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非政府组织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作者: Jane Doe

所需知识:链接

学习目标:理解 XY。

文字从这里开始。[1] 本模板遵循我们的风格指南。请考虑我们的教学指南。如果您想知道如何在维基教科书中创建文本,请随时查看我们关于如何在维基教科书中写作的指南。

高级:示例

这是您的高级内容。您可以使用我们的模板“高级”创建此文本框。如何操作这里有介绍。


关于示例主题的示例: 这是您的示例。


在我们的学习区测试您的知识。


A. 导言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B. 非政府组织是什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I. 定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顾名思义,非政府组织 (NGO) “是由私人倡议自由创建的人员或社会团体,他们对跨越或超越国界的事件感兴趣,并且不以营利为目的。”[2] 然而,理解非政府组织的性质、组织和功能是复杂的。它们的数字是不确定的,因为建立一个非政府组织只需要很少的资源。[3] 知名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大赦国际、拯救儿童、无国界医生 (MSF)、透明国际。

但是,什么是非政府组织?首先,非政府组织是由个人组成的组织。无论它采用何种组织结构,它都会将人们聚集在一个群体中。在内部,它的管理结构可以是等级制的或扁平的。其次,非政府组织独立于政府。这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是,正如稍后将要讨论的那样,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非政府组织 (GONGO) 的出现,这一特征变得模糊。[4]] 这种现象对非政府组织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我们不能避免 GONGO,从理论上讲,非政府组织至少从表面上看是一个不属于政府部门并且不履行任何官方治理职能的组织。第三,非政府组织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为了保证其存在,非政府组织需要资金来支撑自己,并且基本上依赖于外部当事方的自愿捐款。可以是小额现金捐款,也可以是来自富裕来源、亿万富翁或企业集团的大额支票。它的运作目的不是为了赚取更多金钱或获得有形的回报,而是为了创造无形的成果。要完整地收集所有非政府组织的目标是具有挑战性的。最有可能的非政府组织包括环境保护、慈善、爱好或兴趣团体组织、人权以及法律或经济社区。

II. 简要概念史:从民间社会到非政府组织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日常使用中,NGO 和民间社会这两个词经常可以互换使用。 [5] 一些人更喜欢使用民间社会这个词,因为它传达了一种超越“NGO”这一技术性且缺乏想象力的表达的含义。为了理解这两个用法的联系和区别,我们需要简要回顾历史和理论,从这些线索中获得更全面地了解民间社会和 NGO 概念的演变。

民间社会是一个比 NGO 更有争议的词。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中,民间社会指的是一个平等且自治的社会,而不是专制和野蛮的独裁君主制。它是一个文明的社会,它支持法治和个人尊严。 [6] 在启蒙时代,启蒙思想家使用民间社会来描述人类组织的形式,这种形式已从托马斯·霍布斯在其杰作《利维坦》中阐述的自然状态中逃脱。黑格尔通过赋予它政治含义来彻底改变了这一概念。在他看来,民间社会是对政治国家的对立。这是一个自治的领域,在物质和社会上独立于国家的干预,是自由和平等主义产生的场所。 [7] 黑格尔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传统对其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阐述。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他批评了民间社会的政治本质,认为它与资产阶级霸权的勾结使其成为无产阶级解放的重大障碍。 [8] 这种见解有助于我们批判性地评价当今的民间社会。

尤尔根·哈贝马斯在民间社会方面写了大量的文章,并塑造了目前对民间社会的普遍理解。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领军人物,哈贝马斯将民间社会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私人领域的民间社会和公共领域的民间社会。 [9] 通过这样做,哈贝马斯创造了一个既政治又非政治、既自治又依赖的民间社会。公共领域的民间社会是政治性的,在推动民主治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政府组织正是出现在公共领域的民间社会中。在一个理想的自由社会中,NGO 是政府遗留的空白的必要补充,并确保权力持有者的问责制。更重要的是,在哈贝马斯的理解中,他所设想的民间社会不受地域范围的限制,而是跨越全球。因此,存在一个全球民间社会。这一理论为国际非政府组织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三、从国内到国际:NGO 的全球领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然而,全球化只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很长一段时间,人员、商品和思想的流动都局限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由于人们倾向于关注周围发生的事情,因此民间社会是地方导向的。按照今天的标准,跨越大陆的最早形式的 NGO 是宗教团体和秘密社团。 [10] 在 1760 年代和 1860 年代,这种单一形式被现代形式的国际 NGO 所取代,这些国际 NGO 从事各种活动。人们普遍认为,最早的现代国际 NGO 是 1839 年在伦敦成立的英国和外国反奴隶制协会。 [11]

19 世纪见证了国际 NGO 的发展繁荣,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工作范围上。国际协会联盟是第一个旨在完整记录国际 NGO 的国际组织(有趣的是,它本身也是一个国际 NGO),它将 19 世纪定为“全球化”国际 NGO 的起点。 [12] 正如一些观察家所指出的,NGO 从欧洲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的叙述无法摆脱“欧洲中心主义”,这一叙述在当代批判性学术研究中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13] 正如迈克尔·巴内特所说,跨国人道主义的主流叙述“植根于西方历史,并在很大程度上响应西方提出的利益和思想而全球化”。 [14] 难怪一些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作者指责国际 NGO 在殖民时代是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先锋。 [15] 这个问题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再次讨论。

国际舞台上 NGO 的发展并非线性过程。相反,根据托马斯·戴维斯的观点,可以发现一种循环模式。 [16] 国际 NGO 的全球化经历了三个浪潮:1914 年以前、1914 年至 1939 年以及 1939 年至今。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事实是,1930 年代最著名的国际请愿书是妇女团体组织的国际裁军运动。上述三个浪潮见证了国际 NGO 的兴衰。前两个浪潮的范围,尽管处于技术相对落后的阶段,但其广度和规模的影响力丝毫不逊色。目前,我们正处于第三波浪潮中,这一浪潮深受冷战结束、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带来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此外,NGO 与民间社会的相互交融构成了当前全球民间运动不可忽视的特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持续的争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法律地位一直是国际法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法律人格”这一术语上。 法律人格是一个过时的词,还是具有当代意义?正如塞德里克·林格特教授指出的那样,国家在国际法中仍然主导着国际法学家的想象力。对于非国家行为体来说,获得类似于国家地位的地位可以被视为“最终的奖励”。 [17]

尽管非国家行为体与国家相比处于“劣势”地位,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些非国家行为体所扮演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作者正在提出一种新的理论,以消除僵化的、以国家为中心的“法律人格”概念,并采用更动态、更包容的视角来对待国际法行为体或参与者。然而,并非所有作者都认同这一观点。正如西尔维教授在对塞德里克·林格特教授的反驳中所反对的那样,国家在国际上所获得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主要归因于其作为选民保护者的角色,而非国家行为体无法取代这一角色。 [18] 这是以国家为中心,深深植根于主张主义学派,而主张主义学派主导了国际法律思维。

上述关于法律人格的争论与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中的法律地位密切相关。讨论的理论基础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理解国际法。自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以来的传统国际法是否仍然在当今世界发挥作用,在这个世界里,个人、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甚至恐怖主义组织都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影响?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根据波特曼的研究,至少有五种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法律人格,每种观点都对国际法主体有其独特的理解。 [19] 这些差异与进一步理解国际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本质密切相关。无论你持有哪种理论倾向,可以说 NGO 已成为国际法律领域的重要行为体、参与者或玩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许多国际法律文件都提到了 NGO,并且每个文件都试图给出其独特的 NGO 规范性描述。简要概述这些文件可以让我们了解 NGO 在积极的国际法中的法律地位。

(1) 联合国系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联合国宪章》是最权威的规定 NGO 法律地位的文件。正是通过第 71 条,非政府组织这一名称才正式进入国际法律使用。本条规定 [20]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可为与属于其职权范围的事项有关的非政府组织进行协商作出适当安排。此种安排可与国际组织,并在适当情况下,与国家组织在与有关联合国会员国协商后作出。

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篇文章标志着国际舞台上民主的巨大进步,并开启了国家与非政府组织之间令人兴奋的制度性联系。这是非政府组织第一次能够在以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组织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发出自己的声音。所有参与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工作的非政府组织,根据工作领域和能力,被分为三种类型:一般咨商地位、特别咨商地位和名册地位。[21] 据联合国网站的官方解释:[22]

  • 一般咨商地位保留给那些工作领域涵盖经社理事会及其附属机构议程上大多数议题的大型国际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往往是具有广泛地理覆盖面的重要且成熟的国际非政府组织。
  • 特别咨商地位授予那些具有独特能力,且明确关注经社理事会所涵盖的活动领域中仅一小部分的非政府组织。这些组织往往规模较小,成立时间较近。
  • 申请咨商地位但未符合任何其他类别标准的组织通常会被列入名册。这些非政府组织往往具有相对狭窄的技术性关注点。与其他联合国机构或专门机构(粮农组织、劳工组织、贸发会议、教科文组织、工发组织、世卫组织等)具有正式地位的非政府组织可以被列入经社理事会名册。名册列出了经社理事会或联合国秘书长认为能够“对理事会或其附属机构的工作做出偶尔且有益的贡献”的非政府组织。

凭借咨商地位,非政府组织可以参加联合国召开的会议,对经社理事会召开的会议没有限制,他们还可以参加经社理事会众多附属机构的会议,以及联合国各种人权机制的会议,以及关于小武器的特设进程。通过这样做,非政府组织可以表达他们对各种重要议题的关切,例如环境保护、人权、军备控制等。他们还可以向联合国提供专业知识和必要信息。更重要的是,发挥民间力量可以成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应采取具体措施的驱动力。

通过回避法律人格问题,联合国正在积极合作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民间社会关系杰出人士小组的报告中,[23] 提出了一个参与式关系,以更积极地将非政府组织整合到联合国系统的日常工作中,并超越了《宪章》第七十一条款规定的咨商地位。联合国对非政府组织的欢迎态度背后的原因值得讨论。正如彼得·威利茨(Peter Willets)敏锐地指出的那样,这可能是因为通过与非政府组织合作,联合国和非政府组织可以实现一种“相互合法性”,从而使彼此在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更加具体化。 [24]

(2)欧洲委员会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继联合国之后,欧洲委员会早在1951年就与非政府组织建立了正式工作关系。 [25] 它区分了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国内非政府组织,赋予前者参与地位,赋予后者合作关系地位。与联合国相比,欧洲委员会在承认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法律人格方面迈出了大胆的一步。然而,这里的“法律人格”与我们之前讨论的并不相同。根据本公约,它促进了跨国在国内范围内承认法律人格。根据本公约,在某个缔约国注册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如果在另一个缔约国开展工作,将自动获得法律地位。 [26] 目前,该公约有13个缔约国。虽然它没有解决国际舞台上非政府组织的法律人格问题,但至少它表明了国家愿意承认和赞赏国际非政府组织在促进民主、培养公民参与以及作为国际领域的专家所发挥的作用。

作为通往公民自由的先驱之地,非政府组织在欧洲有一个肥沃的成长和发展之地。如今,主要的非政府组织几乎都起源于欧洲,并将工作范围扩展到其他地方。非政府组织在欧洲其他区域机制(如欧盟法院和欧洲人权法院)中积极参与日常工作。

(3)其他区域机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其他区域机构也建立了相关机制,以促进非政府组织参与其工作。例如,美洲国家组织在其1948年的宪章中列出了关于非政府组织的若干规定。美洲国家组织体系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1999年,美洲国家组织大会在常务理事会内设立了民间社会参与美洲国家组织活动的委员会,之后颁布了民间社会参与的指导方针。 [27] 非政府组织参与美洲国家组织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使用的术语。“民间社会”而不是“非政府组织”被频繁使用,这象征着对非政府组织的乐观态度,并为非政府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赋予了进步的叙事。这种心态可以概括为将非政府组织视为“一股向善的力量”。[28]

非洲联盟在与民间社会组织(CSO)的关系方面独树一帜。很少有非政府组织被授予观察员地位,但没有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以使非政府组织能够在一般层面上与非盟合作。根据《非洲联盟组成法》第二十二条,成立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理事会(经社文理事会)。[29] 经社文理事会是一个咨询机构,由来自成员国的不同社会和专业群体组成。虽然经社文理事会的目标和宗旨很广泛,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模糊性。 [30] 很难评估非政府组织在非盟中的确切作用和实际地位。同时,非洲也是一些西方非政府组织开展工作的关键地区。西方非政府组织在非洲的工作的政治影响引发了广泛的辩论。 [31]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对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文件中的作用进行简要调查,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中的法律地位的概况信息。首先,法律人格被认为是一个应该抛开的问题。重要的是如何将非政府组织融入仍然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法律体系。正如我们所见,非政府组织可能具有咨商地位或在上述场合发挥参与作用。其次,非政府组织的概念一直在发生变化,因为“民间社会”这个词更经常地被使用。一些乐观主义者甚至设想出现一个全球民间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主权国家可能会放弃,走向一个更加世界性的世界。第三,在将民间社会的到来视为进步的乐观情绪背后,我们不能对这种现象的阴暗面视而不见。最近,世界见证了对非政府组织的强烈反对。 [32] 许多学者正在从规范性探究转向批判性视角,以审视非政府组织的实质功能及其作为新自由主义不可或缺的代理人的重要作用。我们将从规范性转向描述性,以考察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中所发挥的作用。

C. 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中的作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中发挥着多种作用。除了上述参与主要国际机构工作的参与之外,它们还可能在国际司法和准司法机构面前具有诉讼地位,或者作为非当事方参与司法和准司法机构。它们还可以参加国际会议,无论是作为通过适当法律安排的正式参与者,还是作为在国际会议举办地外抗议的民间团体。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需要人道主义援助的情况下,非政府组织可能会成为一些国际组织聘用的承包商,以执行某些人道主义职能,例如分发救灾物资,提供医疗和心理服务,或收集信息。在其他情况下,例如在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粮农组织中,非政府组织也作为承包商参与项目设计和实施。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中的当前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1)国际立法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立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随着国际法中民主赤字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非政府组织或全球民间社会被认为是弥补这一赤字的基准。非政府组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以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立法。

第一种方式是通过议程设置。非政府组织扮演着“认识共同体”的角色,可以影响国际事务中的议程设置。[33] 例如,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起草过程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积极参与了多项重要条款的讨论和措辞,并成功地将自己的议程融入公约。[34] 其次,一些非政府组织甚至可以更进一步,直接加入起草过程。他们可以作为独立专家,协助制定条款草案。在反人员地雷禁令渥太华条约的谈判中,国际禁止地雷运动全程参与了谈判过程。[35] 它对条约条款的内容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非政府组织可以直接作为顾问或代表加入政府代表团。这种情况发生在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的谈判中。[36] [4]最后,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立法中的另一个作用是倡导。非政府组织作为压力团体,即使被排除在谈判过程之外,仍然可以影响甚至扭曲整个过程。正如我们所看到的,2001 年多边投资协定的失败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2) 国际事务管理

[edit | edit source]

除了国际立法外,非政府组织还参与全球治理,以参与国际事务的日常运作。同样,作为专业知识,非政府组织被许多国际组织聘用,为问题提供专业意见或讨论政策和文件。在联合国系统中,这是通过各种与相关非政府组织并肩工作的专门工作组来实现的。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是联合国全球契约倡议。[37] 非政府组织一直是利用自愿行为准则来诱导跨国公司在人权和环境方面表现良好的先驱。一些令人振奋的例子包括世界妇女委员会,因为它与非政府组织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并公开欢迎非政府组织参与其日常运作。此外,在国际劳工组织,三方决策结构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了参与全球劳工权利管理的关键渠道。[38] 作为专门从事标准制定的非政府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提供了一个关于非政府组织在国际事务管理中作用的典型案例。[39]

说到非政府组织,其中一些特别值得一提。它们是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全球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基金、全球疫苗免疫联盟 (GAVI) 和世界反兴奋剂机构 (WADA)。这些非政府组织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具有混合性特征,并且都拥有共同的国际利益使命。在一定程度上,特别是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情况下,它们被认为具有法人资格,并享有豁免权。[40] 这些机构在国际事务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与这一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否会有更多的非政府组织享有类似的特权,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 国际法执行

[edit | edit source]

国际法的执行长期以来被称为“国际法的消失点”。[41] 在主权的面纱下,很难想象像国内场景那样由上级机构支持的执行机制。然而,这种执行问题带来的缺陷可以通过非政府组织领导的“软”执行来弥补。正如一些作者所观察到的,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加速了信息流动。由此,世界各地的非政府组织可以造成“回旋镖效应”,使非政府组织能够获得必要的民间力量——公众舆论——来迫使甚至强迫国家关注全球关注的问题。[42] 人们尤其可以在人权和环境保护领域观察到这些趋势。

在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中,非政府组织被隐含地要求监测缔约国的遵守行为。如果他们发现任何违反条约的行为,他们可以将情况通知秘书处,从而确保快速制裁程序。[43] 在人权领域,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尤其引人注目。人权非政府组织通过发布影子报告和采用“点名羞辱”策略,可以向国家施压,使其遵守相关人权规范。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司法或准司法机制为非政府组织打开了大门。[44] 例如,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交法庭之友意见,以协助解决贸易争端。[45] 非政府组织可能通过国内诉讼来促进执行的另一种方法。这样做,它可以迫使国家符合相关的国际标准。

D.   国际法中非政府组织的批判性评价

[edit | edit source]

非政府组织,正如一些学者所称赞的,是全球民主的先锋。[46] 非政府组织作为个人行动者,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发出自己声音的渠道,而这曾经是主权国家的专属领域。非政府组织正在领导一场“全球协会革命”。[47] 如果我们关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那么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组织,例如《绿色和平》、《大赦国际》、《人权观察》,以及最近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ICAN);它们都在为世界和平、可持续环境和人权而战。更重要的是,非政府组织不是在角落里抗议的无权势行动者。非政府组织构成了全球公民社会 (GSC) 的主体,获得了合法性和效力,可以占领街道、阻止不利法案并批评政府。

然而,我们应该花些时间重新思考非政府组织的所有光明形象。非政府组织,或全球公民社会,并非没有模糊之处。在这里,本介绍将提出三个论点,并在后面进行详细阐述。首先,GSC 不是一个有界限的“非政府”空间,而是一种以特定方式使全球政治可治理的手段。在这方面,非政府组织、国家和市场密切交织在一起,相互构成;其次,带有“非”字头的非政府组织假设“自治”或“自愿”。然而,本介绍有时认为,非政府组织代表某些社会群体的利益,特别是强大群体的利益。第三,与非政府组织的进步和赋权形象相矛盾,本介绍提出,非政府组织也参与权力斗争,在试图改变政治的过程中无法逃避紧张局势和矛盾。[48] 本介绍将转向另一个概念“非政府组织化”,与上述非政府组织的三个特征密切相关。

“非政府组织化”一词在许多社会运动、行动者网络和学术界中普遍使用,指的是社会和环境变化运动的制度化、专业化、非政治化和非动员化。[49] 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非政府组织化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现象,它与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同时发生,或者换句话说,非政府组织化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所期望的“症状”。正如一些学者非常直接地说,“新自由主义造成的破坏越大,非政府组织的爆发就越多”。[50] 只有通过非政府组织化,非政府组织才能获得组织上的必要性和内部动力,以便在非政府、公正和独立的掩护下参与世界斗争。

萨宾·朗在其专著《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中对非政府组织化现象进行了更精确的描述。[51] 在这里,本介绍将总结她提出的非政府组织化的三个指标:专业化、制度化、官僚化。

  • 专业化:与社会运动的自发性和随机性相比,非政府组织在当代世界日益专业化,这融入了类似于营利组织的现代组织逻辑。员工和领导层成为了非政府组织行业综合体的资深人士,成为了专家。非政府组织必须适应关键绩效指标 (KPI),以赢得捐助者的信任,以确保他们将钱花得合理。一方面,专业化可以提高效率和动员能力;另一方面,它迫使非政府组织在应对社会问题时获得程式化和习惯性的框架。[52] 最终,非政府组织失去了其独特性,即创造性、创新性和浪漫性。
  • 制度化: 与专业化类似,制度化是应对高度竞争的捐助者获取环境的必要条件。非政府组织需要采用特定的结构并遵循特定的决策程序来证明自己是可靠的合作伙伴。非政府组织需要考虑在这一过程中采用的策略,因为他们承担不起激怒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风险,尤其是那些有权势的利益相关者。更重要的是,根据朗的说法,通过制度化,非政府组织倾向于将他们的运作逻辑从政府的局外人转变为治理的内部人士,从而为非政府组织员工创造机会,利用旋转门寻求在政府部门的工作机会。[53] [8]因此,非政府组织发展成为社会运动分工中另一个平凡的游戏参与者,而不是社会变革的先锋。
  • 官僚化: 同样,为了赢得合同,非政府组织必须表现得更加官僚化,因为他们必须填写捐助者期望的表格并关注指标。这导致了“社会不满的官僚化”,这意味着穷人和边缘化人群感受到的社会断裂被封装在个人化的个案工作者档案中,并通过官僚化的非政府组织进行管理。[54] 非政府组织被推动在运营中灌输可预测性、功能性等级制度和监控,并被鼓励进行“向上”而不是“向下”的问责制。

基于上述对非政府组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非政府组织的自主性、中立性和“进步性”。要正确理解非政府组织,需要看到更大的画面,将其与当前的政治和社会形势进行对比,并探究非政府组织话语如何在当代国际法中成为主流。这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具有启迪性的案例,让我们了解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在无辜的伪装下追求特定的政治议程。

E. 非政府组织、国际法与国际政治

[edit | edit source]

非政府组织的激增并非一夜之间发生。然而,国际法学家长期以来以忽视规范规则背后的权力分配而闻名。关于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中的主要出版物主要具有对这些新行为者的乐观基调。非政府组织被誉为“新的全球权势”或“全球超级大国”,可以打破国家强加的铁幕。[55] 在一个“无边界”的世界里,非政府组织可以跨越国家边界,为公民提供验证其权利的可能性。在这种世界观下,一些实证主义国际法学家开始设想未来国际法,以便更好地适应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规范的制定、裁决和执行。[56] 一些学者甚至开始讨论将非政府组织纳入国际法人格的可能性。

非政府组织的两种形象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而“主流国际法学家”用马蒂·科斯肯涅米的话来说,忽略了这种断裂,并继续“相信”非政府组织的光明面。[57]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揭露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上的无辜,并通过描绘更大的画面来思考“国际法的政治”的关键时刻。必须记住,任何国际规则,在其首次出现时都带有中立和形式主义,在更深层的意义上都意味着权力分配。这就是大卫·肯尼迪在《斗争世界》第三章中告诉我们的。[58] 在接下来的部分,本章将简要介绍非政府组织话语是如何潜入国际法的,以及这对我们今天拥有的国际法形态有哪些影响。

如前所述,非政府组织在相对较晚的时候才进入国际法领域。约翰·博利用“突然”一词来描述所谓在全球舞台上“重新发现”的“公民社会”。[59] 非政府组织获得了国家失去的光环,成为一个平等世界的希望之光。然而,光明面伴随着黑暗面。国家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相反或对抗的一对。正如桑吉塔·卡马特所指出的,非政府组织是国家,尤其是西方主导国家,在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下履行其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的白手套。[60] 卡马特认为,大多数非政府组织分析家将国家和公民社会视为“图腾式主题”,并混淆了非政府组织如何被整合到全球资本主义关系中。[61] 他继续论证,“非政府组织现象必须在涉及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整体重组的全球经济和政治过程中进行理论化。关键不在于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斗争,而在于对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新评估。[62] 非政府组织对公共利益的代表是一种幻觉,因为占主导地位的新自由主义逻辑使非政府组织对国家和国际组织不可见,从而推动其政治和经济议程。

非政府组织化现象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非政府组织专业化、制度化和官僚化的一个动力是赢得捐助者的信任,主要是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此外,在表面上的自主权下,这些非政府组织化了的非政府组织别无选择,只能遵循捐助者的指示,并接受以下审计和问责机制。在自由主义下的非政府组织化带来了两个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非政府组织被拉向公共关系而不是公众参与,这意味着非政府组织化倾向于增加战略维度,以牺牲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关系的实质性维度,而成功的非政府组织更像一家公共关系(或“公关”)公司,计算完成的项目、填写的表格和收到的问卷。[63] 其次,非政府组织从行动主义转变为倡导。倡导会让人联想到评估特定影响范围并针对特定目标和机构的专家。相比之下,行动主义可能会提出具体要求;然而,行动主义者往往会发出声音,而没有直接的工具性含义。[64] 这种转变意味着非政府组织不再处于社会运动的最前沿,而是竞争性社会市场中的精明行为者,权衡损失和收益来决定是否这样做。

借鉴大卫·肯尼迪在《斗争世界》中对专业知识的描述,我们可以说,非政府组织的再物化正是这种值得谨慎对待的专业知识。[65] 通过把自己暴露在这样的无辜之中,并热情地拥抱非政府组织,国际法参与了关于非政府组织的专业知识所创造的分配过程的勾结。这种专业知识具有深刻的意识形态内涵,是通过知识生产和话语修饰而人为制造的。

F. 结论:非政府组织案例中的国际法斗争

[edit | edit source]

非政府组织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让我们观察国际法的危险之处。通过毫不犹豫地拥抱非政府组织或更引人入胜的全球公民社会,国际法学家庆祝着更加民主、包容和世界性的国际法的到来,这可以为一个由贪婪、侵略和暴力国家主导的浑浊世界带来希望。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非政府组织爆炸式增长的动力以及公民社会在全球舞台上的流行,我们不能否认非政府组织的真实面貌难以确定。非政府组织是社会行动主义的先锋,旨在反对不公正、暴行和歧视;更重要的是,非政府组织也可以成为消防队,扑灭新自由主义国家点燃的火焰。非政府组织是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者,但他们也可能是精明的群体,其纯粹的目的是吸引捐助者并履行形式上的义务,而这些义务远非弱势群体的真实需求。国际法正在与非政府组织结盟,参与一场真实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作为国际法学家,我们必须注意到随之而来的损失和收益。

进一步阅读

[edit | edit source]
  • 阿齐兹·乔德里和迪普·卡普尔 (编),《非政府组织化:共谋、矛盾与前景》(Zed Books, 2013)。
  • 安娜-卡琳·林德布隆,《国际法中的非政府组织》(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
  • 赤井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作用》(加州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2002)。
  • 艾莉森·范·鲁伊,《全球合法性游戏:公民社会、全球化与抗议》,国际政治经济学帕尔格雷夫文本(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2004)。
  • 芭芭拉·K·伍德沃德,《国际法制定和全球治理中的全球公民社会:理论与实践》,女王玛丽国际法研究,卷2 (马丁斯·尼霍夫出版社,2010)。
  • 鲍勃·雷纳尔达、马特·诺特曼和巴斯·阿特斯 (编),《国际关系中的非国家行为体》(Ashgate, 2001)。
  • 蒋培衡,《联合国的非政府组织:身份、角色与职能》(纽约:普拉格出版社,1981)。
  • 大卫·里夫,《为夜晚准备一张床:危机中的人道主义》(Simon &Schuster,2002 年)。
  • 丹尼拉·特佩,《关于全球公民社会的迷思:从国内政治到禁止地雷》(伦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2012 年)。
  • 大卫·钱德勒,《构建全球公民社会:国际政治中的道德和权力》(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2004 年)。
  • 吉迪恩·贝克和大卫·钱德勒(编),《全球公民社会:争议中的未来》(伦敦和纽约:劳特利奇,2005 年)。
  • 海蒂·尼科尔斯·哈达德,《正义的隐形之手:非政府组织、人权和国际法院》(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 年)。
  • INCITE!反暴力有色人种女性(编),《革命不会得到资助:超越非营利工业综合体》(南端出版社,2007 年)。
  • 英格丽德·罗西,《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中的法律地位》(Intersenia,2010 年)。
  • 约翰·基恩,《全球公民社会?》(剑桥大学出版社,2003 年)。
  • 杰姆·本德尔,《关于非政府组织问责制的辩论》(联合国非政府联络处,2006 年)。
  • 延斯·斯特菲克和克里斯蒂娜·哈恩(编),《评估跨国非政府组织:合法性、问责制、代表性》(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2010 年)。
  • 扬内·E·尼曼,《国际法人格的概念:对国际法历史和理论的探究》(海牙:T.M.C Asser 出版社,2004 年)。
  • 扬·阿特·肖尔特(编),《建设全球民主:公民社会和负责任的全球治理》(剑桥大学出版社,2011 年)。
  • 克里斯汀·马丁斯,《非政府组织与联合国:制度化、专业化和适应》(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2005 年)。
  • 莱斯特·M·萨拉蒙等人,《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的维度》,第 1 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比较非营利部门项目,1999 年)。
  • 莱曼·C·怀特,《国际非政府组织:其目标、方法和成就》(纽约:格林伍德出版社,1968 年)。
  • 莫莉·鲁尔曼,《谁参与全球治理?国家、官僚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全球机构》(泰勒与弗朗西斯,2014 年)。
  • 玛格丽特·E·凯克,凯瑟琳·西金克,《跨越国界的行动者:国际政治中的倡议网络》(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98 年)。
  • 玛丽·卡尔多,《全球公民社会:对战争的答案?》(政治出版社,2003 年)。
  • 彼得·威利茨,《世界的良心:非政府组织对联合国体系的影响》(伦敦:C. Hurst & Co. 出版社,1996 年)。
  • 拉斐尔·哈雷尔·本·阿里,《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下的规范地位》(马丁努斯·尼霍夫出版社,2012 年)。
  • 萨宾·朗,《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剑桥大学出版社,2013 年)。
  • 托马斯·戴维斯,《非政府组织:跨国公民社会的新历史》(牛津大学出版社,2014 年)。
  • 沃尔克·海因斯,《国际社会中的非政府组织:争取承认的斗争》(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2008 年)。
  • 威廉·科雷,《非政府组织与世界人权宣言:一个奇怪的藤蔓》(纽约:圣马丁出版社,1998 年)。
  • 摘要 I
  • 摘要 II

返回首页

第一部分 - 历史、理论和方法

第二部分 - 一般国际法

第三部分 - 专业领域

  1. 第一个脚注。请在格式化引文时遵循 OSCOLA。尽可能地提供引文链接,理想情况下链接到开放获取资源。
  2. Steve Charnovitz,“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法。”美国国际法杂志,第100卷,第2期,2006年,第350页。
  3. 参见 Paul Wapner,“导言:失乐园?非政府组织与全球问责制”,芝加哥国际法杂志,第3卷,第1期,2002年,第157页。
  4. 参见 Reza Hasmath,Timothy Hildebrandt & Jennifer Y. J. Hsu,概念化政府组织的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杂志,第15卷,第3期,2019年,第267-284页。另见 Fiona McGaughey,“从守门人到 GONGO:参与联合国人权机制的非政府组织分类”,荷兰人权季刊,第36卷,第2期,2018年,第111-132页。
  5. 例如,在一些联合国场合,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被互换使用。参见联合国公民社会网页,https://www.un.org/en/civilsociety(最后访问于 2022 年 2 月 27 日)。另见“我们人民:公民社会、联合国与全球治理”,联合国-公民社会关系杰出人士小组报告,A/58/817,2004年。一些作者也倾向于在学术著作中使用“公民社会”,参见 John Keane,Global Civil Socie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Mary Kaldor, Global Civil Society: An Answer to War (Polity Press, 2003); David Chandler, Constructing Global Civil Society: Morality and Power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arbara K. Woodward, Global Civil Society in International Lawmaking and Global Governance: Theory and Practice, Queen Mary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Law, Vol.2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2010); Michael Edwards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ivil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6. 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政治共同体”的概念,它与我们今天正在研究的“公民社会”理念密切相关。参见胡健和董春实,“公民社会概念与特征”,西北大学学报,第35卷,第2期,2005年,第113页。[原文为中文]
  7. 一些中国学者对“公民社会”概念进行了非常广泛的研究,本文主要依靠他们来进行说明。关于黑格尔关于公民社会的理论,参见周永昆,“论公民社会概念的转变及其内在逻辑”,清华大学法学评论,第8卷,第4期,2014年,第72-73页。另见,何增科,论公民社会概念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1994年,第67-81页。[原文为中文]
  8. 安东尼奥·葛兰西,监狱笔记选集,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7页。[中文版]
  9. Jürgen Habermas,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MIT Press, 1989), p. 206.
  10. 参见 Steve Charnovitz,“两个世纪的参与:非政府组织与国际治理”,密歇根国际法杂志,第18卷,第2期,1997年,第184-286页
  11. Charles Chatfield,“政府间和非政府协会,到1945年”,Jackie Smith,Charles Chatfield 和 Ron Pagnucco (eds.),跨国社会运动与全球政治:超越国家的团结(Syracuse, N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7),第21页。
  12. 参见 Thomas Davies,“理解世界政治中的非政府组织:早期‘国际主义科学’的承诺与陷阱”,欧洲国际关系杂志第23卷,第4期,第884-905页,2017年。
  13. 关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总体讨论,参见 Martti Koskenniemi,“国际法的历史:处理欧洲中心主义”,Rechtsgeschichte,第19卷,2011年,第158页。
  14. Michael Barnett, Empire of Humanity: A History of Humanitarianis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1), p. 16.
  15. James Petras,“非政府组织:为帝国主义服务”,James Petras 和 Henry Veltmeyer (eds.),揭开全球化:21世纪的帝国主义 (Zed Books, 2001),第128-130页。
  16. 参见 Thomas Davies,非政府组织:跨国民间社会的新历史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本书对整个历史上 INGO 的发展起伏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调查。
  17. 参见 Cedric Ryngaert,“非国家行为体:在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法律体系中开拓空间”,荷兰国际法评论,第63卷,第2期,第183-195页,2016年。
  18. [2] 参见 Hugh Thirlway,“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对 Ryngaert 教授的回应”,荷兰国际法评论,第64卷,第1期,第 141-153 页,2017年。
  19. 参见 Roland Portmann,国际法中的法人格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20. 联合国宪章第七十一条。
  21. 参见联合国经社理事会1996/31号决议,联合国与非政府组织的咨商关系,1996年7月25日,第60-61段。
  22. 联合国网站,“经社理事会咨商地位简介”,https://www.un.org/ecosoc/en/ngo/consultative-status,(最后访问于 2022 年 2 月 27 日)。
  23. 参见“我们人民:公民社会、联合国与全球治理:联合国-公民社会关系杰出人士小组报告”,A/58/81711,2004年。
  24. 参见 Peter Willets,“卡多佐关于联合国与公民社会的报告:功能主义、全球公司主义还是全球民主?”全球治理,第12卷,第3期,第305-24页,2006年。
  25. 欧洲理事会决议 (51) F,与政府间和非政府国际组织的关系,1951年5月3日。
  26. 承认国际非政府组织法人格的欧洲公约,1986年4月24日通过。
  27. CP/RES. 759 (1217/99),公民社会组织参与美洲国家组织活动的准则,1999年12月15日,第2段。
  28. 参见 George Kaloudis,“非政府组织:主要是向善的力量”,世界和平国际杂志,第34卷,第1期,第81-112页,2017年。
  29. 大会/AU/Dec 48 III,关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理事会(ECOSOCC)的决定,2004年7月6-8日。
  30. 参见 Experts/PRC/ECOSOCC Statutes/Rev.5,非洲联盟经济、社会和文化理事会章程,第七条。
  31. 参见 Usman A. Tar,“公民社会与新自由主义”,E.Obadare (ed.),非洲公民社会手册 (Springer, 2014),第253-270页。
  32. ] 参见 Kenneth Anderson 和 David Reiff,“全球公民社会:一个怀疑的视角”,M. Glausis,M. Kaldor 和 H. Anheier (eds.),全球公民社会 2004/5,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33. Peter M. Haas,“导言:认知共同体与国际政策协调”,国际组织,第46卷,第3期,1992年,第3页。
  34. Erik B. Bluemel,“克服国际治理中非政府组织问责制问题”,布鲁克林国际法杂志,第31卷,第1期,2005年,第162页。
  35. Williams 和 Goose,“禁止地雷国际运动”,M.A. Cameron,R.J. Lawson 和 B.W. Tomlin (eds.),无畏行走:禁止地雷全球运动,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0页。
  36. 参见 Michael J. Struett,构建国际刑事法院的政治:非政府组织、话语和能动性,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2008年。
  37. 彼得·J·斯皮罗,“新的全球权势者:非政府组织与不受管制的市场”,《卡多佐法律评论》,第18卷,1996年,第962页。
  38. 参见谢尔盖·里平斯基和彼得·范登博斯奇,《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组织:法律分析》,伦敦:英国国际和比较法研究所,2007年,第67-69页。
  39. 参见卡斯滕·罗尼特和沃尔克·施耐德,“通过私人组织进行全球治理”,《治理》,第12卷,第3期,1999年,第243-266页。
  40.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国际非政府组织中独树一帜,它获得了作为国际法主体的特殊地位。
  41. 参见理查德·福尔克和阿斯利·Ü·巴利,“国际法在消失点”,《中东报告》,第241期,第34-48页,2006年。
  42. 参见玛格丽特·E·凯克,凯瑟琳·西肯克,《越界行动者:国际政治中的倡议网络》(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98年)。
  43. 伊丽莎白·P·巴拉特-布朗,“在蒙特利尔议定书下建立监测和执行制度”,《耶鲁国际法杂志》,第16卷,1991年,第564页。
  44. 参见罗宾·埃克尔斯利,“世界贸易组织中的绿色公共领域?跨大西洋生物技术争端中的法庭之友干预”,《欧洲国际关系杂志》,第13卷,第3期,2007年,第329-356页。
  45. 参见威廉·J·阿塞维斯,“诉讼?国际法中的集体诉讼”,《芝加哥大学法律论坛》,2003年,第355页。
  46. ] 参见扬·阿特·肖尔特,“全球治理、问责制和公民社会”,载扬·阿特·肖尔特(编),《构建全球民主:公民社会与负责任的全球治理》,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0页。
  47. 莱斯特·M·萨拉蒙,“非营利部门的兴起”,《外交事务》,第73卷,第4期,1994年,第109页。
  48. 参见阿穆尔·路易丝和保罗·兰利,“全球公民社会的模糊性”,《国际研究评论》,第30卷,第1期,2004年,第89-110页。
  49. 参见阿齐兹·乔德里和迪普·卡普尔(编),《非政府组织化:共谋、矛盾与前景》(Zed Books,2013年)。
  50. 阿룬达蒂·罗伊,“妨碍的帮助”,《世界报》(英文版),2004年11月1日。
  51. 萨宾·朗,《非政府组织、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2013年)。
  52. 参见阿齐兹·乔德里,“全球正义?抗议非政府组织化:反全球化网络中的知识政治与控制”,载阿齐兹·乔德里和迪普·卡普尔(编),《从基层学习:社会运动与知识生产的全球视角》,纽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2010年,第17-34页。
  53. 上注51,第73页。
  54. 同上,第74页。
  55. 彼得·J·斯皮罗,“新的全球权势者:非政府组织与不受管制的市场”,(1996)18《卡多佐法律评论》,第957-69页。
  56. 参见安娜-卡琳·林德布洛姆,《国际法中的非政府组织》(剑桥大学出版社,2005年)。
  57. 马蒂·科斯肯涅米,“法律义务的奥秘”,《国际理论》,第3卷,第2期,2011年,第324页。
  58. 参见大卫·肯尼迪,《斗争的世界:权力、法律和专业知识如何塑造全球政治经济》,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16年。
  59. 约翰·博利,“国际非政府组织”,载W.W.鲍威尔和R.施坦伯格(编),《非营利部门:研究手册》,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40页。
  60. 桑吉塔·卡马特,“基层政治的非政府组织化”,载P.莱斯特纳(编),《文化研究与实践政治》,波士顿: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04年,第142-156页。
  61. 桑吉塔·卡马特,“公共利益的私有化:在新自由主义时代对非政府组织话语的理论化”,《国际政治经济学评论》,第11卷,第1期,2004年,第156页。
  62. 同上。
  63. 阿齐兹·乔德里和埃里克·施拉格,“约束异议: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组织”,《全球化》,第8卷,第4期,2011年,第510页。
  64. 约翰·莫里森,“政府-志愿部门契约:治理、政府性与公民社会”,《法律与社会杂志》,第27卷,第1期,2000年,第109页。
  65. 福柯的“政府性”一词完全适用于驯服非政府组织。参见奥莱·雅各布·森丁和伊弗·B·诺伊曼,“从治理到政府性:非政府组织、国家与权力”,《国际研究季刊》,第50卷,2006年,第651-672页。
华夏公益教科书