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国际犯罪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作者: Taxiarchis Fiskatoris

所需知识: 国际刑事法武装冲突法

学习目标

  • 了解国际刑事司法的基础和目的
  • 识别最突出的国际犯罪
  • 认识国际犯罪的内容及其随时间的动态演变;
  • 将国际犯罪的构成要素应用于实际情况

文本从这里开始。此模板遵循我们的风格指南。请考虑我们的教学指南。如果您想知道如何在维基教科书中创建文本,请随时查看我们的如何在维基教科书中写作指南。

高级: 示例

这是您的高级内容。您可以使用我们的模板“高级”创建此文本框。如何操作将在此处说明。


示例主题的示例: 这是您的示例。


A. 导言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习惯国际法或条约法中,没有对国际犯罪的概念定义。国际或国际化法院和法庭的构成文件列举了它们的受理范围,但没有明确将可处罚的罪行定性为国际犯罪。这些机构的管辖范围不能被认为是全面国际刑事法典的替代品,因为这种法典并不存在。罗马规约序言暗示,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范围并不涵盖所有“国际犯罪”。[1] 学者通常将“广义上的国际犯罪”[2]与“狭义上的国际犯罪”或“核心罪行”区分开来。根据主流文献,后者在很大程度上与罗马规约罪行相吻合。

B. 罗马规约罪行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将该法庭管辖范围内的罪行定性为“国际社会整体最关切的最严重罪行”。[3] 第五条规定国际刑事法院对四类罪行具有管辖权,这些罪行在国际刑事法院的犯罪构成要素文件中得到了更详细的分析。[4] 所有罗马规约罪行的定义都具有类似的结构,包括构成犯罪行为的详尽或指示性清单,以及关于其情节要素的引言句,也称为法语词“chapeau”(意为“帽子”)。构成犯罪行为可能重叠,但情节要素将这些罪行彼此区分开来,也将其与其他国际罪行和普通罪行区分开来。因此,谋杀是一种普通罪行,根据满足的情节要素,可以构成战争罪、反人类罪或种族灭绝罪。此外,根据第三十条,“除非另有规定”,对国际刑事法院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罪行,均适用“故意和知情”的主观方面。对罪行及其历史演变的法律分析被认为是最合适的,因为它突出了其概念和内容并非静止而是动态的。

I. 战争罪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i. 战争罪的性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战争罪是罗马规约罪行中四个类别中最古老的一类。个人对战争罪的责任起源于对武装冲突法习惯法和条约法的逐步刑事化过程。战争罪通常与使用禁止的武器和作战方法,以及对受保护人员或财产的攻击有关。

ii. 构成犯罪的行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所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和平条约都包含一项条款,涉及起诉“被指控犯有违反战争法和惯例的人”。[5] 纽伦堡军事法庭宪章提供了一个非详尽的目录。[6] 该清单在《控制委员会法令第10号》第二条(1)(b)款中重申,该法令是战后占领国在德国进行军事法庭审判的法律依据,也是国际法委员会 (ILC) 于 1950 年制定的所谓纽伦堡原则的第六项原则。[7]

国际法委员会在其 1951 年的《反对人类和平与安全罪行法典草案》中评论说,战争罪不仅在宣战的情况下适用,而且在“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发生的任何其他武装冲突,即使其中任何国家都不承认战争状态的存在”,战争罪也适用。 [8] 1968 年,一项联合国公约规定,战争罪不受法定时效的限制,并特别提到了战争罪与《1949 年日内瓦公约》的“严重违反”制度之间的关系。 [9] 国际法委员会在其对法典草案的审查以及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 (ICTY) 和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 (ICTR) 的规约中,继续阐述了战争罪的内容。所有这些都证实,“严重违反”日内瓦公约会导致个人刑事责任。然而,并非所有违反日内瓦公约的行为都构成战争罪。

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对“1949 年日内瓦公约的严重违反” (第二条) 的限制性清单具有明确的管辖权,并对“违反战争法或战争惯例”进行了说明性目录,该目录遵循了 1899/1907 年海牙公约的关键条款 (第三条)。[10] 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对战争罪的管辖权有所不同,因为卢旺达冲突主要是内部性质。它的规约提到了日内瓦公约第三条共同条款的违反以及 1977 年第二附加议定书 (AP II)。[11]

战争罪也被纳入《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八条(2)款。

《罗马规约》战争罪的例子:一个突出的新添加例子是一条双重条款,适用于国际冲突和非国际冲突,涉及“征募或招募未满 15 岁的儿童”加入武装部队或团体,“或利用他们积极参加敌对行动”的战争罪。


高级:童兵

该规范起源于 1977 年《日内瓦公约》附加议定书。根据塞拉利昂问题特别法庭的说法,该规范在《罗马规约》通过之前就已经成为习惯国际法的一部分。选择“征募或招募”这两个词是为了涵盖自愿和强迫招募。该条款的最后几个词表明,允许幼童积极参与与敌对行动密切相关的战斗或非战斗角色的活动(例如,充当诱饵或人肉盾牌,寻找或搬运战斗派别的食物或弹药等)同样构成战争罪。


与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战争罪相比,非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战争罪的枚举比较少。举例来说,“明知此类攻击将造成……对自然环境的广泛、长期和严重损害……故意发动攻击”的战争罪,只有在与国际冲突而不是内部冲突有关的情况下,国际刑事法院才会起诉。 [12] 通过《罗马规约》的修正程序,非国际武装冲突中可处罚的战争罪的数量逐渐与国际冲突中发生的战争罪的数量趋于一致。

iii. 上下文要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特设法庭的判例法进一步阐明了战争罪的范围。在它的第一个案件中,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澄清说,战争罪的先决条件,“武装冲突”的存在,只要“国家之间发生武装冲突,或者政府当局与有组织的武装团体之间,或者这些团体在一个国家内部发生长期武装暴力”,就会满足。 [13] 这实质上意味着,战争罪可以在国际和内部武装冲突中发生。仅仅诉诸武力,例如在暴乱的情况下,并不符合“长期武装暴力”所需的强度水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犯罪行为并不构成战争罪。

应该强调的是,即使发生武装冲突,也不一定所有罪行都构成战争罪。犯罪者的行为能力或决定实施罪行、实施罪行的目的或实施罪行的方式,必须与冲突有实质性联系。 [14] 这并不意味着战争罪的犯罪者不能是平民。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八条(1)款规定,“法院对战争罪拥有管辖权,特别是当战争罪构成一项计划或政策的一部分,或构成大规模实施此类罪行的一部分时”。这旨在帮助国际刑事法院评估战争罪发生的严重程度,但没有确立额外的上下文要素。 [15] 孤立的行为在理论上仍然可能构成战争罪。每个潜在的战争罪都可能具有更高的精神要素阈值。例如,意外破坏历史文物可能不构成战争罪,但“故意针对它们发动攻击”,前提是它们没有用于军事目的,很可能构成战争罪。 [16]

二. 反人类罪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i. 反人类罪的性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反人类罪 (CAH) 的基本特征是,人类而不是个人是其最终受害者。 [17] 一些反人类罪与种族灭绝罪和战争罪重叠。然而,它们不同于种族灭绝罪,因为它们缺乏破坏一个群体的特殊意图的心理要素,也不同于战争罪,因为它们在战时和和平时期同样适用。

高级:反人类罪的起源

该概念的早期版本至少可以追溯到 18 世纪。在 19 世纪,它经常被用来谴责奴隶制、奴隶贸易和殖民主义。1915 年,法国、俄罗斯和英国警告奥斯曼帝国,他们将追究参与“反文明和反人类罪行”的土耳其领导人的个人责任。事实上,在大战结束后,《色佛尔条约》纳入了这一想法,尽管没有使用该术语。与战争罪相比,这些罪行的区别在于,它们旨在涵盖奥斯曼帝国对因非奥斯曼族裔而被杀害的本国公民的屠杀,而不是对敌人的屠杀。然而,这些罪行与“战争状态”的联系是强制性的。


ii. 构成犯罪的行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反人类罪的首次编纂和成功起诉发生在纽伦堡。 [18] 国际军事法庭宪章第六条(c)款提供了枚举性定义。 [19] 它的主要理由是对德国官员负责针对犹太人、罗姆人或辛蒂人血统的德国公民进行暴行、迫害和驱逐的惩罚。在这方面,该术语包含了后来成为种族灭绝罪的内容。

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和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的规约取消了基于文化理由的迫害,但可以说,它们通过添加“其他不人道行为”使反人类罪的概念变得开放式,而“其他不人道行为”可能是一个宽泛的术语。此外,这两个规约都从法典草案中纳入了“酷刑”的潜在罪行,并添加了“强奸”。 [20] 《罗马规约》第七条的清单更长。它将迫害罪扩展到“基于政治、种族、民族、族裔、文化、宗教、性别……或其他理由……任何可识别群体或集体……”。此外,它将“强奸”与“性奴役、强迫卖淫、强迫怀孕、强迫绝育或任何其他形式的严重程度相当的性暴力”联系在一起。 [21]

强迫失踪人员和种族隔离罪也被列入其中。 [22] 但是,“其他不人道行为”仅限于“性质类似的行为,故意造成巨大痛苦或对身体或心理或生理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23] 然而,这并没有偏离特设法庭的判例法太多。 [24]

“其他不人道行为”的例子:塞拉利昂问题特别法庭和国际刑事法院将强迫婚姻归为这一类并进行了起诉。


高级:种族隔离作为反人类罪

1967 年联合国关于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不适用时效的公约,以及 1973 年的种族隔离公约,以及大量联合国大会决议,都明确宣布种族隔离是危害人类罪。这显然得益于去殖民化的系统性变化。来自全球南方的国家对殖民主义相关罪行的国际刑事化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尽管如此,来自全球南方的国家不得不为将种族隔离纳入危害人类罪的底层罪行而在罗马会议的最后一刻斗争。


iii. 上下文要素的动态演变

[edit | edit source]

在纽伦堡,这一概念必须与战争罪或反和平罪联系起来。所述理由是与合法性原则相一致,因为与战争罪不同,危害人类罪在他们被犯下时并不存在作为刑事犯罪。[25]另一个务实的理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者希望避免任何对他们自身殖民或驱逐行为的暗示。[26]

然而,控制委员会第 10 号法令免除了德国随后军事法庭必须在其管辖范围内的其他罪行中建立联系的义务,并扩大了这一概念的范围。[27]纽伦堡原则恢复了与战争罪和反和平罪的强制性联系,这一联系在 1954 年 ILC 对人类和平与安全罪的草案法典中再次被放弃。[28]后者还分离了种族灭绝的概念,种族灭绝已被认定为独立的罪行,因此能够将基于文化的迫害加入到危害人类罪的概念中。新的条件是,危害人类罪必须是由国家当局犯下的、煽动的或容忍的。1968 年,一项联合国公约规定,危害人类罪“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犯下”,都不适用时效。[29]

1991 年,ILC 在审查草案法典时,认为将此类国际罪行类别重新命名为“系统性或大规模侵犯人权”是适当的。[30]因此,它强调了另一个独特的标准:罪行的系统性和大规模性质,这体现了它们的严重性。由于法庭的特殊性质,冲突联系在 ICTY 章程中再次出现。[31]然而,法庭本身发现,这种联系在习惯国际法中已经消失。[32]此外,ICTR 更倾向于“以民族、政治、种族、宗教或信仰为目的的对任何平民人口的广泛或系统性攻击”的上下文要素。[33]然而,ICTY 认为,歧视意图仅对迫害的子类别而言是必要的。[34]因此,罗马规约没有将冲突联系作为上下文要素,也没有将歧视意图作为所有危害人类罪的一般心理要素。

罗马规约中危害人类罪的上下文要素不同于以前的规约。它们必须是“作为针对任何平民人口的广泛或系统性攻击的一部分而犯下的,且明知该攻击”。[35]第 7(2) 条进一步规定,“攻击”必须“根据或为了实施一项国家或组织政策而实施,以实施此类攻击”。根据罪行要素,“攻击”不一定是军事性的,而是被理解为“涉及对底层罪行的多次实施”。“政策……要求国家或组织积极促进或鼓励此类攻击”。[36]

对上下文要素的正确解释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法官和学者。短语“任何平民人口”排除了孤立行为,但不意味着攻击的目标必须是国家或地区的全体人口。该人口的民族、种族、种族等身份无关紧要,而且实施者可能与受害者具有相同的国籍。[37]受害者必须是平民,但一些战斗人员的存在不会剥夺该人口的平民身份。[38]

措辞“广泛或系统”是析取的,只要存在两者中的任何一个,就满足了上下文要素。[39]“广泛”通常被解释为针对许多受害者的更大规模行为。“系统”是指有组织的重复模式,排除了意外或随机发生。[40]国际刑事法院试图设定一系列标准来确定政策要求。[41]“组织”要求的界限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42]

迄今为止,除了罗马规约外,没有任何关于危害人类罪的国际公约。ILC 已完成一项条约草案,但联合国大会尚未召集国际会议。[43]ICTY 宣布危害人类罪是习惯国际法的一部分,但肯定存在许多主要反对国。

III. 种族灭绝

[edit | edit source]

i. 起源和定义

[edit | edit source]

种族灭绝在 1948 年的《种族灭绝公约》中被明确认定为“国际法罪行”,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犯下。 [44]它是由希腊语“genos”(具有共同血统或特征的人群)和拉丁语“cidium”(杀戮)构成的合成词。该术语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由波兰犹太法学家拉斐尔·莱姆金创造的,用来描述“一项针对民族群体生活基本基础的协调计划,目的是消灭这些群体本身”。[45]种族灭绝的现代法律定义,首次在《种族灭绝公约》中提出,并在大多数国际和混合法院和法庭的章程中逐字复制,既比莱姆金的提议更广泛,也更狭窄。[46]它更广泛,因为它涵盖的范围不仅仅是民族群体,也更狭窄,因为它不涉及“文化种族灭绝”,而只涉及身体和生物种族灭绝,排除了通常被描述为“文化种族灭绝”的行为。[47]“因此,一项只攻击人类群体的文化或社会特征,以消灭使该群体拥有自己与社区其他部分不同的身份的要素,不会属于种族灭绝的定义。”[48]严格来说,

“[种族灭绝]是指以全部或部分消灭某一民族、种族、宗教或族裔群体为目的,而实施的下列任何行为

(a) 杀害该群体成员;

(b) 对该群体成员造成严重身体或精神伤害;

(c) 故意使该群体处于旨在全部或部分造成其身体毁灭的生活条件下;

(d) 实施旨在阻止该群体生育的措施;

(e) 强行转移该群体儿童到另一个群体。”[49]

ii. 客观要素 (actus reus)

[edit | edit source]

换句话说,种族灭绝的客观要素可以采取五种替代性禁止行为中的任何一种形式,针对四种替代性保护群体中的任何一种。ICTR 试图根据科学标准来定义这四个保护群体。 [50]然而,判例法逐渐接受,是否属于保护群体并非完全取决于客观事实,还取决于受害者或实施者的主观感知。 [51]无论如何,针对其他群体(如政治、社会或性别群体)的禁止行为不属于该定义范围。

即使造成受保护群体中的一名成员死亡,也可能构成种族灭绝行为,当然,前提是该罪行的犯罪意图也得到满足。[52] 通常,“[该行为]发生在针对该群体的明显类似行为模式的背景下”。[53] 但种族灭绝并非局限于杀戮。呼应历史上第一次国际种族灭绝审判的判决,国际刑事法院的犯罪构成要件承认,除其他外,“酷刑、强奸、性暴力或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可能构成造成严重身心伤害的潜在种族灭绝罪。[54] 造成的伤害不需要是“永久性和不可弥补的”,但必须造成“对一个人过上正常和有建设性的生活的能力的严重和长期不利”。[55]

短语“故意对该群体施加旨在使其全部或部分灭绝的生存条件”已被国际刑事法庭解释为指“施加者没有立即杀死该群体成员,但最终寻求其身体灭绝的破坏方法”。[56] 对群体成员施加过度劳动或最低限度的生存手段,例如食物和水供应、卫生条件或医疗服务,是典型的例子。[57] 国际刑事法院的犯罪构成要件提供了“系统性驱逐出家园”的额外例子。不过,有人怀疑,强行驱逐人口,也被称为“种族清洗”,是否自动属于这一类别,尽管它可能有助于确立种族灭绝意图。[58]

最后两个被禁止的行为涉及通过灭绝其后代来消灭群体。根据国际刑事法庭的解释,旨在阻止群体内部生育的措施可能是身体上的,例如性器官残割、绝育、强制避孕、性别分离、禁止结婚、故意受另一个群体的人的受精,以便出生的孩子属于另一个群体。[59] 但它们也可能是精神上的。强奸等造成心理创伤的行为,当被强奸者随后拒绝生育时,可以成为旨在阻止生育的措施。[60] “意图阻止”和“在一个群体中”的措辞表明,即使预期的恶意结果没有实现,或者避孕措施没有适用于整个群体,该行为仍然可以被贴上种族灭绝的标签。[61]

将一个群体的儿童转移到另一个群体,可以采取身体强迫的形式,例如在原群体以外的强制收养的情况下。但它也可能“包括对该人或这些人或他人使用武力或胁迫的威胁,例如由于害怕暴力、胁迫、拘留、心理压迫或滥用权力而造成的威胁,或利用胁迫环境”。[62] 这种最后一种种族灭绝行为形式是法律定义最接近“文化灭绝”的地方。[63]

二、心理因素(犯罪意图)

[edit | edit source]

种族灭绝的法律定义包括两个心理因素。首先,执行物质要素中一项潜在罪行的普遍意图。然而,种族灭绝的真正独特之处在于第二个、更严格的心理因素,即施加者具有“全部或部分”消灭“本身”受保护群体的具体意图(特殊故意)。[64] 实际上摧毁该群体并非必要。措辞“部分”表明,即使打算摧毁该群体的一个小但“实质性部分”,不仅在数量意义上,而且在象征性突出性意义上,也算作种族灭绝。[65] 通常,“难以甚至不可能”明确地确定种族灭绝意图,尤其是在存在其他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尽管意图必须与个人动机区分开来。[66] 种族灭绝是唯一一项明确涵盖直接和公开煽动事件的国际犯罪,“即使这种煽动未能产生施加者预期的结果”。[67]

四、侵略罪

[edit | edit source]

一、从危害和平罪到侵略罪

[edit | edit source]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设想建立一个国际特别法庭,对德国皇帝个人负责,包括对他违反当时适用的使用武力法(jus ad bellum)的行为负责。德皇逃脱了正义,但“危害和平罪”在纽伦堡和东京审判以及根据控制委员会法令第 10 号建立的战后军事法庭上正式起诉。[68]


“侵略罪”的早期版本指的是

“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或违反国际条约、协议或保证进行战争,或参与共同计划或阴谋以完成上述任何行为”。

东京宪章补充说明,该罪行涉及“宣战或未宣战”的战争。

危害和平罪是国际法委员会纽伦堡原则的一部分。[69] 然而,由于该问题的政治性极强,这会干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定国家侵略行为的权力或干涉争端解决的外交手段,联合国无法就定义达成一致。1974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 3314(XXIX)号决议,对侵略行为进行了定义,但各国仍然认为它不适合国际刑事法的目的。[70] 因此,尽管 1998 年在《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中纳入了侵略罪,但该法院仍然无法行使对这类罪行的管辖权,直到该规约缔约国大会就定义达成一致,这最终在 2010 年坎帕拉审查会议上实现。[71]

二、现代定义

[edit | edit source]

《罗马规约》第 8 条之二规定

“[为了本规约的目的, ´侵略罪´是指在能够有效地控制或指挥一个国家政治或军事行动的人,策划、准备、发动或执行一项侵略行为,该行为的性质、严重性和规模构成对《联合国宪章》的明显违反”。

它随后遵循第 3314(XXIX)号决议的思路,将“侵略行为”定义为

“一个国家使用武力侵犯另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或以任何其他与《联合国宪章》不一致的方式进行[…],无论是否宣战”。

该条最后列举了一些具体的侵略行为。[72]

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是在坎帕拉会议八年后正式生效的,其管辖制度比其他国际刑事法院罪行更加严格。[73] 然而,自二战后军事法庭以来,还没有对侵略罪进行任何起诉,这使得该罪行的具体范围留待未来的司法审查。尽管如此,现在已经可以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首先,侵略罪的定义并不涵盖对《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第四款的所有违反,而只涵盖最“明显的违反”。此外,侵略被定义为一种领导人罪行,这使得对非国家行为者的侵略行为的起诉不太可能,除非他们基本上取代了国家机制。[74] 无论如何,侵略行为必须针对其他国家,而不是“内部敌人”。

C. 其他国际罪行

[edit | edit source]

I. 一般说明

[edit | edit source]

根据所采用的国际罪行的定义,国际罪行的目录可以更加广泛。例如,现代国际刑法先驱之一的穆罕默德·谢里夫·巴希乌尼教授研究了具有刑法特征的国际公约,并编制了至少25项广义的国际罪行的清单。[75]

这些罪行大多数具有跨国界要素,存在于压制公约中,这些公约规定缔约国有义务在国内制定针对公约所禁止的行为的法律,以及有权或有义务起诉或引渡犯罪人,并合作进行起诉和处罚。大多数现代学者倾向于将此类罪行称为跨国罪行或条约罪。[76]

海盗行为、恐怖主义、雇佣兵活动、腐败、洗钱、人口贩运、毒品和危险废物贩运、非法开采自然资源以及违宪政权更迭罪出现在马拉博议定书中,该议定书规定了未来非洲刑事法院的管辖范围。[77]

II. 海盗行为

[edit | edit source]

海盗行为是第一个适用普遍管辖原则的罪行。它现在被定义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它主要包括

“私人船舶或私人飞机的船员或乘客出于私利在公海上对另一艘船舶或飞机,或对船舶或飞机上的人员或财产实施的任何非法暴力或扣留行为,或任何掠夺行为”。[78]

III. 人口贩运

[edit | edit source]

虽然“奴隶贸易属于最早的国际罪行”,但以人口贩运形式存在的现代奴隶制比奴役罪更广泛,仍然被认为是跨国罪行。[79] 2000年联合国《关于预防、禁止和惩治人口贩运,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贩运的议定书,作为补充《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义务规定缔约国在国内将“人口贩运”定为刑事犯罪,其定义为

“通过威胁或使用暴力或其他形式的胁迫、绑架、欺诈、欺骗、滥用权力或利用弱势地位,或给予或接受付款或利益以获得对他人有控制权的人的同意,为目的而招募、运输、转移、窝藏或接收人员剥削。剥削至少包括对他人卖淫或其他形式的性剥削、强迫劳动或服务、奴隶制或类似奴隶制的做法、苦役或摘取器官。”[80]

IV. 酷刑

[edit | edit source]

酷刑是种族灭绝罪、危害人类罪和战争罪的潜在罪行。当它不满足上述罪行的上下文要素时,它仍然可以被视为一种独立的国际罪行,如习惯国际法和《联合国禁止酷刑公约》所禁止。[81]

V. 恐怖主义

[edit | edit source]

普遍承认跨国恐怖主义是一种独立的国际罪行,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进行之中,缺乏一个坚实的定义通常被作为反对的理由。[82] 现代国际刑法大师安东尼奥·卡塞斯以及他在担任主席期间的黎巴嫩特别法庭都作出了有争议的论点,即

“关于恐怖主义国际罪行的习惯国际法规则,至少在和平时期,确实已经出现。该习惯规则要求以下三个关键要素:(i) 实施犯罪行为(如谋杀、绑架、劫持人质、纵火等),或威胁实施此类行为;(ii) 意图在人口中散布恐惧(通常会导致公共危险的产生)或直接或间接迫使国家或国际当局采取某些行动,或放弃采取某些行动;(iii) 当行为涉及跨国界要素时。”[83]

VI. 毒品贩运

[edit | edit source]

几个多边公约致力于压制麻醉药品贩运。[84] 决定成立国际刑事法院的罗马会议最后文件承认,“非法毒品国际贩运是一项非常严重的罪行,有时会破坏国家政治、社会和经济秩序”,并要求审查会议“审议恐怖主义和毒品犯罪,以便达成可接受的定义,并将它们列入法院管辖范围内的罪行清单”。[85]

VII. 生态灭绝

[edit | edit source]

国际刑法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性自 20 世纪 70 年代起就一直在争论中,并且偶尔被列入联合国议程。然而,除了国际刑事法院规约中提到了广泛、长期和严重的环境破坏作为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潜在战争罪之外,国际刑法仍然以人为本。近年来,承认环境犯罪是值得在国际一级起诉的国际罪行,这一认识得到了显著的认同。“生态灭绝”这一含蓄的术语被用于提高人们的意识。非政府组织和著名法律学者试图赋予生态灭绝一个定义,该定义可以成为其成为罗马规约第五项独立罪行的同意基础。

“为了本规约的目的,“生态灭绝”是指明知存在严重且广泛或长期破坏环境的重大可能性,而实施的非法或鲁莽行为。”[86]

总结

[edit | edit source]
  • 国际犯罪的概念定义尚未得到普遍认可。主流文献认为,该概念的核心包括国际刑事法院可起诉的四大罪行,即战争罪、危害人类罪、灭绝种族罪和侵略罪。这些罪行的内容主要通过各个国际刑事法庭和法庭的章程中的列举以及判例法而不断发展。
  • 所有罗马规约罪行的定义都具有类似的结构,包括一个详尽或指示性的个人基础罪行目录,以及关于其背景要素的引言。基础罪行可能存在重叠,但背景要素将罪行彼此区分,以及将其与其他国际罪行和普通罪行区分开来。
  • 战争罪通常涉及使用禁止的武器和作战方法,以及在国际或非国际武装冲突期间对受保护人员或财产的攻击。
  • 危害人类罪是指在武装冲突期间或和平时期发生的各种侵犯人权行为和其他不人道行为,这些行为可能在构成对任何平民人口的广泛或系统性攻击的一部分时,且明知该攻击的情况下,危害整个人类。
  • 灭绝种族罪是指为了全部或部分消灭一个民族、种族、宗教或族裔群体而故意实施的五种可替代的禁止行为。
  • 侵略罪长期以来难以界定,但最终在国际刑事法院规约中被定义为,一个有能力有效地控制或指挥一个国家的政治或军事行动的人,计划、准备、发动或执行侵略行为,该行为由于其性质、严重性和规模,构成对联合国宪章的明显违反。
  • 一些学者采用了更广泛的国际犯罪概念定义,将该概念扩展到国际镇压公约中禁止的罪行,例如海盗行为、酷刑、恐怖主义和几种形式的跨国贩运。最近,“生态灭绝罪”这一新罪行在学术界、行动主义和政治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进一步阅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返回主页

第一部分 - 历史、理论和方法

第二部分 - 一般国际法

第三部分 - 专业领域

  1. 马克·克莱姆伯格(编辑),《国际刑事法院法评注》(TOAEP 2017)2 脚注 7
  2. 参见下文 C. 其他国际罪行
  3.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1998 年 7 月 17 日通过,2002 年 7 月 1 日生效)2187 联合国条约集 3 前言
  4. ASP,‘犯罪构成要件’载于 ASP ‘正式记录,第一届会议,纽约,2002 年 9 月 3-10 日’(2002 年)ICC-ASP/1/3 第二部分 B
  5. 《盟国与协约国与德国之间关于和平条约》(1919 年 6 月 28 日签署,1920 年 1 月 10 日生效)225 CTS 188(凡尔赛条约)第 228-229 条;《盟国与协约国与奥地利之间关于和平条约》(1919 年 9 月 10 日签署,1920 年 7 月 16 日生效)112 BSP 514(圣日耳曼-昂-莱条约)第 173 条;《盟国与协约国与保加利亚之间关于和平条约》(1919 年 11 月 27 日签署,1920 年 8 月 9 日生效)226 CTS 332(讷伊-苏尔-塞纳条约)第 118 条;《盟国与协约国与匈牙利之间关于和平条约》(1920 年 6 月 4 日签署,1921 年 7 月 31 日生效)6 LNTS 187(特里亚农条约)第 157 条;《盟国与协约国与土耳其之间关于和平条约》(1920 年 8 月 10 日签署,从未生效)15 AJIL(1921 年增刊)179(色弗尔条约)第 226 条
  6. 《关于起诉和惩罚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定》(1945 年 8 月 8 日签署生效)82 联合国条约集 279 第 6(b) 条(“此类侵犯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驱逐占领区内的平民人口进行奴役劳动或其他目的,谋杀或虐待战俘或海上人员,杀害人质,掠夺公私财产,肆意破坏城市、城镇或村庄,或出于军事必要性以外的破坏”)。
  7. 《对犯有战争罪、危害和平罪和危害人类罪的人员的惩罚》(1945 年 12 月 20 日),转载于本杰明·B·费伦茨,《国际刑事法院。迈向世界和平的一步:文件史和分析》(第 1 卷:半个世纪的希望,大洋洲出版公司 1980 年)488(盟军控制委员会法令第 10 号);《纽伦堡法庭宪章和法庭判决中承认的国际法原则》(1957 年)2 国际法委员会年鉴 1950 第 97 段
  8. 《反对人类和平与安全的罪行罪行法典草案》(1957 年)2 国际法委员会年鉴 1951 134 对第 2 条的评论 11
  9. 《关于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不受法定时效限制的公约》(1968 年 11 月 26 日通过,1970 年 11 月 11 日生效)754 联合国条约集 73
  10. 《国际刑事法庭法庭规约》 附于联合国安理会第 827 号决议(1993 年 5 月 25 日)联合国文件 S/Res/827 第 2 条清单包括“(a)故意杀人;(b)酷刑或不人道待遇,包括生物实验;(c)故意造成严重痛苦或严重伤害身体或健康;(d)出于军事必要性以外的,非法的和肆意的广泛破坏和占有财产;(e)强迫战俘或平民为敌对势力服役;(f)故意剥夺战俘或平民享有公平和正当审判的权利;(g)非法驱逐或转移或非法监禁平民;(h)劫持平民为人质”。第 3 条清单包括但不限于“(a)使用毒气武器或其他旨在造成不必要痛苦的武器;(b)肆意破坏城市、城镇或村庄,或出于军事必要性以外的破坏;(c)以任何手段对无防御的城镇、村庄、住宅或建筑物进行攻击或轰炸;(d)没收、破坏或故意破坏宗教、慈善和教育机构,艺术和科学机构,历史古迹和艺术和科学作品;(e)掠夺公私财产”。
  11. 《国际刑事法庭法庭规约》 附于联合国安理会第 955 号决议(1994 年 11 月 8 日)联合国文件 S/Res/955 第 4 条提供了以下指示性清单:“(a)对人的生命、健康和身体或精神福祉的暴力行为,特别是谋杀以及残酷待遇,例如酷刑、肢解或任何形式的体罚;(b)集体惩罚;(c)劫持人质;(d)恐怖主义行为;(e)对人身尊严的侵犯,特别是羞辱和有辱人格的待遇,强奸,强迫卖淫和任何形式的猥亵攻击;(f)抢劫;(g)未经定期设立的法庭经审判并提供文明人所认为不可缺少的所有司法保障,宣判并执行死刑;(h)威胁要实施上述任何行为。”
  12.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1998 年 7 月 17 日通过,2002 年 7 月 1 日生效)2187 联合国条约集 3 第 8(2)(b)(iv) 条
  13. 国际刑事法庭,《检察官诉杜什科·塔迪奇案》(关于管辖权的辩方中止上诉动议的终审决定) IT-94-1-AR72(1995 年 10 月 2 日)第 70 段
  14. 国际刑事法庭,《检察官诉德拉戈柳布·库纳拉茨等人案》(终审判决) IT-96-23&IT-96-23/1-A(2002 年 6 月 12 日)第 58 段
  15. 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诉让-皮埃尔·贝姆巴·贡博案》(初审判决) ICC-01/05-01/08(2016 年 3 月 21 日)第 126 段
  16.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1998 年 7 月 17 日通过,2002 年 7 月 1 日生效)2187 联合国条约集 3 第 8(2)(b)(ix) 条和 8(2)(e)(iv) 条
  17. 国际刑事法庭,《检察官诉埃尔德莫维奇案》(初审判决) IT-96-22-T(1996 年 11 月 29 日)第 28 段
  18. 类似的措辞(“人道法”)出现在武装冲突法中,在 1899/1907 年《关于陆战法规定的海牙公约》的所谓“马丁斯条款”中。
  19. 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起诉及惩罚协定(1945年8月8日签署并生效)82 UNTS 279 第六条(c)项(“战争前或战争期间,对任何平民人口犯下的谋杀、灭绝、奴役、驱逐和其他不人道行为;或出于政治、种族或宗教原因进行的迫害,以执行或与本法庭管辖范围内的任何罪行有关”)
  20. 参见上文 女权主义与酷儿理论
  21.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1998年7月17日通过,2002年7月1日生效)2187 UNTS 3 第七条(1)(g)项
  22.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1998年7月17日通过,2002年7月1日生效)2187 UNTS 3 第七条(1)(i)项和第七条(1)(j)项
  23.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1998年7月17日通过,2002年7月1日生效)2187 UNTS 3 第七条(1)(k)项
  24. 参见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检察官诉科尔迪奇和切尔凯兹》(上诉判决)IT-95-14/2-A(2004年12月17日) 第117段
  25. 参见 M Cherif Bassiouni,《危害人类罪:历史演变与当代应用》(剑桥大学出版社,2011年)33
  26. 参见 Robert Cryer,《起诉国际罪行:选择性和国际刑事司法制度》(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年)206和248
  27. 惩罚战争罪、破坏和平罪和危害人类罪罪犯(1945年12月20日),转载于 Benjamin B Ferencz,《国际刑事法院:迈向世界和平的一步:文献史和分析》(第一卷:半个世纪的希望,Oceana 出版社,1980年)488(盟国控制委员会法令第10号)第二条(1)(c)项(“暴行和罪行,包括但不限于谋杀、灭绝、奴役、驱逐、监禁、酷刑、强奸或对任何平民人口犯下的其他不人道行为,或出于政治、种族或宗教原因进行的迫害”)
  28. 《纽伦堡法庭宪章和法庭判决中承认的国际法原则》(1957年)2 YILC 1950 第97段;《1954年反对人类和平与安全罪行罪典草案》(1960年)2 YILC 1954 149 第二条(11)项
  29. 《战争罪和危害人类罪不适用法定时效公约》(1968年11月26日通过,1970年11月11日生效)754 UNTS 73
  30. 《1991年反对人类和平与安全罪行罪典草案》(1994年)2(2) YILC 1991 94 第21条
  31.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规约 附件于联合国安理会第827号决议(1993年5月25日)联合国文件 S/Res/827 第五条(“本国际法庭有权起诉在武装冲突(无论是国际冲突还是内部冲突)中犯下下列罪行的人,这些罪行针对任何平民人口:(a)谋杀;(b)灭绝;(c)奴役;(d)驱逐;(e)监禁;(f)酷刑;(g)强奸;(h)出于政治、种族和宗教原因进行的迫害;(i)其他不人道行为。”)
  32.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检察官诉杜什科·塔迪奇》(关于管辖权的辩方中间上诉动议的裁决)IT-94-1-AR72(1995年10月2日) 第141段
  33. 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规约 附件于联合国安理会第955号决议(1994年11月8日)联合国文件 S/Res/955 第三条(“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有权起诉犯下下列罪行的人,这些罪行是作为对任何平民人口的广泛或系统性攻击的一部分,出于民族、政治、种族、族裔或宗教原因而犯下的:(a)谋杀;(b)灭绝;(c)奴役;(d)驱逐;(e)监禁;(f)酷刑;(g)强奸;(h)出于政治、种族和宗教原因进行的迫害;(i)其他不人道行为。”)
  34.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检察官诉杜什科·塔迪奇》(上诉判决),IT-94-1-A(1999年7月15日) 第283段
  35.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1998年7月17日通过,2002年7月1日生效)2187 UNTS 3 第七条(1)项
  36. 《罪行构成要件》,见《罪行构成要件》,载于《正式记录,第一届会议,纽约,2002年9月3-10日》(2002年)ICC-ASP/1/3 第II.B部分 第七条,引言,第3段
  37.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检察官诉杜什科·塔迪奇》(初审庭意见和判决)IT-94-1-T(1997年5月7日) 第635段
  38.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检察官诉杜什科·塔迪奇》(初审庭意见和判决)IT-94-1-T(1997年5月7日) 第638段
  39. 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检察官诉让-保罗·阿卡耶苏》(初审庭判决),ICTR-96-4-T(1998年9月2日) 第579段
  40. 参见 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检察官诉让-保罗·阿卡耶苏》(初审庭判决),ICTR-96-4-T(1998年9月2日) 第580段
  41. 参见 Carsten Stahn,《国际刑事法批判性导论》(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年) 55-56
  42. 参见 Claus Kreβ,“论危害人类罪的界限:政策要求中的组织概念:对2010年3月国际刑事法院肯尼亚决定的几点思考”(2010年)23 LJIL 855
  43. 《2019年关于防止和惩罚危害人类罪的条款草案》2(2) YILC 2019
  44.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1948年12月9日通过,1951年1月12日生效)78 UNTS 277;另见 联合国大会,“灭绝种族罪”(1946年12月11日)联合国文件 A/Res/96(I)
  45. Raphael Lemkin,《被占领欧洲的轴心国统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1944年)79
  46. 参见 William Schabas,《国际法中的灭绝种族罪:罪中之罪》(第二版,剑桥大学出版社,2009年)30
  47. 参见 Elisa Novic,《文化灭绝种族罪的概念:国际法视角》(牛津大学出版社,2016年)
  48.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检察官诉拉迪斯拉夫·克什蒂奇》(初审庭判决)IT-98-33-(2001年8月2日) 第580段
  49.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1948年12月9日通过,1951年1月12日生效)78 UNTS 277 第二条;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1998年7月17日通过,2002年7月1日生效)2187 UNTS 90 第六条;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规约 附件于联合国安理会第955号决议(1994年11月8日)联合国文件 S/Res/955 第二条;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规约 附件于联合国安理会第827号决议(1993年5月25日)联合国文件 S/Res/827 第四条
  50. 卢旺达问题国际刑事法庭,《检察官诉让-保罗·阿卡耶苏》(初审庭判决),ICTR-96-4-T(1998年9月2日) 第512-515段
  51. 参见 Carola Lingaas,“通过国际法院判例来界定灭绝种族罪的保护群体”(2015年)ICD简报 18,12/2015 <https://www.internationalcrimesdatabase.org/upload/documents/20151217T122733-Lingaas%20Final%20ICD%20Format.pdf>,访问日期:2023年6月26日
  52. 参见《罪行构成要件》,见《罪行构成要件》,载于《正式记录,第一届会议,纽约,2002年9月3-10日》(2002年)ICC-ASP/1/3 第II.B部分 第六条(a)项,要素1
  53. 参见 ASP,“罪行要素”在 ASP “正式记录,第一届会议,纽约,2002 年 9 月 3-10 日”(2002)ICC-ASP/1/3 第二部分 B 第 6(a) 条,要素 4; 国际刑事法庭裁定该要素没有习惯法依据:ICTY,检察官诉拉迪斯拉夫·克rstić(上诉判决)IT-98-33-A(2004 年 4 月 19 日) 第 224 段
  54. ASP,“罪行要素”在 ASP “正式记录,第一届会议,纽约,2002 年 9 月 3-10 日”(2002)ICC-ASP/1/3 第二部分 B 第 6(b) 条,要素 1 注 3; ICTR,检察官诉让-保罗·阿卡耶苏(初审判决),ICTR-96-4-T(1998 年 9 月 2 日) 第 731-733 段
  55. ICTR,检察官诉让-保罗·阿卡耶苏(初审判决),ICTR-96-4-T(1998 年 9 月 2 日) 第 502 段; ICTY,检察官诉拉迪斯拉夫·克rstić(初审判决)IT-98-33-(2001 年 8 月 2 日) 第 513 段
  56. ICTR,检察官诉让-保罗·阿卡耶苏(初审判决),ICTR-96-4-T(1998 年 9 月 2 日) 第 505 段
  57. ICTR,检察官诉让-保罗·阿卡耶苏(初审判决),ICTR-96-4-T(1998 年 9 月 2 日) 第 506 段; ASP,“罪行要素”在 ASP “正式记录,第一届会议,纽约,2002 年 9 月 3-10 日”(2002)ICC-ASP/1/3 第二部分 B 第 6(c) 条,要素 4 注 4; 另见 克劳斯·克雷斯 “国际法下的灭绝种族罪”(2006)6 ICLR 461,482
  58. 克劳斯·克雷斯 “国际法下的灭绝种族罪”(2006)6 ICLR 461,482-483
  59. ICTR,检察官诉让-保罗·阿卡耶苏(初审判决),ICTR-96-4-T(1998 年 9 月 2 日) 第 507 段
  60. ICTR,检察官诉让-保罗·阿卡耶苏(初审判决),ICTR-96-4-T(1998 年 9 月 2 日) 第 508 段
  61. 参见 ASP,“罪行要素”在 ASP “正式记录,第一届会议,纽约,2002 年 9 月 3-10 日”(2002)ICC-ASP/1/3 第二部分 B 第 6(d) 条,要素 1 (“行为人对一个或多个个人采取了某些措施”)
  62. ASP,“罪行要素”在 ASP “正式记录,第一届会议,纽约,2002 年 9 月 3-10 日”(2002)ICC-ASP/1/3 第二部分 B 第 6(e) 条,要素 1 注 5
  63. 参见威廉·沙巴斯,国际法中的灭绝种族罪:罪中之罪(第 2 版,CUP 2009)294
  64. 参见 ICTY,检察官诉戈兰·耶利西奇(初审判决),IT-95-10-T(1999 年 12 月 14 日) 第 66 段 (“事实上,正是故意犯罪构成了灭绝种族的特殊性,将其与一般罪行和其他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罪行区分开来”)。
  65. ICTY,检察官诉拉迪斯拉夫·克rstić(上诉判决)IT-98-33-A(2004 年 4 月 19 日) 第 12 段
  66. CTR,检察官诉让-保罗·阿卡耶苏(初审判决),ICTR-96-4-T(1998 年 9 月 2 日) 第 523 段
  67.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1948 年 12 月 9 日通过,1951 年 1 月 12 日生效)78 UNTS 277 第 III(c) 条; 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1998 年 7 月 17 日通过,2002 年 7 月 1 日生效)2187 UNTS 90 第 25(3)(e) 条; 另见 卡斯滕·斯塔恩,国际刑事法批判性导论(CUP 2018) 47-50
  68. 起诉和惩罚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协议(1945 年 8 月 8 日签署并生效)82 UNTS 279 第 6(a) 条; 盟军最高统帅在东京的特别公告 1946 年 1 月 19 日,1946 年 4 月 26 日修正 第 5(a) 条; 对犯有战争罪、危害和平罪和危害人类罪的人的惩罚(1945 年 12 月 20 日)转载于本杰明·B·费伦茨,国际刑事法院。走向世界和平:文件史和分析(第一卷:半世纪的希望,大洋洲出版公司 1980)488(盟军控制委员会法令第 10 号)第 2(1)(a) 条
  69. 纽伦堡法庭宪章和法庭判决中承认的国际法原则(1957)2 YILC 1950 第 97 段 原则 VI(a)
  70. 联大 “侵略的定义”(1974 年 12 月 14 日)联合国文件 A/Res/3314 (XXIX) 第 1 条 (“‘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主权使用武力,或以任何其他与《联合国宪章》不一致的方式使用武力’”)。
  71. 安理会 “侵略罪”(2010 年 6 月 11 日)安理会第 6 号决议; 另见 克劳斯·克雷斯和莱昂妮·冯·霍尔岑多夫,“坎帕拉关于侵略罪的妥协”(2010)8 JICJ 117
  72. (a) 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入侵或攻击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或由此入侵或攻击造成的任何军事占领,无论其持续时间多短,或通过武力吞并另一个国家的领土或其一部分; (b) 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对另一个国家的领土进行轰炸,或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领土使用任何武器; (c) 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对另一个国家的港口或海岸进行封锁; (d) 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攻击另一个国家的陆地、海洋或空中力量,或海军和空军舰队; (e) 一个国家的武装部队在接受国同意的情况下驻扎在另一个国家的领土内,违反协议规定的条件,或其在该领土内的驻扎时间超过协议终止期限; (f) 一个国家允许其领土被另一个国家利用,而该领土已被该国提供给另一个国家,以对第三国实施侵略行为; (g) 一个国家派遣或代表其派遣武装团伙、武装集团、不规则武装人员或雇佣军,对另一个国家实施严重程度相当于上述行为的武装暴力行为,或实质性地参与其中。
  73. 参见尼古拉斯·斯特克勒,“从视角看侵略罪的启动”(EJIL:谈话!,2018 年 1 月 26 日)<https://www.ejiltalk.org/the-activation-of-the-crime-of-aggression-in-perspective/> 2023 年 6 月 26 日访问
  74. 凯文·乔恩·赫勒,“从纽伦堡撤退:侵略罪中的领导责任”(2007)18(3) EJIL 477
  75. M·谢里夫·巴斯尤尼,国际刑事法公约及其刑法条款(跨国出版公司 1997)20-21(侵略、灭绝种族、危害人类罪、战争罪、危害联合国及其相关人员的罪行、非法拥有和/或使用武器、核材料盗窃、雇佣兵罪、种族隔离、奴隶制、酷刑、非法人体实验、海盗行为、劫持飞机、危害海上航行的非法行为、危害受国际保护人员的非法行为、劫持人质、非法使用邮件、非法贩运毒品、破坏/盗窃国家珍宝、危害环境的非法行为、国际淫秽物品贩运、伪造和仿冒、非法干预国际海底电缆、贿赂外国公职人员。)
  76. 例如,参见尼尔·博伊斯特,跨国刑法导论(第二版,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8)
  77. 参见 查尔斯·C·贾洛,“马拉博议定书中罪行的分类”载查尔斯·C·贾洛、卡马里·M·克拉克、文森特·O·尼梅希尔(编辑),非洲司法和人权及人民权法院语境(CUP 2019)225-256
  78.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82 年 12 月 10 日通过,1994 年 11 月 16 日生效)1833 联合国条约集 3(海洋法公约) 第 101 条
  79. 卡斯滕·斯塔恩,《国际刑事法批判性导论》(剑桥大学出版社 2018 年)25-28;另见安妮·加拉格尔,《国际人身贩运法》(剑桥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80. 《防止、压制和惩治贩运人口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行为的议定书》,作为补充《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2000 年 11 月 15 日通过,2003 年 12 月 25 日生效)2237 联合国条约集 319 第 3(a) 条
  81. 《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1984 年 12 月 10 日通过,1987 年 6 月 26 日生效)1465 联合国条约集 85;见安东尼奥·卡塞斯等,《卡塞斯国际刑事法》(第 3 版,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3 年)132
  82. 卡斯滕·斯塔恩,《国际刑事法批判性导论》(剑桥大学出版社 2018 年)29-32
  83. 特别法庭,《检察官诉艾亚什等人案》(关于适用的恐怖主义、阴谋、杀人、教唆、累积指控法的中间裁决)STL-11-01/I(2011 年 2 月 16 日) 第 85 段;另见 A. 卡塞斯,“国际法中多方面的恐怖主义犯罪概念”(2006 年)4 JICJ 933;比较 凯·安博斯,“黎巴嫩特别法庭的司法创造力:国际法中是否有恐怖主义罪?”(2011 年)24 LJIL 655
  84. 《麻醉药品单一公约》(1961 年 3 月 30 日通过,1964 年 12 月 13 日生效)520 联合国条约集 151;《精神药物公约》(1971 年 2 月 21 日通过,1976 年 8 月 16 日生效)1019 联合国条约集 175;《联合国打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非法贩运公约》(1988 年 12 月 20 日通过,1990 年 11 月 11 日生效)1582 联合国条约集 95
  85. “联合国关于设立国际刑事法院的全权代表外交会议最后文件”(1988 年 7 月 17 日)联合国文件 A/CONF.183/10 附件 E
  86. "生态灭绝罪的法律定义由独立专家小组起草". 阻止生态灭绝国际. 检索于 2023-06-03.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