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OERlabs 开放书

100% developed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尊敬的读者们:

OERlabs 经历了很多。其中很多难以用语言描述,因为项目经验是独一无二的,而且这些经验与具体情况紧密交织在一起。这使得为像 OERlabs 这样的项目撰写技术项目报告变得更加困难。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在何处结束呢?

因此,我们很早就决定以“开放书”的形式记录我们的项目经验和成果。所以我们更愿意向读者提供一本“开放书”:以两种方式开放:当然,我们借鉴了开放式辩论,深入了解我们日常的研究、工作和项目生活,即我们的实践。另一方面,也应该清楚地理解,我们对光鲜的最终报告并不感兴趣,而是希望清楚地了解整个过程和我们的发展,包括其中的起伏。因为“复制粘贴”这样的原则在实践中行不通,即使在与 OER 相关的背景下也不行。仔细观察实践如何呈现自己(在本例中是在大学或学校)非常重要。

不仅因为这一点,我们的开放书与定性研究中田野笔记的概念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同样,在某种情况下,会记录笔记以描述该情况。但它们也提供了谈论这种情况或参与有关该情况的讨论的机会。OERlabs 的开放书也包含许多笔记、文本、图像和音频片段,这些片段已在项目过程中发布并以这种方式记录。它们不再按时间顺序呈现,而是按主题排列,从而形成一个拼贴画(即内容自助餐)。此外,还有一些关于主题的新笔记,从我们的媒体教育角度来看,这些主题与(随后)构建上下文、项目和具体措施的草图相关,或者将我们的经验与理论话语联系起来。这些笔记主要是在项目的后三分之一阶段出现的,即所谓的“多方利益相关者对话”结束后。无论这些笔记的具体形成方式如何:它们让外界能够洞察我们具体的工作以及我们在不同(抽象)层次上的(初步)思考。这就是为什么开放书的主题结构首先分别描述了科隆和凯撒斯劳滕两所大学的特殊特征,然后将其结合在一起的原因。各种参考资料被用来解释项目研究方面的内容,并将其与媒体教育和大学研究中的话语联系起来。

我们相信,这种类似书籍但又多媒体化的,并非一定要“固执己见”的线性方法将有助于我们的读者找到通往 OERlabs 的途径。因此,所有参与者在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资助项目的一年半时间里,都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处理了 OER、(大学)学校和(形式化)教育。同时也有机会对我们的经验进行评论。这种反馈对于从情境经验转变为设计原则至关重要。此外,将自己的机构或实践与通常在 OERlabs 中处于前沿的机构或实践联系起来可能会有所帮助。它们如何协调一致(或不协调一致)?哪些方面有所不同?你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我们祝您阅读愉快,并期待您从实践中分享大量评论!

OERlabs 团队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