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ERlabs 开放教材/前言(学生参与)
关于学生参与有很多写作,并且鉴于学习向教育转变的假设,抱怨这种现象并不罕见。从这个角度来看,单独参与开放教育资源 (OER) 的研究,或参与与教学和大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实际和开发项目(例如 OERlabs)本身就是积极的,学生在高等教育和科学中(进一步)社会化,并参与研究。
从 OER 的角度来看,有一个极好的机会来讨论学生参与在哪些地方是必要的和可能的。首先,应该澄清在与 OER 相关的参与中指的是什么。例如,如果学生设计教学材料、将其数字化并使其可供全球感兴趣的人群访问,他们是否会比平时更多地参与教学?如果学生能够并且应该在学习方面追求自己的问题、主题或突出的现象,他们是否会把自己的学习变成自己的?当教学在/通过/由媒体开放,而学习不可避免地脱离特定主题时,教学与学习之间的社会联系是什么?
如果学生(几乎)完全自主地发展主题,例如,在所谓的腓特烈港齐柏林大学独立研究工作的项目示例中,以及在科隆大学教育科学课程的学士论文中,那么这将是一个关于大学早期概念中通过科学进行教育(参见 Huber,1993[1])。因此,学生参与 OER 研究的方式,例如,通过学期论文、最终模块考试、自由研究项目或最终论文,与关于基于研究的学习的更古老,尤其是高等教育教学的讨论有关,因为
自 1970 年代以来,基于研究的学习已在方案中得到讨论,自 1990 年代以来,主要是在概念上以及与通过科学进行教育相关的关于学生参与学习的形式和可能性(或基于学习)方面。许多这些讨论集中在何时可以谈论基于研究的学习,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研究模式下的学习。(Wildt,2009[2])较早的文本主张,只有在体验了整个研究过程及其所有起伏后,才能实现基于研究的学习。最近的文本也侧重于研究过程的各个部分,例如,提出问题、构思阶段、操作化或批判(例如,数据和发现)。这背后的原因是,在大学和学院中广泛接受了不同的基于研究的学习概念,这在近十年来一直可以观察到,并导致了上述的逐步重组和分类。
Huber 的概述文章(2014[3])和 Reinmann 的概述文章适合于概览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2015[4])尤其如此。 |
因此,人们可能会认为,与 OER 辩论密切相关的课程会导致学习中的情境主义和“更多”参与。但是,他们并没有更多或更少地参与通过 OER 进行的教学和学习,而是通过一个特定的教学概念进行。然后,OER 提供了一个(当前的)机会,以从学生的角度,并以不同的、部分预先结构化的形式或模式来处理与媒体相关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实践变得可见,例如,人们如何在与他们相关的背景下处理 OER。除了(行动)实践及其特定的接受方式之外,如果在现象之外寻求权力和支配的更深层(社会)结构(例如,在教育组织大学中),还可以建立社会参考。这两个项目示例都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这个问题。
根据学生对 OER 中社会不平等再生产的发现,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是否将单个课程向社会开放(例如,通过与不同合作伙伴合作或参与式教学概念)将在实现学生全面参与学习、教学和研究方面取得预期的成功。另一个需要询问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对实践行动及其后果或影响的反思。因此,反思并不一定会发生,而是有时还需要一个(教学)空间。不仅出于这个原因,如果各种形式的经验有助于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诸如 OER(和其他)之类的现象,那么应该(进一步)讨论与 OER 相关的教学概念中研究与问题导向之间的关系。
- ↑ Huber, L. (1993). Bildung durch Wissenschaft – Wissenschaft durch Bildung: hochschuldidaktische Anmerkungen zu einem großen Thema. In H. Bauersfeld & R. Bromme (ed.), Bildung und Aufklärung: Studien zur Rationalität des Lehrens und Lernens (pp. 163-175). Münster: Waxmann.
- ↑ Wildt, J. (2009). Forschendes Lernen: Lernen im „Format“ der Forschung. Journal Hochschuldidaktik, 20(2), 4-7, URL: http://www.zhb.tu-dortmund.de/hd/fileadmin/Jour-nalHD/2009_2/2009_2_Wildt.pdf (01.08.2018).
- ↑ Huber, L. (2014) Forschungsbasiertes, Forschungsorientiertes, Forschendes Lernen: Alles dasselbe? Ein Plädoyer für eine Verständigung über Begriffe und Unterscheidungen im Feld forschungsnahen Lehrens und Lernens. Das Hochschulwesen. 1+2, 32-39.
- ↑ Reinmann, G. (2015). Forschungs- und Berufsorientierung in der Lehre aus hochschuldidaktischer Sicht. In P. Tremp (Ed.), Forschungsorientierung und Berufsbezug im Studium (Blickpunkt Hochschuldidaktik) (p. 58-61). Bielefeld: wb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