿83岁
履中400-405寿70岁卒于427年寿64岁
反正 406-410 未记载 卒于437年 寿60岁
允恭 412-453 未记载 卒于454年 寿78岁
安康453-456未记载卒于?寿56岁
雄略 456-479 未记载 卒于489年寿124岁

《古事记》中的日期以中国纪年法给出,因此需要猜测它们属于哪个纪元。表格显示了最合理的选项。它们看起来比《日本书纪》中的日期更好(这并不难)。不幸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是正确的,而且这些年龄也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没有理由相信这些日期存在于原始的、可能是口头的材料中,因为在创建这些材料时,日本人可能还没有使用中国历法。它们给人的印象是,这些日期是在很久以后才插入的。

根据宋代的记载,421年派出了第一批使团的国王(之前有一个使团去过前朝,但没有给出国王的名字)的继任者是他的弟弟。这意味着这个人一定是履中天皇、反正天皇或安康天皇。然而,根据《古事记》,仁德天皇仍然在位,而根据《日本书纪》,当时的统治者已经是允恭天皇了。肯定有人错了。还有更多。第三位国王在443年和451年派出了两次使团。462年,中国人报告说他去世了(日期不详),他的“太子”派了使团来宣布此事。直到478年才出现下一个使团,每个人都热烈地认为这是雄略天皇。然而,这意味着462年的使团是由安康天皇派出的,这与任何日本日期都不符。认为雄略天皇是武的原因是,与武相关的日语词之一是“takeru”,而这是雄略天皇日本名字的一部分(请记住,雄略天皇的名字是8世纪才创造出来的,在《日本书纪》中没有使用)。这是唯一一个名字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国王”。然而,这个时代的中国人不太可能知道“takeru”,也不太可能知道它与汉字武的意思相同。武的汉语发音是Wu。

这里最主要的结论是,这些中国记录证明了《日本书纪》中的日期是错误的,这意味着《日本书纪》中所说的一切都必须持怀疑态度。而且,最重要的事实是,《日本书纪》甚至不知道这些使团曾经发生过。这完全证明了《日本书纪》在这段时期并没有使用任何类似政府记录的材料,而是使用了其他类型的材料。《日本书纪》确实提到了在这个时代与中国的两次接触,这两次接触非常神秘。应神天皇据说曾派了两名使者到中国寻找熟练的裁缝。然后,在雄略天皇统治时期,至少一百年后,提到了这样一支带着裁缝的使团的返回。

如果你阅读《日本书纪》中关于这些国王的文章,你会发现这段时期的政治非常暴力。大多数统治者都是踩着尸体登上王位的。你还会注意到,《日本书纪》在应神之后有一段三年的空位期,在反正之后有一段两年的空位期。那是因为发生了内战。安康天皇被他在谋取王位时杀害的一位亲王的儿子暗杀,雄略天皇杀死了刺客。暴力行为并不局限于王位继承之争。有一种倾向是遵循斯大林的原则“没有人,就没有问题”。如果你对任何人有怀疑,就杀了他。这就增加了进入《日本书纪》的官方名单不一定是完整的可能性。很可能有一些人曾在一段时间内担任统治者,但因为最终被对手杀害而被从记录中抹去。这类人中的一两个人很可能很容易地向中国派遣使团,从而很好地打乱了日期和暗示的家谱。

最终的结果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对这段时期的信息很少,然后继续前进。我不认为努力尝试找出“五位倭王”可能是谁是一项有价值的活动。然而,中国使团确实有一个好处,这个好处可能本身就比《日本书纪》中关于应神及其继任者所说的一切都更有价值。这就是478年使团随附的信件,大概是雄略天皇派出的。这告诉了我们很多关于5世纪日本统治者的信息,而《日本书纪》对此一无所知,或者至少没有告诉我们。以下是中国方面的记载。

然后,兴死,弟武即位。顺帝升明二年(478年),武自称倭王,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马韩七国军事,遣使献表如下:

我土远隔,处海隅外。历世祖先,披坚执锐,越山跨海,不遑宁息。东服毛人五十五国,西服蛮夷六十六国,渡海北服九十五国。治道和辑,以平邦土。世世无怠,敬贡朝廷。臣愚暗,承袭前绪,深怀慕德。所统之众,听命于天。欲从百济远道而来,备舟楫,而高句丽奸谋窃取。侵犯疆界,死者甚众。屡遭阻滞,失利风期。每当通途,高句丽辄反。先父愤其侵凌,阻遏朝贡之路,奋义集百万弓弩,欲兴大讨。以先父及兄卒,未能实行。哀恸罢师,无功而还。今复整旅,继祖宗之志。战士奋锐,文武官吏,无不思奋。

陛下德被天地,若藉此破贼,绝其患害,则终世保宗社之安。伏愿陛下特加恩命,使臣为征讨都督,并授臣下以爵位,以劝忠义。

制:授武倭王,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马韩六国军事。

广开土碑文中没有提到此事,因为它没有提到广开土391年登上高句丽王位之前发生的任何事情。然而,在这里,“倭王”声称自己是高句丽的死敌,这在《日本书纪》中没有出现,在《日本书纪》中,敌人永远是新罗,因为《日本书纪》成书时,新罗控制着整个朝鲜半岛,并且对日本怀有敌意。值得注意的是,475年,高句丽重创百济,攻占其都城,杀死国王盖罗。新国王将都城迁至南部山区,尽管高句丽和百济之间的边界大致保持不变。武王对此没有提及,但这必然是整体局势中的一个因素。《日本书纪》说,日本当时通过将任那的一些土地转移到百济,来协助百济,以支持新的都城。

应注意武王声称的国家名单和中国授予的名单。武王声称有七个国家,但只被授予了六个国家。几个5世纪的日本使团曾请求中国人将国王命名为百济的统治者,但中国人总是拒绝。他们还总是授予百济国王一个比倭王高一级的中国军事称号。然而,中国人并没有反对列出新罗。这是因为当时新罗从未向任何南朝派遣过使团。名单中还列出了任那和加罗,而加罗是任那的一个国家。还有秦韩和马韩,这是朝鲜南部地区古代的名称,最终成为了新罗和百济。显然,中国人对该地区的政治地理并不了解(而且他们没有向朝鲜或日本派遣使团,因此他们几乎没有机会了解情况)。

很难找到任何关于应神王朝国内情况的信息。《日本书纪》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表明存在一个结构化的政府或任何管理农村的体系,除了在各地任命世袭统治者之外。在关于应神的文章中,它说他在位之初将吉备(冈山县)地区分配给某个人,将其划分为五个区,由他的五个孩子继承。这发生在吉备在入侵后可能需要一位新统治者的时候。在应神王朝时期,有四个贵族氏族被最频繁地提及。

葛城氏族为统治者提供了几位妻子,还至少提供了一位被派往朝鲜服役的军事将领。在王朝结束之后,就没有再提及该氏族。

和邇氏族在大和地区拥有领地,并且得以幸存,尽管名称没有保留下来,因为它分裂成了几个继承氏族,其中一些氏族在8世纪仍然很突出。

大伴氏族与前两个氏族不同,因为他们的名称具有功能性特征,而不是地理特征。“伴”的意思是追随者,指的是士兵是追随者,大伴氏族不断地作为军事将领出现,大概率是率领属于统治氏族的追随者的军队,而不是属于大伴氏族本身的人。

此外,物部氏也具有实际的功能基础。人们可能会认为“物部”指的是专门制造“物品”(特别是铁制武器)的平民群体。然而,物部氏本身并非铁匠,而是负责管理武器制造工匠,并掌管存放统治者武器的军械库。他们也经常出现在类似于我们社会中警察的角色中。一个显著的例子发生在磐井之乱时期。当时,大伴氏的首领率军前往朝鲜。他奉命无视叛乱继续前往朝鲜,而物部氏的首领则率领第二支部队前往九州镇压叛乱。

雄略王朝的崩溃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个话题在日本史学界被广泛讨论,但在英语世界却几乎被忽略。根据《日本书纪》,雄略天皇是一位特别善于杀害可能对皇位有觊觎之心的亲属的统治者。他被记载曾发表过一段奇怪的临终遗言,这是《日本书纪》中唯一记载的临终遗言,其中他表达了对国家陷入困境的遗憾。这段话几乎逐字抄袭自《史记》中关于中国秦朝灭亡的记载。大多数日本历史学家将478年的使节团归因于雄略天皇,而根据《日本书纪》,这仅在他去世前一年。这也是最后一次有记载的日本使节团。宋朝于479年灭亡,取而代之的是齐朝,它只持续了23年,随后是梁朝。梁朝的历史记载说,在502年,他们重新确认了授予武王的所有称号。然而,它没有提到任何使节团,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武王还活着。

雄略有三个儿子,在他去世后,按照惯例发生了冲突,导致两个长子死亡,最小的儿子继位。这就是没有孩子的宣化天皇。据说,在宣化天皇统治期间,幸运地发现了两个幸存的王子,他们是雄略杀害的一名男子的儿子,他们一直以假名隐藏在乡下。这两个人一个接一个地统治,第二个(也是年龄较大的)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也无子,从而在直接意义上结束了这个王朝。朝廷最有权势的官员大伴金村提议让一位远亲继承皇位,但当派人去联络他时,他认为他们的目的是杀害他,于是逃到山里,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此,金村提议了第二个人选,这个人表现出更大的勇气,听取了信息,成为了继体天皇。

没有人喜欢这些资料。《日本书纪》中关于雄略之子宣化的文章非常简短,除了发现两位王子之外,几乎没有记录其他任何事情。关于継体天皇和安閑天皇的故事从头到尾读起来就像童话故事。最后一位统治者,武烈天皇,本质上就是卡利古拉,一个在中国史学中用来证明王朝灭亡是其道德败坏的惩罚的典型“末代皇帝”。《古事记》关于他的所有描述基本上就是他统治了8年,没有子嗣,并提到了他的陵墓。它关于継体天皇的文章也提到了这三件事,并且陵墓名称在两篇文章中都相同,许多人认为武烈天皇并不存在。有人还提出,如果“隐藏的王子”的故事是真的,那么他们不是在宣化还活着的时候被发现的,而是在他死后。《日本书纪》明确指出,雄略的妹妹在宣化死后领导了一个持续了一年左右的过渡政权。在《日本书纪》的版本中,延误发生是因为这两个王子无法就谁应该继承王位达成一致,每个人都推辞给对方。许多学者认为,如果他们真的存在,他们很可能是冒名顶替者,可能是由大伴金村操纵的。

总的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在继体出现之前,可能有一段相当长的混乱时期,当时可能不清楚是否还有统治者。在《日本书纪》中有一段记载,在安閑天皇死后,一位名叫惠顾真鸟臣的贵族试图像国王一样统治日本,但他遭到攻击并被后来成为武烈天皇的王子杀死。许多学者确信,关于继体“被发现”和“被邀请”的故事也是虚假的,他实际上是日本越智地区的世袭首领,也就是现在的石川县,他只是有一天带着军队出现并接管了政权。他在迁入大和国之前统治了20年。他主要在山城统治,统治地点位于现在的京都市(当时还没有京都市)内。这被认为表明,他花了很长时间才获得大和主要氏族的认可,因此他感到可以安全地在那里建立宫殿。

可以肯定的是,证据非常稀少,这个问题永远无法得到解决。然而,大多数历史学家都同意,继体不太可能是雄略王朝的直系后裔。据说他的父亲是雄略的第五代后裔,这使得继体是第六代后裔。根据《日本书纪》撰写时有效的法律,这意味着他不能声称自己是统治氏族的一员,因为五代是截止点,第五代王子享有严格限制的特权。可能是因为他是来自扶余入侵者的后裔。

他是新来的,他的继任者所奉行的政策在某些重要方面与雄略王朝明显不同。雄略王朝的政治根源在朝鲜,并且始终深度参与朝鲜事务,而随后的王朝在接下来的两百年里始终表现出与大和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特殊联系。统治者总是小心地在宫廷中保留大量来自东部的被称为“舎人”的武士。这些人显然是农村氏族的年轻成员,他们在宫廷服役一段时间后就会回家。继体的继任者允许新罗瓦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而没有进行太多抵抗。他们也没有向中国派遣使节。而且,很快在主要的贵族氏族中就发生了相当大的动荡。

新的王朝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继体统治初期,我们发现当时朝廷上最有权势的两个人是大伴金村和物部麁鹿火。512年,百济派出了使节团,提议将任那西北部四个地区从日本转移到百济。提出的理由是,这些地区靠近百济,并且与百济有日常往来,而它们距离日本在任那东部洛东江地区的基地很远,与该地区的往来很少。大伴金村研究了这份申请,并建议接受。物部麁鹿火强烈反对。统治者的长子,未来的安閑天皇,当时正在外地处理公务,但当他得知此事后也表示反对。然而,继体同意了金村的意见。这次会议及其决定随后在《日本书纪》中被反复提及,最终导致大伴氏失去了其显赫地位。

在最初的通知中,《日本书纪》说有些人认为百济贿赂了大伴氏。简而言之,大伴氏的敌人声称,这个决定是任那丢失的直接原因。515年,任那的一部分地区发生叛乱,物部氏的一位指挥官被派去指挥舰队恢复秩序。然而,他被叛军击败,显然随后被百济军队救出。527年,一支大军被派往九州,途经任那,但其前进的步伐被九州最有权势的地方统治者磐井的叛乱所阻挡。我们可以非常肯定,他是最有权势的,因为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建造的坟墓是整个岛上最大的。它的确认非常肯定,因为它具有一些《日本书纪》中提到的非常独特的特征,并且得到了考古学的证实。

530年,任那的代表团来到朝廷,抱怨527年派出的将军的行为。基本上,他表现得像个暴君,并没有做太多事情来保护他们免受新罗的侵害。一位官员被派去召回他,但他拒绝离开,因此这位官员请求百济提供军事支持,百济围困了他所在的城堡,但无法攻克。朝廷又派了额外的官员,这一次将军决定返回,但在途中去世。继体几个月后也去世了。

由于怀疑《日本书纪》再次试图掩盖真相,因此没有人确切知道如何处理接下来三代统治者的记录。已经提出了许多理论,并且所有这些理论都遭到了猛烈的抨击。实际上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确定任何事情。

根据《日本书纪》,继体于531年去世,由他的长子安閑天皇继位。安閑天皇于535年去世,由他的弟弟宣化天皇继位,宣化天皇又于539年去世,之后由他的同父异母兄弟钦明天皇继位。然而,在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三个不同的继体去世日期。《古事记》说他死于527年,也就是磐井之乱的那一年。《日本书纪》有一个脚注,说有一个替代版本说他死于534年。作者说他们决定使用531年的日期,因为它与《百济本纪》中的一条记录相符。然而,这条记录只是说,在任那作战的百济军队获悉高句丽国王被暗杀,并且倭王及其继承人和第二位王子“同时”去世。没有给出姓名。在《日本书纪》的主要文章中,说继体召集了他的继承人,未来的安閑天皇,并在自己去世前宣布他为统治者,这是这个时代唯一一次报道此类事件。然而,关于安閑天皇的文章却说他于534年登基。钦明天皇的即位日期也有两个不同的版本。《日本书纪》说他于539年在宣化死后即位,并在在位的第32年即571年去世。然而,另一本古代书籍说钦明天皇统治了41年,这意味着他是在531年即位的。

最早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历史学家是1905年的平子 таке. 他指出,《日本书纪》称百济王善花于552年向钦明天皇献佛像,但奈良时代所有其他早期文献都称此事发生于538年。平子还注意到,其中一本提到佛像献礼的奈良时代书籍称,此事发生在钦明天皇在位的第7年,这意味着钦明天皇于531年即位。平子认为《古事记》中关于继体天皇于527年去世的说法是正确的,从而为安干天皇和宣化天皇的统治留出了空间。

然后,木田德纪在1928年的著作中提出,531年是继体天皇去世的正确年份,钦明天皇随即继位。安干天皇于534年建立了敌对的朝廷,随后是宣化天皇。关于“皇太子”在天皇去世前继位的表述指的是钦明天皇,而不是安干天皇。

接下来,林屋新三郎提出,磐井之乱和朝鲜远征的失败导致了以物部氏为首的继体天皇朝廷的信誉崩溃。这场批评的领导者是苏我稲目。被《日本书纪》引用的《百济本记》的记载意味着苏我氏暗杀了继体天皇及其至少一个儿子,可能包括指定的继承人。然后苏我氏拥立钦明天皇即位。然而,物部氏在534年做出回应,立安干天皇为敌对天皇。这场对峙持续了7年,最终以物部氏的政治毁灭而告终,539年之后再也没有提及物部氏。

我将要介绍的最后一个版本是井上光贞的版本。他提请注意钦明天皇在位第一年的一个事件,当时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是否要向朝鲜派遣军队的问题。物部尾輿认为,只派少量军队毫无意义,并指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物部鹿麻吕将四个地区割让给了百济,这激怒了新罗,新罗从那时起就一直很强势。鹿麻吕以生病为由没有参加这次会议。有人派使者去询问此事,他说他知道自己会被批评,所以不想来。

井上认为,首先,当《日本书纪》报道皇太子在继体天皇去世前匆忙继位时,指的是安干天皇,因为他被用其名字的简短形式指代。井上解释《百济本记》中的记载是错误的。大臣们拒绝承认安干天皇的即位,而是拥立了钦明天皇,这误导了朝鲜人,让他们以为他们知道是继承人的安干天皇也死了。当他们废黜安干天皇时,他们可能也剥夺了宣化天皇的地位,这就解释了关于两位皇子与统治者同时去世的记载。井上认为,如果苏我氏杀死了继体天皇,他们肯定会杀死这两位皇子,可能还会杀死物部鹿麻吕。

最后,无论细节如何,大多数人强烈怀疑继体天皇于531年去世,钦明天皇继位,安干天皇于534年建立了敌对朝廷,宣化天皇于539年去世后,物部氏不再拥有很高的地位。苏我氏取代了他们成为显赫的家族。

537年,宣化天皇命令物部鹿麻吕率领其两个儿子组成的军队前往朝鲜。一个儿子率军前往朝鲜,另一个儿子负责控制九州的补给。这支军队确实去了朝鲜(其他古代文献中也提到了此事),但我们不知道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

《日本书纪》中关于钦明天皇的文章,其绝大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关于朝鲜的。这是一篇相对易读的记述,讲述了百济王善花为说服钦明天皇采取措施认真保护任那从新罗的侵略中解脱出来而进行的广泛而最终失败的尝试。

到562年,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完全丧失。这部分是由于三国之间的一系列重大战争造成的,这场战争始于548年高句丽对百济的猛烈进攻。新罗出人意料地派兵援助百济,击退了进攻。百济和新罗随后结盟,试图夺回高句丽在近几十年来获得的北部领土。高句丽于551年战败,大片领土被占领,但新罗随后夺走了所有领土。百济王善花决定孤注一掷,全面入侵新罗,但在554年与少量军队行进至战场附近时遭到伏击身亡。在中国和日本,人们一度认为百济将崩溃消失,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然而,新罗现在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朝鲜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从智证王于500年即位开始,新罗就一直在进行以中国为模式的艰苦改革。由于百济至少暂时失去了行动能力,新罗能够迅速完成对任那的征服。显然,当地并没有多少抵抗,因为当地人厌倦了钦明天皇之前拒绝帮助他们。可以推测,他们对应神天皇王朝而不是对日本抱有忠诚。

大和政权的运作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参考书目中列出的拉斯·瓦尔戈的专著在此处特别有用。不幸的是,它可能很难找到。它基本上是一部带注释的书目,总结了截至1982年许多日本历史学家的观点,并且在执行此任务的过程中,它引用了《日本书纪》中几乎所有相关的零星信息。最显著的结果是,几乎没有任何一位历史学家在任何重要的事情上达成一致。问题与这里讨论的其他主题相同,真正信息的量太少,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留下了巨大的猜测空间。《日本书纪》对告诉我们大和政权是如何运作的一点兴趣也没有。它不时地在实际上关于其他事情的段落中留下一些信息碎片。这些碎片可以分为五类。有关于领土组织、贵族氏族、贵族称号、对统治者最重要的平民群体以及一个名为“宫家”的神秘机构的信息。

中国人说日本被划分为“国”,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墓葬显示了地位的差异,这使我们能够识别出适合村长、区长和“国”的“王”的墓葬。这些等级对应于大和政权中的领土名称和称号。在古墳时代,我们基本上看到了两种领土称号:县主,用于控制较小地区的人,他们会被葬在“小”墓中;国造,用于地位更高的人,他们会被葬在“中”墓中。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县是一个真正的单位,县主是负责从平民那里获取贵族所需财富的人。县有名称,原则上可以在地图上指出来,其中许多名称延续下来成为省内的区,相当一部分至今仍作为当地区名保存下来。国造则更加模糊。很少有人确信国是一个具有边界的可识别的领土,大多数人认为国造的头衔仅仅表明了一个控制着许多县主的有权势的人。他们权力范围的布局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很大变化。然而,他们毫无疑问拥有真正的权力,因为他们建造的坟墓比其他人更大、设备更精良。

这些贵族被组织成被称为“氏”的氏族。理论上,所有氏族都起源于一个氏族创始人,而《日本书纪》的大部分文本都致力于讲述特定氏族是如何起源的故事。他们的名称通常是地名,表示他们控制的地区。大多数氏族都是领土性的。少数氏族的名字表明他们拥有与统治家族密切相关的功能性角色,而不是领土基础。这些氏族似乎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有些人认为这些分支可能在血缘上没有关系。在假设的骑兵入侵情景中,将有一大批战士,根据军事单位划分为等级制度,还有一小部分人与统治集团密切相关。前者成为农村贵族的核心,即国造和县主,后者承担了特殊的责任,协助统治者维持对整体的控制。

对于应神天皇王朝来说,典型的例子有葛城氏,这是一个领土氏族,为许多统治者提供了妻子;以及贺具支氏,这是一个类似的氏族,具有类似的角色。然而,还有物部氏,似乎在世袭上担任统治者军队的领导者的角色;以及负责制造和储存统治者武器和盔甲的物部氏。这些氏族在全国都有分布。

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神,而氏族首领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担任该神的首席祭司。在后来,当神道神社作为对佛教寺庙的回应而被建造时,氏族的成员建立了世袭的神职人员。几乎每个古代神道神社都传统上与特定的氏族相关联。

有一个词是用今天政府部门常用的标准汉字“部”来写的,可以读作“be”(像“berry”一样)。这被认为起源于百济的政府,那里有12个部门负责供应皇宫的所有需求。日本的“be”也负责供应统治者的需求。看来,这些是平民群体,永久地置于贵族家庭的控制之下,作为一种世袭身份,在这种情况下取代了领土分配。当然,“be”的成员需要吃饭,但任何地方都没有说明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无论是自己种植食物还是因其其他服务获得报酬。“be”本身负责供应宫廷餐桌的陶器和皇室陵墓的埴轮(hajibe)、管理皇室猎犬的犬舍(inukaibe)、设立宗教仪式场所并在之后进行清理(hafuribe)、守卫皇室建筑(yukehibe)等等。皇室家族肯定拥有自己的领地,在那里他们拥有农民并将其收成收集到自己的仓库中。有一类特殊的“be”是由来自朝鲜的移民组成的。他们生产高级商品,如丝绸织物和书写纸。

宫家(miyake)是唯一提到的看起来像是只有统治者才能做的事情的机构。农村贵族可能也有他们自己的“be”的本地版本。宫家是一个有名称的地点,由被称为“伴造”(tomo no miyatsuko)的官员通过统治者控制。“伴”是一个暗示军事单位的术语,伴造可能意味着类似于“队长”的东西。继体王朝肯定有特别忠于该氏族的武士队伍,他们可以随时召唤,而这些队伍是他们军队的中坚力量。在和平时期,他们只是住在某个郡的农村贵族。宫家这个词由“mi-”和“yake”组成,“mi-”是一个表示皇室的元素,“yake”表示房屋或其他大型建筑。早期的宫家显然是一个实际的仓库或一组仓库,用于储存谷物。显然,当建立宫家时,当地贵族被迫将其装满,以便当皇室军队经过时,能够从中提取粮食作为口粮。宫家是我们能看到的唯一看起来像是对贵族征税的形式。

值得注意的是,宫家的形成通常是在叛乱之后提到的,但这可能是因为《日本书纪》通常只在与叛乱有关的情况下提及农村地区。两百年后,宫家这个词似乎被短暂地用于私人土地庄园,这引起了很多困惑。我所知道的例子中最清楚的一个例子与535年在七津港建立宫家有关,七津港是九州最方便的地方,可以将人员或物资从日本中部转运到朝鲜。最初,它将通过从畿内(Kinai)的宫家转移谷物来供应,然后其定期供应将来自镇压九州北部三个位置较差的宫家。以前发送给他们的谷物现在将运往七津。然后,尽管时间较晚,但在607年,启动了一个项目,要求在三个省份进行灌溉工程,并在每个省份建立一个宫家来养活工人。

国家行政管理与其他一切一样,都缺乏明确的结构。定期提到两个特殊的头衔,似乎指定了朝廷中最有权势的人,“大臣”(o-omi)和“大连”(o-muraji),其中“o-”表示伟大。在应神王朝后期和继体王朝初期,唯一被称为“大臣”的人是大伴氏的族长。有时同时有两个“大连”,但其中一个总是物部氏的族长。许多其他人拥有“臣”(omi)或“连”(muraji)的头衔。在技术讨论中,这些被称为“姓”(kabane)。它们是世袭的或传统的身份称号,因此特定氏族可能被称为“臣”,但从未被称为“连”,反之亦然。看来,拥有“臣”头衔的氏族被认为是皇室的旁支,因此有资格与王子和公主结婚。而“连”氏族则不被允许享有此特权。

姓很复杂(上面提到的参考文献中有关于姓的文章),但它们表明朝廷主要关乎地位,而不是工作。在百济,支持宫殿的12个部门与另外12个管理宫殿之外国家的部门相平衡。大和国根本没有这样的迹象。大臣和大连本质上是被允许在讨论中拥有最后发言权的人,但他们没有特殊的职务。理论上,统治者显然可以选择哪些有权获得“臣”头衔的人被指定为“大臣”,以及哪些“连”成为“大连”,但他不能赋予传统上被称为“连”的氏族“臣”的头衔。

我们唯一可以肯定地说的是,并且这在历史时期一直适用,那就是每当出现严重问题时,高级贵族都会举行会议,每个人都有权发言,从级别最低的人开始,到级别最高的人结束。如果达成共识,统治者就会同意。即使在今天,日本政府和企业都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如果没有关键人物的共识,就很难推进任何事情。很少有独裁者强大到可以无视这种思维方式。你完成事情的方法是在你事先与每个人充分协商,并且知道结果是什么的情况下才召开会议。如果一个重要人物不同意,你可能不得不改变你的计划。会议的目的是让每个人都看到存在共识,以便所有人都能一起前进。

至少在统治家族内部,每个成年王子(以及通常的公主)在乡下都会有自己的房子。习惯上,当一个人去世时,他的房子会被烧毁,他的继承人会在新的地点建造一个新的房子。这些显然是相当脆弱的建筑,并非打算持续几代人。统治者改变宫殿位置的情况并不少见。通常没有给出任何理由。有时,这似乎是从他感到不安全的地方搬到一个更安全的地方,但也可能是为了平均平民的负担,就像中世纪的欧洲统治者发现从一个庄园到另一个庄园巡视比试图在基本上是理论上的道路上运输物资更方便。

我已经提到过贵族内部存在相当程度的暴力。我们主要了解统治家族的情况,但也有证据表明其他地方也存在类似的习俗。发动贵族内部战争最喜欢的方法是在深夜对对手的房子发动突然袭击。有组织的部队之间的公开战斗很少见。暗杀也时有发生,通常是在狩猎时。看来,习惯上是将被击败的对手的女性作为战利品带走。

总而言之,可以说这个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与凯撒时代罗马人所知的凯尔特部落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当,尽管建造的古墳表明统治者从平民那里积累财富的能力比他们的欧洲同行要大得多。截至继体和钦明天皇在位时期,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有直接的影响,也没有迹象表明朝鲜王国的经验导致日本人认为他们自己的社会需要改革。朝鲜王国至少名义上是识字的,但据信,他们在6世纪才开始认真努力用中国式的官僚机构(由正式的税收支持)取代部落统治方法。很明显,百济在其与新罗之间于551年至554年发生的灾难性战争之后才尝试了这样的重组。在此之前,据信,“文明”只存在于王都,而农村地区则由与日本发现的统治者非常相似的传统统治者管理。新罗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里,从最弱小的王国发展成为最强大的王国,它利用中国的方法来增强国家的力量和财富,而百济和高句丽则被迫做出回应以求生存。在下一代,日本开始感受到同样的压力。

因此,大和国的讨论到此结束,572年以后的时期将分配到下一章。


日本历史

引言


绳文时代前的史前时期 – 弥生时代 – 古墳时代或大和时代 – 飞鸟时代 – 奈良时代 – 佛教在日本的传播 – 平安时代早期 – 平安时代中期 – 平安时代后期 – 镰仓时代 – 建武新政 – 南北朝时代 – 室町时代(足利幕府) – 战国时代 – 安土桃山时代 – 江户时代 – 明治维新 – 明治时代 – 大正时代 – 军国主义的兴起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美国占领日本 – 战后日本 – 今日的日本
进一步阅读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