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
作者: Alex Green
所需知识: 国际法渊源;国际法主体和行为者;国际法史 - 建立神话
学习目标: 了解国家地位的历史、本质和当代背景;国家形成法;国家持续和灭绝原则;当代国家地位;以及国家地位的典型法律后果。
正如托马斯·巴蒂所说,国际法“人们普遍认为……与国家有关”。[1] 尽管国家不再是国际法唯一的主体(如果它们曾经是的话),但它们仍然是最重要和最有权势的主体。此外,在没有全球政府的情况下,国家在国际法秩序中构成一些最重要的制度行为者,在法律制定、解释、适用和执行方面。引用詹姆斯·克劳福德的话,“国家地位法具有特殊性质,因为它们的适用条件是大多数其他国际法规则的适用”。[2] 鉴于这些法律的重要性与复杂性,概念清晰至关重要。
为此,我们必须区分关于国家的三组问题。第一组是存在问题,涉及新国家出现(创建)、持续(持续)和毁灭(灭绝)的必要条件。第二组涵盖国家地位的本质,或者换句话说,国家地位的概念本身。这些问题是迄今为止最难回答的,涵盖了政治哲学和社会学以及国际法,并涉及正义、平等和主权问题。第三组涉及权利问题,涵盖国家地位的“法律后果”,即国家所具有的特征权利和权力。
人们还可以添加一组问题,涉及国家所具有的特征义务。但是,鉴于这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国际责任法,本章将重点关注存在、本质和权利问题,按顺序排列。然而,在继续之前,必须简要考虑当代国家地位的出现,以便这三组问题可以置于适当的历史背景中。
关于现代国家诞生的传统说法是,它们最早出现于 1648 年的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和平条约,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3] 据莱奥·格罗斯说,这些条约“无疑通过将国际法与任何特定的宗教背景分离 推动了国际法世俗化,并扩展了其范围,以平等的基础包括共和国和君主制国家”。[4] 这个故事是如此不准确,以至于实际上是神话。不仅“威斯特伐利亚神话” 存在问题欧洲中心主义,而且某种形式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欧洲本身。[5]
作为神话,威斯特伐利亚仍然具有启发性,尽管是因为它更多地告诉我们关于传播故事的人的态度,而不是关于历史现实。[6] 特别有启发性的是试图从早期联合国时期 回溯到19 世纪后期和 20 世纪初的“民族国家”,到达一个神话般的时刻,当时“国家被认为是……具有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国际社会中的单位”。[7] 我认为,这种意识形态上的转变最好理解为试图使今天在国际法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主权平等原则合法化(见下文)。也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合法化叙事不仅冒着自然主义谬误的风险(因为历史本身不能证明任何东西),而且也是不必要的,因为主权平等的规范价值观可以在其自身条件下进行评估。 [8]
除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外,还有两个较为近期的法律历史发展值得关注。首先,是**国家性**和**民族性**概念上的分离。其次,是从将国家性的存在(或不存在)视为**社会事实**问题,转变为将其视为**法律地位**问题。关于第一个问题,国家性和可识别的民族之间的联系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最强烈地推动。[9]这种联系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在当代政治哲学的某些分支中,并且最简洁地被大卫·米勒的论断所概括:“民族”必须指代一个拥有**渴望**政治自治的群体,而“国家”必须指代他们可能渴望为自己拥有的政治制度集合。[10]无论这个定义在哲学上的价值如何,它在法律上都是不准确的。存在许多多民族和多国国家,它们的存在和规范价值不能被简化为其对一个民族的依赖性。[11]
关于第二个问题,曾经普遍将国家性视为一种“先于法律”的社会学事实,而不是法律地位问题。拉萨·奥本海姆曾著名的断言:“[t]he formation of a new State is…a matter of fact, not law”,[12]他的言论被阿巴·埃班(代表以色列国)所呼应。[13]类似地,赫希·劳特帕赫特认为,尽管国家在被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承认之前缺乏法律人格,但它们在被承认之前就存在,这种存在虽然并非完全“先于法律”的性质,但与对地球上特定区域进行事实上的有效治理的存在相对应。[14]最近的学术研究从这些观点中脱离,詹姆斯·克劳福德最明确地表达了现在或多或少是正统观点,即:“[a] State is not a fact in the sense that a chair is a fact; it is a fact in the sense in which it may be said a treaty is a fact: that is, a legal status attaching to a certain state of affairs by virtue of certain rules or practices”。[15]这一观点得到了以下分析的完全支持。
B. 存在问题:创造、延续和消亡
[edit | edit source]围绕国家存在的问题是国际法中最具政治争议的一些问题。这种争议不仅存在于与各种国家和地区独立运动(在撰写本文时,这些运动活跃在世界各地)相关的关系中,[16]而且还存在于,例如,全球气候危机带来的独特挑战及其对许多因海平面上升而面临生存危机的国家的生存产生的影响。[17]
I. 创造
[edit | edit source]管辖国家创造的法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承认法,它管辖外国承认对新国家出现的影响及其对外国政府对他们声称有合法统治权的国家具有合法性的法律地位的影响。第二部分是确定国家性事实先决条件的法律:推定国家必须具有的特征,以便能够提出可信的新国家性主张。第三部分是管辖新国家出现的一整套程序原则,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原则可能会阻止一个本来具有可信国家性主张的实体获得国家性。[18]
1. 承认法
[edit | edit source]一个实体是否被承认为主权国家对于实践至关重要。尽管可以想象未被承认的实体可能仍然拥有国家性,但缺乏承认通常意味着该实体不会被国际社会拒绝承认它作为主权国家的成员视为主权国家。如果完全不承认,国家性带来的许多好处(见下文)在实践中将无法获得。此外,由于国际法缺乏任何确定其国家主体的中央机构,国际国家社会必须通过**相互**承认的实践来共同履行这一职能。鉴于这些因素,外国承认的问题往往具有高度争议性:例如,以色列国(除其他国家外)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确保其(据称)不存在。
承认法可以分为管辖**国家**承认的原则和管辖**政府**承认的原则。严格来说,后者不属于国家法的一部分。当一个国家承认了另一个国家时,它将在法律上被禁止以承认的实体**不是**主权国家为由采取行动,至少在没有证明承认已被有效撤回之前。[19]政府的变更(包括在敌对占领下,见下文)通常不会改变这种状况。此外,“流亡政府”的概念以及在国际组织面前的有效代表,都假定两者之间的分离。因此,国家承认和特定政府的(不)承认之间的区别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种区别的本质在于国家作为抽象的法律实体,理解为以下阐述的条款,以及政府作为:1)这些实体内部存在的政治机构;和/或 2)管理这些机构的个人集合。[20]例如,尽管很少有国家与目前塔利班统治的阿富汗政府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毫无疑问阿富汗本身仍然是国际法下的一个国家。
除了国家和政府之间的区别之外,承认法还有另外两个方面值得关注。这两个问题(至少就目前而言)都专门与**国家**的承认有关。首先,存在围绕承认是**宣告性**还是**构成**国家性(即赋予以前非国家实体该地位)的所谓“大辩论”。[21]其次,存在集体不承认义务,以及其条件,该义务要求现有国家不承认特定实体,尽管它们可能被认为具有其他可信的国家性主张。
a) “大辩论”
[edit | edit source]这种分歧存在于那些认为承认仅仅是已经存在的国家性的宣告者,以及那些认为承认构成了(或“创造了”)该地位的人之间。这场辩论,在其最根本的层面上,不仅涉及外国承认的法律地位和影响,还涉及国家性本身的性质。根据宣告观点的最极端版本,承认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政治行为,它意味着愿意进行充分的外交关系。[22]根据构成观点最坚定版本,国家性本身只存在相对而言,也就是说,它只存在于彼此承认对方国家性的实体**之间**。[23]根据普遍共识,这两个观点都是错误的。当代宣告观点的拥护者通常认为,尽管国家性在法律上不依赖于获得外国承认,但承认仍然具有证明价值,因为现有国家承担着作为习惯国际法的义务,在识别新国家方面负有主要法律责任。[24]相反,当代构成观点的拥护者通常认为,尽管广泛的承认并不总是国家建立的**必要**条件,但它可以是**充分**的,承认本身只是赋予国家性的众多方式之一。[25]
鉴于这种缓和,这场“大辩论”仍然以这种方式呈现似乎很奇怪。一个解释可能是,在某些方面坚持“宣告观点通常与国家的实践更加一致”,[26]以及一个不太有争议的说法,即“在作家中,宣告主义占主导地位,尽管在强调方面有所不同”。[27]从逻辑上讲,不存在必要的分裂,至少在两种观点的更温和的变体之间不存在。例如,完全可以认为,外国承认对国家建立具有**证明价值**和**构成效果**(也就是说,不认为前者是因为后者而存在)。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国家性在没有获得广泛的外国承认的情况下出现,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国家性却(至少部分)由于承认而出现,这在逻辑上并不存在障碍。事实上,拒绝这些命题的唯一理由是对宣告理论或构成理论中的某个强版本有先验的承诺,但这当然回避了问题。
更广为人知的观点是,广泛的外国承认确实具有构成性影响,但不足以构成国家。[28] 承认巩固了新兴国家,前提是已根据下面讨论的先决条件提出可信的主张,至少在这样的承认与本章中列出的程序原则一致的情况下。事实上,当国家形成的先决条件之一或多个存在疑问时——特别是新兴国家拥有“有效”政府的要求——广泛的承认可以起到法律上的制衡作用,可以这样说,它会“推动”得出一个结论,即一个新的国家确实已经出现。[29] 我在其他地方对此进行了规范性论证。[30]
b) 不承认的集体义务
[edit | edit source]承认的重要性在于,在某些情况下,不应给予承认。在政治哲学领域,关于在规范意义上,新兴实体何时不应被承认具有国家地位,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31] 就国际法而言,已建国国家有义务不承认新兴实体,如果它们出现伴随着严重的国际违法行为。这些违法行为主要是违反了下面讨论的程序原则所依据的规范:自决;领土完整;以及禁止威胁或使用武力。在实践中,违反第二项规范(领土完整)通常伴随着违反第一项规范(自决)或第三项规范(禁止使用武力)。尽管如此,所有这三项规范都对集体不承认的规范基础作出了贡献,在辩护方面,因此,在下面,我们将讨论集体不承认,并将其置于所有这三项原则的背景下。
集体不承认的示例:1965年11月11日,南罗得西亚以“罗得西亚”为名,宣布脱离英国独立。该地区由白人少数民族控制,没有受到英国的军事反对,因其种族隔离和普遍的种族歧视而受到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的谴责。(参见:安理会第217(1965)号、第253(1968)号和第277(1970)号决议;以及大会第2022(XX)号,1965年11月5日和第2024(XX)号,1965年11月11日决议。)至关重要的是,尽管按照下面描述的意义迅速获得了“有效”政府,但国际社会拒绝承认这两个实体,基本上是完全的。在1979年兰卡斯特府协议和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共和国独立之后,南罗得西亚不再存在。
2. 国家形成的先决条件
[edit | edit source]接受上述观点,在任何可信地声称一个新的国家已经出现之前,必须满足特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最好理解为国家形成的事实“先决条件”,实际上,构成了一组新兴国家必须拥有的典型属性,至少在正常情况下是这样。[32] 事实上,国家形成的先决条件对于国家存在如此重要,以至于它们通常被视为为国家地位提供定义,至少就国际法而言。[33] 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国家形成的先决条件并没有完全定义这个概念,就国际法理论而言,这个概念既包括从成功提出国家主权主张而产生的地位、地位和权利,也包括在首要位置上使这种主张显得合理的先决条件。
尽管如此,国家形成的先决条件仍然构成这个更大的法律概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先决条件本身在习惯国际法中具有历史根源,[34] 然而,它们最著名的引用出现在1933年《国家权利和义务蒙特维多公约》的第一条中,该条规定:“作为国际法主体,国家应具备以下资格:a)一个常住人口;b)一个确定的领土;c)政府;以及d)与其他国家建立关系的能力。” 这些“蒙特维多标准”曾经被认为是决定性的,但现在情况不再如此。[35] 为了适应当代实践和学术研究,一个更准确的事实先决条件列表是:1)一个常住人口;2)一个或多或少确定的领土;3)一个有效的政府;以及4)相对的政治独立。[36] 在本节的剩余部分,我们将依次讨论每个先决条件。
a) 一个常住人口
[edit | edit source]这个先决条件要求存在一个或多或少可识别的群体,他们通常居住在新兴国家的领土上。对此已经提出了各种理由,但大多数人同意:1)国家关注治理;以及2)治理需要一个可识别的“被治理者”群体。[37] 在当代法中,对这个群体的规模没有限制。图瓦卢和瑙鲁共和国,人口不到一百万,其国家地位并不亚于印度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两个国家的人口远远超过十亿。从历史上看,这一点并不那么清楚。直到20世纪初,一些较小的国家,如卢森堡大公国和列支敦士登公国,被一些较大的实体认为其国际地位存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相对规模。[38] 此外,虽然许多“微型国家”现在已经加入联合国,但它们曾经因其规模而被排除在国际联盟之外。[39] 然而,对更当代实践的调查表明,在“现代”国际法中,规模无关紧要。[40]
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常住人口的存在与否并不要求该人口与新兴实体之间存在排他的国籍联系。国籍虽然在国际法中对许多目的都很重要,但它是根据已建国国家的国内法或条约来确定的。[41] 由此可见,一个实体必须拥有国家地位,或者至少拥有类似的国际地位,[42] 然后才能与之产生国籍关系。为了避免因国家通过分离或分权而形成而产生的任何过渡性问题(见下文),当代国际法中的立场似乎是,在没有相反协议的情况下,新兴国家的国籍自动适用于其领土上通常居住的人。[43] 例如,这与国际法委员会1999年关于自然人国籍与国家继承关系的草案条约的第一条和第四条一致,与国际常设法院在《关于获得波兰国籍案》中的判决一致,[44] 以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索赔委员会的一项裁决一致,该裁决强调了在出现新国家时,不应任意剥夺国籍的重要性。[45]
b) 一个或多或少确定的领土
[edit | edit source]国家是领土实体,传统上根据其可居住的土地划分边界,但随之而来的权利包括任何内水、领海,以及这个“水平”领土上空的领空。就国家形成而言,这意味着必须能够识别出一个或多或少确定的陆地领土单位,以便可以说一个新兴国家存在于该领土单位之上。这一点已被一些人,如菲利普·杰索普,以更极端的方式提出,他在以美利坚合众国代表的身份发表讲话时评论说,“人们无法想象一个国家像一种无形的灵魂”。[46] 这种对陆地领土的关注是否适用于国家延续问题尚不清楚(见下文)。尽管如此,就新兴国家而言,领土先决条件相当严格,但必须通过两种方式澄清这一点。
首先,虽然新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领土而存在,但领土并不一定需要是连续的或特定大小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由约 17500 个独立岛屿组成,[47] 它与肯尼亚共和国或保加利亚共和国一样是一个国家,而即使非常小的领土单位也可能受到合理的主权主张。[48] 例如,摩纳哥公国陆地领土面积不到 1.95 平方公里,而梵蒂冈城不到 0.5 平方公里。[49] 其次,尽管“或多或少界定的领土”意味着一个相对确定的地理区域,但对该领土的现状或范围存在争议并不会阻止国家的存在。[50] 有时有人认为,“当……对未来的边界存在严重疑虑时,国家[本身]也存在疑虑”,[51] 尽管这有点误解了问题。领土完整性的假定——即其他国家——能够而且确实会影响国家创建,但是,*争议本身的存在* 对领土先决条件没有实质影响,只要地球上的一个暂时可识别的区域受到有效治理,该先决条件就得到满足(见下文)。一个说明性的例子是以色列国,它于 1949 年 5 月 11 日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尽管存在关于*其领土范围*和*其以合法方式持有任何领土的主张的合理性*的持续争议。[52]
c) 有效的政府
[edit | edit source]根据当代国际法的一些正统观点,有效政府的要求是国家创建的核心。[53] 事实上,克劳福德甚至建议,领土先决条件本身不过是“有效政府”意味着“对或多或少界定的领土进行有效政府控制”这一事实的说明。[54] 无论这是不是真的,很明显,有效性在事件的正常进程中对国家的存在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 1917 年从俄罗斯帝国独立的芬兰共和国案例中,普遍存在的“革命和无政府状态”被认为阻止了新国家在 1918 年 5 月之前出现。[55] 此类案件通常被认为是典型的。[56]
然而,关于有效性先决条件,仍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政府“有效”:有效性的条件(或“愿望”)是什么?以及结果是,国家法如何概念化治理?我们把这个问题称为“目的性”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政府必须有效到什么程度*,无论“有效性”在目的性方面意味着什么。我们把这个问题称为“可变性”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有或多或少正统的答案,克劳福德用以下术语来描述这些答案:“要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实体必须拥有一个政府或一个对其实际领土进行总体控制的政府体系,以排除其他实体……[并且]国际法没有对这种控制的性质和范围提出具体要求,除了它必须包括一定程度的维护法律和秩序以及建立基本机构”。[57] 我在其他著作中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声称当代实践表明,“有效性”通常要求保护基本政治自由,即使新兴国家不总是需要证明这种能力。[58]
似乎很明显的是,就目的而言,“有效”的政府并不意味着民主,也不需要证明能够充分和迅速地保护基本人权。[59] 在可变性方面,似乎至少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国家存在几乎没有阻力的情况下,要求政府建立“一定程度的维护法律和秩序”的要求可能非常薄弱。例如,当比利时王国被迫在 1960 年授予现在被称为刚果民主共和国的独立时,该国在其领土内迅速遭受了几次分离主义运动,以及地方性暴力的激增和比利时军队的持续存在。[60] 尽管如此,刚果民主共和国很快就被承认是一个独立国家。[61]
d) 相对的政治独立
[edit | edit source]在事件的正常进程中,新兴国家必须证明没有外国*统治*,[62] 这与没有外国政治*影响*和没有*依赖*外国基础设施是不同的。举例来说,尽管列支敦士登公国(出于后勤需要)使用奥地利监狱而不是维护自己的监狱,但对其独立性并没有产生任何严重质疑。此类案例可以与大英帝国曾经的对外政策进行对比,大英帝国在历史上声称有权将其自治领,例如,在未经他们许可的情况下,与 1924 年的洛桑条约绑定。这种不对称的权力主张构成外国——在本例中,是殖民——*典型的*统治。[63]
非统治可以用正式和事实上的方式评估。从形式上讲,如果另一个国家对有争议的领土提出法律上合理的权力主张,无论该权利主张涉及受影响实体的内政还是外交关系,独立性都会受到质疑。[64] 从事实上讲,问题在于,是否存在其他国家对新兴实体的政府职能或领土进行实质性外部控制。例如,1932 年日本帝国声称创建满洲国(满洲国)的做法,普遍不被承认,因为满洲国实际上是一个缺乏事实上的独立性的“傀儡”国家。[65] 正如这也很清晰地表明的那样,在形式上独立是明显的但事实上独立性缺乏的情况下,后者应该被认为更具说服力。
e) 总结
[edit | edit source]尽管所有四个先决条件对国家创建都很重要,但它们并不是必须始终满足的一组严格的必要条件,才能使国家创建发生。在某些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先决条件可能比平时出现得少,但国家创建仍然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下最常见的情况是,即使没有对新兴实体声称的领土的所有或部分进行有效治理,国家地位也得到了广泛承认。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承认可以说是对新兴国家发挥了部分构成性作用。然而,这些事实也表明,对国家地位先决条件的正确应用需要对任何特定案例进行整体判断。是它们*集体*和*充分*存在或不存在决定了合理的主权主张,而不是它们孤立地满足这些条件。
3. 程序原则
[edit | edit source]满足国家地位先决条件的实体具有合理的主权主张,因此,它可能作为一个新国家出现。尽管如此,如果新兴实体违反了三个程序原则中的任何一个,这种合理的主张仍然可能失败,这三个程序原则与承认的累积效应相结合,调节了国家创建过程。这些原则分别是:1)自决的“消极”因素;2)领土完整的推定;以及 3)禁止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66] 在下面,我将对所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首先,然而,必须再次强调,无论是国家地位的先决条件,还是这些程序原则,通常都不被认为是新国家创建的绝对禁止因素。[67] 一个国家可能在违反某些相关程序原则的情况下出现,就像它可能在明显缺乏事实先决条件的情况下出现一样。在每种情况下,都需要进行整体判断,同时考虑任何可能使新独立国家的创建具有可信度的承认行为。话虽如此,但很可能,即使无法满足一个程序原则,也可能导致国家地位*无法*获得。此外,违反这三个原则中的一个通常足以引发上述集体不承认义务。
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如果会导致领土内大量现有人口的正式剥夺权利或政治从属,那么就会存在一个强烈的法律推定反对国家形成。这种推定是当代国际法基本价值观的集体自决的产物。[68] 除了在违反这种“消极”自决要求的情况下反对国家形成之外,违反这一原则而出现的实体也将触发集体不承认义务。这在土耳其北塞浦路斯共和国的出现以及南非种族隔离政府试图建立特兰斯凯[69]、博普塔茨瓦纳[70]、文达[71]和西斯凯[72]等邦土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消极”自决的例子: 北塞浦路斯共和国于 1974 年在土耳其塞浦路斯行政当局的领导下,在土耳其共和国的军事支持下出现(洛伊齐杜和塞浦路斯(介入)诉土耳其案,案情,[1996] ECHR 70,第 16-23 段)。它的出现导致约 211,000 名希腊塞浦路斯人被从北部驱逐,而留下来的人则面临着对其自由的严重限制,最明显的是在行动自由方面(塞浦路斯诉土耳其案,案情,App no 25781/94,(2002) ECHR 2001-IV,第 28-48 段)。这些剥夺和限制导致大规模剥夺权利,这导致了在安理会主持下集体不承认(安理会决议:541,1983 年 11 月 18 日;550,1984 年 5 月 3 日)。迄今为止,只有土耳其承认这个实体的国家地位。关于邦土,集体不承认得到了大会和安理会(大会决议:2775E(XXVI),1971 年 11 月 29 日;2923E(XXVII),1972 年 11 月 15 日;3151G(XXVIII),1973 年 12 月 14 日;3324E(XXIX),1974 年 12 月 16 日;3411D(XXX),1975 年 11 月 28 日;31/6A,1976 年 10 月 26 日。安理会决议:264,1969 年 3 月 20 日;402,1976 年 12 月 22 日;407,1977 年 5 月 25 日;417,1977 年 10 月 31 日;556,1984 年 10 月 23 日;581,1986 年 2 月 13 日)的支持。正如安理会主席所说,邦土政策不是真正试图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建立独立国家,而是“旨在分裂和剥夺非洲人民的财产,并在[南非]的统治下建立傀儡国家,以维持种族隔离”(安理会主席的说明,S/13549,1979 年 9 月 21 日)。这实际上剥夺了南非大部分人口的国籍,削弱了他们通过其先前的国家参与集体自决的能力(已经很有限)。邦土,部分原因是由于集体不承认,已不复存在。
这种推定是既有国家享有以下权利的产物:1) 继续拥有他们有合法权利的领土;2) 在没有其他国家非法干预的情况下管理该领土。这些权利出现在大会的《友好关系宣言》[73] 中,该宣言被认为反映了《尼加拉瓜诉美国(尼加拉瓜诉美利坚合众国)》(Military and Paramilitary Activities in and against Nicaragua (Nicaragua v.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74] 中的习惯法,以及《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75 年)最终行为》第四条的措辞。[75] 领土完整原则本身也出现在 1945 年《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款中。
就国家形成而言,领土完整推定有三个含义。首先,领土完整的重要性加强了本章列出的其他程序原则的应用。由于既有国家将保持完整的推定,因此在确定一个新国家是否出现时,将更加重视任何导致国家形成的违法行为。例如,国际社会对俄罗斯联邦于 2022 年非法承认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的所谓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反应就体现了这一点。[76]
其次,至少根据正统解释,这意味着国际法没有赋予任何分离(通过单方面脱离“母体”实体而形成新国家)的权利。[77] 正统观点认为,只有前殖民地,因为它们是非自治的,才拥有独立国家地位的权利,并且,在非殖民化运动之后,现在不存在任何可能适用这种权利的实体。[78] 相反,根据国际法院关于科索沃独立宣言的国际法合规性的咨询意见[79],这一观点认为,国际法:1) 一般允许分离,但不承认分离的权利;但 2) 仍然会认为分离在发生自决或禁止使用武力违反时是非法的。[80] 一些学者认为,这种安排保护了领土完整,因为没有分离权意味着新兴实体必须证明其独立性是其“母体”国家授予的,或者它们表现出国家形成的先决条件,程度如此之高(并且持续如此之久),以至于其国家地位的实际状况无法令人信服地否认。[81]
第三,因此,领土完整推定意味着独立的授予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这种授予通常通过权力下放(通过母体实体的同意而形成新国家)来实现。[82] 当母体国家同意时,不会出现领土完整问题,因为该权利在与新兴实体有关时被放弃。在这方面,同意使新国家处于与因其前任解散而产生的国家类似的规范地位。在这两种情况下,先前的主权的领土完整都不再适用。
这一禁令载于《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款。通过非法使用武力试图建立国家的行为将触发集体不承认义务。这不仅是由于确保非法武力不会使使用它的国家获益,而且也是为了维护受影响国家免受外国交战方的攻击而保持其领土完整。例如,国际社会对俄罗斯联邦 2022 年对乌克兰的军事入侵的反应提供了这方面义务的证据,这场入侵声称是为了确保顿巴斯地区的所谓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补救”独立。[83]
有人建议,为了应对母国实施的大规模暴行,单方面的外交干预可能是允许的,以确保地区分离。[84] 然而,这在法律上存在争议,而且无论如何都不适用于上述顿巴斯地区的情况,因为没有证据表明乌克兰方面发生了大规模暴行,[85] 尽管俄罗斯多次声称相反。[86] 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子可能是孟加拉人民共和国(或当时称为东巴基斯坦),它尽管受到印度共和国的单方面军事干预,但仍获得了普遍认可的独立。[87] 然而,即使是那些支持补救性分离权利,并将东巴基斯坦发生的暴行视为触发这种权利的人,通常也不会进一步主张印度的单方面干预因此合法。[88] 一个更可信的观点是,大规模暴行的证据表明,国际反制措施(不包括单方面军事干预)是允许的。也有可能,国际社会同时会承担“不完美”的义务,在联合国安理会的主持下为独立提供军事支持,但军事干预的合法性将取决于是否通过了授权决议。[89]
二、连续性和消亡
[edit | edit source]总的来说,国家比建立要难得多。这是因为,作为习惯国际法的一部分,存在着一个强烈的但可反驳的国家连续性推定,它有助于确保相对的政治稳定。[90] 尽管如此,国家还是可能并确实会消亡。当国家形成的前提条件消失到如此程度,持续如此长时间,以至于不再可能认为存在一个独立的国家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回顾一下,相关的前提条件是:1)常住人口;2)或多或少界定的领土;3)有效政府;4)相对的政治独立。这四个条件中任何一个的完全废除都足以消除一个昔日的国家,但由于对连续性的推定,这一标准非常高。例如,有效政府可能会缺席多年,例如刚果民主共和国,而该国并没有消亡。同样,即使领土发生重大变化,或由于交战义务而完全失去事实上的独立,通常也不会导致受影响国家消亡。[91] 也许有迹象表明,在 1945 年至 2005 年期间,只有 8 个国家消亡,而同期有 128 个新国家诞生。[92] 一个重要的消亡例子是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其解体导致 - 在经历了漫长的冲突,并伴随大量的国际干预 - 出现了现在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共和国、黑山、北马其顿共和国、塞尔维亚共和国和斯洛文尼亚共和国,以及部分被承认的科索沃共和国。[93]
1. 消亡与继承
[edit | edit source]如果一个国家确实消亡了,其在地图上的空间不会长期空着。如果一个新国家出现在一个消亡实体的领土内,我们必须问,这个新国家是否是前一个国家的“继承者”。[94] 已经存在的国家也可以继承其他国家,无论是当一个既定的实体吸收了一个消亡社区的领土,还是当两个或多个既定的国家合并形成一个新实体。[95] 更一般地说,继任现有的权利和义务在分离或权力下放之后是可能的,从历史上看,非殖民化也是如此。在每种情况下,问题在于新实体是否实际上继承了前一个实体的义务。不幸的是,“国家继承法”(如它所是)仅仅是一个法律争议领域,涉及当一个实体的国家地位被另一个实体取代时会发生什么。[96] 没有“压倒一切的原则,甚至没有推定,即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法律权利和义务的转让或继承”。[97]
总体而言,只有以下命题在某种程度上是确定的。首先,当一个继任国家出现,但其前任国家仍然存在 - 例如,在非殖民化的环境中 - 继承条约是不可能的,边界条约是一个显著的例外,它规定了新实体现有边界的范围。[98] 其次,继任国家对其前任的国际不法行为不承担责任,除非它们通过行为采用了所涉不法行为。[99] 第三,国际组织的成员资格通常不会传给继任国家,尽管可以做出特殊安排,最终取决于相关组织的章程或宪章。[100] 继承条约义务现在部分由 1978 年《国家继承条约公约》管辖,尽管只有 23 个国家签署并批准了该公约。因此,通常需要通过审查可能或可能不适用于特定国家继承的具体习惯原则和条约安排来进行。举一个例子,1919 年的《圣日耳曼条约》涉及奥匈帝国继任国家继承公共债务的问题,而另一个例子是,普遍接受的习惯推定是,继任国家领土上的公共财产所有权会转移给该继任者。[101]
最重要的是,就目前的目的而言,继承在概念上与国家连续性和身份不同,并且与这两者相互排斥。当一个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连续存在,或者与某个先前实体相同,继承问题就不会出现,因为该国家是相同的实体,说某个东西“继承自己”是没有意义的。这很重要,因为只有在连续性和同一性的情况下 - 而不是在继承的情况下 - 才能推定一个国家的每一个权利和义务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存在。
2. 连续性和气候危机
[edit | edit source]当代连续性和灭绝法引发的特别令人担忧的可能性之一是全球气候危机对小岛屿发展中国家 (SIDS) 构成的生存威胁。与所有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失去领土的国家一样,SIDS 面临着其海洋边界的缩小,这意味着所有文化、经济和社会损失。[102] 然而,与更大的国家不同,一些 SIDS 可能会因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而遭受 _法律上的_ _灭绝_。[103] 我在其他地方称之为“严苛观点”的国家连续性观点认为,这些国家所占岛屿的淹没将导致其领土的完全丧失,如果无法物理恢复,将导致无限期无法满足领土先决条件。[104] 据称,这将导致国家地位的丧失,使受影响的 SIDS 的前居民不仅无家可归,而且无国籍。在撰写本文时,包括瓦努阿图和图瓦卢在内的几个 SIDS 正在采取措施抗击严苛观点,作为其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将遭受的长期损害的总体努力的一部分。[105] 这些尝试最终的成功或失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政治意愿采取明确立场,支持小岛屿国家复原。在这个阶段,只有时间会告诉我们这种意愿是否会显现。
C. 重要性问题:主权和平等
[edit | edit source]如上所述,关于国家概念本身的问题是最难回答的问题,除了国际法之外,还涉及政治哲学(等等)。鉴于我们目前关注的是教义问题,本章将只简要考虑国家“真正”是什么的更深层次问题,而重点关注作为平等法律能力的主权国家概念,这种能力适用于所有国家,并将它们与国际法秩序中的其他行为者区分开来。这种关注是合理的,因为主权平等在国家地位的法律后果方面具有几个直接的影响(见下文),因此从法律的角度对该概念进行反思,超出了纯粹的理论推测。
I. 基本问题
[edit | edit source]不同的学术学科可能出于不同的原因询问“国家是什么”,并非所有这些都与国际法严格相关。例如,在法律和政治哲学领域,通常会针对国家存在的目的来询问国家存在的本质。以这种方式,艾伦·布坎南将国家描述为人类社会和政治组织的单元,负责通过保护基本人权来确保正义。[106] 帕特里克·卡普斯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他声称,“国家的道德概念”关注的是“对与人类尊严相关的某些权利的尊重和保护”。[107] 值得注意的是,两位作者都将这些关于国家存在的目的性主张与其对“法律”国家的评估区分开来,后者是国家在国际法中表现出来的样子。[108] 纯粹的国家地位法律解释,只要它们不同于对“道德”或“规范性”本质的评估,通常以两种方式表达(尽管这些方式有时会重叠)。它们要么反映国家存在的先决条件,基于国家地位简化为一种特定的有效领土治理,要么列出“国家的排他性和普遍的法律特征”,[109] 克劳福德认为,这些特征如下
(1) 原则上,国家在国际范围内拥有充分的权限来执行行为、缔结条约等等:这是将“主权”一词应用于国家的含义之一。
(2) 原则上,国家对其内部事务拥有专属管辖权,这一原则反映在《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七款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际法不施加任何约束:这意味着它们对内部事务的管辖权表面上既是充分的,也不受其他国家的控制。
(3) 原则上,国家不受强制性国际程序、管辖权或解决的约束,除非其同意,这种同意可能是普遍性的,也可能是针对具体情况的。” [脚注和引文省略]。
克劳福德继续在该清单中添加 (4) 国家形式上的平等;并在其对“国家地位核心概念”的评估中结束时指出 (5) 不应推定对这些一般原则的偏离,[110] 他引用了国际常设法院在 _Lotus_ 案中的著名判决,该判决支持这一观点。[111]
正如上面所说,将国家地位概念划分为其法律和非法律表现形式——后者来自人类学、社会学、规范性哲学和其他“非法律”观点——是非常典型的。尽管如此,像我一样的人,[112] 费尔南多·特松,[113] 和莫蒂默·塞勒斯,[114] 开发了基于对国际法学说进行哲学启发重建的国家地位的独特理解。这些重建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它们都根据特定的哲学原则重新解释国家地位法,同时参照当代法律构建了这些原则的完整描述。[115] 从实质上讲,这些工作将国家地位 _在当代法律中_ 描述为,例如,分别地,政治共同体,[116] 合法治理,[117] 或共和主义。[118] 尽管这些方法提供了见解,但我将在后面的内容中坚持更加“主流”的教义工作。
II. 主权国家地位作为地位和能力
[edit | edit source]主权可能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法律概念,因为它在国内法、规范性哲学和当代政治言论中都占据着有争议的位置。在国际上,“主权”通常被用作国家地位本身的同义词(“主权国家”),作为国家地位出现或持续所需的最低程度的政治独立的简写,或者用来表达国家在不受其他法律约束的情况下拥有的剩余自由。[119] 此外,“主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对领土所有权的主张(“对领土的主权”),还可以用作对国家通常拥有的所有法律能力和权利的总称。[120] 我更喜欢后一种用法,原因如下。
历史用法 倾向于将主权与可识别主权者的存在联系起来。[121] 用托马斯·霍布斯的 words 来说,这种实体“构成共和国的本质;对共和国的定义是‘一个人,通过许多人之间相互契约,使得许多人中的每一个人都成为该人的行动的作者,目的是为了让该人根据自己的判断,使用所有人的力量和手段,维护他们的和平与共同防御”。[122] 这种历史上对主权者有权“根据自己的判断行事”的坚持,[123] 在哲学和法律领域都产生了“将[主权]与…超脱于法律的人的观念联系起来的趋势,该人的言论对他的下属或臣民来说就是法律”。[124]
一个重要的当代意义是,普遍存在的但错误的观念认为,主权国家意味着法律上无限的权力。 [125] 这导致一些国际法学者将“国家是否可以被规则约束,这是否与主权的概念本身相矛盾?”的问题作为一种“困境”。[126] 就像关于全能的神是否能创造一块他无法举起的石头的古老神学悖论一样,[127] 这种探究方式例如质疑,“主权国家”是否能“真正”拥有通过条约约束自己的能力。如果我们说“是”,那么它们就可以在法律上受到约束,这会削弱它们“无限的”权力,而如果我们说“否”,那么这种权力也会被同样地削弱,因为它们将无法拥有约束自己的权力。 [128]
解决这种“困境”的关键在于摒弃主权意味着无限权力的信念。国家权力不是与法律义务相矛盾,而是国际法本身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具有法律定义的限制。 [129] 这是因为,任何单一国家的因为它是国家的主权必然意味着所有其他国家享有平等的主权。在一个存在多个国家的世界上,不受义务约束和完全无限的权力因此变得不合逻辑。 [130] 更好的观点是,“主权”的含义不过就是通常与国家地位相关的全部法律能力。换句话说,就国际法而言,拥有主权意味着拥有既定国家的地位。具体而言,这有两个含义。首先,主权的获取和维持取决于管理国家创建、持续和消亡的法律,即使这项法律可能被其他原则补充。其次,“主权作为地位和能力”意味着主权意味着国家地位的法律后果,包括(相对)自治、安全和地位的权利,以及所有国家在正式平等的基础上必须为确保这些权利而承担的义务。 [131]
二、不平等世界中的主权平等
[edit | edit source]尽管各国拥有形式上的平等,[132] 但在几乎所有其他方面,它们都存在惊人的不平等。 [133] 例如,关于国际力量差距存在大量研究,[134] 其中相当一部分关注的是所谓“大国”的存在所带来的全球影响力不平等。 [135] 另一个例子是,各国在领土面积(包括地理和人口)、自然资源获取和质量方面也存在不平等,例如民主程度和遵守国际人权标准的情况。 [136] 此外,一些国家拥有海岸线,而另一些则是内陆国家,还有一些国家管理着独特的生态系统、文化遗址和土著社区。鉴于此,很难想象一个比当代国家拥有更少平等的“平等”群体。幸运的是,就目前而言,从概念上讲,调用平等就意味着排除完全相同。如果两件事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完全无法区分,那么它们就不是平等的,而是完全相同的。 [137] 因此,各国形式上的平等应该理解为规范上的平等,也就是说地位平等。用哲学家托马斯·奈杰尔的话来说,各国在形式上平等,因为它们在国际法“规范性共同体”中占据相同的地位。 [138] 这种地位的内容是有争议的,因为它与国家存在的哲学本质和法律本质有关,[139] 但其含义是相当明确的,涵盖了主权的全部事件(如上所述)。 [140]
D. 权利问题:国家地位的法律后果
[edit | edit source]讨论各国通常享有的权利和权力时,必须谨慎,因为实际上,没有两个国家拥有完全相同的权利组合。 [141] 各国是不同条约的缔约方,不同全球和地区组织的成员,并且在对比习惯国际法方面处于不同地位。考虑到这一点,在讨论各国本身时,只能在相对较高的概括层面上进行讨论。这正是以下采取的方法。首先,将关注与国家自治和安全相关的权利,即:1) 领土完整权;2) 政治独立权;3) 选择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制度的自由;以及 4) 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在考虑了这些要素之后,将关注与国家地位相关的权利,包括体现国际法人格的一系列法律后果,以及制定和适用国际法的权力。
一、自治和安全权利
[edit | edit source]保护国家自治和安全的权利对应于它们继续作为国家存在的权利,也就是说,作为国际社会的“主权”成员。出于这个原因,其中一些权利或多或少地直接对应于国家形成和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如上所述。仅举一个例子,在某种程度上,证明相对的政治独立为国家形成和持续提供了条件,因此国家享有政治独立的权利,赋予其免受外国统治的法律保护,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这种存在的威胁。 [142]
1. 领土完整
[edit | edit source]领土完整原则在上面讨论过,因为它与新国家创建有关。为了重申其中提出的主要观点,该原则构成联合国宪章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该文本的第 2(4) 条中有所提及,因此经常与国际关系中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的原则联系在一起。大会 1970 年关于友好关系的宣言中也提到了这一点,[143] 它反映了习惯国际法。 [144] 这些要素支持这样的主张:各国在法律上受到保护,免受其他国家对自身领土的侵犯,无论是在存在方面,还是在发生这种侵犯时导致可恢复的损失方面。此外,领土完整原则在国家创建法中的运作是为分离实体设置一个必须以某种方式克服的规范性障碍。通过这种方式,既定国家不仅有权在其现有的领土范围内继续存在,而且还有权免受其他国家军事或准军事干预。
受不干涉原则保护的政治独立权,与领土完整权类似,它不仅涉及一个已建立的国家继续存在的权利,还涉及其免受外国支配的权利。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国家独立作为国家资格先决条件的必然结果,代表着国家在完全独立后保持独立的权利。因此,上面提到的很多内容也适用于此。虽然国家有权免受外国政府的统治,但他们无权—也不可能赋予他们—免受其他国家政治影响的权利。举个例子,干预政府选举,无论暗中或明目张胆,都构成违反不干涉原则(以及违反政治独立权),[145] 而纯粹以外交手段对内政施加影响则不构成违反。
从历史上看,拉丁美洲国家特别重视不干涉原则,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自 19 世纪中叶以来试图对它们施加经济和军事压力。在西班牙前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斗争中,美国正式保持中立,但仍向西班牙殖民军队提供武器(联合国文件 A/C.1/L343/Rev.1,第 7-10 段)。因此,在获得独立后,拉丁美洲国家普遍依赖并强调不干涉原则的意义。
在实践中,应用不干涉原则面临着最大的实际困难,即如何确定外国统治与仅仅影响之间的界限。虽然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显然违反了该原则,但国际法院在尼加拉瓜案中明确承认,支持另一个国家境内颠覆活动的“间接”行动也可能违反该原则。(尼加拉瓜境内及针对尼加拉瓜的军事和准军事活动(尼加拉瓜诉美利坚合众国),案情,判决,国际法院报告 1986 年,第 14 页。)
这一点在 2005 年得到了确认,当时国际法院援引不干涉原则,对乌干达共和国支持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叛军部队的行为作出了判决。在第 164 段中,国际法院认为,“不干涉原则禁止一个国家‘直接或间接地,有或无武力,干预支持另一个国家内部反对派”。”(刚果领土上的武装活动(刚果民主共和国诉乌干达),判决,国际法院报告 2005 年,第 168 页。)
在每种情况下,相关问题首先是该干预是否具有胁迫性或颠覆性—从而构成企图进行外国统治—以及是否有任何可行的辩护理由,例如申诉国的默示同意。
鉴于独立与主权的普遍混淆,[146] 有必要说明几件事不会损害政治独立。首先,正如它们对国家主权没有造成任何困难一样,国际义务对一个国家的反对性也绝不会削弱其法律独立性。[147] 其次,加入国际组织,包括那些拥有政府间或其他机构能够对成员发布具有约束力的指令的组织,绝不会废除属于这些组织的国家的独立性。[148] 尽管围绕“脱欧”的政治言论,但国际法中的一种普遍说法是,加入欧洲联盟不会影响联合王国的政治独立性。[149] 第三,国内宪法安排,即使是在外国势力的指导下达成的安排,也不一定会对政治独立构成威胁,除非所讨论的安排建立了单方面的权利主张,或者更糟糕的是,对受影响国家的国内或外交事务建立了普遍的权力。[150] 如上所述,外国统治的存在与否,无论正式的还是事实上的,都是独立性的决定因素,而不是司法平等者之间双边甚至多边承诺的存在。
当代国家资格不要求特定的政府形式,因此不依赖于例如民主制度的存在、社会保障的提供或政教分离。《友好关系宣言》[151] 抽象地陈述了这一点,国际法院在尼加拉瓜案中以以下措辞表达了这一观点
…一个国家遵守任何特定[政治]教条并不构成违反习惯国际法;反之,则会使整个国际法所依据的国家主权基本原则以及国家选择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制度的自由变得毫无意义。[152]
也许,该原则的一般适用性可以从以下事实中得到证实:联合国会员资格不取决于申请实体是否有民主制度。[153] 这里唯一需要注意的细微差别是,国际法的其他分支,例如国际人权法,可以并且确实规范着治理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选择政治制度的自由排除了选择违反基本人权准则的制度的自由,至少在有关国家加入了相关的国际人权法条约的范围内。
已建立的国家对位于其领土内的任何自然资源拥有专属开采权,包括任何陆地资源和位于其领海内的任何资源。[154] 这条普遍规则,可以说处于领土完整和国家享有建立自身经济制度的自由“下游”,最明确地表达在 1972 年斯德哥尔摩宣言的原则 21 中,[155] 该原则提到了国家“根据自己的环境政策,对开发本国资源的主权权利,以及确保在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不造成损害其他国家或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環境的责任”。这一表述也在 1992 年里约宣言的原则 2 中以略微修改的形式被采用。[156] 正如孙迪亚·帕胡贾所论证的那样,人们担心,对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最初是为了在非殖民化之后立即保护后殖民国家免受外国经济剥削而制定的,实际上导致了外国投资者作为国际法主体获得保护和提升,而这些国家的国内民众却因此受到损害。[157]
如果上述权利涵盖国家行使通常与“主权”一词相关的权力的能力,那么现在争论的权利保护了它们作为国际社会平等成员的地位。这种地位权利可以被理解为在国际法律秩序中以某些条件参与的权利,[158] 并包括,除其他外,国家豁免原则、外交和领事关系法以及国家不受国际法院和法庭强制管辖的豁免。鉴于本书的其他章节对这些要素的探讨比这里所能容纳的更详细,本章余下的部分将集中讨论另外两种地位权利:国家的法律人格及其创建和适用国际法规范内容的权力。
1. 法律人格
[edit | edit source]法律人格是指在(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关系中存在的权利:享有某些权利、义务、权力、责任等等。 [159] 国家与法律人格之间的确切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拉萨·奥本海姆认为,“[所有国家大家庭成员的国际法地位平等是源于其国际人格的不可改变的品质”。[160] 本作者认为,这种推导顺序,即主权平等从法律人格中推导出来,具有高度的误导性。正确理解,法律人格是国家地位的**结果**,而不是其逻辑先决条件。
法律人格源于国家地位(而不是相反)这一事实,可以通过国际法院在《赔偿损害案》咨询意见中采用的分析方向得到最好的证明,其中国际法院将联合国的法律人格建立在对该组织的**性质和功能**的调查基础上。 [161] 重要的是,在确定联合国是否拥有足以提出对该组织造成损害的索赔的法律人格时,法院将**国家**无疑具有提出类似索赔的能力描述为促进双方协商解决争议的工具,“…两个在法律上平等、形式相似的政治实体,两者都是国际法的直接主体”。[162] 换句话说,国家作为“政治实体”平等地受国际法约束,这是**它们**法律人格的基础(毕竟,法律人格仅仅是拥有权利和义务的能力,比如意见本身中所涉及的那些权利和义务)。[163]
2. 创建和适用国际法的权力
[edit | edit source]本书的其他章节比这里所能尝试的更详细地讨论了国际法的来源。尽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至少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地位本身位于支配例如国际条约和习惯国际法的创建和适用的原则“上游”。无论国家是否是唯一能够创建和适用国际法的实体,它们仍然是全球法律秩序中重要的法律创建和适用机构。例如,条约几乎总是由国家创建的,并且至少在正常情况下,不能约束非缔约国。此外,产生习惯国际法的实践和**法律确信**是“由国家产生的”,因此,这些要素的发现至少名义上取决于我们区分国家和其他事物的能力。
幸运的是,这并不会造成不可克服的困难,因为国际社会中大多数实体的国家地位是相当清楚的。就目前的目的而言,关键在于国家地位本身赋予了这些重要的“法律生成”能力,[164] 这意味着围绕国家制定的国际法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出现了重要的规范性问题。 [165] 一些学者认为,国际法在国家对国际法制定和适用的影响方面应该区分国家。例如,建议包括:民主合法国家应该在这些规范可以对它们产生约束力之前同意推定的国际规范,而非民主国家则没有这种选择;[166] 以及那些经常违反基本人权原则的国家应该暂停或削减其法律生成能力。 [167] 无论这些观点在规范方面的优缺点如何,它们并不反映当代国际法学说,该学说并不做这种区分。
进一步阅读
[edit | edit source]- Charpentier, Jean, *Le Reconnaissance Internationale et L’Evolution du Droit des Gens* (A Pedone 1956).
- Chen, Ti-chaing,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Recognitio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actice in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ederick A Praeger 1951).
- Crawford, James, *The Creation of States in International Law* (OUP 2006).
- Duurmsa, Jorri, *Fragment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Micro-States: Self-Determination and Statehood* (CUP 1996).
- Green, Alex, *Statehood as Political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States* (CUP 2024).
- König, Carolin *Small Island States & International Law The Challenge of Rising Seas* (Routledge 2023).
- Lauterpacht, Hersch, *Recognition in International Law* (CUP 1947).
- Marek, Krystyna, *Identity and Continuity of States in International Law* (Librairie E. Droz 1954).
- P O’Connell, Daniel, *The Law of State Succession* (CUP 1956).
- Reus-Smith, Christian, *The Moral Purpose of the State: Culture, Social Identity, and Institutional Rationali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 UP 1999).
- Simpon, Gerry, *Great Powers and Outlaw States: Unequal Sovereigns in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CUP 2009).
- Vidmar, Jure, *Democratic Statehood in International Law: The Emergence of States in Post-Cold War Practice* (Hart Publishing 2013).
更多资源
[edit | edit source]- Borderline Jurisprudence, *第 19 集:亚历克斯·格林谈自然法、国家地位和国际法* (2023 年 4 月 7 日)。
- 科索沃感谢你(科索沃共和国获得外国承认的实况官方记录)。
- 图瓦卢,第一个数字国家(图瓦卢为应对海平面上升而创建其物理空间元宇宙代理的新举措的官方网站)。
结论
[edit | edit source]国家是国际法律体系中最强大的行为体之一。它们在多种其他方面也是该规范秩序运作的核心。尽管如此,国家地位的概念仍然既复杂又存在争议。关于规范其创建、连续性以及消亡的法律,以及它们的根本性质和权利,人们仍然存在疑问。然而,这并不奇怪。正如国家仍然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实体一样,它们也仍然是最复杂的实体之一。因此,在国际法中处理国家问题时,细心的学生和从业人员最好一次处理一个问题,而不是寻求一个万能的、终极的观点,即国家究竟是什么,以及根据规范国际关系的法律,它们应该如何被对待。
脚注
[编辑源代码]- ↑ 托马斯·巴蒂,《国际法准则》(J. Murray 1930) 1。
- ↑ 詹姆斯·克劳福德,《国际法中的国家创制》(OUP 2006) 45。
- ↑ 杰拉德·曼戈尼,《国际组织简史》(McGraw-Hill 1954) 100。
- ↑ 莱奥·格罗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1948”(1948) 42 美国国际法杂志 20, 26。
- ↑ 参见:克里斯蒂安·雷乌斯-史密斯,《国家之道德目的:文化、社会认同与国际关系中的制度理性》(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99)。
- ↑ 安德烈亚斯·奥西安德,“主权、国际关系与威斯特伐利亚神话”(2001) 55 国际组织 251, 264-266。
- ↑ 珀西·H·温菲尔德,《国际法的基础与未来》(剑桥大学出版社 1942) 18。
- ↑ 史蒂文·拉特纳,《国际法的薄弱正义:对万国法的道德清算》(OUP 2015) 212, 219; 亚历克斯·格林,“国家平等的政治理论”(草案,在作者处存档)。
- ↑ 这一普遍立场最著名的阐述者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他在 1918 年 1 月 8 日对国会的讲话中披露了他的“十四点”。
- ↑ David Miller, On Nationality (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 年) 19 页。
- ↑ Roger Merino,“重新构想民族国家:土著人民和拉丁美洲多元民族国家的形成”(2018 年)31(4) 莱顿国际法杂志 773 页。
- ↑ Lassa Oppenheim, 国际法,第一版 (1905 年),卷 1,第 264 页,第 209 段;第九版 (1992 年),卷 1,第 677 页,第 241 段。
- ↑ 安全理事会正式记录,第 340 次会议,1948 年 7 月 27 日,第 29-30 页。
- ↑ Hersch Lauterpacht, 国际法中的承认(剑桥大学出版社,1947 年)第 6 页,第 26-30 页。
- ↑ 克劳福德 (注 2) 5 页。
- ↑ 安妮·贝耶夫斯基 (编辑),国际法中的自决:魁北克和经验教训(克鲁维法律国际公司,2000 年);茱莉·达利茨 (编辑),分离与国际法:冲突避免——区域评估(阿瑟出版社,2003 年);马塞洛·科恩 (编辑) 分离:国际法视角(剑桥大学出版社,2006 年)。
- ↑ 卡罗琳·科尼格,小岛屿国家与国际法:海平面上升的挑战(劳特利奇,2023 年)。
- ↑ 本文不讨论上世纪后半叶正式非殖民化过程中出现的离散问题。
- ↑ 让·沙尔潘蒂埃,国际承认与国际法演变(佩多内出版社,1956 年)第 217-225 页。
- ↑ 在某种程度上,这里的区别不同于政治哲学中最常见的“国家”和“政府”之间的区别,即治理机构与执政个人或团体之间的区别。例如,参见:艾伦·布坎南,正义、合法性和自决:国际法的道德基础(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281 页。
- ↑ 克劳福德 (注 2) 26 页。
- ↑ 例如,参见:伊恩·布朗利,公共国际法原则,第六版 (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 年) 第 89-90 页。
- ↑ 罗伯特·雷德斯洛布,“承认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1934 年)13(2) 国际法评论第 429 页,第 430-431 页。
- ↑ 克劳福德 (注 2) 27 页。
- ↑ 例如,参见:尤雷·维德玛,国际法中的民主国家:后冷战实践中国家的出现(哈特出版社,2013 年)第 238 页。
- ↑ 拉特纳 (注 8) 186 页。
- ↑ 克劳福德 (注 2) 25 页。
- ↑ 亚历克斯·格林,国家hood 作为政治共同体:国际法与新国家出现(即将出版,剑桥大学出版社,2022 年)第四章。
- ↑ 这解释了例如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出现,该国普遍认为是在没有有效政府控制的情况下出现的,以及摩纳哥公国的国家hood 几乎没有争议,该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缺乏政治独立的重要指标。
- ↑ 亚历克斯·格林,“成功的分离与国际承认的价值”载于尤雷·维德玛、莎拉·麦吉本和莉亚·雷布尔,《分离研究手册》(爱德华·埃尔加出版社,2023 年)。
- ↑ 例如,参见:布坎南 (注 17) 第 266-288 页中的论点和参考资料。
- ↑ 格林 (注 25) 第三章。
- ↑ 例如:马修·克雷文,“国家hood、自决和承认”载于马尔科姆·D·埃文斯 (编辑),国际法,第四版 (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 年) 第 216-226 页。
- ↑ 德国大陆天然气公司诉波兰国家案(1929 年)5 A.D. 11,15 页。
- ↑ 托马斯·格兰特,“定义国家hood:蒙得维的亚公约及其不满”(1998 年)37 哥伦比亚跨国法杂志 403 页。
- ↑ 蒙得维的亚公约的第四条标准,“有能力与其他国家建立关系”最好被视为有效政府和政治独立的要素,或者作为国家hood 的法律结果,而不是该地位的先决条件。
- ↑ 格林 (注 25) 第三章。
- ↑ 克雷文 (注 30) 218 页。
- ↑ 本尼迪克特·金斯伯里,“主权与不平等”(1998 年)9 EJIL 599 页,607 页。
- ↑ 克劳福德 (注 2) 52 页。
- ↑ 诺特伯姆案(第二阶段)(列支敦士登诉危地马拉),1955 年 4 月 6 日判决:国际法院判决书,1955 年,第 4 页,第 23 页。
- ↑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中国(台湾),虽然它本身没有正式被承认为一个国家,但它拥有运作的国籍法,而这些法律被大多数其他国家承认。
- ↑ 克劳福德 (注 2) 53 页。
- ↑ 获得波兰国籍,咨询意见,1923 年常设国际法院 (系列 B) 第 7 号 (9 月 15 日)。
- ↑ 部分裁决(民事索赔)(厄立特里亚的索赔):(2005 年)22 ILM 601 页,610 页;2004 年 12 月 17 日,第 51 段,第 75-76 段。
- ↑ 安全理事会正式记录,第三年:第 383 次会议,1948 年 12 月 2 日,巴黎香榭丽舍宫,第 11 页。
- ↑ “岛屿识别及其名称标准化”,由印度尼西亚提交给第 11 届联合国地理名称标准化会议,2017 年 8 月 8-17 日,E/CONF.105/115/CRP.115 (2017 年 6 月 30 日),第 1 页。
- ↑ 托马斯·弗兰克和保罗·霍夫曼,“极小地方的自决权”(1976 年)8(3) 纽约大学国际法杂志 331 页,383-384 页。
- ↑ 约里·杜尔马斯,碎片化与微型国家的国际关系:自决与国家hood(剑桥大学出版社,1996 年)第 117 页。
- ↑ 例如,参见:圣纳姆修道院,咨询意见,1924 年常设国际法院 (系列 B) 第 9 号 (9 月 4 日) 和雅沃日纳问题,咨询意见,1923 年常设国际法院 (系列 B) 第 8 号 (12 月 6 日),两者都假设这一点;以及北海大陆架,判决书,国际法院判决书 1969 年,第 3 页,第 32 页和关于领土争端案(利比亚阿拉伯民众国诉乍得),国际法院判决书 1994 年,第 6 页,第 22 页,两者都证实了这一点,至少在与争议边界有关方面。
- ↑ 罗莎琳·希金斯,国际法通过联合国政治机构的发展(牛津大学出版社,1963 年)第 20 页。
- ↑ 大会第 273 (III) 号决议,1949 年 5 月 11 日;安全理事会第 70 号决议,1949 年 3 月 4 日。
- ↑ 克劳福德 (注 2) 55 页。
- ↑ 同上,第 52 页,第 56 页;参见格林 (注 25) XXX。
- ↑ 奥兰群岛案(1920 年)国联公报特刊第 3 号,第 8-9 页。
- ↑ 总的来说,参见:托马斯·巴蒂,“无政府状态可以成为一个国家吗?”(1934 年)28(3) 美国国际法杂志 444 页。
- ↑ 克劳福德 (注 2) 59 页。
- ↑ 格林 (注 25) 第三章。
- ↑ 维德玛 (注 22) 第 39 页,第 65 页,第 241-242 页。
- ↑ 托马斯·坎扎,刚果冲突:卢蒙巴的兴衰(企鹅出版社,1972 年)第 78 页,第 109 页,第 192 页;大会第 1599 (XV) 号决议,1961 年 4 月 15 日。
- ↑ 安全理事会第 142 号决议,1960 年 7 月 7 日;大会第 1480 (XV) 号决议,1960 年 9 月 20 日。
- ↑ 格林 (注 25) 第三章。
- ↑ 克劳福德 (注 2) 第 71-72 页。
- ↑ 同上。
- ↑ 中日争端——特别大会咨询委员会,1933 年 2 月 24 日决议:国联公报特刊第 101/1 号,第 87 页。
- ↑ 在其他地方,我在这些原则中加入了支持举行独立公投的推定,但这一主张在法律上更有争议。参见:格林 (注 25) XXX。
- ↑ 参见格林,国家hood 作为政治共同体,第四章。
- ↑ 克劳福德 (注 2) 第 128-131 页。
- ↑ 特兰斯凯地位法(1976 年)。
- ↑ 博普塔茨瓦纳地位法(1977 年)。
- ↑ 文达地位法(1979 年)。
- ↑ 西斯凯地位法(1981 年)。
- ↑ 关于国家间友好关系和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根据联合国宪章,大会第 2625 (XXV) 号,附件,1970 年 10 月 24 日 (A/RES/25/2625),原则 5。
- ↑ 国际法院判决书,1986 年,第 14 页,第 191-193 段。
- ↑ “参加国将尊重每个参加国的领土完整”。
- ↑ 例如,参见:马丁·基马尼大使在安全理事会关于乌克兰局势紧急会议上的发言,2022 年 2 月 21 日,第 2 段;关于乌克兰的首相声明(英国),2022 年 2 月 22 日,下议院辩论记录,2022 年 2 月 22 日,第 709 卷,第 173 列;加拿大外交部长梅拉尼·若利声明,2022 年 2 月 21 日,安大略省渥太华,加拿大全球事务部,第 3 段。
- ↑ 魁北克分离案,1998 年加拿大最高法院第 61 号判决,第 155 段。
- ↑ Crawford (注 2) 415。
- ↑ 国际法院判例汇编 2010 年,第 403 页,第 436-438 页,第 79-81 段,第 84 段。
- ↑ Marko Milanovic,‘论分离的脚注’ EJIL:Talk! (2017 年 10 月 26 日),网址:https://www.ejiltalk.org/a-footnote-on-secession/ [最后访问时间:2022 年 2 月 28 日]。
- ↑ Vidmar (注 22) 52-53。
- ↑ Crawford (注 2) 330-373。在此意义上,权力下放不应与任何未授予独立国家地位的政府内部权力下放混淆。
- ↑ 俄罗斯联邦总统令,2022 年 2 月 21 日,第 71 号,‘关于承认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总统令,2022 年 2 月 21 日,第 72 号,‘关于承认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
- ↑ Green (注 25) 第 4 章;Robert McCorquodale,‘民族自决:人权方法’ (1994) 43 ICLQ 857, 880。
- ↑ BBC 事实核查,‘乌克兰危机:弗拉基米尔·普京讲话事实核查’ (2022 年 2 月 22 日) 可通过以下网址获取:https://www.bbc.co.uk/news/60477712 [最后访问时间:2022 年 2 月 28 日]。
- ↑ 关于灭绝种族指控的争端(乌克兰诉俄罗斯联邦),启动诉讼申请(乌克兰),2022 年 2 月 26 日,第 5-6 页,第 18-19 段。
- ↑ Jean J.A. Salmon,‘孟加拉国的诞生与承认’ in: Multitudo legum, ius unum: M´elanges en honneur de Wilhelm Wengler (Interrecht 1973) 478-480。
- ↑ Green (注 25) 第 4 章。
- ↑ 继为了和平而团结决议(联合国大会第 337 (V) 号决议,1950 年 11 月 3 日)之后,联合国大会可以就采取制裁措施提出建议,但不能自行授权军事行动,参见:Rebecca Barber,‘联合国大会能对俄罗斯在乌克兰的侵略做什么?’ EJIL:Talk! (2022 年 2 月 26 日),网址:www.ejiltalk.org/what-can-the-un-general-assembly-do-about-russian-aggression-in-ukraine/ [最后访问时间:2020 年 2 月 28 日]。
- ↑ 参见 Krystyna Marek 在其国际法中的国家身份和连续性(Librairie E. Droz 1954)15-126 中提供的详细的、尽管有些历史性的国家实践回顾;以及 Crawford (注 2) 671-673, 700-701, 715-717。
- ↑ Crawford (注 2) 673-678, 688-690。
- ↑ 同上 715-716。
- ↑ 有关此过程的详细讨论,参见:Vidmar (注 22) 66-111, 117-136, 176-184。
- ↑ Daniel P O'Connell,国家继承法 (CUP 1956) 3-6。
- ↑ James Crawford,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第 8 版 (OUP 2012) 423。
- ↑ Arman Sarvarian,‘国家继承法的编纂:徒劳无功?’ (2016) 27(3) EJIL 789。
- ↑ 同上。
- ↑ Arnold McNair,条约法 (OUP 1961) 592, 600-601, 629, 655。
- ↑ 罗伯特·E·布朗(美国诉大不列颠) (1923) 6 R.I.A.A. 120; 雷德沃德等人(大不列颠)诉美国(夏威夷索赔) (1925) 6 R.I.A.A. 157; 法国与希腊之间的灯塔仲裁(法国诉希腊),索赔第 11 号和第 4 号 (1956) 23 I.L.R. 81。
- ↑ 总的来说,参见:Konrad Bühler,‘国家继承、身份/连续性和联合国成员资格’ in Pierre Eisemann and Martti Koskenniemi, 国家继承:编纂经事实检验 (Brill Nijhoff 1997)。
- ↑ 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混合仲裁法庭判决上诉(捷克斯洛伐克诉匈牙利),1933 年国际法院 (ser. A/B) 第 61 号 (12 月 15 日),237。
- ↑ 关于在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面前维护海洋区域的宣言,第五十一届太平洋岛屿论坛,2021 年 8 月 6 日 [可在线获取:https://www.forumsec.org/2021/08/11/declaration-on-preserving-maritime-zones-in-the-face-of-climate-change-related-sea-level-rise/, 最后访问时间:2021 年 12 月 09 日]。
- ↑ Kate Pucell,地理变化与海洋法 (OUP 2019) 228-229; Carolin König,小岛屿国家与国际法:海平面上升的挑战 (Routledge 2023) 第 3 章。
- ↑ Alex Green,'国家创立作为关键点:詹姆斯·克劳福德对国际法学研究的贡献' (2022) 40(1) AYBIL 68: 82-83。
- ↑ 卫报,‘瓦努阿图将寻求国际法院就气候变化权利发表意见’ (2021 年 9 月 26 日),可通过以下网址获取: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1/sep/26/vanuatu-to-seek-international-court-opinion-on-climate-change-rights (最后访问时间:2022 年 2 月 21 日)。
- ↑ Buchanan (注 17) 98-105, 235-238, 247-249。
- ↑ Patrick Capps,人类尊严与国际法基础 (Hart Publishing 2009) 190-196。
- ↑ 同上 260-265; Buchanan (注 17) 263。
- ↑ Crawford (注 2) 40-41。
- ↑ 同上 41-42。
- ↑ “洛图斯”号案(法国诉土耳其),1927 年国际法院 (ser. A) 第 10 号 (9 月 7 日)。
- ↑ Green (注 25); Green (注 8)。
- ↑ Fernando Tesón,国际法哲学 (Westview Press 1997) 57-66。
- ↑ Mortimer Sellers,国际法中的共和原则:公正世界秩序的基本要求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33-37, 95-103。
- ↑ 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反映了罗纳德·德沃金(以及其他人)在国内/市政法学中的工作,参见:德沃金,法律的帝国 (Hart Publishing 1986) 56-72, 87-88, 250-256。
- ↑ Green (注 8)。
- ↑ Tesón (注 113)。
- ↑ Sellers (注 114)。
- ↑ Kamal Hossain,‘国家主权与联合国宪章’ (MS DPhil d 3227, Oxford, 1964)。
- ↑ Crawford (注 2) 32。
- ↑ John Austin,法学范围的确定 (John Murray 1832) 第六讲。
- ↑ Thomas Hobbes,利维坦,论公民政府的物质、形式和权力 (Andrew Crooke 1651) 第十七章(‘共和国的定义’)。
- ↑ 参见 David Dyzenheus,‘霍布斯与法律的合法性’ (2001) 20(5) 法律与哲学 461。
- ↑ HLA Hart,法律的概念,第 2 版 (OUP 1994) 221。
- ↑ 根据一种解释,这一概念为常设法院在洛图斯案(同上注 111)中的裁决奠定了基础。
- ↑ Jan Klabbers,‘锁定主权概念:威姆布尔登案再议’ (1999) 3 Australian R of International and European L 345, 348。
- ↑ Thomas Aquinas,神学大全,第一卷,第二十五问,第三条。
- ↑ Timothy Endicott,‘自由与权力的逻辑’ in Samantha Besson and John Tasioulas (eds), 国际法哲学 (OUP 2010) 246。
- ↑ 同上 246-252。
- ↑ Henry Shue,‘限制主权’ in Jennifer Welsh (ed), 人道主义干预与国际关系 (OUP 2004) 16。
- ↑ 在本书的其它部分有讨论。
- ↑ 例如,参见:联合国宪章第二条 (1945 年 6 月 26 日,旧金山); Benedict Kingsbury,‘主权与不平等’ (1998) 9 EJIL 599, 600; 关于某些文件和数据的扣押和扣留的争端(东帝汶诉澳大利亚),临时措施,2014 年 3 月 3 日命令,国际法院判例汇编 2014 年,第 147 页,第 26-28 段;国家的管辖豁免(德国诉意大利:希腊介入),判决,国际法院判例汇编 2012 年,第 99 页,第 57 段;以及2000 年 4 月 1 日逮捕令(刚果民主共和国诉比利时),判决,国际法院判例汇编 2002 年,第 3 页,第 62-71 段。
- ↑ 菲利普·杰萨普,“国家平等:教条与现实”(1945)60(4)《政治学季刊》527, 528。
- ↑ 例如:迈克尔·拜尔斯,《习俗、权力与规则的力量:国际关系与习惯国际法》(剑桥大学出版社,2009年);詹姆斯·克劳福德,《机会、秩序、变革:国际法的进程,公共国际法概论》(布里尔出版社,2014年),第十五章;杰克·戈德史密斯和埃里克·波斯纳,《国际法的局限性》(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
- ↑ 特别是由杰瑞·辛普森撰写:“大国、主权平等与联合国宪章的制定”(2000)21《澳大利亚国际法年鉴》133;《大国与不法国家:国际法秩序中不平等的主权者》(剑桥大学出版社,2009年);“大国与不法国家再论”(2012)43《荷兰国际法年鉴》83。
- ↑ 肖恩·墨菲,“民主合法性和国家与政府的承认”,(1999)48《国际法与比较法季刊》545, 556;格雷戈里·福克斯和布拉德利·罗斯,“民主与国际法”,(2001)27《国际研究评论》327, 337。
- ↑ 伯特兰·罗素,《对意义与真理的探究》(乔治·艾伦与安温出版社,1972年)97-102。
- ↑ 托马斯·纳格尔,“个人权利与公共空间”(1995)24(2)《哲学与公共事务》83, 85。
- ↑ 格林(注 8)。
- ↑ 将重点放在主权平等的后果上,而不是国家本身的本质上,对于目前的目的来说已经足够了,但也存在一定的虚假性。如果没有更深层的哲学思考,这种观点可能只会归结为“国家因其国家身份而平等”的同义反复命题,这显然没什么帮助。
- ↑ 克劳福德(注 2)44-45。
- ↑ 格林(注 25)第三章。
- ↑ 上文注 72。
- ↑ 上文注 78。
- ↑ 迈克尔·施密特和李斯·维胡尔(编辑),《适用于网络行动的塔林手册 2.0》(剑桥大学出版社,2017年)312(规则 66);迈克尔·施密特,“外国对选举的网络干预:国际法入门,第一部分”EJIL:Talk!(2020年10月16日),网址:www.ejiltalk.org/foreign-cyber-interference-in-elections-an-international-law-primer-part-i/ [最后访问日期:2022年2月28日]。
- ↑ 霍赛因(注 119)。
- ↑ 上文注 73(第 131 页)。
- ↑ 克劳福德(注 2)70-71。
- ↑ 同上。
- ↑ 格林(注 25)第三章。
- ↑ 上文注 72。
- ↑ 《判决》,国际法院报告 1986(6月27日),第 14 页,第 263 段。
- ↑ 虽然《联合国宪章》经常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使用“国家”一词——因此有时可能不涉及其所提到的“国家”的地位——根据第四条第一款做出的成员国决定大体上反映了这样一个概念,即成员国必须是国际法上的国家,见:希金斯(注 46)11-57。
- ↑ 里卡多·佩雷拉,“国际法中的能源资源勘探和开发”,载卡伦·E·马库奇和里卡多·佩雷拉(编辑),《环境与能源法》(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12年)199。此外,国家有权“勘探和开发”位于毗邻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内的资源,尽管后两个区域仍然属于国际水域。这些海洋权利的确切性质将在本书的其它地方详细介绍。
- ↑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斯德哥尔摩,1972年6月16日。
- ↑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里约热内卢,1992年8月12日,A/CONF.151/26(第一卷)。
- ↑ 桑迪娅·帕胡贾,《去殖民化国际法:发展、经济增长与普遍性的政治》(剑桥大学出版社,2011年)95-171。
- ↑ 拉特纳(注 8)190-197。
- ↑ 例如:尼尔·麦克科马克,《法律制度:法律理论随笔》(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77-100。
- ↑ 拉萨·奥本海姆,《国际法:一部论著》,赫什·劳特帕赫特(编辑)(朗文出版社,1947年),第一卷,238。
- ↑ 《联合国服务中遭受损害的赔偿,咨询意见:》国际法院报告 1949,第 174 页,178-180。
- ↑ 同上,第 177-178 页。
- ↑ “人格”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人身”,后者可以说是更具实质性,见:奈杰尔·纳菲恩,“谁是法律的人?从柴郡猫到负责任的主题”(2003)66(3)《法律月刊》346。
- ↑ 这句话取自:罗伯特·M·科弗,“最高法院,1982 年秋季——前言:诺莫斯和叙事”(1983)97《哈佛法律评论》4。
- ↑ 总的来说,见:卡门·帕维尔,《超越国家之法的法律》(牛津大学出版社,2021年)。
- ↑ 萨曼莎·贝森,“国际法中的国家同意与不同意:消除悖论”(2016)29(2)《莱顿国际法杂志》289。
- ↑ 卡普斯(注 107)26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