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声学/蜂鸟的共振羽毛
在求偶场期间,雄性长尾蜂鸟,Machaeropterus deliciosus(鸟纲:蜂鸟科)通过肥大改变它们的次级羽毛。次级羽毛的振动是由它们碰撞和振动引起的,为了产生持续的谐波音调,其基频为 1500 Hz。雄性蜂鸟会发出一种独特的声响来吸引雌性的注意。它没有使用传统的声音产生方式,而是用翅膀作为乐器。
雄性蜂鸟改造了第六和第七根次级羽毛,它们充当一对耦合谐振器。另外五根次级羽毛与它们同相振动,从而产生声音,听起来像一种清脆的Tick-Tick-Ting [1]。这一系列动作包括两个短暂的机械ticks,当翅膀被拍打时,以及一个持续的机械ting,当翅膀被翻到背部之上时 [2]。这两种声音在声学上没有区别,只是ting的持续时间更长。它们都包含一个 1.49 kHz 的基频及其更高频率的谐波。
与典型的次级羽毛不同,次级羽毛 1-5 表现出越来越宽的羽轴,并表现出从连续渐细到在远端三分之二、四分之三和五分之四处突然变细的过渡,分别对应于第三、第四和第五根次级羽毛。在第五根次级羽毛的突然变细之外,羽轴向内弯曲。这种羽轴上的“扭结”导致它与相邻的第六根次级羽毛的羽轴重叠并接触,处于静止状态时 [3]。第六和第七根次级羽毛表现出以下独特的改造:羽轴在基部很厚,在大约一半长度处,它们的宽度增加一倍,并沿其长轴扭曲,使背面的羽毛表面朝向内侧。第六根次级羽毛有脊,而第五根羽毛有弯曲的尖端 [4]。最内侧一对改造后的羽毛(第七根次级羽毛)在背部相互碰撞。紧随其后,翅膀向横向和内侧颤抖,使它们仅仅分离几毫米。大约 8 毫秒后,它们被内收,产生另一次碰撞。在整个过程中持续发出声音,羽毛以合适的频率产生振动 [3]。
雄性蜂鸟向前倾斜,以 1500 Hz 的频率拍打翅膀,这个频率具有非常高的 Q 值。这个频率比蜂鸟拍打翅膀的频率快。品质因数 Q 是衡量系统达到最大振幅速度的一个指标。利用频谱方法,Q 可以确定为
其中 f0 是系统的固有频率,BW – 3 dB,SPL 是峰值以下 3 dB SPL 的带宽。实验表明,所有羽毛的 Q 因数都高于 10,最高可达 27。这意味着这些结构可以成为良好的生物谐振器 [3]。
如此高速的翅膀运动所需的额外支撑来自于超大的翅膀骨骼。雄性蜂鸟的尺骨经过改造,具有凸起和凹槽来支撑翅膀,其宽度是正常宽度的四倍。另一个令人惊讶的改造是,蜂鸟拥有实心的翅膀骨骼,而大多数鸟类拥有空心的骨骼,以便于飞行。因此经过改造的翅膀能够产生完美的音调。
[1] K. S. Bostwick 和 R. O. Prum,“求偶的鸟用翅膀羽毛发声”,《科学》,第 309 卷,第 736 页,2005 年 7 月 29 日。
[2] K. S. Bostwick,“长尾蜂鸟(Machaeropterus deliciosus)的展示行为、机械声音和进化关系”,《美洲鸟类学杂志》,第 117 卷,第 465-478 页,2000 年。
[3] K. S. Bostwick 等人,“共振羽毛产生求偶鸣叫声”,《英国皇家学会学报 B:生物科学》,第 277 卷,第 835-841 页,2010 年 3 月 22 日。
[4] http://www.pbs.org/wnet/nature/episodes/what-males-will-do/photo-gallery-manakin-anatomy/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